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羞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別大意,小心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2020-12-22 幼教咖

看到身邊或者舞臺上那些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不禁慚愧,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個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人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和獨處,也有些人外向,性格活潑,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

當然,不同性格特點的人也有各自適合工作的領域,但是對於家長們來說,當然還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外向一些。

因為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內向表現並不是正常的,而是在給家長們敲警鐘,其實孩子是兒童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張莉的兒子今年6歲了,已經是幼兒園的大班了,從小孩子就很性格內向,不怎麼愛說話,也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

只不過那個時候張莉一直認為兒子只是內向而已,因為她和老公就是內向的人,喜歡在家安靜地看書,不喜歡熱鬧的環境,還以為兒子隨自己和老公。

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曾經也跟張莉溝通過,覺得孩子有些過於內向了,即使老師很努力地去引導,但是孩子依然不懂得跟他人合作,更談不上交好朋友。

每次張莉帶兒子出去的時候,看到認識的人,孩子從來不會跟人打招呼,甚至還會躲到張莉的身後,讓張莉時常覺得有些尷尬。

眼看著孩子快要上小學了,但一直是這樣的表現,只要到了陌生的環境,孩子就會表現得很侷促緊張,不是不停地喝水,就是不敢講話,這樣的表現開始讓張莉擔心起來。

不放心的張莉最後帶兒子去醫院諮詢了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說孩子是患上了兒童社交恐懼症,如果一直不幹涉的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

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其實社交恐懼症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即使是很多成年人也在承受著社恐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充斥著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對孩子來說,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面對新環境或者陌生人的時候,有焦慮和迴避的行為,還會出現恐懼的情緒,甚至表現為哭鬧,尷尬,退縮。

這類孩子通常都比較過分在意自我感受,所以不願意親近別人,喜歡自己獨處,覺得這樣很有安全感。

當然,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自然很心疼,也很擔心,更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畢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交到自己的好朋友,不那麼孤獨。

那麼如果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給孩子營造溫馨輕鬆的家庭環境

當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的時候,家長其實應該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家庭氛圍過於緊張?是否家人之間的矛盾爭執影響到了孩子的情緒?

一些家庭裡,婆媳矛盾,夫妻吵架,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從而不敢跟別人去接觸和交往。

家長應該懂得給孩子塑造一個溫馨輕鬆的家庭環境,不管對孩子還是大人,家都是最溫暖的港灣,是應該可以給孩子力量和庇護的,只有在輕鬆的環境下,孩子才能放鬆情緒。

2.避免跟孩子的暴力溝通方式

雖然家長們也都有自己的苦衷,覺得不可能永遠對孩子和顏悅色,但是家長要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暴力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和影響。

這裡的暴力溝通方式並不單單指打罵孩子,還包括冷暴力,比如不跟孩子說話讓孩子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或者貶低孩子。

不管哪種暴力方式,既讓孩子產生跟人溝通的恐懼心理,同時也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榜樣,不利於孩子學會正確的社交技巧。

家長跟孩子溝通時應該採取溫和的方式,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

3.多鼓勵孩子與外界接觸

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家長的適當鼓勵有時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勇氣,尤其是在孩子每邁出勇敢的一步時,家長的表揚會極大地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外面,讓孩子多一些跟其他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孩子只有多跟他人相處和溝通,才會不斷地克服恐懼的心理。

