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美國:一部當代美國同志聖經

2021-02-19 Arkie

託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HBO,2003

託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以一場猶太人的葬禮開篇,以普萊爾·沃爾特的天堂回歸(死而復生)結尾,帶出了最為濃鬱的宗教般的死亡氣息。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主題的戲劇,戲劇的兩位中心人物普萊爾·沃爾特(Prior Walter)和羅伊·科恩(Roy Cohn)都同時患了愛滋,走向死亡。時間是1985年,在西方大的背景下,千禧年臨近。AIDS,死亡的疾病,直到1981年才被聽說,離《天使在美國》的故事背景也就相差幾年,同性戀活在死亡的陰影籠罩之下,仿佛受到了上帝的詛咒,讓60-70年代的整個性解放運動的光彩黯然失色,說從天堂一下子被打入地獄也一點都不過分。由於愛滋對美國整個社會與大眾的想像力有不可估量的衝擊力,在這種強大衝擊力脅迫下的同性戀社群也都受到了震撼與動搖,於是《天使在美國》開啟了美國同性戀社群的掙扎與拯救。

羅伊·科恩(Roy Cohn)

普萊爾·沃爾特(Prior Walter)

貝里斯(Berlize)

路易斯(Louis)

喬·皮特(Joe Pitt)

哈珀(Harper)

摩門母親(Mother Pitt)

《天使在美國》展開了宗教、政治、種族與文化上的深刻而宏大的闡述,宗教上的恐懼與受難、政治上的牴觸與反抗、種族上的同化與焦慮,與文化上的疏離與自省,同時都進入到了《天使在美國》的戲劇情節中。在人物的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種族基因與文化背景上的設定上,複雜而矛盾。在劇中的有限幾個人物中,每個人的身份描述都清晰而複雜,在各自交叉的過程中也彰顯其清晰而複雜的一面。普萊爾·沃爾特是最早的英國來美國的移民,有著最純正的美國血統,可以說算是最正統的美國白人,在美國不管是種族還是信仰,都算是最主流的一個人群;普萊爾的男朋友路易斯(Louis Ironson)是二戰後移民的後裔,猶太人,民主黨;路易斯離開普萊爾之後認識的情人喬(Joe pitt),是一個摩門教徒,支持裡根的共和黨;喬所依賴的政治大佬和著名律師羅伊·科恩是猶太人,共和黨,反對同性戀的深櫃人士;普萊爾的好友貝里斯(Belize)是黑人,民主黨,和普萊爾一樣是一個對全世界都出櫃的同性戀者。相對於喬和羅伊這種深櫃人士來講,普萊爾、路易斯和貝里斯似乎都是經過60年代同性戀反抗運動洗禮的一群人。甚至在性傾向的認同上,同性戀群體都分做了不可調和的兩組陣營。作者設定這樣一群體作為戲劇的主角,並不是偶然,他似乎在對我們說明,在這個移民國家世界末日般的災難時刻,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宗教、政治、種族和文化上的種種洗禮,才會獲得重生。

戲劇之所以始於一場猶太人的葬禮,跟《聖經》和二戰有關係。《舊約》的故事源於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而這位逝者在二戰期間漂洋過海來到美國避難,開啟了她新移民的身份,同時提醒了我們,曾經二戰給他們先輩身上投射的災難,又重新降臨到繁榮的戰後美國,在這群同性戀身上,開啟了災難般的詛咒。千禧年的即將來臨,在西方基督教世界,是與審判密切相關的那一千年,千禧年開始的標誌是基督再臨與義人的復活,千禧年結束後基督與聖徒並聖城新耶路撒冷一起重返地球,這時會有第二次的復活,就是失喪者的復活。無疑,《天使在美國》影射了宗教主題,與普萊爾的主體情節的邏輯結構暗合。

