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如果你上LinkedIn搜尋獵頭,你可能會看到圖片中這樣的畫面上圖中出現過的,「Recruitment Consultant at ABC人事/人力/管理顧問公司、ABC Consulting、ABC Consultants」,他們都是獵頭嗎?
其實,不只求職者混淆,連專業人資在為公司篩選合作夥伴、進行式的獵頭也會搖擺自己的立場。畢竟名字長的一樣,不搞混也難,變得你會疑惑你的獵頭很現實不站在你的立場想,又或者是人資沒有正確篩選獵頭的觀念,導致公司名聲變差等狀況出現。
現在便利的招募管道愈多,但你需要知道的東西也變得更多了——這是現代求職者的挑戰。秉持「實用夠用」就好的原則,會分成上、下篇來分享簡單判斷方式,因此讀完這篇你可以知道:
A. 獵頭的神秘的收費、商業模式,去得到你該對他們設定的期望值
B. 給「求職者」、「人資者」、與「想當獵頭的人」需要知道的魔鬼細節
回答本文開頭的問題:是的,他們都是獵頭,但是目標、服務方式、產出結果完全不一樣。
那麼我們再探討下去:獵頭概念源起於歐美,基本上分為兩大型態:「Contingency Recruitment」與「Executive Search」。
以中文邏輯簡化來說,獵頭有分「業務型」與「顧問型」。
那麼,單就字面判斷,可以推斷出業務跟顧問是很不一樣的。這篇我們會先來聊聊業務型獵頭,到底長什麼樣以及需要注意些什麼。
Contingency Recruitment / 業務型獵頭
以下簡稱C型獵頭。意即獵頭是透過幫合作公司中的少部分職缺,找到合適人選,並且在候選人(Candidate)正式上班後,才針對候選人年薪的一定比例,進行單次服務費用收取。
換而言之,求職者就是獵頭的商品與談判籌碼。
而你會看到的可能職位名稱有:Consultant, Recruitment Consultant, Recruiter, Headhunter, Search Consultant, Sales Consultant, Case Consultant, 招募顧問, 獵人頭顧問。
1. 涉獵市場
C型獵頭多出現在中低階人才市場(Entry to Middle Level),他們會一直維持所謂穩定「Ready to Move」的簡歷量,把現在具有轉職意願的求職者,能快速呈現給客戶。
而對僱主來說,有許多所謂獨立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也都會放給C型獵頭幫忙,像是顧問、不帶人的業務角色等。
2. 收費方式
C型獵頭服務費用較低,是獵頭產業中的「主流型態」,求職者有70%機率對口都屬於這類。
以臺灣市場來說,服務費用平均座落於候選人年薪的15%~24%。在「不用先預付」費用的狀況下,導致一家公司會同時使用多家獵頭,加快招募速度、擴大搜尋範圍,畢竟彼此競爭,漁翁得利。
但當然這樣的費用收取,其實和他們的工作深度與細緻度有關聯,畢竟還是要回歸:一分錢一分貨。
3. 商業模式
拼速度與數量。在拼快下的獵頭,捷足先登於其他同業搶送履歷是重要的,像是種預先卡位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A與B獵頭,同時都送了Jack當候選人,但A比B早——「1分鐘」送履歷給僱主,那麼Jack就屬於A獵頭的人頭了,如果最後公司決定要僱用Jack,則將是要付款給A獵頭的。
而拼量也是很重要的,C型獵頭傾向送多量的履歷給僱主,這能幫助他們上升結案機率。因此這種搜尋過程,不像早期獵頭總帶著一份「神秘感」,他們反而需要「主動曝光」,不論是透過自己的顧問、各種公開的社群網路、公司履歷收集頁面等來收集大量履歷,例如求職者會收到最新職缺Email、LinkedIn等社群上的代徵訊息。
而C型獵頭,主要依照僱主主動設定的條件去做人才搜尋,因此他們在某個產業「特殊區段」會有大量人才庫,像是XX公司擅長資訊業、XX公司擅長財務主管等。
4. 獵頭的特質
C型獵頭需要高EQ,這也包括高度注意轉換力與高抗壓性,畢竟每天不論是面對客戶或面對事情——都是「人」。並且夠機靈,去設定事情的停損點,評估每個案件贏率。如果過了跑案黃金期,約兩個星期沒有進度,就需要懂得適時退出眼前案子,直接投入到其他案件中、或找尋其他客戶。
