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章兌兌
編輯 / 李合子
這件事要從柯潔說起。(以下截圖可能引起不適)
柯潔其人,世界圍棋冠軍,2019年作為保送錄取運動員進入清華大學。我對其綜合素質不作評價,下面只摘選他的一些社交媒體言論作為了解的一個途徑,請讀者自行決斷。
從這些發言看來,柯潔有兩個特點:
1. 運用中文遣詞造句的水平很低,無法正常表述其觀點。第一個特點導致了他的發言有諸多被解讀的可能性,女權主義者認為他極端厭女,而他的粉絲則認為他只是在玩梗。
第二個特點使得反女權者得以大規模地以他為中心匯集,並將他的微博當作反女權者活動的陣地。
反女權者長啥樣?
反女權者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1927年的奧地利成立了男性權利聯盟 (The League for Men’s Rights),其目標是「打擊過度的女性解放行為」,他們反對婦女勞動,反對男性向前妻與子女支付贍養費用,支持親子鑑定。1973年,美國成立了男性權利聯盟 (Men’s Rights Association),相似的組織還出現在英國。反女權者有多重化身,可以是男權主義者、男權運動活動家、反女權鬥士或者 PUA (Pick Up Artist) 一類以剝削女性為榮的男性。反女權者一般有如下的信念:1. 性別不平等確實存在,但男性才是當今社會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女性壓迫男性。2. 當今的婦女運動 / 女權運動包含著迫害男性的邪惡陰謀,必須對過度的婦女解放運動進行打擊。3. 女性是天生卑賤的 / 邪惡的 / 無能的,因此是應當被打擊和剝削的。
1. 強姦誣告:有男權運動活動家聲稱50%以上的強姦控告是誣告,法律應該保護男性免受誣告帶來的消極後果。8. 撫養權:未婚男女之間,男性應該對女方懷孕有幹預權,避免準媽媽剝奪胎兒與生父的關係。
1. 婊子。他們認為的「婊子」定義廣泛:可以是有多個性伴侶的女人、在婚戀關係外與別人發生關係的人、與有階級優勢的人發生關係的人、通過性/婚戀關係獲取經濟利益的人……做這些事的男人則不在痛恨和斥責的範圍內——一生中能夠與多名女性發生關係的男性不僅不被視為他們的競爭者和壓迫者,反而被視作羨慕的對象。他們認為,正是婊子的普遍存在,導致了自己婚戀和性方面的失敗。
2. 成功女性,或是在特定行業佔一定比例的女性。他們認為,這些女性搶佔了本屬於男性的地位和資源,擠壓著男性的生存空間,同時她們的存在還是女權主義者虛偽的證明。
3. 女權主義者。他們認為,女權主義者的訴求將進一步鞏固既存的女性優勢地位,並且進一步加深男性的不幸。其中女性女權主義者是他們猛烈攻擊的對象,男性女權主義者則被視作男性的背叛者。
這些論調和主張聽起來是不是都很耳熟?隨口舉幾個你肯定聽過的:
如果婚內強姦構成犯罪,那絕大多數已婚男性都是強姦犯。
學校需要陽剛之氣,女教師導致學校陰氣過旺。
性別一換評論過萬,男的也是受害者你怎麼不說?