大的災難(AIDS)已經來了,也影響到了主人公普萊爾·沃爾特。連他的貓都感覺到了這種災難。沃爾特和路易斯貓叫做小希巴,是《回來吧,小希巴》的隱喻。他們之間有一段圍繞貓的爭吵,都帶著先知的意味:路易斯說,「貓本來就不懂感恩。埃及人把他們砌在牆裡。」沃爾特說,「貓能感知災難臨來的能力。」這裡所描述的是末世般的人間,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有聽到轉瞬即逝或細枝末節的事,每一個場景全都帶有永恆般的宿命感,向我們揭示了具有死亡般陰鬱氣氛的戲劇的大幕。路易斯要離開普萊爾,儘管他們互相深愛;同時喬堅決不要離開妻子Harper,儘管他們的婚姻名存實亡。戲劇就在這樣一組組的對比情節中開啟了,兩組場景分割著舞臺,但是兩組間的對白卻聯結、互趁得天衣無縫,做著同一個意義的表達。借著舞臺分割,我們看到了不同場景的主題同一性,現實與虛幻的互通與聯結,人與鬼、神的對話與交流,從中也見證了所有人的掙扎與重生。

《天使在美國》無論從政治上,宗教上,還是種族和文化上,都做了最具開創性的細節探索,對白對主題的挖掘之深,甚至讓死亡的嚴肅主題都帶上了喜劇的色彩。路易斯對喬的小做勾引發生在廁所,這是最初同性戀性行為發生的聖地,而他們之間的關於性傾向猜疑的對話,是借著政治立場的幌子進行的:—噢,你是個同性戀共和黨。——你剛才說什麼?——沒什麼。——我不是。——共和黨?不是共和黨?——什麼?——什麼?——我不是同性戀。我不是。——對不起。不過,有時候你能從人的聲音裡聽出來。你的聲音聽起來——?——不,我的聲音什麼都聽不出來。聽出什麼來?——能聽出是是共和黨?——是嗎?我的聲音聽著像——?——像什麼?共和黨?那我像嗎?——像什麼?——我的聲音像不像?——像什麼?天哪,我都讓你搞糊塗了。這一段饒有趣味的、發生在廁所的對白是想試圖打趣相信共和黨的同性戀者的主體困惑,等到了90年代的同志情景喜劇《威爾和格蕾絲》中,便成了「Gay republicans are weird.(同性戀共和黨才是怪咖。)」同樣富有喜劇色彩的場景是喬在凌晨四點從中央公園打給母親出櫃的電話。這場富有宗教冒犯性的對白在舞臺上同樣使用了場景分割:Joe用最能激怒到母親的行為,開始了他的冒犯。首先他選擇了一個最不如意的時間把母親從睡眠中喚醒,他醉酒的行為也讓母親不安,然後他問母親,父親愛不愛他。這些行為叫母親心煩意亂。最後他終於對母親出櫃說他是同性戀。對於摩門母親來說,打擊一個接著一個,力度一下大比一下。她承受不住,開始反擊:你這麼大了,總該懂得,你父親不愛你,從來都不是因為同性戀很荒唐。——喝酒是罪!是罪!我白養你這麼大!摩門母親的回答也避重就輕,同時也算是間接坦承了自己的態度,又回擊了喬對她的冒犯。同樣具有強烈喜劇色彩的一場戲是路易斯和普萊爾在華盛頓廣場的那次會面:普萊爾通過幻想,早就得知路易斯有了新歡。當然HBO的劇集修改為普萊爾在華盛頓廣場見到光鮮亮麗的路易斯之後以他先知的直覺,猜到了路易斯有了外遇。路易斯高尚而體面的真愛沒有得到普萊爾的認同,也沒有給內心深受傷害的普萊爾感覺出來,儘管路易斯一再解釋,那個外遇只不過是一個Companionship(夥伴)。路易斯的確適合從政,連表述愛情都能找到這麼準確的政治正確的詞彙。普萊爾問路易斯為什麼見面,路易斯說他想彌補(make up),被普萊爾理解為複合(come back)。這是一場有著個體表述與公共表述落差的對白,這場有落差的對白髮生的場合被普萊爾戲謔的稱為路易斯的「Tea Party(茶話會)」。他們之間的這場見面戲誤會頻頻,主要原因就在於表述的落差。最高潮的喜劇場景當屬普萊爾在摩門媽媽的陪伴下最後一次夢到天使並上天堂的那場戲。一名同性戀與一名摩門教徒同時邂逅了天使,讓一對有著敵對立場的宗教(同性戀與摩門教)在天使的實化之下,達成了諒解。《天使在美國》這部戲劇無意批判美國的宗教、政治和道德,而是將宗教、政治和道德立場分別加以挖掘並對比,增強了喜劇深度。普萊爾與宗教,路易斯與政治,喬與道德在複雜情境之下,展開了美國80年代裡根執政時期的美國社會複雜性。

