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識破反女權者

2021-02-23 Philosophia 哲學社

作者 / 章兌兌

編輯 / 李合子

這件事要從柯潔說起。(以下截圖可能引起不適)

柯潔其人,世界圍棋冠軍,2019年作為保送錄取運動員進入清華大學。我對其綜合素質不作評價,下面只摘選他的一些社交媒體言論作為了解的一個途徑,請讀者自行決斷。

 

從這些發言看來,柯潔有兩個特點:

1. 運用中文遣詞造句的水平很低,無法正常表述其觀點。

第一個特點導致了他的發言有諸多被解讀的可能性,女權主義者認為他極端厭女,而他的粉絲則認為他只是在玩梗。

第二個特點使得反女權者得以大規模地以他為中心匯集,並將他的微博當作反女權者活動的陣地。

反女權者長啥樣?

反女權者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1927年的奧地利成立了男性權利聯盟 (The League for Men’s Rights),其目標是「打擊過度的女性解放行為」,他們反對婦女勞動,反對男性向前妻與子女支付贍養費用,支持親子鑑定。1973年,美國成立了男性權利聯盟 (Men’s Rights Association),相似的組織還出現在英國。反女權者有多重化身,可以是男權主義者、男權運動活動家、反女權鬥士或者 PUA (Pick Up Artist) 一類以剝削女性為榮的男性。反女權者一般有如下的信念:1.   性別不平等確實存在,但男性才是當今社會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女性壓迫男性。2.  當今的婦女運動 / 女權運動包含著迫害男性的邪惡陰謀,必須對過度的婦女解放運動進行打擊。

3.  女性是天生卑賤的 / 邪惡的 / 無能的,因此是應當被打擊和剝削的。

1.  強姦誣告:有男權運動活動家聲稱50%以上的強姦控告是誣告,法律應該保護男性免受誣告帶來的消極後果。
2.  婚內強姦:反對婚內強姦定罪,有男權運動活動家稱,「如果這些法規被執行,夫妻情侶關係將毫無意義」。4.  戴綠帽:支持男性通過生物鑑定方式來確定孩子的血緣,認為男性不應該撫養別的男人的孩子。5.  教育:認為現行教育體制有利於女孩的發展而不利於男孩的發展,佔多數的女性教師對男孩進行了壓抑和限制。6.  家庭暴力:認為女性和男性一樣暴力、甚至更為暴力,司法系統過於輕信女性的家暴指控,並且忽略男性受害者。7.  女性的高攀擇偶 (Hypergamy):指控女性在婚姻選擇上偏愛有權有勢的男性,對男性沒有愛情。

8.  撫養權:未婚男女之間,男性應該對女方懷孕有幹預權,避免準媽媽剝奪胎兒與生父的關係。

1.  婊子。他們認為的「婊子」定義廣泛:可以是有多個性伴侶的女人、在婚戀關係外與別人發生關係的人、與有階級優勢的人發生關係的人、通過性/婚戀關係獲取經濟利益的人……做這些事的男人則不在痛恨和斥責的範圍內——一生中能夠與多名女性發生關係的男性不僅不被視為他們的競爭者和壓迫者,反而被視作羨慕的對象。他們認為,正是婊子的普遍存在,導致了自己婚戀和性方面的失敗。

2.  成功女性,或是在特定行業佔一定比例的女性。他們認為,這些女性搶佔了本屬於男性的地位和資源,擠壓著男性的生存空間,同時她們的存在還是女權主義者虛偽的證明。

3.  女權主義者。他們認為,女權主義者的訴求將進一步鞏固既存的女性優勢地位,並且進一步加深男性的不幸。其中女性女權主義者是他們猛烈攻擊的對象,男性女權主義者則被視作男性的背叛者。

 

這些論調和主張聽起來是不是都很耳熟?隨口舉幾個你肯定聽過的:


如果婚內強姦構成犯罪,那絕大多數已婚男性都是強姦犯。


女人出軌最該死,男人出軌只是犯了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

學校需要陽剛之氣,女教師導致學校陰氣過旺。

性別一換評論過萬,男的也是受害者你怎麼不說?

