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力量: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成功?

2020-12-23 騰訊網

內向性格的人幾乎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經統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積極自信,總是人群中的焦點。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內向也成了二流品質。

尤其是在美國這樣公認以「外向」為主的國家,「安靜」和「內向」這樣的詞都是含有貶義的。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排斥和嘲弄,同學們會覺得他們缺乏魅力,甚至認為他們是怪胎。連老師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法倖免於難,經常給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出這樣的建議,「你家孩子能不能在課堂上更活躍一些?」

哪怕是在中國這樣歷來看重謙虛和謹慎等內向特質的亞洲國家,也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越來越向外向性格傾斜。表現最顯著的就是大學與職場:那些能言會道、長袖善舞的人往往更能得到老師或領導的青睞,因此也得到了更多機會。

蘇珊 凱恩(Susan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就是一本為內向群體發聲的暢銷書。在壓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內向的人不得不學習如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正如蘇珊 凱恩本人的經歷,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後來卻決定開始在家從事寫作。她發現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寫作更讓她感到愉悅。自2012年甫一出版,《安靜》一書便大獲成功,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蘇珊為了宣傳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開始需要在一些公眾場合進行演講,而對於內向的她來說,這簡直不亞於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時間學習公開演講課程,還在書裡提到了內向者常常會體驗到的一種感受:駕車去某個研討會發表講話的途中,她發現自己「一直在祈禱發生一場災難來臨——洪水、小規模地震什麼的,那樣我就不用去做這件事了。」

什麼樣的人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靜、更柔和的環境中覺得更舒服。這是因為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著不同的神經系統,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小時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嬰兒,很可能長成內向的人。而對環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應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外向的人。

我們經常能看到:內向的孩子更喜歡自己安靜地畫畫、讀書,或者跟一兩個好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則更願意加入到人頭湧動的活動中,比如一場喧鬧的生日派對。

內向的人如何成功?

內向的人在創造力和思辨方面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在獨處的環境下人們才不會受到他人意見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也許他們不會成為振臂一呼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絕對是學術界與智囊團的中堅力量。蘇珊在書中就以比爾 蓋茨和沃倫 巴菲特為例,講述了內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童年的蓋茨並不願意主動與人接觸,他不善於言談,喜歡獨處但並不在意別人的意見。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鑽研新技術。「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是個內向的小孩,他能數小時沉迷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或是很安靜地盯著一把母親給他的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

內向孩子的父母該怎麼做?

正是因為內向孩子對外部環境的高度敏感,一味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外向孩子的行為會給他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比如焦慮和抑鬱。蘇珊 凱恩創辦的「安靜革命」項目(Quiet Revolution)就為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供了13條建議。

1.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正常,沒什麼可羞愧的。

據研究顯示,內向的人佔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世界範圍內,有太多的聲名煊赫的人是內向的,比如比爾 蓋茨,沃倫 巴菲特,J.K.羅琳,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

2.孩子的內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覺得你的孩子通過心理建設就能輕易成為一個「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紹的,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是因為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看來,他們對環境更為敏感,更傾向於使用「休養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經,而外向的人則更常激活「挑戰或逃走」(fight or flight)副交感神經。

3.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和新環境。

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或面對陌生人時通常會覺得有點兒焦慮,所以家長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提前到達活動現場,讓孩子熟悉環境,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還有一種辦法是允許孩子先與活動的焦點地帶保持一定距離,讓孩子先默默地觀察,然後再鼓勵他去嘗試。

4.告訴孩子如果覺得不舒服,他可以休息一會兒。

外向的孩子會在社交場合中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內向的孩子則會感到疲乏。告訴孩子如果他覺得不適,他可以讓自己在房間較為安靜的角落裡或者陽臺、盥洗室等地方放鬆一下神經。

5.當孩子願意嘗試參與到社交活動中,記得讚賞他。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非常欣喜於他的勇敢嘗試的。比如,「我看到你昨天主動跟那個新來的男孩說話了。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但我特別驕傲你能這麼做」。

6.提醒孩子發現他愛上了一開始覺得害怕的事情。

這就像是積極強化措施,讓孩子關注到自身的變化。一開始也許孩子很擔心在同學的生日派對上會很難過,結果居然交到了幾個新朋友。這時家長就應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對這一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自我激勵的情緒。

7.幫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都不盡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許覺得足球俱樂部或者童子軍很酷,但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寫作或科學夏令營。讓孩子參與到他有興趣的活動中,既有益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幫助孩子交到跟他有相同興趣的朋友。

8.關於孩子內向的性格,要跟老師進行溝通。

這樣的溝通有助於老師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向行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沒有注意聽講,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此時可能正在全神貫注地聆聽和觀察。

9.確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

很多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反饋,不然他們很可能會迷失在自己紛亂的想法中。作為父母,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要通過問合適的問題來引出孩子的心裡話,並及時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

