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戳下面視頻觀看
臺灣秀場流行多年,由南到北皆普及,今天的臺北是少了,但中南部仍多。
夜總會、小歌廳,到了晚上找來藝人唱歌跳舞或主持,觀眾買票入座,吃喝觀賞,花點小錢開心幾個鐘頭,不論寒冬炎夏都是好節目。
藝人出場,有酬金;在場內,亦有打賞,最重要的是能夠直面觀眾,累積知名度,倒過來加強了他們在電視節目上的人氣。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沒有藝人沒去過秀場,尤其本土藝人,不經過秀場歷練即難出頭。
所以臺灣的秀場是藝人的淘金窩亦是少林寺, 也是如今脫口秀的祖師爺。
在場內,他們練習如何逗觀眾狂笑爆笑暗笑哈哈大笑,要搞氣氛,更須學懂臨場應變。
有人善意或惡意地鬧場,他們要懂得打圓場。
The show must go on,不僅是好萊塢脫口秀的金科玉律,亦是福爾摩莎的基本要求。
否則,演出中止,店老闆會找經理人麻煩,經理人會找藝人麻煩,星途或許從此中斷。
在秀場打滾過的藝人,星味再濃,亦仍有江湖味,當機會來時,很容易彈跳成為大哥大姐級人馬。
蔡琴是明星吧?她亦在秀場留下不少高跟鞋印,反應機靈,之後不管去到何處都壓得住陣。
香港昔日的梅豔芳自八歲起即在本地秀場賺錢養家,自是一例,她的江湖味濃到可以去演洪興十三妹的角色。
所以臺灣綜藝電視節目好看,至少是,夠逗趣。因為每位主持人都在秀場身經百戰,
不僅會說話,也能唱能跳能演,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
連現場觀眾亦因去慣了秀場而懂得配合氣氛,攝影棚內,臺上臺下,打成一片,
臺灣的秀場歷史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當時許多外省軍公教人員離鄉背井來到臺灣,
各類歌廳為了吸引這些顧客,讓女歌手穿著華美旗袍,濃妝豔抹,
以「小周璇」、「小白光」等暱稱,演唱《天涯歌女》、《魂縈舊夢》、《夜來香》之類的上海知名曲目,重現十裡洋場夜總會的派頭。
通過這些嗓音嗲媚、吳儂軟語的國語歌,來緩解他們的鄉愁。
隨後,在歌廳生意大行其道時,臺北市的西餐廳已經開始挾帶小型的現場演唱,
通常是一些不出名的歌手,表演一些簡單的樂器,多是演唱西洋歌曲和民歌。
前來聽歌的觀眾,在看秀消遣之餘,為表達鼓勵、愛慕之情,還會將鈔票塞進紅包送給表演的歌手,
這種風氣衍生了「紅包場」這種有趣的特色文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北秀場逐漸從大型歌廳轉向小型紅包場,
而以高雄藍寶石為首的大歌廳,則重現豪華排場,並且擺脫了夜上海的模式,唱起了臺灣的流行歌曲。
而其實臺灣秀場的主持人,一開始只是充當報幕員的角色。
但後來,倪敏然則將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概念引入。
使得主持人的作用,不再是報幕,而且包括採訪,表演,串場,甚至唱歌等一系列工作。
所以,才有開篇所說的,秀場時代的主持人大咖裡,人稱倪敏然是總管。
(倪敏然)
而到了80年代中後期,秀場的表演形式也開始轉變。
最明顯的,是從歌星為主咖,轉變為主持人主咖。
