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2020-12-24 新京報

撰文|劉亞光

如果你在網上關注性別話題,或許對這樣一些說法並不陌生: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我們要的是平權,不是女權。」

社交媒體的蓬勃態勢為性別平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由於發布信息的便捷,以及受眾領域的細分,在「宇芽被家暴」、「Metoo運動」等事件中,社交媒體都在女性弱勢群體發聲抗爭、尋找同伴並相互療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在諸如「田園女權」等說法興起的背後,也映射著人們對部分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的諷刺。在網上,有的女權主義者往往被反對者扣上一頂「拳師」的帽子,被指責片面地要求女性的權利而忽視承擔相應對等的義務。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一幕。為了在參與網絡公共討論時「少得罪人」、減少衝突,彰顯不一樣的「客觀中立」,像「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這樣的說法越來越常見。

那麼,原本就是主張「男女平權」的「女權」,為何在此與「平權」對立?這種對談論「女權」的忌諱暴露了當下網絡公共討論怎樣的問題?又遮蔽了怎樣的現實問題?今天,就與大家一起討論「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這句話中的耐人尋味之處。

從統一到對立:

女權如何成為「平權」的對立面

如今為人們所熟知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發端於1960年代的美國,並最終波及全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彼時在一場席捲全美社會的「賦權」文化中,婦女、黑人、少數族裔不斷衝擊著既有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制度性歧視。在美國學者特裡·安德森看來,「女權」的訴求是美國平權運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70年8月,美國婦女舉行著名的「婦女要求平等大罷工」,其標語即是「別在罷工火熱時熨衣服」,旗幟鮮明地提出希望男女同酬,獲得就業和教育機會的平等。以民主黨人貝拉·阿布朱格為代表的女權主義者更是積極地推動「男女平等」在美國憲法中的實現。

《美國平權運動史》,[美]特裡·安德森著,啟蒙編譯所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年1月。

回到中國的語境,「女權」這個詞最早也是和「平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日本學者須藤瑞代在專著《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一書中就提到,大約在1900年,「女權」一詞在清末民初的中國開始流通。在《清議報》第47號上翻譯介紹的日本學者的文章《論女權之漸盛》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就有直接提及「女權」,文章中所指的「女權」是西方諸國出現的女性和男性一樣參與到職場中的情形。而在1930年代李鼎聲編纂的中文辭典《現代語辭典》中,「女權」一詞在當時便被解釋為「婦女在社會上、政治上、教育上有和男子同等之權利與待遇」。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和他的孩子。

而彼時在中國較早提倡「女權」的一批學人,同樣是在「平權」的語境中使用「女權」一詞。梁啓超在文章《論女學》中就提出,女性的資質並非生來落後,應當讓她們與男性同樣接受教育以發揮其資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傳統觀念應該被批判。無獨有偶,對「女權」一詞在早期現代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貢獻的馬君武也曾翻譯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的作品《女權篇》,其中就講到:「女人有生命即莫不有能力……惟無與男人同等之權,故不能自由練習之。」同樣是認為女性在現代中國看似不如男性,這並非是主張女子不如男的理由而恰恰是這種主張的結果。

正如學者李銀河所歸納的,「女權主義」並非如人們通常想像的那樣鐵板一塊。除了類似於激進女權主義主張徹底顛覆父權制秩序的主張之外,亦有相對溫和的立場,更多強調為女性爭取到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可見,不論是理論還是歷史、中國還是西方,「女權」的發展過程始終與「平權」的訴求相互交織,二者並不衝突。彼時的人們自然也不會發出類似「我說的是平權,而不是女權」這樣詭異的聲明。

《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清末民初的人權和社會性別》,[日]須藤瑞代著,[日]須藤瑞代、姚毅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2月

這種聲明無疑折射出當今「女權」一詞遭遇的汙名化困局,尤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國網際網路上「中華田園女權」一詞的興起。有學者考證,「中華田園女權」一詞雖不是一個正規辭典收錄的名詞,但大量存在於各大網絡論壇中。(張冠男.中華田園女權詞意考——網絡環境傳播中女性權利的汙名化[J].新媒體研究,2018,4[05]:99-101)大體泛指一種「單邊、利己」的女權主義,而與實現男女平權的目標背道而馳。而「中華田園女權」一詞由於與「中華田園犬」等詞彙形成語義上的聯想,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對女權的戲謔。誠然,許多打著女權旗號的言論的確偏離了女權主義運動希望達到的目的,但對女權整體意義上的汙名確實存在。「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類似話語的繁衍恰恰說明,這種針對不合理女權訴求的攻擊正同時將全體女權主義的訴求視作攻擊的對象。