而他們身上會具備著一種氛圍,無論是業務導向、獨立作業能力、行銷自己、某種讓人喜歡的特質,因此不論是你顏質高、聲音甜美、特殊背景、有大公司人脈加持等都行,主要是能快速加深求職者的印象,與之吸引合作。
1. 對求職者來說
如果你正逢轉換期,很積極、主動想知道機會,與C型獵頭的合作是理想的。
注意:很多求職者會與不只一家C型獵頭接洽,請大方讓你的獵頭知道這狀況。如果有遇到相同職缺推薦,請「明確表明授權履歷給哪位獵頭做代表,並讓另一方知道。」
為什麼會強調這點呢?我曾聽過一位求職者的哭訴:「我再也不要跟獵頭合作了!」
其實是因為:兩家獵頭都重複送了他的履歷,也堅稱候選人授權與他們合作。
而搞得這位求職者,每天都得被兩家獵頭電話轟炸,寫聲明書,搞得自己也不愉快。
但其實當初他的態度,的確是有點曖昧不清的,有的求職者會陷入種迷思,認為同時兩家獵頭送自己的簡歷,拿到面試、Offer機會較高,這完全誤會了。
結果這件事的結局,合作獵頭、潛在僱主、求職者三方出現互不信任感,完全喪失當初選擇與獵頭合作的美意。
先了解運作模式,再觀察工作方式,然後管理自己對他人的期望值。如果決定同時與多家獵頭合作,請直接告訴獵頭,你也正積極透過自己的管道做Networking,最後才能有機會創造雙贏,甚至三贏。
2.對HR來說
如果你被公司要求需要在最短時間招募到人,或者大量增加人力,那與C型獵頭合作是很有效率的。
但有個小地方留意:若與C型獵頭合作,選擇放給」太多家」C型獵頭會有個風險,就是搞的人才市場眾所皆知,謠傳某某公司的某某位置一定有問題,三天兩頭都在找人,結果搞得連HR自己招募都愈來愈難,這是需要納入考量的小細節,畢竟既定印象是很難改變的。
雖然不用預付,但絕對不是越多家越好。
而如果是想要打知名度的公司,用C型獵頭也是很好的選擇,畢竟他們能在人才市場上,幫助你大量曝光,但記得要先了解合作獵頭的「行銷方式」來做好把關。
3. 對想當獵頭的人來說
Contingency Recruitment 這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有屬於這套商業模式的制式SOP,造成進入門檻大大降低,你甚至沒有太多工作經驗,也能應徵獵頭。
C型型態的獵頭,並不像你印象中那樣神秘、光鮮亮麗、高獎金、產業專家形象,實際運作是需要你「臉皮夠厚打Cold Call(陌生電話)與面對拒絕、每天口乾舌燥講上20通電話、做大量文書報告、外出拜訪與面談」等,不管是對客戶、求職者死纏爛打,只要能成功也沒問題。
雖然叫招募顧問,但它不是顧問、不是人資,本質上還是業務導向,需要背業績壓力的。
但若你是有心想要累積人脈、或是還在摸索自己想要工作的產業,透過這角色是可以讓你去拓展眼界的,但轉職是重大選擇,決定加入獵頭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實際面」、找出自己的「亮點」,會讓路途順利些。
許多C型獵頭的成功來自於:自發性的顧問心態獲取認同度、個人知名度帶給公司大量關注度(履歷吸引數)、超強結案手段的黃金業務心態。
而現在什麼都要快,獵頭也要快上加快,現在甚至還出現許多「獵頭補習班」教導你速成獵頭、獵頭應答參考書出現。
但要在這產業走得長不容易,許多新進獵頭在試用期陣亡,或在他們職涯的第3、4年,轉入In-house Recuirter與HR、自行創業、投入其他產業離開獵頭等,因此獵頭養成不容易、Know-how傳承不容易,而道德感拿捏更需要靠個人造業個人擔了。
【下篇】
如果談到「Headhunting」的本質,Executive Search會是比較貼近的。
回溯一下獵頭的歷史:Headhunting源起其實來自於「軍人的特殊技能配對」。
在1950年後,工業化的革新與飛快的技術進步,導致各行業產生大量特殊能力的人才需求。而由於許多前軍人具備多樣化,能應用於各種行業的「特殊技能」,像是在機械,工具等,透過他們的人脈能夠推薦給業界,其他具有專門技能的同袍,因此打開這大門。