那時候,也是臺灣秀場的最巔峰時期了。
那時候,單純唱歌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了。
而且,一個歌手靠3,4首歌要撐3,40分鐘的場,也難。
於是,短劇,模仿秀,採訪等表演方式開始加入,秀場表演開始從唱歌轉化為綜藝表演。
費玉清的脫口秀
↓↓↓戳下面視頻觀看
最主要的一個呈現方式,就是脫口秀。
於是,主持人開始呈現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那時期老闆要用什麼演員,也都會徵詢主持人的意見。
對於藝人表演「生殺大權」在握的主持人,也時不時夾帶私貨。
比如哪個大牌主持要追那個女明星,就會讓她多些演出機會。
(左起:賀一航,餘天,豬哥亮)
這其中最厲害的幾個:
南豬:豬哥亮,地盤南部,以閩南語打天下,接地氣且獨特的豬氏風格,深受南部觀眾喜愛;
北張:張菲,地盤北部,以國語打天下,因為北部的外省人多嘛;
中邢峰:邢峰地盤中部,國語和閩南語雙帶。
邢峰還是個重要的幕後推手。
張菲趣逗金元萱,吳宗憲帶頭起混
↓↓↓戳下面視頻觀看
在大牌都不願意上餐廳秀的時候,是邢峰說動當時的歌姬崔苔菁做餐廳秀,才帶動了其他歌手紛紛效仿,使得餐廳秀發展起來。
而說辭也很直接:餐廳秀賺錢多又快。
P.S.:在崔苔菁答應做餐廳秀後,劉文正收到消息,聯繫邢峰,又是邢峰一番說服,劉文正這樣的大咖也去了。
(崔苔菁)
當時,上述幾個主持人太牛了,所以往往都是做大場演出。
那些大場,也都在後期對於設備,舞臺效果加大了投資,自然門票也昂貴。
但有了這些大牌撐場,不怕座不好。
而那時候的胡瓜,澎恰恰這些人,還屬於秀場的二線主持。
但胡瓜他們也因此,撿起了大哥們看不上的中小餐廳市場,慢慢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左起:澎恰恰,張菲,胡瓜)
但是那時候的秀場,對於主持人的要求是很高的。
那短劇來說。
一開始,秀場也演過長達3,40分鐘的大戲。
但是由於要投入人力,物力,要排練,演員檔期又不好協調,成本太高。
於是,出現了後來成本較低,考演員臨場發揮,說來就來的短劇。
所以,脫口秀,短劇,唱,模仿等等,對於主持人來說,則是屬於秀場的說學逗唱。
羅壁玲獻唱《三聲無奈》,這一身裝扮太吸……↓↓↓戳下面視頻觀看
胡瓜跟後面的這些人小亮哥這麼說過:
唱—每個人都要會唱,有時候還得為遲到的歌星拖點時間;
學—也就是模仿秀,比如模仿動物,藝人等,陽帆,費玉清都是箇中好手;
說—這個最為重要,因為要好笑,而且還要帶葷。
是的,後來的秀場的一大吸引觀眾的法寶,就是葷。
高凌風就說得很直接:
人們喜歡去秀場,就是因為那裡可以說葷笑話。
我們現在說費玉清是汙王,也是受了那時候秀場文化的影響。
而這方面,當時最受歡迎,尺度最大的,莫過於秀場天王豬哥亮。
豬哥亮原名謝新達,有一次在廖添丁裡面,扮演了一個名為「豬哥亮」的角色而得名。
而豬哥這個詞,在閩南語裡面就是鹹濕,好色的意思。
有趣的是,現在豬哥亮的招牌馬桶蓋髮型,是當時的理髮師傅追潮流剪的。
剪完後,豬哥亮問:「你怎麼給我剪個這麼難看的頭髮?」
理髮師傅說:「不會啦,這個髮型肯定紅,學的是國外的披頭四的髮型類。」
果然,豬哥亮後來真的紅透了半邊天。
豬哥亮真是祖師爺賞飯吃。
