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說話,家長卻以為是有心理疾病,紛紛諮詢醫生,或自主以為是自己的孩子內向無法融入社交。
其實大部分孩子不喜歡說話是因為我們家長還不夠理解孩子,沒聽懂一些孩子的語言。
經常抱怨到:
--「孩子沒有小時候和我那麼親了」
--「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問他也不說」
--「說一次沒反應,說多了就嫌煩」
--「好好說不聽,非得用吼的」
這也導致了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溝通都是心不在焉來敷衍,把父母的話當空氣。
世界頂級思維「吉德林法則」說:找到問題的關鍵,問題便已經解決一半了。
孩子不愛跟父母說話的關鍵在於,感覺在父母這裡無法得到共鳴與同情。如果父母能學會傾聽,這就相當於拿到了親子溝通的鑰匙。
那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傾聽,才能讓孩子更願意跟我們說話呢?
傾聽的6大技巧:
一、非語言表達
例如,幼兒園老師跟小朋友講話首先就是蹲下,這表示視線是平視的。
首先,注視。在父母在對孩子表達傾聽時,非語言上要先注視孩子。其次,傾身。這表示在專心聽他講話。
二、重複對方的話
如果孩子說:「同學們都不喜歡我。」你可以重複他的話說:「哦?同學們都不喜歡你啊?」以問號來做結束。在沒有了解具體情況下,不要著急的做出反應。這樣的重複,是在引導孩子主動的將真正的意義表達出來。
三、改句子
還是例如上面這種情況,孩子說:「同學們都不喜歡我。」此時,你可以說:「嗯?他們不理你啦?還是誰跟你吵架啦?還是他們排斥你呀?」類似這種把孩子的話進行修正。如果你修改的內容對,孩子就會接:「對啊。」此時孩子會感覺被理解了。但如果你修改的內容不對,孩子也會自然的進行解釋和補充。
四、舉例子
孩子說:「同學們都不喜歡我。」父母可以問:「發生什麼事情?你可不可以舉個例子告訴我。」或者說:「比方說呢?」這也是在幫助孩子思考和理清他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
五、摘要
在孩子跟你大段大段的表達過程中,父母可以用3-5句話的摘要方式,幫助孩子去梳理、總結這個內容。
例如孩子在跟你大段的闡述為什麼同學們都不喜歡我的時候,父母可以說:「所以是因為下課的時候小朋友都沒跟你玩,讓你覺得被冷落了,所以你感覺同學們都不喜歡你對嗎?」
六、引導孩子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常用「然後呢?」「你可以多說點,這個還蠻有趣」「好想知道」等等這種簡單的句子。
也可以常用一些開放式的句子「你的想法是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等,去引導孩子多表達。
父母所呈現的態度是「我說,你聽」。其實,「說」只是溝通中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傾聽」。
以上6種方式,開始父母會覺得機械和刻板,但是長期堅持下來,在生活中就會更有彈性的運用。
任何一種溝通方式都需要有一個核心原則,就是「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就是父母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所經歷的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他的世界。這樣的溝通才會讓孩子感覺到溫度和被理解。
做父母的要常常遵循的就是「你的話越多,孩子的話越少;你的話越少,孩子的話才越多。」
現在就可以嘗試以上的6大技巧,相信家長們都能夠更好的讀懂孩子的語言。
想了解更多關於孩子的話題,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