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最能讓家長慌了手腳的,必須是發燒了。
我們總看到報導說,發燒會燒壞腦子,甚至奪去生命,特別是前一陣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家長整天提心弔膽,恨不得每時每刻都要測量寶寶的體溫,生怕寶寶出現發熱的症狀。
當寶寶發熱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一些新手媽媽為了趕快讓孩子退燒,會選擇看起來效果很好的退燒針。
然而,退燒針並不一定安全,比如7歲女童因為發燒注射退燒針失去呼吸,這種案例也有很多。
所以對於退燒針,我們一定要謹慎,更要對退燒針說「不」!
一、生活中常見的退燒針成分份
退燒針的成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安乃近,一種是地塞米松。
安乃近非常便宜,在70年代就已經被國外淘汰了。因為臨床證實了,它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有的人會出現過敏性休克、以及嚴重的皮膚損害,比如說患上大皰苞表皮鬆解症,這種病可使皮膚整個起泡,包括口腔黏膜,所以病人會極度痛苦,而且死亡率也很高。
地塞米松實際上是一種激素,退燒機理就是抑制人體發熱中樞,從而使體溫下降。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抑制了人體的免疫力,從而導致身體不能夠對抗這種疾病,病毒很容易在身體內造成感染。
所以孩子常規發燒,我們建議當體溫不是很高的時候,如38度以下,
應該先物理降溫,必要的時候再口服藥去退燒。
二、什麼時候吃退燒藥?
退燒藥怎麼選?
給孩子進行物理降溫無效,或孩子處在高溫狀態的以及體溫上升非常快時,家長就要通過藥物給孩子退燒降溫。
1.測量體溫後,再使用藥物降溫
一般孩子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家長就必須要給孩子用藥了,而在378.5-38.49攝氏度之間,在孩子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給孩子補充水分、物理降溫等方法,予以控制,如果體溫下降就可以避免使用藥物降溫。
2.退燒藥的使用方法
在西藥中,副作用較小且效果明顯的退燒藥物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是布洛芬,另一種是對乙醯氨基酚。這兩種成分有很多種劑型,比如滴劑,有口服液、混懸液,直腸給藥有栓劑,要根據孩子的月齡、孩子用藥的依從性,選擇不同的劑型來給孩子使服用。
6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建議用藥,1歲以內的孩子,一般選用滴劑,可以使用滴管將藥物滴到孩子的嘴裡。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選擇用口服液。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選用混懸液。
3.不建議上述兩種藥物交替使用
6個小時之內是不能交替重複使用藥。
家長要掌握這樣的原則,在24小時之內,如果一種成分的退燒藥使用次數不超過3次,且能控制好孩子的體溫,那就不需要交替。超過3次以上,就需要換另一種成分的退燒藥交替使用。
三、給寶寶退燒,家長最易犯的錯
1.發燒就立馬去醫院
寶寶發燒頭24小時以內,不建議馬上去醫院。如果孩子發燒沒多久,你就帶他去醫院就診,除了發燒,你不但不能給醫生提供反饋更多的信息,影響這樣不利於醫生準確、快速地判斷病情,反而還有可能會增加孩子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
此外,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可能還會做血常規檢查,但血液的變化一般在發燒後24小時才能體現出來,所以孩子發燒後,家長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做好家庭的日常護理、進行物理降溫並讓他多喝水,如果超過38.5度要給孩子吃退燒藥,並觀察病情的變化。
但如果除了發燒,孩子還有劇烈咳嗽、嘔吐、腹瀉、嗜睡等嚴重症狀時,則應及時帶他去醫院就診。
2.採用灌腸等不恰當的退燒方式
以前很多醫生怕孩子不吃藥,或者藥效差,會採用灌腸退熱的方式給孩子降溫,但現在,這種方式已經不被認可了。這種做法不僅讓孩子難受,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危害,比如腎衰竭。
所以當寶寶發熱的時候,大人先不要慌,採用科學的方式給寶寶退燒,或者直接去正規醫院。平時也要多多關注孩子的身體,提高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