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為好劇邦學院vol.39
《樓下女友請籤收》
導演明焱老師主講的課堂內容文字版回顧
如何構建場景
構建場景其實和製造氛圍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通常情況下為拍一場戲,要考慮好如何去下手?從哪一個點開始拍起?或者是這場戲拍完之後要有一個什麼效果?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現場才能夠達到一個工作效率很高的狀態。
我對構建場景的工作歸納為四個方面,第1是核心畫面,第2是衍生畫面。第3是劇本訴求。第4是執行。執行我就不談了,前面講一下核心畫面。
我通常拿到一場戲的時候,看完會有一個第一直覺——我要拍什麼?我腦子裡想到了一個什麼東西?一個什麼畫面?什麼樣的顏色?攝影的機位是什麼樣?聲音會是什麼樣?表演起來的風格是什麼樣?我腦子裡大概會有一張靜止的畫面,每個導演可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這是我自己的一個工作習慣。
然後我會從這一靜態畫面開始往前往後延伸,構建出整場動態的戲,決定應該下什麼樣的機位?應該怎麼樣安排演員的走位?
我再以一個《樓下女友》其中一場戲為例。
我第一眼看劇本這場戲,發現只有幾句臺詞:「好喝嗎?」、「再來一碗」、「葉總你在幹嘛?」再一兩句討論胎記。大概就幾句臺詞,要怎麼拍才好呢?
之前在「拆解劇本」提到,每一集裡都要有一個重點場景,這一場戲就是重點場景。它還是第三集最後一場,他們兩個在這場戲之前沒有這麼親密的互動過。所以這一定是他們感情升溫的一個重點,我需要把它當成重點來拍。
那轉折點是什麼呢?轉折點就是葉非墨發現溫小暖肩膀上沒有蝴蝶胎記。雖然他有些動心,但是他確定了溫小暖不是他要找的那個人,這是這一場戲的一個轉折點。
之後就得構建這個場景,我的第一個核心畫面其實很奇怪,不是男女主角,是蒸騰的熱氣,和窗子上緩緩地流下來的液滴,這當然是我很感性的第一印象。
接下來又結合了剛才劇本的訴求,重點跟轉折點是什麼?所以我腦子裡構建了一個氛圍,這個氛圍是場景溫暖潮溼的,人物呼吸感很強烈的。所以我用了一些手段去實現它。
(1)大家可以看到光的顏色,我用了溫暖的、昏黃的光,然後要實現「溫暖」,除了顏色之外還有溫度,所以我給冒著泡的粥特寫。
(2)再下來我要表達潮溼的氛圍,就把我第一直覺裡面的畫面放進去了,一前一後又延伸出來:蒸騰的熱氣讓窗子上面有了液滴,不斷地流淌下來……之後是女主拿起勺子的動作停住了,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時間仿佛靜止了,但是勺子上的粥仍在緩緩地流下來……它的流動反而凸顯了男女主角之間好像靜止了幾個世紀。
(3)我想在攝影和燈光上面再加一些輔助,我想到要用搖晃的鏡頭表現那種呼吸感。焦點也是有呼吸的,時而虛時而實。然後窗外有閃閃的焦點以外的燈光陣列,還有以升格的方式去放大角色皮膚的感知,好像他們兩個的皮膚都能感覺到對方的存在,能感覺到空氣中那種潮溼的氛圍,體現角色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最後我還在後期上做了工作:在調色裡面加強了昏黃的色調。當然為了保證膚色可能做了一些中和,並沒有特別黃。
(4)我選了藍心羽的歌做背景音樂。因為我覺得要有曖昧的氛圍應該配合沙啞的歌聲,不是那種清脆透亮的,要朦朦朧朧的感覺。
(5)在實際拍攝過程中間,對演員的表演風格也是要求舒緩的、緩慢的,不能是急躁的感覺。
這些就是我在構建整個場景的時候全部的想法。
回到一開始說的「核心畫面」,其實是一種美學意象,這種美學意象來自於本能,每個人看到文字的時候,腦子裡都其實會產生一個畫面。你可能跟我想法不一樣,我想到是潮溼的空氣、蒸騰的熱氣,但你可能想到的是一個人的指甲,從指甲也是可以延伸出來你的美學觀點,可以去把這場戲拍好的。
還有想實現「核心畫面」,是需要花心思去打造,很難是純天然的。我舉兩個例子:
(1)窗子上緩緩滴下的液滴,其實不全是水,因為我們拍攝的時候是夏天,所以空氣很熱,是不能夠在窗子上形成這種霧氣的。所以其實觀眾們看到窗子上面的有一種東西叫碧麗珠,是一種油類的東西。噴在窗子上面就讓窗子變得很模糊,看起來像水汽一樣,我們用了化妝的噴壺往玻璃上噴(當然,噴壺卡在了觀眾看不見的畫面外部),通過不停地噴水,使水跟碧麗珠融合,水滴就能沿著窗子緩慢的流下來。而且可以讓我想在畫面的哪一個部分流,就可以在哪一個部分流。所以就得到了觀眾們看到的那個畫面,在構圖大概右1/3的部分緩緩流下來,是全部都預先設計好的。
(2)蒸騰的熱氣其實也並非真的是粥鍋裡的熱氣,因為天氣太熱了,所以粥鍋裡面出來的水蒸氣效果是沒有那麼強烈的。於是我們當時用的是掛燙機發出來的熱氣,把掛燙機放在鏡頭的後面,觀眾就看不見掛燙機的頭。因為我們不是現場收音,所以掛燙機咕嘟咕嘟的聲音即使錄在了畫面裡,我們後期配音的時候也是可以直接把它去掉的。這就是完全人為的一種執行方式,實現了我對這個核心畫面的場景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