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邊或者舞臺上那些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不禁慚愧,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個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人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和獨處,也有些人外向,性格活潑,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
當然,不同性格特點的人也有各自適合工作的領域,但是對於家長們來說,當然還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外向一些。
因為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內向表現並不是正常的,而是在給家長們敲警鐘,其實孩子是兒童社交恐懼症的表現。
張莉的兒子今年6歲了,已經是幼兒園的大班了,從小孩子就很性格內向,不怎麼愛說話,也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
只不過那個時候張莉一直認為兒子只是內向而已,因為她和老公就是內向的人,喜歡在家安靜地看書,不喜歡熱鬧的環境,還以為兒子隨自己和老公。
兒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老師曾經也跟張莉溝通過,覺得孩子有些過於內向了,即使老師很努力地去引導,但是孩子依然不懂得跟他人合作,更談不上交好朋友。
每次張莉帶兒子出去的時候,看到認識的人,孩子從來不會跟人打招呼,甚至還會躲到張莉的身後,讓張莉時常覺得有些尷尬。
眼看著孩子快要上小學了,但一直是這樣的表現,只要到了陌生的環境,孩子就會表現得很侷促緊張,不是不停地喝水,就是不敢講話,這樣的表現開始讓張莉擔心起來。
不放心的張莉最後帶兒子去醫院諮詢了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說孩子是患上了兒童社交恐懼症,如果一直不幹涉的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
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其實社交恐懼症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即使是很多成年人也在承受著社恐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充斥著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對孩子來說,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面對新環境或者陌生人的時候,有焦慮和迴避的行為,還會出現恐懼的情緒,甚至表現為哭鬧,尷尬,退縮。
這類孩子通常都比較過分在意自我感受,所以不願意親近別人,喜歡自己獨處,覺得這樣很有安全感。
當然,家長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自然很心疼,也很擔心,更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畢竟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交到自己的好朋友,不那麼孤獨。
那麼如果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給孩子營造溫馨輕鬆的家庭環境
當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的時候,家長其實應該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家庭氛圍過於緊張?是否家人之間的矛盾爭執影響到了孩子的情緒?
一些家庭裡,婆媳矛盾,夫妻吵架,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從而不敢跟別人去接觸和交往。
家長應該懂得給孩子塑造一個溫馨輕鬆的家庭環境,不管對孩子還是大人,家都是最溫暖的港灣,是應該可以給孩子力量和庇護的,只有在輕鬆的環境下,孩子才能放鬆情緒。
2.避免跟孩子的暴力溝通方式
雖然家長們也都有自己的苦衷,覺得不可能永遠對孩子和顏悅色,但是家長要知道,自己對孩子的暴力溝通方式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和影響。
這裡的暴力溝通方式並不單單指打罵孩子,還包括冷暴力,比如不跟孩子說話讓孩子產生緊張不安的情緒,或者貶低孩子。
不管哪種暴力方式,既讓孩子產生跟人溝通的恐懼心理,同時也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榜樣,不利於孩子學會正確的社交技巧。
家長跟孩子溝通時應該採取溫和的方式,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
3.多鼓勵孩子與外界接觸
孩子需要家長的鼓勵,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家長的適當鼓勵有時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勇氣,尤其是在孩子每邁出勇敢的一步時,家長的表揚會極大地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外面,讓孩子多一些跟其他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孩子只有多跟他人相處和溝通,才會不斷地克服恐懼的心理。
面對孩子的社交恐懼症,家長不必過度恐慌,也不能過於大意,只有通過及時正確的幹預和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儘早走出社恐的陰影。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的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