另參見女性在試圖參與「保家衛國」時面臨的招生歧視:未婚媽媽魏圓圓不到2歲的孩子被判給前男友,爭撫養權反被媒體評「偷子」。


這就是反女權者深信不疑的世界。

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自《黑客帝國》的紅色藥丸 (Red Pill) 被反女權者引申為其痛苦的覺醒:反女權者做出了自主而痛苦的選擇,他們決定看清這個世界裡的男性是如何被女性所壓迫的。他們認為,所謂女權運動,就是讓女性享受所有的特權,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邪惡運動。紅色藥丸的支持者還發明了一套符合其價值觀的描述性別的話語:Beta Male 是被壓迫的弱勢男性,Mangina(陰道男)是支持女權、屈從於女性的軟弱男性,Female Imperative 是女性對男性的頤指氣使,Misandry 是女性對男性的歧視。在中文語境下,這些詞彙大約就是老實人、假男人(不配當男人的男人)、打拳、厭男……觀點決定人們如何看待問題、以及如何描述我們身處的世界。當然,大部分觀點都有其局限性,大部分描述世界的模型也並非完全精準,但是,仍然有某些觀點比另一些觀點更具有事實的基礎。我們用一些數據來看看男女的一生(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男:女)的自然正常區間應為 103 到 107。中國的這個數字則於1982 年的 108.5,上升到 2005 年的 118.6,2017年降至 111.9,目前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為嚴重的國家。這意味著由於人工性別選擇,3400萬(估算)女性失去了出生的機會。——《中國人口普查資料》,國家統計局。

2.  教育

在中國,6 歲及以上的失學兒童中,女童佔 71%。——《2018中國教育統計年鑑》,國家統計局。到2015年底,僅有48%的國家能在中學教育中實現性別平等。——《2015年世界女童狀況報告——女童權利:未完成的事業》,國際計劃組織。

3.  勞動和財產

中國男性的有償勞動參與率是 82.8%,女性是 68.8%。中國女性對國家 GDP 的貢獻為 41%,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亞太經濟論壇。

中國女性平均薪酬為男性的 78.3%。——《2019 中國職場性別差異報告》,BOSS直聘。

在失業人群中,女性的首要失業原因是「料理家務」,佔32.7%,而男性僅佔2.9%。——《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

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女代表佔比 24.9%,第13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中女代表佔比 20.4%。在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女性佔比 8%。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女性佔比6.27%,中國工程院院士女性佔比4.92%。

在司法體系中,檢察長女性佔比10.5%,法官佔比33.7%,律師佔比36.1%。

——《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

 

女性的家務勞動參與率為 75.6%,男性為 40.4%。——《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在女性中,41.2% 的女性僅有過 1 個性伴侶,只有過 1 個性伴侶的女性佔比最大。在男性中,49.3% 的男性有過 4 個及以上性伴侶,有過 4 個及以上性伴侶的男性佔比最大。——《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騰訊新聞,岡本。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佔 24.7%。——《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全國婦聯。

6. 暴力與犯罪

21.8% 的男性報告一生中有過強姦行為。——《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定量調查報告》,聯合國。64.1% 的刑事犯罪受害人是男性,35.9%是女性。95.4% 的服刑人員是男性,4.6%是女性。——《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每5個成年女人中就有1個曾遭遇過強姦,每71個成年男人中有1個曾遭遇過強姦。在可統計的數據中,99% 的強姦犯是男性。——(美)國家性暴力資料庫(SexualViolence Resource Center). 

——但是,這些數據對於反女權者來說,可能並沒有用。

數據可以是虛假或殘缺的,研究可以是不完善的,研究者或傳播者可以是居心不良的……對反女權者來說,部分承認任何能夠證明其相反觀點的研究都是絕不可能的,但同時,他們又面對著沒有任何在同等權威高度發布的證據能夠支持其觀點的困境——因為他們的觀念錯誤且愚蠢,所以不可能有科學的證據作為支撐;但他們堅持不接受任何既存實證研究的結果。

當中國的反女權者抒發著「中國女性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慷慨陳詞時,證據卻指向這種觀點的相反面。他們的觀點與其說是普遍的現實,不如說是一種普遍的男性幻想。他們只需要閉門造車、大膽質疑、不研究不舉證,就可以自由地徜徉在存在於他們腦海中那個男性才是性別不平等最大受害者的世界當中。沒有表現出正常寫作能力的柯潔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就是這樣一種真實寫照——當反女權者除了質疑女權主義觀點,但卻無法以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舉證的時候,二者之間的論戰往往就被拖入了低齡化和情緒化的漩渦。