在界面文化的一篇文章(《當聲討田園女權成為潮流:反女權話語背後的男性焦慮》)中,作者援引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對「厭女症」的研究分析了當下社會中「反女權話語」繁盛的原因。在上野千鶴子看來,男性所擁有的對獲得同性共同體的認可的期待是通過將女性當作客體加以凝視達成的,男性由於懼怕被指責不具有「男性氣質」而必須將自身與女性加以區隔。因此,反女權話語背後反映的是在一個社會結構變動的時代男性對於女性崛起的地位威脅了自身男性氣質的一種焦慮。

沃爾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日) ,新聞評論家、作家、學者。

這固然是解讀「女權」汙名化的一個重要角度,然而正如媒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所言,人們都生活在傳媒建構的「擬態環境」之中,在分析某種社會觀念及其汙名化的進程時,媒介的作用不可小覷。早在大眾媒體佔據主導的時代,就有學者經過實證研究發現,許多報導在提及女權主義時,往往會將其貼上「激進」「非理性」等標籤,在話語使用上也傾向於將女權主義和包含有負面情緒的詞彙連接並用(楊雨柯.激進的女權標籤——女權主義如何在媒介平臺被汙名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S1]:94-109.)。更重要的是,受到這種對於女權的汙名化影響,許多社會名流在接受採訪時也傾向於對「女權主義」一詞持否定性的態度。比如尚雯婕在2013年接受有關自己奮鬥歷程的採訪時,就曾特地聲明自己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名人們對「女權主義」一詞使用的忌諱更加劇了公眾對這個詞的偏見。「女權」成為一個「狂熱、非理性」的表徵,逐漸與理性溫和的「平權」訴求漸行漸遠。

而當社交媒體平臺崛起後,「女權」所遭遇的汙名化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類似於圍繞Papi醬孩子姓氏所展開的網絡「罵戰」中,女權主義者的形象變得更為不堪。學者彭蘭認為,網際網路技術將相同興趣、觀點的人群組合成不同的「圈子」,使得網絡社會被碎片化地分隔,這種分隔使得公共言談的共同基礎有被分割的風險。社交媒體成為前述女權主義者抱團取暖的重要陣地,同樣也可以反向增強反女權主義者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社交媒體作為中立的「平臺」已被證明是一種烏託邦式的迷思,對商業利益的追逐始終策動著社交媒體上的熱點話題。每一名用戶都是學者阿爾文·託夫勒口中的「產消一體者」,在平臺上對熱點話題的參與和轉發都在無形中為平臺、公司等利益相關方創造著收益,圍繞性別議題尖銳對立的陣營極易因此被利用。於是,Ayawawa、咪蒙等自媒體動輒打著女權的旗號發表仇男言論,激發輿論撕裂,進而收割流量紅利的行為也就變得不難理解。

然而,服務於商業目的的「女權」僅僅是一個缺乏實際所指的「幻影」,成為尋找站隊隊友和識別對手的標籤,其真實的內涵無人深究。在相關利益方得以盆滿缽滿的背後,是在理性對話嚴重缺失環境下,「女權」一詞遭遇的嚴重誤讀。「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折射出本是同根生的「女權」與「平權」逐漸分裂的進程及其背後暴露出的社會心理和輿論環境的種種問題。

上世紀早期電影《女權》(1936)劇照。

女性的困境不只傷害女性:

將「女權」與「平權」對立遮蔽了什麼?

在「女權」遭遇普遍汙名的現況下,許多論者也會認為,出路並非一定是為「女權」一詞去汙名化。相反,既然「女權」極易在公共討論中被「扣帽子」,不如直接用「平權」替代「女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這句話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成為一句純粹用來讓接收觀點的人放下戒心的話語策略。

然而,這種策略的微妙之處值得我們警惕。「女權」與「平權」在此作為對立面的並置,是僅僅在「性別層面」為可能出現的衝突進行的緩衝,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同時簡化了「女權」和「平權」各自指向的內涵。

