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書作者:短捲髮
最近朋友圈被新海誠的新作《你的名字》刷屏,從12月2日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甚至在上映前豆瓣的評分就已經高達8.9分,在日本它的票房正式突破了100億日元大關(約等於6.6億人民幣),觀影人次高達700多萬,刷新日本影史多項紀錄。
可以說這是一部無論是從口碑還是從票房都無可挑剔的作品。
於是老生常談,人們又開始拿他和宮崎駿比較,不少媒體喊出「這下新海誠前方只有宮崎駿」、把新海誠稱為「新宮崎駿」等等。
《你的名字》
但這是真的麼,新海誠已經達到宮崎駿的藝術高度了麼?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是很喜歡新海城的,接觸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言語之庭》,至今腦海裡仍是Rain的旋律和那滿屏的綠色。
畫面真的太美了,堪稱夢幻,幾乎每一幀都可以作為壁紙,故事文筆也是輕巧緊緻,處處體現出夢想鄉的氣息,整個片子隨著季節變遷不斷推進劇情,雨、陽光、樹葉、地鐵、彩虹都不僅僅充當背景,更是襯託人物心緒和氣氛的道具。
尤其是雨的表現近乎真實,並且比真實更具美感,無論是綿綿細雨,還是夏日的暴雨,屋簷被風瞬間吹成水流的雨,窗上交匯留下的雨滴,以及在煙雨籠罩下的城市雨景,都讓人體驗了一把真實的雨季。
雨滴的透明同時包含了它所映照的周圍事物的顏色,並且隨著光的變化不停得變化著。在這個通透的世界裡,樹葉映照在庭院柱子上的綠色光輝。男女主的心理活動描寫的也很細膩。電車,學校,熙攘的人群,城市,淡淡的哀傷,放進了一個雨的世界。
《言葉之庭》
我翻了他的作品集,後來出的一部不落的細細欣賞,《遙遠的世界》、《星之聲》、《她和她的貓》、《雲之彼端》還有《秒速五釐米》,情感克制與含蓄,與契合度超高的優美配樂配合得天衣無縫。
大量語言獨白,讓電影本身顯得文學化和詩意。故事則顯得飄忽,欲言又止,充滿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
單從畫面角度來看,新海誠是不弱於宮崎駿,甚至在我的觀念裡還略勝於宮老爺子。而且從新作《你的名字》裡能看出他對故事的把握程度也日益成熟,但我為什麼還說新海誠離宮崎駿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很簡單,兩個字:立意。
每部電影都有立意,都有想要表達的東西,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可謂意義深遠。並且含有潛在的寓意,需要觀眾加以思考後才能理解和領會。
影片的故事情節和臺詞對白,有的很直白,有的很隱晦,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極其高深。拐彎抹角、明褒暗貶、指桑罵槐、借古喻今等,都是電影的慣用手法。
在這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大師宮崎駿的作品氣勢恢弘動人心魄,而新海誠正好相反—平淡的真實。
新海誠的作品在於平常生活之小,如竊竊私語。從《星之聲》到《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再到《秒速五釐米》,再到《你的名字》,新海誠嘗試了科幻、架空歷史和現實生活三種不同風格。
但作品感情基調沒有變,向現實生活貼近,向心中最希望表達的情感貼近,細膩、生動、親切、平淡、真實。發生在平凡的每個人身邊事可能與他人無關,但對自己其實確是最不平凡的。
新海誠是與觀眾分享的那份情感引起了共鳴,然後被放大,被賦予更多生命力。
而宮崎駿的作品則不同,雖然同樣是注重細節,但以小見大。
無論是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還是天空之城,或語言,或畫面,可是無論是什麼,都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
他的電影多數講孩子的成長,以小孩的眼光看世界,會發現世界的醜惡與人性的貪婪。在天空之城裡,希達和巴魯想方設法救人,而軍隊則是以害人為代價來謀取財富,對比鮮明。
他塑造的是不一定漂亮卻讓人忍不住愛上的人物。他關心的點往往不是和平就是環保,立意深,視角廣,著眼高。
「他總關心上帝關心的事。他叫宮崎駿。」
——風行網網友對他的評價。
宮崎駿和他的動畫電影
這是其中的差距和兩人生活經歷、時代背景不同有很大關係。
宮崎駿童年是二戰後期的日本。東京被盟軍飛機炸成一片廢墟,年幼的宮崎駿在這樣一片廢墟中心裡必然憧憬著一個和平、安靜、美麗的未來世界。
這個願望在宮崎駿筆下蛻變為經典的動漫作品,用他的方式播種到每個觀眾心裡,改變著這個世界。
(第十放映室評)他完美的把握了現實和想像的平衡,他讓人知道想像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亂墜。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類狹窄的後腦上開了一扇廣闊的天窗,讓人不由自主的相信夢想的力量,因為夢想的存在是藉以人與神比肩的理由。
從開始到現在的所有作品,宮崎駿思想是一以貫之且辯證發展著的,他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藝術觀都有著明晰的脈絡,最終都為了構建那個完美的宮崎駿世界而努力 。
而新海誠則不同,他的父親新津正勝是日本百年建築公司新津組的社長,業務範圍有別墅、住宅、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在日本頗負盛名,新津正勝回憶說,新海誠小學四五年級時就有了電腦,當時的電腦70萬日元一臺,十分昂貴。
他的童年時代是人民安居樂業,處處享受著現代化生活的甜蜜滋味的時代,他最大的苦惱可能就是如何才能鼓起勇氣向他喜歡的女孩表白。
但現代社會的弊端也由於快節奏的生活,人們之間的「距離」,心靈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人情變得冷漠。因此,新海誠的作品的主題多是愛與距離。
新海誠說「在日常生活中讓我感到最痛苦的是,自己的心情沒有辦法和對方的心情同步,比如,當對方沒有感受到和我一樣的情感,或是我沒有感受到對方強烈的情感的時候。因此我想通過作品中的 距離 ,來消除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距離。」
新海誠作品的質量不容否認,從觀賞性來說,新海誠的電影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他對畫面質感和細節的把握,運用色彩的特有的手法,充滿詩意的實景的勾畫,情感表達的內秀,都是無與倫比的。像是雋秀的小品文,平和的娓娓道來,帶著淡淡的傷感,仿佛帶我們回到自己青澀的少年時代。
但更多呢?我們聽到了,感動了,但也就罷了,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引不起我們的反思,甚至太過情感豐富而有些小家子氣了。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是在某一個時代可以引起多數人思想共鳴的代表,是一個時代獨有的特色產物,有自己的特色,能經得起歲月的沉澱。
要想真正讓作品能隨時間歷久彌新,立意是必不可少的,它們能給我們的思想打下印記,無意識隱藏在我們深層記憶中,就像宮崎駿的作品,不管是《千與千尋》還是《天空之城》,都將是我們這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回憶。
很明顯,新海誠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只能是「流行」而難成「經典」。但是,他的電影雖有不足,卻在完善,對人物的塑造、故事情節的把握都日益成熟,畫面依舊精美,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給他時間成長。
-end
短捲髮:簡書原創作者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眾號投稿 → 請投至「簡書」的「影視天堂」專題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簡書小明」,即可加入豐富多彩的簡書微信群!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