很多反女權者中並不自詡為反女權者,而稱自己為平權者,或反極端女權者。這種策略的狡猾之處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女權主義的真相,並且有資格劃定女權主義的疆界。而這種策略的方便性在於,既然真假女權全由他們決定,那麼任何人都逃不過他們的指責。不可否認的是,女權主義者內部之間存在分歧,不同主張者相互矛盾、彼此拆臺的事並不少見。但除了由歷史決定的女權主義的核心主張,即女權主義對兩性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應享有平等權利的信念外,沒有任何標準決定著什麼樣的女權主義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對於這一類「平權者」和「反極端女權者」來說,他們的錯誤一為傲慢,認為自己有權判定女權主義的真相和本質;二為盲目,即使有無數證據,卻對女性生存境遇亟待提高的事實沒有覺察;三為邪惡,在女性的生存境遇亟待提高仍是一個事實的時候,卻將對性別平等的關注投向了打擊「已經走向極端」的女權;四為虛偽,將自己粉飾為一個平權者。以下是圍棋職業選手、於2012年進入北京大學的李喆在微博上的發言:他沒有自詡為一個平權者,也遠沒有柯潔擁護者數量之眾,但是,在這條微博底下,他收穫了無數的欣賞和感謝。這份欣賞和感謝並不來源於他的觀點如何開天闢地,而僅僅因為,在柯潔之流的一眾「平權者」中,有男性公開承認社會中結構性的、使女性處於劣勢的不平等,就已經太少見了。

然而,李喆卻因為其圍棋生涯成就不如柯潔,而被柯潔的擁護者嘲諷其意見不值一提,恰可以觀察到反女權者是如何異化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的——他們採用的正是男權制社會中常見的將男性的職業成就與私德混同、甚至為男性的道德低下唱讚歌的策略。

反女權者總是採用著男權的標準,慕強地對他人進行評判,這也是他們常常攻擊女權主義者「醜」「胖」「沒男人要」的原因。在他們狹隘的世界裡,女性的外表和吸引力就是評判她價值的主要指標,而來自失敗者的聲音都不值得一聽。

我們接下來就必須要說一說在反女權者中最普遍的那種恐懼:女權主義者仇恨男人,而這份仇恨將撕裂我們的社會。事實上,當反女權者在聲稱女權主義者仇恨男性(厭男)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誠然,厭男和厭女有著共性。它們通常都是加諸於一種性別的既成印象,即將某種特定品質(通常是負面的)與性別關聯起來,最終造成一種每當接觸該種性別,此負面印象就會被觸發的反射。對厭女者來說,這些品質通常是女性的無能、軟弱、女性對家庭活動的擅長(以及與之匹配的對社會活動的不擅長)、女性的高攀擇偶傾向等等。而對厭男者來說,這些品質通常是男性對女性的蔑視和不尊重,以及壓迫和傷害女性的傾向。

首先,二者的後果有著天差地別。厭女的結果,是女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方面處於劣勢地位,並且無時不刻都有女性在遭受著因厭女而發生的殺害、人身傷害、強姦與騷擾……其中最輕的後果才是對女性進行言語上的侮辱。而厭男的結果,大多是女性自願選擇獨身與不育,最重的結果才不過是對男性進行語言上的侮辱。

第二,二者在制度化上有著天差地別。厭女 (Misogyny) 是一個術語,社會學家Allan G.Johnson 將其定義為「『一種因為女人是女人而痛恨女人』的文化態度。厭女是性別歧視偏見和意識形態的中心,是在由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對女性進行壓迫的重要基礎。」多年來,厭女都是被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所研究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的大眾社會,最為知名的厭女症研究學者或許是日本的上野千鶴子,她的著作《厭女》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是反覆受到推薦的女權主義理論入門科普書籍。相反地,厭男在歷史上,卻從未像厭女症一樣大規模而制度化地存在。與厭女不同,厭男沒有任何制度性的社會規範與之配適,從而使女性對於男性大規模的歧視可以發生。厭男,至多只不過是在部分女性中存在的一種情緒,而厭女,卻是一種社會制度。最後,厭女是一個「因為厭女,所以厭女」的邏輯閉環,厭女者通常都將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種種「無能」作為其厭女的證據,然而又正是作為制度的厭女,規定著女性的無能。譬如在中國遭到質疑的招飛性別歧視問題,儘管開飛機的能力顯然與性別無關,但因為「這是一個男性的職業」,所以「這是一個男性的職業」。