同樣是在網友們爭論Papi醬孩子姓氏一事發生後,《看理想》的一篇文章(《「冠姓權」之爭,別只懂得指責女性》)就指出,許多人指責的Papi醬顛覆了自己既往的「獨立女性」人設其實只是一個特指的概念。在一個由消費主義文化所定義的社會中,並不是每一個「通過勞動實現經濟獨立」的女性都能被稱為「獨立女性」,而只要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城市中高階層白領女性,才被刻畫為「獨立女性」。迄今為止女權主義對「獨立女性」的想像,其實忽略了城市中高階層白領女性之外的訴求。而在近期被熱議的高考替考案件中,我們同樣發現了階層與地域的不平等與性別不平等的交織。這些與性別不平等相交織的階層、地域不平等,也都是女權主義批判所指向的現實問題。

紀錄片 《紅色藥丸》(The Red Pill,2016)。

這種女權主義內在的複雜性在一句「女權」與「平權」相對立的話語策略中被簡化為純粹的性別問題而遭遇了一定的遮蔽,「女權」所指向的不僅僅是性別層面的權利的爭取,同樣也包含其他更多元的維度,「平權」指向的因此也不僅僅是性別的維度。而在這些維度上做出的社會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更是切實地實現男女平等,而不只是讓其停留於網際網路上話語之爭的努力。

「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本意是希望表達一種「男性本身也有需要被照顧到的權利」的觀點,而即使考量男性在社會生活中實際遭遇到的困境,我們也會發現,這種困境實際上與「女權」的關切同樣密切相關。在紀錄片《紅色藥丸》中,導演凱西·傑伊以一名「女權主義者」的身份揭示了當下社會中男性面臨的困局。在紀錄片呈現的數據中,我們發現男性遭遇家暴的數量並不比女性少,但同時由於社會對於「男性氣概」的規定使得男性的脆弱往往不那麼容易被接受,相當多的家暴援助中心並不接受男性的求助者。

在《男性的衰落》一書中,作者格雷森·佩裡也詳細剖析了這種對性別理解的固化如何對那些不那麼「陽剛」和有事業心的男人們形成壓迫。在中外女權主義長期抗爭的「男主外,女主內」傳統中,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對性別特質的固化同時製造著男性和女性的困局,女性被認定只適合養育孩子,因而被設置了進入職場的種種障礙,而男性似乎被規定更應該向外進取、努力工作,只有把自己的時間全數奉獻於工作,彰顯社會規定的「男性氣概」才能獲得認同。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對性別特質的刻板印象,性別不平等實現了不斷的再生產。

《男性的衰落》,[英]格雷森·佩裡著,張豔、許敏譯,湖南文藝出版社·浦睿文化,2020年6月

這裡再一次體現出,真正的「女權」抗爭從來不只是面向女性的困境,而是面向同樣製造了男性困境的不合理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女權」的訴求內在地也包含著男性的訴求。相較之下,「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的話語策略通過人為製造女權與平權的對立,反倒將本處同一戰線的男性和女性所面臨的問題割裂為各自獨立的兩種問題。

在當下的社會中,N號房事件、高效性侵案等案件仍然頻發,張桂梅等教育工作者依然為大山深處的女童輟學問題艱苦奔走多年,不得不承認,即使女權的某些訴求或許激進,但許多訴求確實在現實中存在。此時,對「女權」的迴避並無助於對現實的反思。「我說的不是女權,而是平權」不僅是導致女權汙名化的種種因素的一個症候,它自身也助長了這種對女權的誤解和對社會不平等病灶的遮蔽。

恰如米歇爾·福柯在對性觀念史的研究中發現,18世紀的社會權力對性話語的壓抑反而引發了一場「性概念的爆炸」。由於人們被嚴格制止在公開場合談論「性」,「性」反倒附著在各種各樣的話語中悄然登場,這使得人們對原本可能相對明確的觀念的理解變得龐雜而多樣。「禮儀規範日益嚴厲,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後果,使得不得體的話語得到了加強。」

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平權是女權的應有之義,「女權」也並不應當被完全替換成「平權」。當我們越來越避諱談論女權的時候,其實恰恰也是關於女權的誤讀以及種種「偽女權」大量滋生的時候。對「女權」聲稱的正面肯認,才能將其真正從一個被誤讀的標籤中解放出來,為公眾對「女權」的內涵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提供可能。

