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2021-01-09 優瑗說社會

女權主義社會,男人要"潛規則",網友:性別平等,性別平權!

《男人要自愛》讓我們把影片中若干細節,男女倒置來看看:女人需時刻注意衣著,不可裸露上身,不可穿透視的衣服;商場路邊廣告牌上隨處可見的性感裸露美女;酒吧餐館服務員多為女性,且遭到客人的言語調戲乃是常態;獨自在酒吧喝酒的女性很容易被醉酒男人調戲甚至強姦;校園裡的一個女孩喜歡上一個帥氣男孩,卻遭到為對方口交的要求,且她別無選擇只是選擇接受,而對方只是拍拍屁股走人,什麼也沒給她;婚姻中丈夫出軌,長輩們卻勸導這完全不算什麼,常有的事兒,作為女人該看開點;當丈夫突然來了性致,他可以隨手關掉店門,把自己的妻子放倒在冰涼的玻璃面上,而妻子是無法反抗的...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何其悲哀!固然影片有稍許誇大,並且有集中體現的嫌疑,但這不正是大多數人接受的現實社會的"潛規則"嗎?

2010年,法國導演埃萊奧諾爾拍攝了她的第一個短篇 《被壓迫的大多數》 (Majorité opprimée ),可以說是這部《男人要自愛》的原型,但是是在四年後電影被加上了英文字幕之後才獲得廣泛關注。旋即Netflix向埃萊奧諾爾提議將其拍成長篇電影,這也是Netflix上的第一個法國電影。

電影中男主人公跨入一個性別角色顛倒的世界。女人是上司,消防員,屠夫,心理醫師,男人在家裡是家庭煮夫,在職場被女上司性騷擾,走在路上被女人評頭論足或者吹口哨,在夜店裡跳鋼管舞。男人有美的義務,穿超短褲,帶絲巾,跳芭蕾,做瑜伽,做眼膜,在內褲裡面墊屁墊讓屁股看起來更挺翹。女人生孩子的時候男人放產假照顧女人。女人偶爾出軌也很正常可以理解。女人的工作提案就是比男人的更有說服力,女作家的作品裡有一股自信的女性魅力,自然賣得好。成功人士的聚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是女人,而男人在這樣的場合則通常是作為這些成功人士的伴侶。

鏡頭裡的每個小角色設置都注意到這一性別反轉,才使得這樣一個異世界格外真實。唯一讓我跳戲的是這個世界卻不是中國。中國的女人暫時還不用非要從眉毛到腳的毛都要拔一遍,才被異性接受。在中國也很少有男生有勇氣搭訕或言語騷擾。

是不是覺得特熟悉?是不是細思極恐?老闆的種種言論,引發了達米安的強烈不滿,於是他橫下心來,寧可工作不要了也往回懟。他甚至參加了「反對女性」的男性主義組織。他的男性主義成功引起了霸道女王Alexandra的注意,因為Alexandra是個正處於瓶頸期的作家,Damien的想法和世界成為她寫作的素材。令Damien更加無法接受的是,老闆泡過成千上萬的男人,每徵服一個男人,就放一顆彈珠到玻璃瓶裡,且瓶子是按年份排列的。當達米安質問老闆Alexandra怎麼可以這樣渣時,卻被老闆三反問:你是怎麼想的?以為我是處女嗎?以為你是我的第一個男人嗎?Damien傷心欲絕,跑到酒吧喝悶酒,結果被一堆女人騷擾。還被人調戲,說他「一個人跑來酒吧?肯定是因為饑渴!就不要裝清純了!」若不是老闆Alexandra及時趕來,Damien就差點被強姦了。老闆Alexandra想要挽回她倆的愛情。在相處的過程中,她已經愛上Damien了。Damien不聽解釋,兩個人吵了起來。爭執中,相互撞到在地。結果,一下到了「男權社會」。老闆Alexandra看著滿大街的短褲女孩,還有正在遊行的女權主義者,徹底懵了。

而目前的女權主義,本質上是男權社會話語體系下的平權運動。更有阻礙深入發展的人。有思想固化、仍然認為女性應該默默承擔相夫教子刷鍋洗碗的男性群體,以及隨俗沉浮、認為男性理應供養她們的女性群體。在當下,大多數人,他們降低所有女性的自我人格,彰顯自己的優越和先進。而女性在男權環境裡被要求承擔更多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女性在性別議題裡做的所有努力都被簡單歸為對男性的仇恨。這種虛假的後現代女權主義,把女權簡單理解為女性的權力。我們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女性在結構不合理的社會中的情感需求。性別議題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性別平等,性別平權,性別同格。

