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不是網絡上的毒雞湯,這才是女權應該爭取的

2020-08-28 勇哥笑侃影劇

大家好,這裡是勇哥笑侃影劇,我是小勇,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影劇《女主角》。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BBC的短片電影《女主角》,雖然是一個僅有7分鐘的短片,但卻是重量級卡司雲集。有龍媽和瑟曦,還有斯塔西.馬汀、菲麗希緹.瓊斯、瑪嘉.陳、傑瑪.阿特登和梁佩詩。還有男演員湯姆.希德勒。

電影講的是女主角試鏡,但三位面試官對前來面試的各位女性演員都很不滿意。面試官讓各位女演員評價這個角色,女演員們說這個角色是勇敢,爭強好勝的,是有主見和聰明的,但面試官說這完全不是我們關心的。那他們想要什麼樣的女主角呢?他們讓龍媽讀一段悲傷的臺詞,但要求愉悅的念,儘量不要哭,就算是哭也不能醜哭,要笑著哭,要像林黛玉一樣梨花帶雨,惹人憐愛的哭;他們嫌斯塔西.馬汀妝容太素,讓她重新補妝,粉嫩一點,即便是化了妝遠沒有之前好看。

他們嫌菲麗希緹.瓊斯穿的太多,讓她全脫,說是角色需要,即便角色是一個醫生;他們嫌傑瑪.阿特登太胖,想讓她瘦成一道閃電,但還得有屁股有胸,凹凸有致,屁股還不能是大屁股,又性感又清純;他們問亞裔的女演員,你膚色可以更白一點嗎?他們嫌瑟曦年紀大,說我們要招女主角,不是女主角的媽媽;而面對非裔演員他們就直接無視了她,天然的以為她只是服務員,即便是在知道她是來試鏡後,依然玩著手裡的手機並不看她一眼,最後依然讓她幫買咖啡;當身為工作人員的梁佩詩說她也想試一試時,面試官則直接對她說,看著我的臉,充滿譏笑,絲毫不尊重眼前的這個女孩。

就像他們想的,這是女主角哎,給你們提一點要求不過分吧,他們要求,你哭的時候得笑,還得保持美。你淫蕩還得是處女,特別特別想要,還得只是一點點。讓黃種人變白。等等這種刁難和有色人種歧視。在湯姆.希德勒這個男演員進來面試的下一秒都化為了虛無,沒有念詞,沒有質疑,沒有要求,沒有刁難,更沒有歧視,直接錄用。只因為他是男人。影片結尾更是諷刺的把一切著名電影的女主海報統統換上了抖森的臉。

我想大家都看懂了,這是一部呼喊女權的電影,什麼是女權,女權本質上說就是女人要跟男人一樣擁有平等的機會,而不是靠施捨和犧牲換取。在這個女性頂半邊天的社會裡,女性的很多權利已經得到尊重,但僅僅是得到,並不是真正的享有。比如電影中,演藝圈女性無法同男演員一樣獲得均等的演出機會,並不是她們不努力,僅僅因為她們是女人而已。我記得19年一個頒獎禮上,我們國家的演員海清,在臺上呼籲製片人和導演重視她們這些人到中年的女演員。

因為她們無戲可拍,在世人的眼中,女演員就該光彩奪目,容顏不老,我們拍的大部分電視劇電影也都是年輕演員當道,描述的劇情也是青春有活力居多,仿佛中年人的世界的掙扎和磨難無法面世一樣,讓眾人望而卻步,不敢觸及這個年齡段的題材。再比如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公司不願意要快到生育年齡還未生育的女員工,因為有產假,影響公司效益。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才是女權應該關注的,而不是那些毒雞湯,你愛我就要給我花錢,你愛所以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之類的「偽女權」。女權是機會均等,相信自己通過相同的機會可以不輸任何男人。女權爭取的也僅僅是尊重和機會。不是無限度的索取。