只要厭女症不改變,這些支撐厭女的證據就不會消失。相反地,厭男者厭男的證據卻往往是男性對女性的傷害和蔑視,而這些完全是可以被改變的。因此,當反女權者或普通人們簡單地認為「厭男者和厭女者沒有區別」,完全就是一種錯誤。我們對待厭男和厭女的態度不應該一致,不是因為我們對同類的事件採取雙重的標準,而是因為厭男和厭女根本就不是同類的事件。讓我們再回到反女權者的恐懼當中:女權主義者仇恨男人,而這份仇恨將會撕裂我們的社會。這種恐懼常見地反映在反女權者的論調中的,就是「性別對立」四個字。「性別對立」不是一個術語,甚至沒有其定義,只被中國的反女權者普遍地使用。他們通常用這個詞來指控譴責性別歧視的人,意思大約是破壞了兩性和諧相處的局面。然而,他們拒絕承認的是,所謂男權制社會中的兩性「和諧相處」,就意味著對女性的制度性壓迫仍然在持續、而對此的批評都銷聲匿跡。反女權者所希望的,從不是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重建和諧的關係,而是希望男權制的優勢繼續延續,而女性對此閉緊嘴巴。反女權者意識不到的是,厭男只不過是厭女的一個倒影和一種反噬。厭男者的所謂種種極端表現,比如為人所詬病的攻擊男性生殖器是「金針菇」,不僅與厭女者的極端表現(謀殺、強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還是對厭女者物化女性身體、對女性生殖器品頭論足的一種戲仿。正是因為厭女的存在,才會有厭男。反女權者一邊對厭女行為失明,一邊為打擊厭男行為搖旗吶喊,可以說是本末倒置、虛偽至極。

因此,厭男會撕裂我們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極不準確的說法,厭男不是撕裂這個社會的始作俑者,而是這個社會已經被撕裂的證據。

對於很多普通人,尤其是男性來說,可能會感到性別歧視離自己很遠,性別暴力更是與自己無關。在這種情況下,在網絡鋪天蓋地「女拳」「拳師」「雙標」「性別對立」的浸淫下,人們很容易就會陷入厭男者的論調中去,認為女權主義正在撕裂我們的社會。反女權者之所以能夠不斷同化更多的人加入其陣營,販賣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實的恐懼:女權主義讓女性仇恨所有的男人,每一個男人都會僅僅因為身為男人而被仇恨。然而,先前對於厭男和厭女的論述,完全可以說明這種恐懼是不切實際的。從女性對於性別平等的男性支持者的態度來看,更不存在反女權者所渲染的那種女權主義者對男性不加區別的仇恨與歧視。相反地,反女權者不僅通過售賣虛假的焦慮來增加同盟,還通過宣揚這種論調,模糊了男性之間的道德區別。他們試圖通過說服大眾:厭男者對道德高尚和道德低下的男性都一樣地仇視,來模糊厭男者仇恨的實際上是厭女症的事實,並以此掩蓋自己的厭女和道德低下。反女權者不斷強化的這種厭男假象,使得男性支持性別平等顯得毫無意義,也就因此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應該借鑑韓國的遭遇:根據《韓國先驅報》的報導,民意調查顯示在韓國 20 至 30 歲男性中,超過 76% 的人持「反女權主義」觀點,「他們認為女權主義不再是單純的主張性別平等,而是演變成一種性別歧視和仇恨。」韓國女性發展研究院對全國 1000 名不同年齡段的男性進行的問卷調查則顯示,60% 的 20-30 歲青年認為「性別平等是製造社會矛盾的來源」。而韓國,是全球目前唯一生育率在 1 以下的國家。對女權主義正當訴求的漠視和仇視,它的惡果將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倘若任何人想要緩和既存的厭男情緒,那麼認識到反女權者的謊言,戳破他們售賣的焦慮,不跌進他們渲染的虛假恐懼,並且支持性別平等,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你更了解反女權者以及他們的謊言了嗎?