撰文 劉亞光

編輯 西西 徐偉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戢武王與玉辭心,女權與平權
    用荷馬史詩的口吻來說,是「女人中的女神」——霹靂中的頂級美人都很招人喜愛,但是我很難把「喜愛」兩字放在她的身上,因為霹靂當中有這樣一幕:她因憤怒而斬殺了全國的男性,無人倖免。任何一個男性看到這一幕都免不了心頭一凜吧,即便曾有喜愛之念此時大概也要飛到九霄雲外。但我也難以把「痛恨」或「憎惡」的字眼放在她身上。她並不是一個反派,也並不是一個嗜殺殘暴的人。
  • Zootopia|瘋狂動物城裡是平權還是女權
    瘋狂動物城角色合影說到瘋狂動物城就一定要提到它的電影原名《Zootopia》,這也正是本系列的初衷那在這個烏託邦裡都有些什麼呢?兔子可以當警察~雌雄之間沒有性別凝視~兔子和狐狸間產生了革命友誼進而升華為愛情~就不再一一列舉啦。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平等美麗的烏託邦~那麼下面來到正題:究竟是平權還是女權呢?
  • 從「女權」到「平權」,是《傳聞中的陳芊芊》的可貴之處
    papi醬因為孩子冠姓權的問題上了熱搜,性別矛盾大有成為網際網路主流矛盾之勢。用極端化的設定探討平權的觀點 看似沙雕劇情歡樂多,其實,《傳聞中的陳芊芊》在甜寵之外,也借著兩個完全相反的世界觀的架構,讓女權和男權的思想互相碰撞,不管是支持哪一方,都能看到不同的一面,一定程度上探討了性別平權。
  • 女權最大的敵人不是男人,是女人自己
    一個女孩大學畢業後想讀研,另外一些女孩就會說:「你一個女生讀這麼多書幹嘛?」一個女孩想自己創業,另外一些女孩就會說:「這麼折騰幹嘛?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一個漂亮女孩開著好車,另外一些女孩就會說:「肯定是被人包養了。」
  •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長輩們卻勸導這完全不算什麼,常有的事兒,作為女人該看開點;當丈夫突然來了性致,他可以隨手關掉店門,把自己的妻子放倒在冰涼的玻璃面上,而妻子是無法反抗的...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何其悲哀!
  • 卡司太上頭,大魔王的反女權新作,要成爆款?
    先說說這部劇講的是什麼吧。《美國夫人》的視角很有意思,雖然和女權有關,卻不是為女權搖旗吶喊,而是反對男女絕對平等、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如果往細了看,一部分的主張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壞就壞在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 這種「反女權」劇請給我來一打!
    即使她對國防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幫政客根本不把她當成自己人。直接打斷她的發言,來了句,你能幫我們做個會議記錄嗎?所有的冷眼相待,不過是在告訴她,不好意思,這不是你該呆的地方,老老實實當一個家庭主婦吧。
  • 黴黴(TaylorSwift)為女性平權發聲!粉絲:我家黴黴真優秀!
    美國的歷史上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女性平權運動。但是,當今的美國職場女性還是得不到和男性一樣的待遇。小編編的大學畢業論文研究的主要是關於第二次美國女權運動的歷史發展。所以,對美國的女權運動相對了解一些。每每有名人願意為女性平權運動或者是同性戀平權運動發聲,好多網友都為他們驕傲。
  • 平權文化動搖時,我們能依靠什麼?
    文 | 李厚辰我以前一直覺得平權問題,不管是種族還是性別,還是地域,是個很簡單明了的問題,但最近愈加發現並非如此。在平權問題上,我們依然有著非常巨大的分歧和差異。這不是個小問題,因為公共正義的根本問題是分配問題(羅爾斯《正義論》觀點),這也是最接近具有實在利益基礎的公共討論。
  • 豆瓣9.2的頂級劇,憑什麼高調「反女權」?
    01菲莉絲·施拉夫利,6個孩子的母親,一個有野心的家庭主婦。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對國防問題和核武器問題頗有見解,曾出版過4本相關書籍。一個才華橫溢、野心勃勃的女性,為什麼堅決反對女權?這段陳詞堪稱經典演說案例,影妹都差點被洗腦。一開始,菲莉絲表明了自己的中立立場:「我並不反對女性獲得成功,我不反對女性離家工作,但我反對一小股精英團體打擊主婦。」