普萊爾和路易斯在葬禮上

喬與路易斯在洗手間

喬在中央公園打電話對母親出櫃

普萊爾與路易斯在華盛頓廣場見面

路易斯與喬

路易斯與貝里斯

在以普萊爾為主體的宗教審判與復活的進程中,作者將審判結果分為了三種:一是羅伊·科恩這個惡魔終於經歷了一番病痛與精神的打擊,在埃塞爾的鬼魂陪伴下走向了死亡;二是喬失去了路易斯的愛情之後,想回歸家庭而不可得,最終得到了他所依靠的羅伊·科恩的祝福之後,又回到了深櫃狀態;其他人(包括普萊爾,路易斯,貝里斯,摩門媽媽)全都經歷了一番生死掙扎,復活的復活,和解的和解。喬的妻子Harper是極容易讓我們忽略的一個人。《天使在美國》的劇本中普萊爾與Harper有過一次現實中的接觸,這次接觸在HBO的劇集中做了刪除,但是他們之間的這次現實接觸意義重大,一是為了襯託他們之前的那次虛幻中的接觸,而是Harper作為唯一一位封閉在家庭、脫離大的政治與宗教環境下的真實人物,能夠起到調和普萊爾身上的虛幻性。在美國的世界裡,她是一個諸多方面的犧牲品:她童年有著來自於父親的家庭暴力;摩門教的偏執的精神束縛;和丈夫喬無性婚姻中的抑鬱;靠迷幻劑來充實自己作為家庭主婦的所有幸福的幻想。她在一步步走向幻滅,並做出轉變。轉變是痛苦的,人類歷史可能對每一次轉變都給以崇高禮遇,而文學卻紀錄下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其大轉變下的血淋淋的傷痛,並靈魂上無法治癒的痛苦,就像是那個在Harper的迷幻中活過來的馬車上的女人所闡述的那樣。Harper最終選擇了離開。

《天使在美國》兩個中心人物(普萊爾·沃爾特和羅伊·科恩)之外的所有人,即使沒有患上愛滋,也都做著生與死間的痛苦掙扎,他們的痛苦掙扎並不是肉體上的,而是靈魂上的,跟原教旨主義基督教有直接關係。雖然原教旨主義基督教組織通過描繪同性戀和愛滋病的恐懼來起到魔鬼發揮的作用,通過天使之口出現在文本之中,但是卻並沒有打動普萊爾,他最終歸還了聖書,詛咒了上帝的離去,回到了凡間,選擇了生命的寶貴。《天使在美國》將愛滋這種瘟疫當做天譴,並以生命之沉重直接回應了上帝的天譴。瘟疫(上世紀美國八十年代的愛滋足以稱得上是瘟疫)是非自然事件,在西方文化的觀念中,疾病被認為是非自然的,「愛滋病能以一種把通常處於嚴密控制和壓抑狀態下的強烈幻想直接表達出來」,所以路易斯在第一時間離開了普萊爾·沃爾特,普萊爾·沃爾特在孤寂中看到了天使,猶太人羅伊·科恩看到了死去的仇敵的鬼魂。而普萊爾·沃爾特通過幻想與從不相識的喬(Joe)的妻子Harper邂逅,他們靠著幻象中的溝通發現了自身的真實;同樣通過幻想,普萊爾·沃爾特看到了路易斯和喬在床上的繾綣,HBO的電視劇中刪去了這一細節,此一細節的刪減,壓縮了幻想的神奇力度,中斷了普萊爾·沃爾特與宗教之間的聯結,同時在摩門教宣傳基地看到同性戀行為也算是對摩門教的一種強大的諷刺。同樣做了刪減的是普萊爾·沃爾特在天堂與羅伊·科恩的相遇。直至他們相遇,關於死亡的故事才完整,沃爾特在天堂詛咒了上帝才得以返回人間和羅伊·科恩的歸於天堂,算是對原教旨主義基督教組織最直白和赤裸的宣戰。