不光臺上臨場應變能力極佳,而且頭腦很好。
很多藍寶石歌廳的短劇,都是他做編劇。
而其中很多段子,都是葷笑話演變而來。
比如,豬哥亮的一個成名作:
某歌星:「你們怎麼找了這樣一個馬桶蓋來訪問我?」
豬哥亮:「我來訪問你,你怎麼說我馬桶蓋?不過馬桶蓋也沒關係啊,至少你坐下來,我什麼都看得到。」
(豬哥亮和餘天,呼巴掌也是其慣用橋段)
關於豬哥亮演藝生涯之傳奇。
十幾歲的時候,豬哥亮跟著劇團全臺灣巡演。
當時,他是在後臺拉幕布的。
幕布拉了2,3年,臺上演的戲他全部熟悉。
有一次,臺上的演員因病無法演出,豬哥亮自告奮勇跟師傅說:
臺上的角色,我都會演,你信我,如果我演不好,你就把我踢出劇團。
當場,豬哥亮當著老闆的面,把臺上10來個角色演了一遍。
此後,師傅為豬哥亮向老闆爭取到了演出機會。
(年輕時的豬哥亮)
到了30歲出頭,豬哥亮去藍寶石歌廳應徵,沒人要。
後來,急智歌王張帝推了他一把。
張帝把他帶到老闆面前,拍胸脯:
這個人到你們這裡演,如果3個月沒有打出名氣,我張帝以後高雄就不來了。
(當年劉德華到臺灣,也要上豬哥亮節目宣傳)
90年代,臺灣已經開啟象卡拉ok這樣的新事物盛行,加上臺灣戒嚴結束,於是臺灣電視綜藝的尺度也相對放寬。
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成本越來越高的秀場表演,逐漸難以為繼。
而其中壓垮駱駝的一根重要稻草,當屬錄像帶的盛行。
一開始,是有人在秀場裡面偷拍,然後把錄像帶傳播到民間。
鄭進一上豬哥歌廳秀,有點太囂張…↓↓↓戳下面視頻觀看
後來,餘天這些人開始跟老闆說,既然這樣,不如我們自己拍,拍好點,然後大家一起也賺些錢。
於是,《豬哥亮歌廳秀》這類秀場錄像帶開始問世。
觀眾不用再花大價錢買票去秀場,可以直接通過便宜的錄像帶租賃,看到秀場的表演。
甚至這些錄像帶也開始傳到閩南一帶,如廈門,泉州這些地方。(當然是盜版居多)。
這樣,臺灣秀場,尤其是豬哥亮為代表的秀,也成了閩南一帶人彌足深遠的回憶。
但也因此,秀場在90年代開始沒落,及至最後消失。
說它曇花一現,但是從雛形到蓬勃發展,卻也經歷了那麼長時間。
多少大牌去過秀場,秀場也走出了江蕙,謝雷,白冰冰,胡瓜這樣後來的臺灣綜藝大咖。
賀一航上吳宗憲綜藝節目談大白鯊
↓↓↓戳下面視頻觀看
在臺灣娛樂史上,秀場時代是不可磨滅的。
但如今新一代觀眾,估計對秀場時代的那些人也沒有很多概念了。
就像豬哥亮復出後,有一期採訪周杰倫,豬哥亮戲謔到:
這些年輕人都是來看你(周杰倫)的,但歐巴桑歐吉桑,都是來看我的。
但不管多少故事,多少人物,恩恩怨怨,人物也慢慢凋零. 秀場就這樣被時間雨打風吹去了。
1995年,曾經在秀場時代的歌手間,相傳「沒上過藍寶石,成歌星很困難」的藍寶石歌廳,結業。
拆建後的藍寶石歌廳,變成了透天厝,但依然名為「藍寶石」。
風光不再,只剩那幾個字,記錄著當年的風光景象。
且做紀念罷。
(曾經的藍寶石歌廳,現已拆除)
時代總是潮起潮落,歌廳這些秀場文化雖然沒落了,豬哥亮、賀一航, 高凌風、鳳飛飛, 羅碧玲等等
屬於那一代的人物也已漸次離去,但是它仍然是時代永恆的記憶。
最後來聽賀一航最具代表的歌
《媽媽請你不通痛》
↓↓↓戳下面視頻觀看
《臺商總匯》
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