相關焦點

  • 真正的人人平等,無關性別,所以《男人要自愛》!
    《男人要自愛》故事劇情中不是塑造女權社會,更不是強權崇拜,正是用性別完全置換去諷刺男權已如此根深蒂固。先讓你性轉男權社會,等到自己和男主一起慢慢接受這些設定時,結局的對比就是震撼的點睛之筆,讓你重新審視了社會乃至自己的生活,伴隨著女權口號結束很贊,配樂很棒。
  • 美國性別平權道路上一位偉大的傳奇女性
    金斯伯格大法官作為性別平權的先驅,其女性身份很容易讓人將其和女權聯繫起來。而有意思的是,影片中作為平權切入點的案件中,性別歧視法條的受害者正是一名男性。當時的稅法規定,看護人可以獲得減稅,而看護人的身份被限定為女性,只因千百年來的社會分工認為男性需要外出工作養家,而照顧父母則是女性的任務。
  •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我們要的是平權,不是女權。」社交媒體的蓬勃態勢為性別平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由於發布信息的便捷,以及受眾領域的細分,在「宇芽被家暴」、「Metoo運動」等事件中,社交媒體都在女性弱勢群體發聲抗爭、尋找同伴並相互療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女拳還是女權?網際網路時代下,女權主義危矣?
    其實這和女權主義這一概念不無關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康康數字時代的女性主義吧什麼是女權女權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泛指女性有關爭取男性同等的社會權力的主張,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經日本傳到中國後定名為女權主義,也稱為女性主義。
  • 林葉評《因為性別》︱超越「性別陷阱」
    從1792年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名的《女權辯護》發表開始,在包括波伏娃、朱迪斯·巴特勒在內的許許多多女性主義者的努力下,已經出現了好幾波女性主義運動,也產生了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對整個世界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 女人要自愛,男人就不要了?
    這個世界對於性別從來就是不公平的。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雌性還是雄性,都因為性別承受著各種不平等的待遇。但在這一點上,敢站出來的反而是女性。前幾日小殺弟弟看到了一部法國喜劇電影《男人要自愛》,電影是好電影,讓我思考良多,但看完電影後又確實覺得有些彆扭。電影的設定很大膽,主角穿越,整個世界從男權社會變成了女權社會。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
    當一個人說「男女有別」、「跨性別女性不是女性」時,他並不一定歧視和排擠女性與跨性別女性,也不一定反對她們的合法權利,而可能純粹認為這三者存在不可化約的差別。幽默圖片:假如男人、女人是機器。在極端保守主義者和絕對平權主義者之間,有大量人僅僅認為性別差異存在,但又不反對性別平等的理念。
  • 她是早期加入種族平等的白人明星,呼籲好萊塢不要忘記性別平權
    現階段好萊塢種族平等運動佔據了主流,大部分知名演員都通過社交平臺發聲,通過各種方式推動好萊塢的平權。作為早期加入種族平等的白人明星,獲得過艾美獎的霍蘭德·泰勒,就在北京時間6月15日的採訪中呼籲:「我很高興看到各界人士為種族平等發聲,然而我們不要忘記好萊塢的性別平權。」
  • 「女權主義」-你真了解嗎?
    女權主義(Feminism)又稱女權(女性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 從「普通卻自信」到「男人是垃圾」,性別對立為什麼越來越嚴重了?
    儘管語氣聽上去像是女生們的私房話,有上下文,也有脫口秀的娛樂化語境,但「男人就是垃圾」還是惹惱了一批網友,有人甚至向廣電總局舉報,理由是楊笠有意挑起性別對立,危害社會和諧。有旁觀者嘲諷,這種誇張的反應比表演更好笑,是給楊笠遞刀子,成就了一出「新時代的互動式喜劇」。性別或許是當代網際網路的最大分歧。
  • 文化|結合《末路狂花》,分辨何為真正的女權主義
    女權主義,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女性權利為主導的思想潮流。縱觀世界文明史,女性經歷的壓迫與歧視漫長而古老。這種僅僅因天生性別而產生的不平等對待激起了一部分婦女群體的不滿和反抗,之後發展為鬥爭行為與吶喊——最初的女權主義運動便由此誕生。一開始的女權運動是『婦女解放運動』,目的是將廣大女性從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乃至家庭這種私人領域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 papi醬孩子隨父姓 偽女權別上綱上線
