孩子不善言辭,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一般聽到父母談到這個問題,就知道父母已經把孩子標籤化了。甚至可能多次在孩子面前,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跟親戚朋友,很無奈地說:「他呀,膽子比較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會叫人。」於是孩子確實如父母所說的一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表現。
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性格,親戚朋友一來,我不叫人時,親戚朋友就開始說怎麼不叫人呀,爸爸就說弟弟性格內向呀,不愛說話呀,然後我就也這樣認為自己了。一碰到這種場合,我就不願意融入。
可能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現確實沒有父母想像中的那麼好,但不代表孩子就存在這樣嚴重的問題。人性是需要引導的,父母存在的意義除了給孩子生命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光明的人性。孩子不願意說話,沒有打開自己,這個時候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的。而貼標籤,不但完全不利於引導孩子打開自己,反而給孩子關上了一扇心門。
所以我們會發現,反覆重複「不愛說話」的標籤,可能會讓孩子真的不願說話。父母反覆重複「不聽話」的標籤,可能會讓孩子真的走向叛逆。
每每這時,我就忍不住感嘆:世上總有一些父母,用自己的無知與執念,把孩子傷得體無完膚卻完全不自知。
他們不知道,孩子不善言辭,很多時候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想說,不願意說。
孩子性格內向的原因
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曾說:幼兒好奇心越強,問題就越多,話就越多,這與他們知識經驗蒙昧、貧乏有關。
在他們看來,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們的預期。所以看、想、問,是孩子的天性,是生命的原始動力。
可見,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不願表達,他們之所以不願意說,往往和父母以下這些行為密不可分:
1.隨意打斷孩子講話
父母總告訴孩不能打斷大人講話,但他們卻隨意打斷孩子的話。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跟他們分享幼兒園的趣事,他們卻常常告訴孩子他們太忙,晚點再聽孩子說。有些家長甚至直接吼孩子,讓他們閉嘴。
孩子滿腔熱情被狠狠澆了一盆冷水,只能悻悻走開。
2.要求孩子完美表達
小孩子講的話常常是邏輯混亂的,可能上一句在講幼兒園的事,下一句講的卻是小豬佩奇,再下一句你甚至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很多父母覺得這樣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所以會要求他們停下,在心裡想清楚怎麼說了,再說出來。一次說不清晰,不完整,就NG重來。
好好的親子互動時間,硬是變成孩子災難時刻,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講話的興趣。
3.孩子社交範圍太小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互動。如果孩子的社交網絡太小,不經常接觸外界,就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內心更容易感到失落和孤獨。如果孩子的社交範圍太小,會限制孩子與陌生人交流的能力,會逐漸削弱孩子的交友欲望,使孩子高度依賴、敏感、低人一等。保護孩子的表達欲望,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善於表達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良好的表達能力不僅對他們的人生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也能幫助他們與家人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因此,保護孩子的表達欲望,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1.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認真傾聽
孩子在表達時可能會沒有重點,很囉嗦。這時請父母不要輕易打斷他們,認真傾聽,再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他,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
得到反饋的孩子會很開心,如果覺得大人理解不對,他們會直接指出來,告訴我們他們想表達的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用心的父母就會了解孩子的邏輯,並表揚孩子說得非常好,非常清晰,能讓自己很快聽明白,這樣孩子會很有成就感。
2.了解孩子語言發展期,不強求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是一開始就好的。對於孩子不知所以的表達,大人沒必要過分焦慮,甚至要幫他們立即糾正。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發展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一歲左右就能講不少話,而有的孩子可能兩歲多還只會叫爸爸媽媽。
所以有些孩子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孩子講話混亂無邏輯也是正常現象。
父母應該多鼓勵,多與孩子一起練習,千萬不能打斷孩子,要求他重新表達。這樣除了會打擊孩子表達的熱情和信心,沒有任何作用。
3.孩子講錯話,選擇進行引導,而不是責備
常言道:童言無忌。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完整的對錯概念,很多句子與詞語他們也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所以,當孩子講了不該講的話,我們不應該馬上責備,而是告訴他那句話或者詞語這麼說是不對的,他會給其他人帶來怎麼樣的傷害。當孩子理解了自己說的話的意思,下次再想說時,他也定會有所考慮。
有時我會想,如果當年婆婆聽到先生講那句「晦氣」話時,先選擇對他進行引導解釋,而不是嚴厲責備,也許他也不至於跟她那麼疏遠。
父母不以為然的責備,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4.父母更應該不斷學習
不要去強迫孩子交流,逼孩子打招呼,或者是逼迫孩子成為眾人的焦點,因為內向的孩子,最怕站在「聚光燈下」受人矚目。
家長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越累越恐懼社交。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不喜歡打招呼,說話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可以通過點頭、微笑等方式代替打招呼,並且告訴孩子這樣是一種禮貌。
同時,家長還應該多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多點肯定,因為鼓勵往往比責備更有效。
同樣,父母不應該緊盯著孩子的弱點不放,總是拿孩子的不愛說話來說事。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自己的規律,有些事情父母是急不來的。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安全感,足夠的陪伴以及理解。
曾在網上看過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一個因為父母不恰當的方式而變得不善言辭的孩子,不僅會變得內向,和父母關係越來越疏遠,長大後還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容易錯失很多發展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辯論手「的潛質,但前提是請父母們收起自以為是,不要把孩子的表達熱情扼殺於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