當我們難以選擇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至少我們可以努力不要讓自己成為某一種人。/

相關焦點

  • 《美國夫人》:比女權更女權的反女權icon
    佛4:比女權還女權的反女權大師?一個女權人士的反女權訴求漂亮、精緻、法學碩士、善於利用政治力量、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Phyllis Schlafly這個人怎麼看怎麼覺得應該是個先進女權代表,但她偏偏是反女權icon。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近日,高分美劇《美國夫人》完結,在關注女權發展的觀眾群體中,引發了不少討論與關注。不同於常見的女性題材影視劇高呼女性獨立或女權口號,《美國夫人》聚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反女權鬥士——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和她領導的反女權運動。
  • 《美國夫人》她用反女權踐行女權
    不過,這個真實歷史人物更著名的標籤,竟然是美國保守派「反女權鬥士就在菲莉斯走向國會大廈的路上,熱情高漲的女權運動者也在這裡舉著牌子,振臂高呼「ERA」口號。於是她果斷放棄了走高層背書路線,自創美國革命婦女會,以ERA將瓦解傳統美國家庭的威脅論為核心(反女性徵兵、反廢除贍養費),以聚會演講、寄出一封封自創手打小報的方式,開啟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新階段,並很快成為了人脈寬廣的組織高手,在美國家庭婦女中取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 集美們,美劇都開始反女權了
    原因在於,在女權運動如此繁盛的今天,這部劇居然「反女權」。 前段時間被稱作2020年第一國劇的《我是餘歡水》就因為觸碰到這個「禁忌」,瞬間湧入大量一星差評,同時也讓出品方正午陽光受到諸多謾罵。
  • 《美國夫人》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抗爭
    一個號稱反女權,實則身體力行踐行女權主義的女人,領導一群家庭主婦,阻止倡導女性權益的《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 Amendment,以下簡稱ERA)寫入美國憲法的故事。用上面這句聽上去不可思議甚至魔幻的話,就能簡單概括《美國夫人》的劇情。
  • 豆瓣9.2的頂級劇,憑什麼高調「反女權」?
    前段時間,《我是餘歡水》因在臺詞中提到了「女權」而引發眾怒,激進派女權、溫和派女權,乃至反女權者,罵作一團。最後的結果是,這部劇的豆瓣評分從8.5分掉到了7.4分。(詳情見前文:《從口碑爆款到人人喊打,「餘歡水」惹怒了誰?》)
  • 《美國夫人》反女權?不 它是女權主義的新敘事風格
    但實際上,它非但不反女權,反倒比那些主流女性劇還要深刻,即便女主是一位反女權鬥士。儘管包裹著「反女權」的皮囊,《美國夫人》更像是展現一位女性政客的政治權力角逐,Schlafly的言論姿態更像反對派的照妖鏡。《美國夫人》也從反對派以及女性政治家的視角裡,反觀了歷史上女權運動的動態發展,讓我們能更深刻地了解女權主義的理念和思想。
  • 影想 | 女權與反女權的距離有多遠?——高分美劇《美國夫人》
    令人驚訝的是,她所飾演的角色Phyllis Schlafly是和好萊塢提倡的女權價值觀相左的一名「反女權主義者」。大魔王說,自己當初和母親提出要主要這部劇的時候,母親非常驚詫,說你怎麼可以演這樣的一個邪惡的女人。但她反駁道,正是因為想要去弄明白是什麼導致了Phyllis Schlafly抱有這樣的思想才使他選擇參演這部《美國夫人》。
  • 這種「反女權」劇請給我來一打!
    注意,標題裡是加引號的反女權。​女權是近幾年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無論電影還是美劇。但實際上,《美國夫人》不僅不反女權,反倒比那些主流女性劇還要深刻,即便女主是一位反女權鬥士。她太想在政壇上有所表現了,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她甚至選擇站在了女權的對面。不讓我談國防,那我迎合你們的口味,談反女權總行了吧。於是,菲莉絲搖身一變,成了反女權鬥士。
  • 「反女權」的《美國夫人》,比當代「女拳」更有價值
    它從一個「反女權分子」的視角切入,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保守派女性活動家菲莉絲·施拉夫利領導的反平權運動的始末。她從根本上動搖了70年代女權主義的中堅力量,徹底改變了女權運動的走向,其所代表的女性政治力量也在美國政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凱特·布蘭切特的精彩演繹下,這個人物無疑又散發出一種女性主義的光輝。