    王小波筆下主要的女性角色,陳清揚、線條、小轉鈴、紅線、楊素瑤、紅拂、刑紅,個性有別,或溫柔單純,或勇敢真誠,無論性格怎樣,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與男性擁有平等人格的獨立女性。王小波在雜文《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說:女權主義者走向了「成為男人」和「騎到男人的頭上」的兩條「超女權」之路。
  • 怎樣識破反女權者
    但除了由歷史決定的女權主義的核心主張,即女權主義對兩性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應享有平等權利的信念外,沒有任何標準決定著什麼樣的女權主義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對於這一類「平權者」和「反極端女權者」來說,他們的錯誤一為傲慢,認為自己有權判定女權主義的真相和本質;二為盲目,即使有無數證據,卻對女性生存境遇亟待提高的事實沒有覺察;三為邪惡,在女性的生存境遇亟待提高仍是一個事實的時候,卻將對性別平等的關注投向了打擊「已經走向極端」的女權;
  • 支持性別平等對男性而言更難嗎?從楊笠爭議說起 | 隨機信箱
    我們也不必苛責脫口秀演員,他們的觀察和諷刺只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社會的進步更多要靠場下的觀眾們共同努力。如果有一天,男脫口秀演員可以不費什麼口舌來鋪墊解釋,一上臺就誇張地調侃女性主義的各種訴求,而且觀眾一秒就懂,那麼他即使罵得比楊笠狠十倍,也一定是一件令女性主義者開心的事,因為那說明女性主義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甚至到了可能需要「向後矯正」的地步了。
  • 反對羅琳,就是支持跨性別嗎?
    JK羅琳因為被質疑歧視跨性別者,最近頻頻出現在熱搜裡。撐她和懟她的人都聲浪頗大。莓辣看了半天,發現這件事已經成了一場站隊的奇觀,以至於有網友嘲諷:微博輿論場上只是在互相比賽翻譯羅琳的推特。6月7日,羅琳針對一篇題為《為來月經的人創造一個更平等的後疫情世界》的文章發表了意見。
  • 女權何時成為了女特權?邪化的「女權」,正在撕裂社會
    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呀。前陣子大火的電視劇《我是餘歡水》在最後一集時談到了女權。僅一夜之間,他的豆瓣評分從8.4掉到了8.1。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劫匪告訴所有被綁架的人,他準備放了其中一個,看看誰能說服他。梁安妮這時說到:「我是女的,我是弱勢群體,肯定先放我呀。」劫匪說:「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哭著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呀」。
  • 女權主義的流行標籤,已更像一場身份營銷?
    在此之前,凱莉常常是反女權的福克斯代表。她譴責過校園「性同意」運動為「反男人」,也宣稱過性別間的收入差距不存在,更著名的是宣布過自由派正在發起針對聖誕節的戰爭,耶穌絕對是白人等。這些都是典型福克斯宣言。後來,凱莉離開了福克斯新聞臺,高薪加入美國廣播公司(NBC)主持新節目。
  • 從「女權」到「平權」,是《傳聞中的陳芊芊》的可貴之處
    女尊題材的作品很難受到觀眾的認可,主要原因還在於女尊設定了一個反轉版的性別對立,但這樣的性別對立其實是封建男權社會強加到女性身上的,本質仍是極端的性別壓迫。相反《傳聞中的陳芊芊》在沙雕的歡樂劇情中,探討了幾分平權的觀點,雖然略顯膚淺,卻難能可貴。
  • 2020年度女版《紙牌屋》——超越性別的政治意識形態之爭
    在這樣嘈雜的輿論場,我們更需要放下站隊和貼標籤的衝動,先花點時間,搞清辯題本身:「女權」是什麼,「女權主義者」要為女性爭取什麼權利?在男權社會框架內,如何區分辨別「女性平權」和「女性特權」?假如女權主義的出發點是保護女性權益,為何會有部分女性反女權?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場熱鬧沸騰的社會辯論,塵埃落定之後——怎樣才能將群情激憤的正義呼喊,落實到法律法規之中,從而長期有效地保障弱勢群體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