10.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許不會主動求助。

內向的孩子傾向於自己消化問題。當他遇到困難時,儘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導,但他可能不會主動求助。這時,父母就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在恰當的時候問恰當的問題來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問題。

11.別擔心你家孩子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追求的不是廣度和數量,而是深度和質量。他們更願意在一個小圈子裡交朋友,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12.別擔心孩子有時需要獨處。

去上學、去社交、去參加各種活動,都是在把內向的孩子從他自己的小世界中拉出來,而這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疲憊無力。當孩子回到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或者讀書、或者玩電腦、或者發呆,你都不需要擔心,這只是孩子進行自我調節的方式。

13.珍惜你家的內向孩子。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接受孩子是內向的這一情況,還要珍惜他的這一特質。內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體貼的、專心的,只要能讓他們處於適合他們的環境中。

相關焦點

  • 「作秀」的時代,內向性格者的力量在哪裡
    這樣的孩子也許從小就在周末被父母送到「小主持人培訓班」去磨練了,因為父母擔心內向性格的孩子將來談戀愛時不會表白,工作時不會向老闆表現。 蘇珊凱恩(Susan Cain)的暢銷書《安靜》幫解開了關於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很多謎團,也清晰的闡述了內向性格的力量。
  • 如何陪伴內向孩子長大?
    ,沒有好壞之分,父母不應給孩子貼標籤,多點鼓勵和肯定,給他們時間慢慢來,才能看到孩子擁有的「內向的力量」。偏偏,孩子的堂哥和堂妹,個性都和他極為不同,他們較為外向、奔放,連偶遇的路人跟他們搭訕,回應也是落落大方。這時候,我們家的孩子則是會躲在爸媽的背後,要我們替他回答陌生人突如其來的問題。孩子小時候,要跟我們一起去參加新的社交聚會、認識新的朋友時,通常我會先給他「行程說明」,告訴他要去哪裡?是什麼樣的場合?會遇到哪些人?這些準備工作,可以幫助他減緩焦慮。
  • 內向孩子=沒出息?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外向
    就比如,比起吵鬧的幼兒園,內向的孩子更喜歡在熟悉的家裡,獨自和玩具作伴。相反,他們更懂得如何和自己相處,通過獨處來汲取能量。他們僅僅是選擇了一種讓他們舒服的生活方式而已。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孤獨,他自有一方天地。所以,內外向只是人一種心理狀態,沒有優劣之分,內向者更不是異類。父母不要因為偏見,一直標榜外向的優勢,而忽略了內在性格獨特的力量。
  • 趙麗穎上《中餐廳》被嘲「悶葫蘆」:內向的孩子,活該被人嫌?
    ,不斷精進自我,沉下心來積蓄力量,成為演藝圈的「拼命三娘」,獲得如今的成就。很多人對內向性格的誤解,導致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開朗活潑,但面對張子楓這樣一個如此優秀的人,沒有人會再說「內向的人難以成功」。
  • 郭碧婷說自己孤僻,向太一句話解釋清楚:內向孩子遠比你想的優秀
    蘇珊.凱恩曾經有個著名的TED演講,叫《內向性格的力量》,別看她在臺上淡定自若,談吐大方,其實,她小時候也曾是個不愛表達自己,喜歡安靜,不愛交際的孩子,因為性格內向,每天恨不得都呆在家裡看書。在她9歲一次參加暑假夏令營時,帶隊的顧問為了想大家變得外向一點,把他們都集合在一起,想盡辦法要孩子們好動,外向。
  • 吳鎮宇兒子費曼自曝有社交恐懼症:內向孩子的優勢在哪裡?
    但很多家長持有偏見和刻板印象,總認為外向意味著成功,陽光,積極,優秀;內向意味著失敗,懦弱,消極,古怪。外向孩子只需外向,就足夠討人喜歡,內向孩子為了獲得他人的好感,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偽裝出和藹可親的樣子,但結果呢?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這也讓常爸思考起這個之前從未想過的問題,我們看到的那些「別人家的爸媽」好像都很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但本身就不愛表達的,性格內向的人當了父母,該如何調節性格和帶娃之間的衝突?而且科學家發現,內向的人,大腦活動水平比其他人高。因為他們的大腦甚少需要靠外部社交或熱鬧的刺激,就能保持很高的活躍度,反而他們時常需要避開人群,讓自己安靜地獨處,來限制腎上腺素持續升高。
  • 趙麗穎上《中餐廳》被嘲「太悶、不愛社交」:還在嫌孩子內向嗎?
    對活潑開朗的孩子來說,生命在絢爛的聚光燈下才會精彩;而對於靦腆安靜的孩子,一盞青燈足矣。 研究發現,內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數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並且IQ越高的人,內向型性格的傾向就越強烈。 他們在藝術、科研、創新等領域,擁有外向型人群無法比擬的天賦。 內向的人不愛社交,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獲得成功,反而會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更加專注。
  • 孩子內向≠性格缺陷,父母做好這4點,內向的孩子不吃虧只會更成功
    :「內向孩子沒有任何智力或記憶力方面的缺陷,實際上,他們有獨特的優勢,貢獻非常大。」蘇珊·凱恩在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告訴我們,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們相對於外向領導會生產更大的效益。事實上,內向的人因為更善於獨處,往往更擅於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觀察細緻、善於分析。