今天的解說就到這裡,我是小勇,歡迎大家下期觀看。

相關焦點

  • 女權何時成為了女特權?邪化的「女權」,正在撕裂社會
    許多已有知識的女性,也開始為自己爭取權利。第二階段:在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婦女解放運動的作用,男女在形式上基本平等。第三階段:在改革開放時,這個時候的女權才是真正的掀起了一波浪潮,更多的知識女性站出來,用她們的方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 關於「楊麗萍生孩子」,「極端女權」「鍵盤女權」啥也不是!
    當然,「不結婚生子」就更不應該與「人生失敗」劃等號,這樣的論調太過封建過時。楊麗萍有很高的藝術追求,她選擇不生孩子,以「孔雀」來比喻楊麗萍並不不妥。但是每個女人都有選擇生孩子的權利,這也是女人的私人問題,與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母豬」之喻實在極端。
  • 泰勒《The Man》MV發布引熱議,你所認為的女權是怎樣的
    泰勒·斯威夫特寫這首歌,就是想要描述如果她是一個男人,人們會怎樣看待她。在2月27號,泰勒斯威夫特的《the man》新mv正式發布,視頻中充滿了對男性種種行為的諷刺,泰勒一直主張女權,也敢於為女權發聲,那麼在你眼中,真正的女權是什麼?
  •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但與此同時,在諸如「田園女權」等說法興起的背後,也映射著人們對部分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諷刺。在網上,有的女權主義者往往被反對者扣上一頂「拳師」的帽子,被指責片面地要求女性的權利而忽視承擔相應對等的義務。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一幕。為了在參與網絡公共討論時「少得罪人」、減少衝突,彰顯不一樣的「客觀中立」,像「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這樣的說法越來越常見。
  • 《美國夫人》女權的爭取
    有關上世紀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主要講歷史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Shirley Chisholm(第一位當選國會議員的黑人女性),還有Betty Friedan,《女性的奧秘》的作者。對立人物:保守派活動家Phyllis Schlafly菲利斯·施拉夫利,領導反平權法案。
  • MobData |女權至上?我們必須讓女權被妖魔化才罷休嗎?
    對於這一席酒桌上的話,思想天真的或不想直視問題的人有一個理解版本,思想複雜的或想抓住機會揭露社會問題的人則有另外一個版本。 但不論輿論的方向如何,在對話發生了9個月之後,在京東工作長達8年、以媽媽身份回歸工作的杜爽便從京東離職了。
  • 馬伊琍這番話上熱搜:將男性視為仇敵的女權,很噁心
    如今在網絡上有種很奇怪的現象是,不論什麼話題,最後都能扯到男女對立面去,就好比你今天早上吃的雞蛋灌餅,也會被某些極端女權質問,你為什麼買男攤主賣的,是看不起女攤主嗎?再恐怖些,之前PAPI醬的孩子跟父姓,也被一堆人追著罵:你不是當獨立女性嗎,居然連冠名權都拱手相讓給配偶,看來也沒有多獨立。
  • 《傳聞中的陳芊芊》吸引女性觀眾,真女權,還是偽女權
    有些所謂的女權主義者打著「女權」的口號,追求女性的高人一等,喜歡公開貶低男性,髒活累活丟給男性,「小仙女」就該美美的。在親密男女關係中,她們鼓吹「女人就是用來疼的」,追求「有安全感的婚姻」,貫徹婚前買房、高額彩禮、金錢供養,將巨大的生活壓力盡數拋給男方,甚至踩在男性頭頂上沾沾自喜。但其實男性在這一方面的讓步,並不是出於對「女權」的認可,或是極致的愛。
  • 拍了露胸照的「赫敏」是偽女權?持這種觀念的才是假女權
    正是這張寫真招來了一波猛烈的抨擊,說她是「偽女權「。 艾瑪沃森2014年在聯合國發表主題演講「性別平等也是你的議題」 《名利場》寫真 那麼問題來了,女權標籤和性感標籤到底能不能共存呀?在瀏覽了幾乎所有自媒體和知乎上關於這件事的文章之後,我感覺這個話題還是有很大空間再談一談的。
  • 讓女權的歸女權,煞筆的歸煞筆
    這類的話就出來了,甚至有很多人還用上了「倀鬼、胎器、母驢」等侮辱性詞彙來痛罵她走上了「不歸路」。 用微博上博主的話來說:女權不是不婚不育、反婚反育,是可以自由選擇婚否、育否、性否、姓否……而沒有人在你耳邊「滋兒哇,滋兒哇」。
  • 《美國夫人》:比女權更女權的反女權icon
    製片人和編劇當時的設想是,在首位女總統當選這一歷史節點上,推出一個曾在歷史上反對女性與男性同等權利的女政治家的故事,這會是一個極妙的歷史迴響。《美國夫人》第一集,女權主義運動代表們在辦公室裡共同慶祝ERA已經獲得了30個州的批准,舉杯慶賀「才一年我們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瞧不起桌上的《Schlafly小報》——這種傲慢,使習慣於嘲諷保守派的自由派精英們,忽視了這一股頑固、且人口基數龐大的保守力量。