面對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家長不必過度恐慌,也不能過於大意,只有通過及時正確的幹預和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儘早走出社恐的陰影。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的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相關焦點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家長千萬別大意,謹防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出現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特殊類型,我們說恐懼症它是對特殊的場景,或者對象的一種過度的懼怕。而社交恐懼症,是對社交長期的過度的懼怕。2.個性膽小,害羞,敏感,脆弱,不自信,特別是小孩子或者是青少年,這種現象很普遍,許多小孩因為一些自身原因或家庭原因,產生自卑,膽小的性格,這樣對往後的社交就造成了很大的障礙。3.外界因素,在工作中經常會與人打交道,你的業績,你的能力,你的人際關係,再這些方面被打擊,刺激過後也會產生一定的社交障礙。
  • 孩子膽小、害羞、不合群,責任在家長,孩子社交能力如何培養?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特別不喜歡和生人接觸,對社交有牴觸感。當孩子出現「社交恐懼」,家長們別著急埋怨孩子,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孩子不喜歡社交,問題可能出在家長孩子喜歡模仿,而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父母自然成為了孩子的第一任社交老師,孩子不愛社交,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1、家長本身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很少和其他家長交流溝通。
  • 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孩子膽小、怕人是表現,看看育兒專家的建議
    其實不然,教育專家針對此問題曾經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時,就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這種順其自然在教育孩子時並不提倡,並且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認真幹預,科學指導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在班裡組織活動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個孩子不願意去參加。還有情況就是參加了活動,孩子卻站在角落一聲不吭,拒絕和周圍的同學一起說笑打鬧,把自己鎖在一個小世界裡,怯生生地看著世界外的孩子。再有就是平常的班級小組討論的時候,有些孩子一同別人說話就放不開聲音,支支吾吾,臉也紅彤彤的。
  • 內向的你別害怕,社交恐懼症怎麼治好?NMN幫助你
    社交恐懼症怎麼治好?社交恐懼症困擾著很多人的社交,行為療法是治療社交恐懼症的首選方法,社交恐懼症怎麼治好?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誡自己「我是好的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做到什麼地步,只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他過去,沒有什麼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這三招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在廣場玩,廣場上很多孩子,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可那小女孩卻很怕生,一個人默默地坐在翹翹板上,不肯與任何人交流。看著別的孩子都活蹦亂跳的,而自己的女兒卻一個人躲在一旁,那位媽媽很焦急,從一開始勸孩子主動去找小朋友玩,到後來越說越生氣,甚至威脅說「如果你不去找別的小朋友玩,那我們就回家了,別玩了。」
  • 吳鎮宇兒子費曼自曝有社交恐懼症:內向孩子的優勢在哪裡?
    為了澄清自己,他發了一條微博,坦言自己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網上搞怪純粹是為了逗大家開心,並不是真實的他。大街上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一位媽媽偶遇同事,呵斥孩子打招呼:叫叔叔!大方一點!膽子這麼小,以後可怎麼辦?家長不知道,孩子的內向是天生的,強迫孩子改變,會讓他覺得:我的行為異常,是一個失敗者,我比不上別的孩子,不配得到父母的愛。
  • 黑龍江京科腦康為你解答:性格內向就是社交恐懼症嗎?
    不敢在公共場合跟別人攀談, 不敢當眾發表講話, 不敢主動去尋求別人幫助, 容易緊張,臉紅,出汗...... 這樣的情況是性格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有哪些表現?
  • 吳鎮宇兒子自曝社交恐懼症:承認吧,你根本不懂內向的孩子
    想當初費曼可也是妥妥的顏值擔當,聰明懂事還特別會照顧爸爸,千呼萬喚中,費曼發布了一個視頻,稱自己有舞臺焦慮和社交恐懼症,請大家不要再逼迫他展示才藝。我在旁邊默默地聽進去了,直到讀大學之前,我都以為我天生性格內向,不太會說話,沒想到無意中被招進學生會,又必須負責辯論比賽,陰差陽錯地居然成為了三辯手,從此之後這嘴皮子就溜起來了。很多時候,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是在如何潛在地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評價。
  • 趙麗穎上《中餐廳》被嘲「太悶、不愛社交」:還在嫌孩子內向嗎?