另參見女性在試圖參與「保家衛國」時面臨的招生歧視:未婚媽媽魏圓圓不到2歲的孩子被判給前男友,爭撫養權反被媒體評「偷子」。這就是反女權者深信不疑的世界。
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自《黑客帝國》的紅色藥丸 (Red Pill) 被反女權者引申為其痛苦的覺醒:反女權者做出了自主而痛苦的選擇,他們決定看清這個世界裡的男性是如何被女性所壓迫的。他們認為,所謂女權運動,就是讓女性享受所有的特權,而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邪惡運動。紅色藥丸的支持者還發明了一套符合其價值觀的描述性別的話語:Beta Male 是被壓迫的弱勢男性,Mangina(陰道男)是支持女權、屈從於女性的軟弱男性,Female Imperative 是女性對男性的頤指氣使,Misandry 是女性對男性的歧視。在中文語境下,這些詞彙大約就是老實人、假男人(不配當男人的男人)、打拳、厭男……觀點決定人們如何看待問題、以及如何描述我們身處的世界。當然,大部分觀點都有其局限性,大部分描述世界的模型也並非完全精準,但是,仍然有某些觀點比另一些觀點更具有事實的基礎。我們用一些數據來看看男女的一生(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男:女)的自然正常區間應為 103 到 107。中國的這個數字則於1982 年的 108.5,上升到 2005 年的 118.6,2017年降至 111.9,目前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為嚴重的國家。這意味著由於人工性別選擇,3400萬(估算)女性失去了出生的機會。——《中國人口普查資料》,國家統計局。2. 教育
在中國,6 歲及以上的失學兒童中,女童佔 71%。——《2018中國教育統計年鑑》,國家統計局。到2015年底,僅有48%的國家能在中學教育中實現性別平等。——《2015年世界女童狀況報告——女童權利:未完成的事業》,國際計劃組織。3. 勞動和財產
中國男性的有償勞動參與率是 82.8%,女性是 68.8%。中國女性對國家 GDP 的貢獻為 41%,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北美。——《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亞太經濟論壇。中國女性平均薪酬為男性的 78.3%。——《2019 中國職場性別差異報告》,BOSS直聘。
在失業人群中,女性的首要失業原因是「料理家務」,佔32.7%,而男性僅佔2.9%。——《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女代表佔比 24.9%,第13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中女代表佔比 20.4%。在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女性佔比 8%。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女性佔比6.27%,中國工程院院士女性佔比4.92%。在司法體系中,檢察長女性佔比10.5%,法官佔比33.7%,律師佔比36.1%。
——《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
女性的家務勞動參與率為 75.6%,男性為 40.4%。——《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在女性中,41.2% 的女性僅有過 1 個性伴侶,只有過 1 個性伴侶的女性佔比最大。在男性中,49.3% 的男性有過 4 個及以上性伴侶,有過 4 個及以上性伴侶的男性佔比最大。——《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騰訊新聞,岡本。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佔 24.7%。——《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全國婦聯。
6. 暴力與犯罪
21.8% 的男性報告一生中有過強姦行為。——《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定量調查報告》,聯合國。64.1% 的刑事犯罪受害人是男性,35.9%是女性。95.4% 的服刑人員是男性,4.6%是女性。——《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19)》,國家統計局。每5個成年女人中就有1個曾遭遇過強姦,每71個成年男人中有1個曾遭遇過強姦。在可統計的數據中,99% 的強姦犯是男性。——(美)國家性暴力資料庫(SexualViolence Resource Center).——但是,這些數據對於反女權者來說,可能並沒有用。
