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約在冬季》、《霹靂嬌娃》擺在你面前,你會選擇看哪個?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都不看。
《大約在冬季》是實打實的流量電影,一是主演流量,雖然我不太清楚霍建華(老幹部)同志還能不能拉的起流量,但金馬影后加持的馬思純還是很可以。
二是歌曲流量與故事流量,齊秦的歌和饒雪漫的故事,加到一起還是非常彆扭,但好歹也是一大賣點。
結果當然也是大多數流量電影的應有的結局,那就是撲街。
至於我什麼沒有拉另外一部《長安道》來比較,也是因為它不太稱得上是流量電影,如果你肯說範偉和焦俊豔的組合可以拉動流量的話。
今天的主角是《霹靂嬌娃》,老版就是不折不扣的流量電影,雖然口碑一般,但收入頗豐。所以一連拍攝續集和開發電視劇版本。
新版也是看上了可以賺錢的IP效應,才決定讓「天使們」再次活躍在大銀幕。
天使沒咋看到,新時代的好萊塢的「女權現象」則溢滿銀幕。
看完只能說一句:心疼小k。
01.卡司流量
我為什麼要說20年前的老版《霹靂嬌娃》是流量電影,我為什麼要說如今的新版《霹靂嬌娃》也是流量電影?
隨著《致命女人》的大火,幾乎一天掛一個熱搜,劉玉玲的名字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
而上一次大紅大紫,就是2000年的《霹靂嬌娃》。
在一眾男特工在子彈飛舞間飛天遁地而瘋狂迸射荷爾蒙時,《霹靂嬌娃》橫空出世,告訴觀眾,這是另一種打開方式。
卡梅倫·迪亞茲、巴裡摩爾、劉玉玲,他們代表著大長腿的模特身材、烈焰紅唇以及對功夫有著極致想像的東方面孔。
這三個女演員就是流量的保證,迪亞茲因為《我為瑪麗狂》讚譽無數;巴裡摩爾則有著《E·T》中經典角色的加持;劉玉玲的亞裔面孔與矯健身手(《霹靂嬌娃》之後的《殺死比爾》就是佐證)。
在三年後的系列第二部中,更是邀請到《人鬼情未了》的黛米·摩爾助陣來飾演反派「叛變天使」的角色,從演員卡司來看,比之第一部又登上了一層樓。
《人鬼情未了》
而來到2019年的重啟版,三位天使「暮光女」克裡斯丁·斯圖爾特、《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娜奧米·斯科特以及真格維密天使埃拉·巴林斯卡。
小K不用多說,多項「角色光環」頂到頭上,隨著近些年和一些文藝片大導的合作,演技也成熟了很多,而另外二者,一個有顏有身材,一個剛憑藉蓋·裡奇的《阿拉丁》火了一把。
「美女如雲」、「型男殺手」、「顏值條注滿」、「劇本莫名其妙」、「打鬥花拳繡腿」。
這不是流量電影是什麼?
02.女權風潮
說到劇情,這次重啟版更像是老版的延續而不是另開新章。
《霹靂嬌娃》就是「美女萬事屋」,由美女們組成「特工小隊」,在神秘人「查理」的指揮和每一代「博斯利」的幫助下,收人錢財替人消災順便拯救世界的故事。
在第一部時就偷師於同類型的老港片很多,雜耍性的打鬥,誇張的表演,吵鬧的節奏,擦邊球玩笑。
所以它更像賣大腿賣胸賣屁股的吵鬧小品。
新版對老版的致敬
而新版本的劇情銜接於老版,之前手持「落後裝備」只在小範圍的「小組作戰」,變成了「高科技裝備」於全球各地的「群體戰鬥」。
影片中有一段類似於《王牌特工》的展示自己黑科技的橋段,將這個變化放大且俗套的展現了出來,你拍的都是人家剩下的,並且還沒有更特別的裝備拿出來,2019年了還要用催眠槍嗎?
反派設置也幾乎沿襲老版第二部的設定,每一個做大做強的公司都必然出現內鬼搶戲。上一次是「天使」,這一次是「博斯利」。
槍戰是催眠槍,打鬥是花拳繡腿,所以我們只能來看顏值看大腿,所以電影在最一開始就將自己的定位擺到檯面上,但文戲的枯燥與劇本邏輯的失效還是讓整部電影連流水線作品都夠不上。
太老套了,還是愚蠢的反派,還是上世紀的打鬥動作,還是生硬的反轉,還是無趣的插科打諢。
另外新版最應該貼「流量」的地方是它將一部表面女特工實則是在像直男觀眾販賣軟色情的電影變成了「純女性為王」的電影。
極為貼合現在的電影市場創作主流趨勢,影片的最後一定要讓上一代博斯利說出那句讓人無比厭惡的臺詞:「你們是女人,所以天下應該是我們這些更強大的男人的。」
然後被眾天使三下五除二通通打趴下。
電影中的女權不應該是蠢化男人,那這和當初所反抗的蠢化女人的直男電影有什麼區別?
尾聲
影片一個很有趣的細節,也應該是片中最好笑的一個冷笑話,就是觀影時間梗:
沒人知道養鳥人嗎?(1962年影片《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
基頓的《鳥人》。
基頓不是蝙蝠俠嗎?
本·阿弗萊克不是蝙蝠俠嗎?
你看,其實電影創作者心知肚明:我們這部太老套了!
放一張絕美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