    性格內向、舉止靦腆,於她而言,既是劣勢,也是優勢。 她用別人花在社交上的時間,為自己積蓄力量,沉下心來磨鍊演技,才有了如今引以為傲的影視作品。 趙麗穎就像班級裡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少舉手回答問題,卻總是認真記下課上強調的重點,默默學習,靜候某天一鳴驚人。
  • 內向不代表不想社交,沒有社交能力才是最苦惱的
    外向的孩子總是更受周圍人的偏袒,被更多目光澆灌,得到更多的青睞與垂愛。沒有一個父母不想養一個討人喜歡、人見人愛的孩子。家長每次都是說著、罵著、拉著、扯著,一次次把孩子往人堆裡塞,眼巴巴希望孩子能變得外向點。
  • 孩子內向不說話怎麼辦?
    甚至可能多次在孩子面前,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跟親戚朋友,很無奈地說:「他呀,膽子比較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會叫人。」於是孩子確實如父母所說的一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表現。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性格,親戚朋友一來,我不叫人時,親戚朋友就開始說怎麼不叫人呀,爸爸就說弟弟性格內向呀,不愛說話呀,然後我就也這樣認為自己了。一碰到這種場合,我就不願意融入。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3歲以後會有與外界交流的某種願望,而且這種願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變得更內向,使用更多的長大字符呢?社交技能的缺乏,會導致孩子在未來的社交過程中不敢出門社交,更喜歡獨處,從而導致孩子的隱逸性格。
  • 吳鎮宇兒子自曝社交焦慮:孩子內向不是病態,別再逼他外向了
    外向型人才能在各種社交場合侃侃而談,而內向型的人往往會因為不愛社交而錯失許多機會,但內向型的孩子真的就該被糾正嗎? 內向,在很多人印象中並不是好詞,像是不愛表達、孤僻、社交恐懼、消極、情商低等等,大多都是內向的關聯詞彙。
  • 費曼自曝患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逼一個孩子外向,會毀了他
    社交是屬於增進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一種方式,很多家長帶小孩出門遇見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親戚,都會叫孩子而他們打招呼!而對於陌生人,其實小孩子都是比較抗拒的,你試想自己都會與一個陌生人打招呼,更何況要求一個小孩呢?
  • 趙麗穎上《中餐廳》被嘲不愛社交:孩子有多內向,未來就多有出息
    每個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無論是外向或是內向,都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並沒有好壞之分。 可在外向型性格和社交備受推崇的今天,內向被慢慢貼上了這樣那樣的標籤:孤僻、怪異、不合群…… 電視劇《想見你》中,內向的姑娘陳韻竹不愛社交,是學校和家裡的小透明。
  • 內向不等於自閉,內向寶寶有大能量,他們才是「低調的高手」!
    在現在的社會中,大家普遍都認為活潑外向的人更「吃得開」,所以內向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了貶義詞,被賦予了很多別的意義,比如害羞、膽小、軟弱、社交恐懼症等等。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一位父親覺得自己的兒子太內向了,居然把9歲的孩子一個人丟了人流密集的火車站,只是為了給孩子「練練膽」。內向到底怎麼得罪人了呢?為啥現在的人們都對內向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說話。本來以為是孩子比較小、怕羞,所以不愛說話。以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 漸漸的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害羞」情況並沒有好轉,上了小學還是不愛說話,連老師都反饋了這些問題。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
  • 「陌生人說話讓我害怕」,心理學:別把內向和社恐混為一談
    許多人和陌生人說話時,都會感到不適應,許多人因此不願意結識新的朋友,這樣的現象很多人就以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但這種現象分為了多種情況。雖然有的人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愛說話,但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好朋友時,卻可以表現出活潑的一面,他們的交際範圍相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可能沒有那麼廣,但這些人,在出門時是不畏懼和別人交談的,他們也可以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沒有害怕出門的現象,一般都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的一種表現,這並不是社交恐懼症,這只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有點內向而已。
  • 孩子沉默不說話,都是「內向」的錯?這5點原因家長不要忽視
    今天問題:孩子沉默不愛說話,罪魁回首是"內向"?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說話,無論是遇到陌生人,還是在需要他表現的時候,孩子都會顯得非常的內向,一句話也不愛說,保持著沉默。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是不是膽子小。可是在家裡的時候孩子還是很開朗的,怎麼一到外面就不願意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