  •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平權婊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平權婊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5-26 19:0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平權婊什麼意思什麼梗? 部分激進女權對為了男女平權(擁有平等的社會權利)而做努力的人們的蔑稱。
  • 馮侖:從今天開始 我就變成了女權主義者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馮侖風馬牛   在新一期《共識》節目中,馮侖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以下為對話實錄:男性也可以成為女權主義者馮侖:通過這個對話,我有一個小的改變。因為晃姐講的女權主義,是從法律、制度安排等角度,如果說就強調平權,那我是贊成的。
  • 影想 | 女權與反女權的距離有多遠?——高分美劇《美國夫人》
    她曾在美國知名訪談節目Ellen Show上說過,如果要用自己的奧斯卡獎換什麼的話,那一定是艾美獎。這也是她第一次主演美劇。令人驚訝的是,她所飾演的角色Phyllis Schlafly是和好萊塢提倡的女權價值觀相左的一名「反女權主義者」。大魔王說,自己當初和母親提出要主要這部劇的時候,母親非常驚詫,說你怎麼可以演這樣的一個邪惡的女人。
  • 馬伊琍這番話上熱搜:將男性視為仇敵的女權,很噁心
    不管馬伊琍配不配,看完採訪後,我覺得她說得在理。如今在網絡上有種很奇怪的現象是,不論什麼話題,最後都能扯到男女對立面去,就好比你今天早上吃的雞蛋灌餅,也會被某些極端女權質問,你為什麼買男攤主賣的,是看不起女攤主嗎?再恐怖些,之前PAPI醬的孩子跟父姓,也被一堆人追著罵:你不是當獨立女性嗎,居然連冠名權都拱手相讓給配偶,看來也沒有多獨立。
  • TA,打開女權的非正確方式|平等權利修正案|美國夫人|格洛麗亞|...
    這便是女性在倡導平權時的基本要求。可如今,不見平等,更多是一種戾氣。而今天,我們就要聊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這便是講述美國歷史上女性平權運動的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說這是一部連女權者都看不慣的女權劇?
  • 關於「楊麗萍生孩子」,「極端女權」「鍵盤女權」啥也不是!
    但是每個女人都有選擇生孩子的權利,這也是女人的私人問題,與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母豬」之喻實在極端。2020年了,強調「女性獨立」「女性自由」「兩性平等」,這都是很積極正面的。但是為什麼一邊強調「獨立自由平等」,一邊又不給選擇生孩子的女性「獨立自由平等」呢?
  • 那些患「直女癌」的女權主義者們
    但僅僅過了不到五分鐘,當為咖啡買單時,她斷然拒絕了我AA的建議,「買單是男士的責任」,她說出了帶有「男權」意味的這句話;當我們走到咖啡店門口,她又主動要求我為她開門並說這是紳士的舉止,而這,似乎也是她剛剛所反對的「男權」的一部分;隨後,我們在不遠的街道上看到一張韓國明星張根碩的廣告牌,她終於卸下了最後的防備和偽裝,徹底把波伏娃老師們拋諸腦後。
  • 《美國夫人》:從高歌猛進到折戟的10年,女權的至暗時刻
    ,湧現出了各種女權活動家,平權運動氣氛高漲,《平權修正案》一路凱歌;而正是這時,橫空殺出了保守派活動人士Phyllis Schlafly,她創辦了《菲利斯·施拉夫利小報》,並通過其強大的人脈關係動員各州的白人家庭婦女反對ERA和自由派的女權運動。
  • 法國電影裡的顛倒世界,邊爆笑邊思考著,男女平權的重要性
    別誤會,我沒瘋,也沒有要寫實驗性的題材,其實也已經有人寫出來了,那就是我今天花了一個半小時看的這部法國電影《男人要自愛》。一看這部電影的題材,我就猜這是女導演的作品,果然!腿是不錯說起女權,我個人更偏向於男女平權,因為兩方之中有一方佔主導地位的時候,總會對弱勢的一方產生人權上的損害,而平權也應該是相對的。
  • 看完一篇女拳文章,中國女權已經廢了,幾乎看不到希望
    女權本來應該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基層男性,向社會爭取權利,而現在有些女人把階級矛盾搞成了性別對立,有的呢則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轉接到了自己男人身上,美其名曰「向男人要女權」,捫心自問基層男性有哪些優於女性的特權?說句不好聽的,中國女權廢了,女拳完全壓著女權四處拉仇恨,女性你們自己都團結不了,更別說去爭取權利。甚至連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