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男人們天天為了取悅女人,每天化妝出門嗎?總是期待著戀愛,渴求穩定的兩性關係,怕老愛保養,花很多錢在美容上,都是男人?別誤會,我沒瘋,也沒有要寫實驗性的題材,其實也已經有人寫出來了,那就是我今天花了一個半小時看的這部法國電影《男人要自愛》。
一看這部電影的題材,我就猜這是女導演的作品,果然!和我本身預期的偏女權的理念稍有不同的是,電影完全給幫了觀眾一個忙,不用自己去幻想,就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完全和我們熟知的世界反過來的樣子,一個女性佔盡優勢的世界,在觀察這個世界裡男女關係中的不同時,發生了很多反差萌,爆笑情節不斷。像是路上跑步的女人可以光著上半身,男人卻為了穿上超短褲而做腿部脫毛和比基尼線。
說起女權,我個人更偏向於男女平權,因為兩方之中有一方佔主導地位的時候,總會對弱勢的一方產生人權上的損害,而平權也應該是相對的。我認為,首先應該先認清男女確實有別這個客觀事實,再從需要落實平等的方面著手,而不是今天一旦女權主宰了社會,男的就得研究怎麼生孩子。
看過不少對於現在女權的反感的言論,不乏一些偽女權的確摻雜在其中,讓女權有點洗不清的感覺。今天的社會裡,極端化現象也在發生,就好像男性如果對哪位女性有了外表上的評論,大家就可以用油膩、猥瑣來形容,而女性則可以大方的看著韓劇叫男主老公,隨便就發飆要舔屏的言論,認為小鮮肉就是供自己精神世界的獨嗨附屬品。這,可以說是女權在崛起中的一部分錯誤的認知吧。女權不是要去奴役男性,或者就擺脫道德束縛開始放縱的生活。
電影裡的男主,一出場就討人厭,我站在女性觀眾的角度,這麼一個到處撩的男人,和女人說的每句話都帶著調情的口氣,一次事故撞到頭的他,醒來就到了那個不同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他的朋友不再是作家,所有幹體力活的都是女的,回到家,他衣櫥裡都是花衣服,好不容易約個會,被嫌棄沒有脫毛。
這些都是比較細微的女性視角,其實女性在千百年來養成的習慣裡,大部分都早已認同為了吸引異性做出的各種保養和美容。所以當看到男主被拒絕,心裡竟然起了一種報復的快感。我相信,男性觀眾也至多把它當成喜劇來看,所以我常說,男女之間要真正的互相了解,那根本就是童話,跨性別的設身處地,都不會像男主被單獨晾在那邊的感受更為真實。
接著他遇到了女主,是個渣女,即我們世界裡的渣男的那一款,職業是作家,平日風流倜儻,感情生活從不安定,追求刺激,不喜歡拖泥帶水,她信奉的是男人如衣服的那套。男主的困惑始終沒有消失,他從自己做了一輩子渣男的經驗,對女主會使出的手段了如指掌。
二人的交往因為女主的寫作瓶頸開始,當發現了男主這樣「特別獨立」的男人,她輕蔑男權的神經突然活躍起來,把他當成了研究對象,自己也投入了對他的追求。男主始終帶著不輕易就範的態度,讓女主越發迷戀,甚至開始因為真愛的發生,而想停止心靈流浪的生活,不想再做愛情的逃兵。
男主在這個世界依舊不習慣,自己的爸爸和好友都成了家庭婦男,聊起感情的態度在他看來也都很窩囊。他像是這個世界裡不願低頭的革命者,對每一種「性別歧視」帶來的衝擊都迎面痛擊。我在觀看的時候,不斷想到那些愛情電影中,總有些得到青睞的女主是因為不接受世俗觀念中女性就得是柔弱聽話的觀念,就要對他產生點小好感時,轉念又想這不過是因為他仍舊很想回到男性主導的社會而已,和本身具有抗爭精神向大男子主義說不的女性還是不同。
就在男主逐漸習慣並和女主要結婚時,女主已婚的狀態讓男主徹底癲狂,他毀了女主的公寓後,憤怒離去。女主為了追回真愛,動身去找他,得知他在酒吧被女流氓騷擾,趕了過去。在二人爭執不休下,肢體衝撞發生了,二人額頭互撞,鏡頭也隨之開始模糊的畫面。
我還在想喜劇就是容易圓謊,撞一次是變成另一個世界,再撞一次就能回來,卻並沒有。鏡頭裡從模糊視線逐漸看清眼前人的,是女主,她來到了我們的世界。她看到了女人們為了爭取平權的遊行,她看見了男主描繪的世界。影片留下了這樣一個開放的結局,沒有面對面的對話,沒有更多的延續,這也給影片留下了文藝的氣質。
我看到一些網友對本片的評論是,雖然提出了這個平權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我卻更喜歡沒有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本身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複雜的,不能光靠喊口號,或者直接選擇現有規則的反面而實現。
從這個視角讓我們能看到的是這些長久存在的矛盾,用一個極端的壓倒式的男權也好女權也好,仍舊會存在的,好像《動物莊園》裡的豬上臺以後。只有儘可能的讓性別不再成為人們得到利益的阻礙,才能真正實現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