  • 女權不只是女人的女權,是社會的女權,推動文明進步,大家獲益
    文/金菊豆看到一篇文章說根本就沒女權就是女利主義。其實就是女權就是女利主義。沒錯。權利本來是一個詞。你就會知道,原來女權是這麼回事,原來女人弱勢的意思是這個意思,原來是因為這個。沒法跟有些男人說道理的,因為涉及到他眼前的利益,所以再正確的道理也說不通,但是睿智的男人一定聽得明白。保護女人,爭取平等,是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
  • 《美國夫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抗爭
    這也是本劇最吸引我的衝突點:怎麼會有女性站起來反對女權主義?她甚至還領導了一大批家庭主婦,將女權主義的鬥爭變成了女權主義者和家庭主婦之間的鬥爭。她究竟如何做到這一切?發現這些傲慢的保守派男政客對於女權議題毫無所知,卻被ERA困擾的時候,她抓住機會,煽動家庭主婦,為自己爭取選票和政治影響力。正如女權主義領導者Gloria所言,這樣正中財團下懷,他們利用女人做掩護,將女權訴求成為自由派女權主義者和家庭主婦之間的內部矛盾,自己卻躲在小黑屋裡抽著雪茄數錢。
  • 馬伊琍:卵子最終不是成為受精卵,是獨立女性,還是毒雞湯?
    馬伊琍:卵子最終不是成為受精卵,是獨立女性,還是毒雞湯? 8月27日馬伊琍在《女人30+》節目中說:「自己以前認為女性懷孕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但是自從看了《破卵》之後,逐漸明白了,女性的卵子的最終使命不應該是成為一顆受精卵,它可以只是作為一個卵子獨立存在。」作為女性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體現不應該僅僅是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是成為她自己!
  • 女拳還是女權?網際網路時代下,女權主義危矣?
    其實這和女權主義這一概念不無關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康康數字時代的女性主義吧什麼是女權女權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泛指女性有關爭取男性同等的社會權力的主張,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經日本傳到中國後定名為女權主義,也稱為女性主義。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當時的鬥爭是很艱難的,1848年到1921年經過了70多年才正式獲得選舉權,在這個過程中間,還爭取了教育權利、財產權利,之後才爭取到的政治權利。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中,政治權利很重要,因為可以通過投票來改變法律,通過投票可以把女性選到政治位置上去,選到國會,在立法上就有人可以提案,就是那樣走過了漫長的道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 陶傑:我尊重婦女,也尊重女權,但反對極端女權
    尹乃菁:為什麼爭取權利它有年紀之分呢?在1994年的時候,臺灣在有關於女性的主張,女權運動,從呂秀蓮那個時代,就開始爭取女權了,但是真正的是有關於性觀念,解放這個部分,爭取這個權益是在1994年的時候。
  • 女權至上主義的批判
    女權至上主義的批判Papi醬在最新的一個視頻裡,吐露孩子隨父姓,瞬即招致激進女權主義不理性的指責與謾罵。在全球母親節期間,中國網際網路發生了這一不愉快的事件。竟然因為孩子的姓什麼,跟誰姓的問題。而展開了網絡攻防。
  • 如何分辨偽女權:為什么女人不能做 VS 憑什麼都讓女人做
    女權話題最近屢屢成為熱點,從辛芷蕾微博「不會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再到張偉麗不懼質疑,成為第一個衛冕UFC的亞洲人。正應了一句話:「不是中國足球不行,是男足不行。不是中國排球不行,是男排不行。」她們叫嚷著為什麼不給女性更多的機會,這是對女性的歧視,這是看不起我們女人。可是你要知道這樣的比例,女生還是招不夠。女權不是跨性別的比較,因為有些天生的差異客觀存在且基本上無法改變。從身體上看,男女肌肉總量比為5:3,難道要讓女性衝在搶險救災等更需要力量支持的領域嗎,更不要說警察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職業。
  • 我不敢在韓國談女權
    隨著熱門總統候選人安熙正被指控強姦和梨花女大學生手持閃光燈抗議學校教授性騷擾學生,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已經不是一場韓國女子團體的短暫遊行。 而韓國此次掀起大規模的女子運動其實並不是偶然,「女權」、「男女平等」等詞語一直是韓國網絡的敏感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