數據可以是虛假或殘缺的,研究可以是不完善的,研究者或傳播者可以是居心不良的……對反女權者來說,部分承認任何能夠證明其相反觀點的研究都是絕不可能的,但同時,他們又面對著沒有任何在同等權威高度發布的證據能夠支持其觀點的困境——因為他們的觀念錯誤且愚蠢,所以不可能有科學的證據作為支撐;但他們堅持不接受任何既存實證研究的結果。當中國的反女權者抒發著「中國女性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慷慨陳詞時,證據卻指向這種觀點的相反面。他們的觀點與其說是普遍的現實,不如說是一種普遍的男性幻想。他們只需要閉門造車、大膽質疑、不研究不舉證,就可以自由地徜徉在存在於他們腦海中那個男性才是性別不平等最大受害者的世界當中。沒有表現出正常寫作能力的柯潔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就是這樣一種真實寫照——當反女權者除了質疑女權主義觀點,但卻無法以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舉證的時候,二者之間的論戰往往就被拖入了低齡化和情緒化的漩渦。
很多反女權者中並不自詡為反女權者,而稱自己為平權者,或反極端女權者。這種策略的狡猾之處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女權主義的真相,並且有資格劃定女權主義的疆界。而這種策略的方便性在於,既然真假女權全由他們決定,那麼任何人都逃不過他們的指責。不可否認的是,女權主義者內部之間存在分歧,不同主張者相互矛盾、彼此拆臺的事並不少見。但除了由歷史決定的女權主義的核心主張,即女權主義對兩性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應享有平等權利的信念外,沒有任何標準決定著什麼樣的女權主義是真正的女權主義。對於這一類「平權者」和「反極端女權者」來說,他們的錯誤一為傲慢,認為自己有權判定女權主義的真相和本質;二為盲目,即使有無數證據,卻對女性生存境遇亟待提高的事實沒有覺察;三為邪惡,在女性的生存境遇亟待提高仍是一個事實的時候,卻將對性別平等的關注投向了打擊「已經走向極端」的女權;四為虛偽,將自己粉飾為一個平權者。以下是圍棋職業選手、於2012年進入北京大學的李喆在微博上的發言:他沒有自詡為一個平權者,也遠沒有柯潔擁護者數量之眾,但是,在這條微博底下,他收穫了無數的欣賞和感謝。這份欣賞和感謝並不來源於他的觀點如何開天闢地,而僅僅因為,在柯潔之流的一眾「平權者」中,有男性公開承認社會中結構性的、使女性處於劣勢的不平等,就已經太少見了。然而,李喆卻因為其圍棋生涯成就不如柯潔,而被柯潔的擁護者嘲諷其意見不值一提,恰可以觀察到反女權者是如何異化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的——他們採用的正是男權制社會中常見的將男性的職業成就與私德混同、甚至為男性的道德低下唱讚歌的策略。
反女權者總是採用著男權的標準,慕強地對他人進行評判,這也是他們常常攻擊女權主義者「醜」「胖」「沒男人要」的原因。在他們狹隘的世界裡,女性的外表和吸引力就是評判她價值的主要指標,而來自失敗者的聲音都不值得一聽。我們接下來就必須要說一說在反女權者中最普遍的那種恐懼:女權主義者仇恨男人,而這份仇恨將撕裂我們的社會。事實上,當反女權者在聲稱女權主義者仇恨男性(厭男)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誠然,厭男和厭女有著共性。它們通常都是加諸於一種性別的既成印象,即將某種特定品質(通常是負面的)與性別關聯起來,最終造成一種每當接觸該種性別,此負面印象就會被觸發的反射。對厭女者來說,這些品質通常是女性的無能、軟弱、女性對家庭活動的擅長(以及與之匹配的對社會活動的不擅長)、女性的高攀擇偶傾向等等。而對厭男者來說,這些品質通常是男性對女性的蔑視和不尊重,以及壓迫和傷害女性的傾向。首先,二者的後果有著天差地別。厭女的結果,是女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方面處於劣勢地位,並且無時不刻都有女性在遭受著因厭女而發生的殺害、人身傷害、強姦與騷擾……其中最輕的後果才是對女性進行言語上的侮辱。而厭男的結果,大多是女性自願選擇獨身與不育,最重的結果才不過是對男性進行語言上的侮辱。