  • 拍了露胸照的「赫敏」是偽女權?持這種觀念的才是假女權
    這篇文章想試著解決「女權者到底能不能性感」這個可能會讓你糾結的問題。比如我,有時候挺想嘗試個性感風什麼,這種想法和做法在女權那裡是不是就政治不正確呢? 感謝屈臣氏小姐(艾瑪·沃森)這位資深社會活動家、女權人士給了我們機會再次探討這個問題(還記得她在聯合國發表的那篇女權主題演講吧?)。
  • 是超模,也是一朵反割禮,舊俗,維護女權的沙漠之花
    是超模,也是一朵反割禮,舊俗,維護女權的沙漠之花連幼小的孩子也能感覺到些什麼......父逼迫華莉絲嫁給那個老人,雖然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舊俗,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可逾越的宗規,甚至超越了一切,且不可逆轉。
  • 當我反女權的時候,我反的是什麼?
    19世紀一開始,女權主義的出生是為了追求婦女的投票權,反對貴族特權,強調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沒有區別的。可是近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增強,「女權」逐漸出現貶義傾向,不僅出現攻擊男性,並且同樣出現貶低女性價值傾向。
  • 美國夫人 | 身為女性的她又為何走上反女權?
    怎麼走在平權一線大魔王凱特還演了個反女權的人物?不要擔心,我這不是帶著整理好的資料來找你了嘛!希望你也有耐心看下去呀~女性平權運動從萌芽興起,發展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此運動衍生的各種口號與話題響遍全球;2018年,Metoo運動的風潮更是吹入中國,這一切都要從它的起始——婦女解放運動說起。
  • 「反女權」大劇《美國夫人》的76個歷史細節和彩蛋
    「反」女權歷史隨便挑個十年出來,就是一部大劇。因此,幾乎所有在歐美從業的主流影視編劇,對女權主義理論多少都有過了解。哪怕主人公並非女性,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以女權主義為元素的編創手法。而《美國夫人》則在表面上「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1970年代席捲全美的一場「反女權運動」。
  • 《美國夫人》上世紀的美國家庭婦女,才是最堅定的「反女權」鬥士
    女權與反女權近一百年的纏鬥,到底是在爭什麼? 或許這部《美國夫人》,能夠給我們答案。 在《平等權利修正案》幾乎就要全國通過時,一位反女權領袖的出現,直接導致這次女權運動的失敗。01 女權鬥士時間回到1970年,美國女性的處境十分尷尬。 在高速發展的資本社會,中產階級女性被包裝成精緻的洋娃娃。
  • 卡司太上頭,大魔王的反女權新作,要成爆款?
    《美國夫人》的視角很有意思,雖然和女權有關,卻不是為女權搖旗吶喊,而是反對男女絕對平等、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更有意思的是,飾演《美國夫人》的女主是一直公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對,沒錯。本劇的女主就是那位男女通殺的大魔王,即便過了年齡,也依然擋不住她四射的魅力...
  • 美劇《美國夫人》:為什麼有些女性會反女權?
    America)其實是部群像劇——前三集裡,第一集聚焦反女權的施拉夫利,第二集落在支持女權的格洛麗亞,第三集則關於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黑人女性謝麗·奇澤姆。施拉夫利夫人的歷史「功績」,便是在1970年代建立「反ERA」(反《平等權利修正案》)組織,讓當時風起雲湧的美國女性平權運動陷入低谷。事實上,《美國夫人》(Mrs. America)這個劇名就已經點出了,施拉夫利夫人是當時的勝利方,因為使用的女性抬頭是「Mrs.」(夫人),而不是「Ms.」(女士)或「Miss」(小姐)。
  • 泰勒《The Man》MV發布引熱議,你所認為的女權是怎樣的
    泰勒·斯威夫特寫這首歌,就是想要描述如果她是一個男人,人們會怎樣看待她。在2月27號,泰勒斯威夫特的《the man》新mv正式發布,視頻中充滿了對男性種種行為的諷刺,泰勒一直主張女權,也敢於為女權發聲,那麼在你眼中,真正的女權是什麼?
  • 網絡語言打拳是什麼意思 女權者被戲謔為女拳師
    網絡用語「打拳」,指的是女權發言。這個詞最早好像興起於微博,微博是女權最多的地方。微博上很多關於男性犯罪或者是負面的新聞,下面都會有一些女生發表評論:「國男素質一向如此」、「每日恐男」、「男人真噁心」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