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的人幾乎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但外向性格似乎已經統治了世界。外向的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活力四射、積極自信,總是人群中的焦點。而那些沉默寡言、喜歡獨處、不喜歡派對的人似乎就成了二等公民,而內向也成了二流品質。
尤其是在美國這樣公認以「外向」為主的國家,「安靜」和「內向」這樣的詞都是含有貶義的。內向的孩子往往會被排斥和嘲弄,同學們會覺得他們缺乏魅力,甚至認為他們是怪胎。連老師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法倖免於難,經常給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出這樣的建議,「你家孩子能不能在課堂上更活躍一些?」
哪怕是在中國這樣歷來看重謙虛和謹慎等內向特質的亞洲國家,也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越來越向外向性格傾斜。表現最顯著的就是大學與職場:那些能言會道、長袖善舞的人往往更能得到老師或領導的青睞,因此也得到了更多機會。
蘇珊 凱恩(SusanCain)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就是一本為內向群體發聲的暢銷書。在壓倒性的外向文化下,很多內向的人不得不學習如何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正如蘇珊 凱恩本人的經歷,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多年,後來卻決定開始在家從事寫作。她發現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寫作更讓她感到愉悅。自2012年甫一出版,《安靜》一書便大獲成功,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蘇珊為了宣傳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開始需要在一些公眾場合進行演講,而對於內向的她來說,這簡直不亞於折磨。她足足用了一年時間學習公開演講課程,還在書裡提到了內向者常常會體驗到的一種感受:駕車去某個研討會發表講話的途中,她發現自己「一直在祈禱發生一場災難來臨——洪水、小規模地震什麼的,那樣我就不用去做這件事了。」
什麼樣的人是內向的人?
內向的人往往在更安靜、更柔和的環境中覺得更舒服。這是因為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著不同的神經系統,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小時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嬰兒,很可能長成內向的人。而對環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應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外向的人。
我們經常能看到:內向的孩子更喜歡自己安靜地畫畫、讀書,或者跟一兩個好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則更願意加入到人頭湧動的活動中,比如一場喧鬧的生日派對。
內向的人如何成功?
內向的人在創造力和思辨方面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在獨處的環境下人們才不會受到他人意見和想法的左右,才更可能進行深度的思考。也許他們不會成為振臂一呼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絕對是學術界與智囊團的中堅力量。蘇珊在書中就以比爾 蓋茨和沃倫 巴菲特為例,講述了內向的人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童年的蓋茨並不願意主動與人接觸,他不善於言談,喜歡獨處但並不在意別人的意見。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鑽研新技術。「股神」巴菲特也曾經是個內向的小孩,他能數小時沉迷在畫有火車模型的目錄中,或是很安靜地盯著一把母親給他的牙刷,一盯就是兩個小時。
內向孩子的父母該怎麼做?
正是因為內向孩子對外部環境的高度敏感,一味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外向孩子的行為會給他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比如焦慮和抑鬱。蘇珊 凱恩創辦的「安靜革命」項目(Quiet Revolution)就為那些內向孩子的父母提供了13條建議。
1.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正常,沒什麼可羞愧的。
據研究顯示,內向的人佔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世界範圍內,有太多的聲名煊赫的人是內向的,比如比爾 蓋茨,沃倫 巴菲特,J.K.羅琳,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
2.孩子的內向是生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覺得你的孩子通過心理建設就能輕易成為一個「合群」的人。正如我之前介紹的,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是因為從神經生物學角度看來,他們對環境更為敏感,更傾向於使用「休養生息」(restand digest)的副交感神經,而外向的人則更常激活「挑戰或逃走」(fight or flight)副交感神經。
3.循序漸進地向孩子介紹新朋友和新環境。
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中或面對陌生人時通常會覺得有點兒焦慮,所以家長不要期待孩子在某個活動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帶孩子提前到達活動現場,讓孩子熟悉環境,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還有一種辦法是允許孩子先與活動的焦點地帶保持一定距離,讓孩子先默默地觀察,然後再鼓勵他去嘗試。
4.告訴孩子如果覺得不舒服,他可以休息一會兒。
外向的孩子會在社交場合中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內向的孩子則會感到疲乏。告訴孩子如果他覺得不適,他可以讓自己在房間較為安靜的角落裡或者陽臺、盥洗室等地方放鬆一下神經。
5.當孩子願意嘗試參與到社交活動中,記得讚賞他。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非常欣喜於他的勇敢嘗試的。比如,「我看到你昨天主動跟那個新來的男孩說話了。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但我特別驕傲你能這麼做」。
6.提醒孩子發現他愛上了一開始覺得害怕的事情。
這就像是積極強化措施,讓孩子關注到自身的變化。一開始也許孩子很擔心在同學的生日派對上會很難過,結果居然交到了幾個新朋友。這時家長就應該提醒孩子,讓孩子對這一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自我激勵的情緒。
7.幫助孩子挖掘他自己的興趣所在。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都不盡相同。外向的孩子也許覺得足球俱樂部或者童子軍很酷,但內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寫作或科學夏令營。讓孩子參與到他有興趣的活動中,既有益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幫助孩子交到跟他有相同興趣的朋友。
8.關於孩子內向的性格,要跟老師進行溝通。
這樣的溝通有助於老師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向行為,比如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沒有注意聽講,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此時可能正在全神貫注地聆聽和觀察。
9.確定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注的。
很多內向的孩子比較容易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與反饋,不然他們很可能會迷失在自己紛亂的想法中。作為父母,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要通過問合適的問題來引出孩子的心裡話,並及時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
10.要注意,你的孩子也許不會主動求助。
內向的孩子傾向於自己消化問題。當他遇到困難時,儘管他也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導,但他可能不會主動求助。這時,父母就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在恰當的時候問恰當的問題來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問題。
11.別擔心你家孩子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內向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追求的不是廣度和數量,而是深度和質量。他們更願意在一個小圈子裡交朋友,而不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12.別擔心孩子有時需要獨處。
去上學、去社交、去參加各種活動,都是在把內向的孩子從他自己的小世界中拉出來,而這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疲憊無力。當孩子回到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或者讀書、或者玩電腦、或者發呆,你都不需要擔心,這只是孩子進行自我調節的方式。
13.珍惜你家的內向孩子。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接受孩子是內向的這一情況,還要珍惜他的這一特質。內向的孩子通常都是善良的、體貼的、專心的,只要能讓他們處於適合他們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