第二,二者在制度化上有著天差地別。厭女 (Misogyny) 是一個術語,社會學家Allan G.Johnson 將其定義為「『一種因為女人是女人而痛恨女人』的文化態度。厭女是性別歧視偏見和意識形態的中心,是在由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對女性進行壓迫的重要基礎。」多年來,厭女都是被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女性主義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所研究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的大眾社會,最為知名的厭女症研究學者或許是日本的上野千鶴子,她的著作《厭女》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是反覆受到推薦的女權主義理論入門科普書籍。相反地,厭男在歷史上,卻從未像厭女症一樣大規模而制度化地存在。與厭女不同,厭男沒有任何制度性的社會規範與之配適,從而使女性對於男性大規模的歧視可以發生。厭男,至多只不過是在部分女性中存在的一種情緒,而厭女,卻是一種社會制度。最後,厭女是一個「因為厭女,所以厭女」的邏輯閉環,厭女者通常都將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種種「無能」作為其厭女的證據,然而又正是作為制度的厭女,規定著女性的無能。譬如在中國遭到質疑的招飛性別歧視問題,儘管開飛機的能力顯然與性別無關,但因為「這是一個男性的職業」,所以「這是一個男性的職業」。只要厭女症不改變,這些支撐厭女的證據就不會消失。相反地,厭男者厭男的證據卻往往是男性對女性的傷害和蔑視,而這些完全是可以被改變的。因此,當反女權者或普通人們簡單地認為「厭男者和厭女者沒有區別」,完全就是一種錯誤。我們對待厭男和厭女的態度不應該一致,不是因為我們對同類的事件採取雙重的標準,而是因為厭男和厭女根本就不是同類的事件。讓我們再回到反女權者的恐懼當中:女權主義者仇恨男人,而這份仇恨將會撕裂我們的社會。這種恐懼常見地反映在反女權者的論調中的,就是「性別對立」四個字。「性別對立」不是一個術語,甚至沒有其定義,只被中國的反女權者普遍地使用。他們通常用這個詞來指控譴責性別歧視的人,意思大約是破壞了兩性和諧相處的局面。然而,他們拒絕承認的是,所謂男權制社會中的兩性「和諧相處」,就意味著對女性的制度性壓迫仍然在持續、而對此的批評都銷聲匿跡。反女權者所希望的,從不是在性別平等的基礎上重建和諧的關係,而是希望男權制的優勢繼續延續,而女性對此閉緊嘴巴。反女權者意識不到的是,厭男只不過是厭女的一個倒影和一種反噬。厭男者的所謂種種極端表現,比如為人所詬病的攻擊男性生殖器是「金針菇」,不僅與厭女者的極端表現(謀殺、強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還是對厭女者物化女性身體、對女性生殖器品頭論足的一種戲仿。正是因為厭女的存在,才會有厭男。反女權者一邊對厭女行為失明,一邊為打擊厭男行為搖旗吶喊,可以說是本末倒置、虛偽至極。因此,厭男會撕裂我們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極不準確的說法,厭男不是撕裂這個社會的始作俑者,而是這個社會已經被撕裂的證據。
對於很多普通人,尤其是男性來說,可能會感到性別歧視離自己很遠,性別暴力更是與自己無關。在這種情況下,在網絡鋪天蓋地「女拳」「拳師」「雙標」「性別對立」的浸淫下,人們很容易就會陷入厭男者的論調中去,認為女權主義正在撕裂我們的社會。反女權者之所以能夠不斷同化更多的人加入其陣營,販賣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實的恐懼:女權主義讓女性仇恨所有的男人,每一個男人都會僅僅因為身為男人而被仇恨。然而,先前對於厭男和厭女的論述,完全可以說明這種恐懼是不切實際的。從女性對於性別平等的男性支持者的態度來看,更不存在反女權者所渲染的那種女權主義者對男性不加區別的仇恨與歧視。相反地,反女權者不僅通過售賣虛假的焦慮來增加同盟,還通過宣揚這種論調,模糊了男性之間的道德區別。他們試圖通過說服大眾:厭男者對道德高尚和道德低下的男性都一樣地仇視,來模糊厭男者仇恨的實際上是厭女症的事實,並以此掩蓋自己的厭女和道德低下。反女權者不斷強化的這種厭男假象,使得男性支持性別平等顯得毫無意義,也就因此變得更加困難。我們應該借鑑韓國的遭遇:根據《韓國先驅報》的報導,民意調查顯示在韓國 20 至 30 歲男性中,超過 76% 的人持「反女權主義」觀點,「他們認為女權主義不再是單純的主張性別平等,而是演變成一種性別歧視和仇恨。」韓國女性發展研究院對全國 1000 名不同年齡段的男性進行的問卷調查則顯示,60% 的 20-30 歲青年認為「性別平等是製造社會矛盾的來源」。而韓國,是全球目前唯一生育率在 1 以下的國家。對女權主義正當訴求的漠視和仇視,它的惡果將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倘若任何人想要緩和既存的厭男情緒,那麼認識到反女權者的謊言,戳破他們售賣的焦慮,不跌進他們渲染的虛假恐懼,並且支持性別平等,是必不可少的。現在,你更了解反女權者以及他們的謊言了嗎?
當我們難以選擇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至少我們可以努力不要讓自己成為某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