  •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當領導?
    內向者如何將性格天賦發揮到最大化?外向和內向不是割裂二分的,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說過:世上絕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或者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如果這樣的人存在的話,那麼他會在精神病院裡。人的心理是複雜,不是每個行動選擇都可以用外向、內向的性格詮釋。
  • 70%的成功人士都是內向型性格
    獨處,是自我淨化的方式之前在網易雲上看到美國作家蘇珊·凱恩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講到這麼一段話:對於一些人來說,獨處是他們賴以呼吸生存的空氣。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已經非常明白獨處的卓越力量,只是到了近代,我們開始遺忘它。
  •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安靜》。 作者珊·凱恩,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經是華爾街律師,現從事談判、溝通技巧教育。她在內向、羞怯等主題上的文章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和《今日心理學在線》。 本書幫你更好地了解內向性格的優勢,或是更好地和內向性格的人合作。
  • 內向孩子的時代已來,很多父母卻在勉強孩子變外向,坑娃不自知
    但是,孩子好像不開竅,看起來依然是不合群。有一天鄰居就惱了,斥責孩子「慫包一個」「爛泥扶不上牆」。這些話我聽得刺耳,但也無可奈何。確實,內向的孩子,不善言辭,經常躲避社交場合,給人一種很難親近的感覺,這勢必會讓他們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喪失很多優勢。但是,內向的孩子註定會被時代淘汰,成為一個失敗者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大量的事實證明,內向孩子的時代已來。
  • 從育兒角度解析《天使愛美麗》:「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的優秀
    親戚鄰裡都認為這樣一個內向又敏感的小女孩,長大後會無法適應社會,不能快樂地長大。然而,結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艾米麗成長為一位內向的"天使",不僅自己幸福快樂,還會以佐羅的方式暗中幫助他人,備受身邊人的喜愛。內向的性格沒有組合艾米麗成長為健康快樂的人,心思敏感與負面品質也沒有根本關聯。
  • 寫給內向患者的你
    「我不敢上臺演講」「我害怕一個人吃飯」「如何改變內向性格」「......」大家似乎都在因為內向性格變得痛苦不堪,並且都著急改變,似乎內向性格成了萬惡之源。甚至還有人痛恨自己的內向性格。但內向性格真的不好嗎?內向患者就非得改變嗎?內向就代表失敗嗎?01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世界似乎已經變成了外向者的世界,大家也總是把外向和成功聯繫在一起,而內向的人似乎一直是被否定的。
  • 孩子害羞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別大意,小心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看到身邊或者舞臺上那些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孩子,有些成年人不禁慚愧,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個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人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和獨處,也有些人外向,性格活潑,喜歡交友和參加集體活動。
  • 為什麼「內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
    例如,許多人說自己是典型的性格內向,在公共場合感到焦慮。其他人則說,性格內向的人永遠是成功的障礙。內向≠害羞,而是接受和處理刺激的另一種方式我九歲那年,我第一次去夏令營。媽媽幫我整理了裝滿書的行李箱。對我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在我的家庭中,讀書是主要的家庭活動。
  • 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領導的
    並非如此,內向並且做領導的人是否比外向做領導的人多,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很多內向的人同樣也可以做好一位領導,如果你也是一位內向,不愛說話的人,不妨繼續看下去,看看那些內向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領導的。
  • 孩子太安靜乖巧了,是怎麼回事?這樣做,可以使孩子活潑而安靜
    孩子太調皮了,你會擔心他惹禍不安全,可是遇到乖巧的孩子,卻又禁不住另有顧慮,怎樣才能明白孩子乖巧的那一面呢?怎麼做可以讓小傢伙既活潑又安靜?反常現象背後的原因。愛和懲罰。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能及時地給予他關心和陪伴,那麼孩子就會很容易平靜下來。因此,它看起來像一個非常安靜乖巧的孩子。一對雙胞胎它能在嬰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家長平和的待人態度,安靜的處理自己的事情,都會對寶寶產生影響。
  •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挖掘內向娃的潛力,是父母的責任
    因此,也有很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內向"不是一件好事,想著法的想要把孩子變得"外向"一些。 其實人們誤會了"內向"一詞的真正含義,輕視了"內向"本身所具有的的優點。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給各位家長提個醒,學會挖掘內向娃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