而能夠應用的東西才能流行,傳統招募模式下,僱主習慣去等待候選人自行上門投遞職缺申請,而Headhunting(「獵頭」)引進了僱主能夠去主動挖掘出各種潛在候選人,進入各種可職缺的概念,這使招募產業開始有了定位,並延伸成為更大的商業型態,讓獵頭在各個層次皆有專家,並在具體的行業和功能領域活躍了起來,從歐美開始傳遞到其他國家。
讀完下篇你可以知道:
A.顧問型獵頭的神秘收費,商業模式,去得到你該對他們設定的期望值
B.給「求職者」,「人資者」,「想當獵頭的人」需要知道的魔鬼細節
以下簡稱E型獵頭,他們以客戶中心為導向,長期夥伴關係的「深入」經營,同時間只與少數公司合作。
甚至,僱主在人才市場上已透過C型獵頭,搜尋過一段時間仍無成效時,也會找上E型獵頭協助;簡而言之,他們專注於解決困難度高,客制需求高的人才搜索案件。
面對客戶,E型獵頭無法用「一招」打天下。
他們更需要以顧問式方式,去了解客戶產業背景,及商業策略的獨特需求,去描繪出合適人選的樣貌,再根據這些樣貌,尋找出這些背景,個性「多樣化」的候選人(Candidate),並參與至整個招募流程的環節上。
這些都強化了他們與C型獵頭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區隔,也是深耕出「獨家關係」的關鍵;但這同樣地,也會反應在服務費用,跑案子時間長度上。
在Linkedin上E型獵頭一般的稱呼:Consultant, Recruitment Consultant, Recruiter, Headhunter, Search Consultant, Executive Search Consultant, Account Executive, 招募顧問,獵人頭顧問,行業諮詢專家
1. 涉獵市場
通常,E型獵頭活躍在Senior to Executive Level的(跨國)人才市場,或是市場「尚未大量出現」的特別職缺。
與C型獵頭相比,E型獵頭手上不會有太多「Ready to go「的簡歷,因為被期望產出的服務是直接挖角(Direct Hunting),人才解決方案(Talent Solution)。
沒有所謂單一條件設定,接觸對象大多都是被動求職者,甚至,他們不受限於人才資料庫的有無,以及接觸的產業型態,反而能善用核心能力去解決,保持高度動態與彈性,去完成搜尋。
2. 收費方式
E型獵頭服務費用較高,採取單次職位或專案階段式費用收費。以臺灣市場來說,平均佔候選人年薪的25%〜33%間。
對E型獵頭來說,產出高質量的「人才解決方案」是很重要的。
注意:這邊我們強調的是解決方案,這並非像C型獵頭送簡歷就可以滿足客戶的,所以通常結案時間也會拉得比較長,譬如半年也是有可能的。
甚至,為了與C型獵頭競爭,E型獵頭的服務收取費降低,也不用先預付服務費,但仍須產出高質量專案,因此E型獵頭的生存,穩定現金流來源,客戶來源與景氣衝擊,是個不小的挑戰。
3. 商業模式
拼細心質量與前瞻觀點。
E型獵頭在深入一個案子前,會與僱主一同從無到有繪製出理想期望,達成目的,過程風險,推測潛在人才特質。
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況,現實中,客戶可能只告訴他們:「我公司要從硬體轉型軟體,需要重組技術團隊來贏過競爭對手ABC,幫我找人。」
而在C型獵頭這邊,HR會明確告知C型獵頭:人才的明確需求條件,是很不同的。那麼 - 「這些人才怎麼來?怎麼做技能布局?又有什麼籌碼,吸引他們加入?」
在這麼抽象的概念中,找出路徑,達到這期望與產出結果,就是非常考驗E型獵頭的時候了。他們會開始分析市場競爭者,深入客戶競爭者內,了解相同職缺的人才情況,例如薪資行情,人才強項,人才背景等,然後明確列出特定職缺的人才名單等,讓僱主能一目了然,知道現在的競爭對手有哪些藏起來的「人才寶藏」,是可以考慮去接洽的,而這些都是無法透過HR人資憑一己之力去完成的,不論是檯面上下的政治,機密考量等。
因此這種搜尋過程都是很低調進行的,不會有公開訊息,更不可能有在網路上代徵求才資訊這種行為。
4. E型獵頭的特質
E型獵頭的背景非常多樣,可能是在某塊行業深耕經驗的專家,不論是半導體,資訊技術,人資法律,財務金融等。又或者國際觀非常強,能深入陌生市場,打破語言文化隔閡,去挖掘最新的產業消息,預測人才流動。
有些人會感覺他們很神秘,甚至有些難以親近。在這些人的特質上,可能是理性並且邏輯觀念很強,有著強大專注力與耐力,觀察力敏銳,政治敏感度高,高度對話力等,甚至他們可能是內向的。
許多成功的E型獵頭,都有著一種開口三句話,就能有種讓人信服且舒服的氛圍,並提出跳出框架的建議,這是非常需要時間,經驗累積與高度挑戰自我,才能訓練得來的。
1.對求職者來說
如果你是「主動」求職者,只透過E型獵頭,速度可能會比較慢些,畢竟他們的合作客戶有限,以「試試看」的心態找E型獵頭的部分求職者可能會說:「機會有限就算了,甚至這些機會還可能與C型獵頭推薦的重複。」
但要注意,僱主放給E型獵頭的職缺,多半會是前瞻性較高的職位,像是未來團隊領導人布局等,因此不要聽到來自同一公司的機會就直接說:「我沒興趣」。
畢竟即使是同一家公司,也會有著強勢部門,主力產品的劃分,能分到的資源,發揮空間也不同,對吧?不要被自己的思考框架給綁架了,拒絕前先給空間了解,對自己是有利的。
而在人力市場上,遇到E型獵頭的機率又比較低。因此,如果你遇到了「E型獵頭」或是以「顧問式的C型獵頭」,建議可以主動詢問對方:有沒有與某幾家目標公司合作,就你的觀察,你有什麼XX特殊技能經驗能貢獻。
如果言之有理,也會讓E型獵頭對你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有些E型獵頭會很有興趣,去主動打聽目標公司,畢竟他們接觸客戶的方式是很不同的,並有種特別的影響力:去建議僱主對於新職位的設計,用人的擺放及推送內心口袋名單的候選人。
2.對HR來說
如果適逢組織重組變革,新市場進入與團隊打造,這種衝擊力道大,機密性高,需要挖角的職位需求,使用E型獵頭是較為理想的。
同時使用C型與E型獵頭也是沒問題,可以透過E型獵頭的經驗,從不同角度接觸被動求職者,做不一樣的篩選方式,找出潛在接班人。
而通常HR對獵頭防備心會比較重一點,但獵頭也是會有HR的機會在手上,保持開放心態,即使目前沒招募需求,可以當多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的心態去接觸。
有個迷思是:篩選獵頭時,要用大公司才有保障。但要換個角度思考,籤約有所謂道德條款,意思是如果「我與你籤約結案過,那麼我就不能夠碰(挖)你公司的人」。那麼大公司必然有很多客戶,那這樣是不是很多候選人不就不能夠接洽了呢?所以在這麼多獵頭中去篩選出合適夥伴也是種考驗。
3.對想當獵頭的人來說
許多有豐富產業經驗的人,會考慮藉由自身人脈發揮與獨特產業見解,去轉行做獵頭,不論是加入獵頭公司或自己成立,這不失個壞選擇。
但即使有些資深的職場人轉入獵頭,也是有失敗的風險,為什麼呢?
雖然是E型顧問,前期不需要努力拋頭露面去開拓人脈,但是如何巧妙把如何把既有人脈,轉化成商業合作甚至是你的經濟來源,並「放下身段「去傾聽,拋開「既有的心智認知」是很重要的,否則經驗反而會變為阻礙。
其實Executive Search的前身,早期是趨近Retained Search轉變而來的,意即在正式開始搜尋人才前,合作僱主需要先預先支付一筆服務費用,而如果成功找到人才,甚至是有可能收取到候選人年薪的50%作為服務費的。
但隨著許多HR人資軟體的開發,甚至是像LinkedIn平臺的出現,促進了這產業競爭更加劇烈。
早期許多做保留搜索的顧問轉型成個人工作者Freelancer形式,或由1~2個人工作室彈性經營,並且以一種「Contingency收費」做「Retain服務品質」經營(但服務費百分比仍會稍高一些)。
至於做公司,有一些轉型為全方位的HR方案提供者,所以你可以發現,許多做Excutive Search的公司也強調,提供Contingency Recruiment的服務,訓練講師服務與領導力與接班人計劃。
至於,獵頭產業這麼競爭,緊密產業變動與薪資天花板,會不會消失呢?
的確,許多獵頭會隨著市場移動,譬如新加坡獵頭開拓臺灣市場,臺灣獵頭至中國市場開拓。只要在人工智慧還尚未完全剖析人類情緒,經驗,這種藝術技巧,很難一天就顛覆。
至於如果需要重度仰賴資料庫工作,像電話客服工作模式的獵頭,的確,該要有危機意識了,畢竟我們活在一個,只能做短期預測的時代,甚至工作完全被取代的未知中 - 即使是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