戲劇中表現的對超自然現象的迷戀很容易叫人聯想到吸血鬼形象,而劇中有大量的細節設置在了夜間,勾引的戲也同吸血鬼的獵奇如出一轍,透著濃烈的同性戀迷戀。這種同性戀情節的戲劇有著典型的吸血鬼意象,路易斯恰巧在洗手間勾引喬,喬在深夜的紐約中央公園尾隨路易斯,路易斯在中央公園幽深的樹林中扮演著徵服與被徵服的主僕性遊戲,及其喬在中央公園的凌晨四點對母親出櫃,全都是典型的吸血鬼般迷戀的同性戀戲劇,與異性戀道德主義將同性戀群體設置為少數人並出現在家庭和社區場景、模仿異性戀家庭和婚姻的戲劇並試圖與之同化,大相逕庭。中央公園成了罪惡、禁忌、色情意味濃烈的吸血鬼劇院,同《夜訪吸血鬼》中的巴黎地下劇院如出一轍。單是聽到紐約中央公園這個名字,就會讓喬的母親Mother Pitt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可是這裡也有著普萊爾·沃爾特最鍾情的天使。同性戀群體從幽深的暗林中走出來,在一個明媚的冬日像一個家庭般聚集在一起,期待著泉水再次流淌,洗淨人們靈魂上的罪惡和汙點。這為90年代拉開序幕,同性戀影視人物紛紛走向了白天,走在陽光下,如同吸血鬼也開始了白日生活一樣。

相關焦點

  • 小狼加菲主演 經典同志劇《天使在美國》重返舞臺
    基聞日報今年是同志題材舞臺劇《天使在美國》問世25周年,重演版將在英國倫敦國家大劇院與觀眾見面
  • 天使在美國:我們不再默默無聞地死去
    而愛滋,作為「第一場現代瘟疫」,在託尼·庫什納長達7個小時的同志戲劇史詩《天使在美國》中,則成為一次80年代圖景裡的後現代天啟。《天使在美國》是託尼·庫什納的代表作,分為上下兩部(千禧年降臨&重建),是1993-1994年兩度託尼獎最佳話劇,還獲得普立茲獎。這版2017年的耀眼西區復排由瑪麗安·艾略特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領銜。
  • 迪士尼也來支持同志啦!美國這代同志小孩有福啦!
    大夥還記得前段時間上映《美女與野獸》這電影,裡面有一個有同志傾向的角色雖然鏡頭不多在多數異性戀眼裡也就是一笑而過。不止這樣前段時間迪士尼在自家頻道的卡通上播出了首個同性接吻的畫面也引發話題,就覺得雖然佩服迪士尼破除偏見的努力,但在一個人民普遍信仰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國家,有反對的聲音是絕對可預期的,果然阿拉巴馬州就有一間電影院立刻表示將拒絕上映《美女與野獸》,向來對同志很不友善的俄羅斯也跳出來喊說:要想辦法讓《美女與野獸》在俄羅斯無法上映(聳肩)▼迪士尼最近在同志議題上接連以兩次行動表達自己的立場
  • 2018北京國際電影節 | 《天使在美國》舞臺版
    《天使在美國》的電影,讓我們有幸得以一窺這部美國20世紀「神奇劇」的全貌,也算是2003年HBO大手筆《天使在美國》的一個極有益的補充。以前看了HBO的六集電視劇,在訂閱號中泛泛地介紹過這個劇集,今天再繼續聊聊《天使在美國》這部同性戀「聖經」。儘管《天使在美國》涉及了當代美國的國家政治和宗教信仰等"國家主題",但是同性戀毫無疑問是《天使在美國》主題的中心,它所有的政治與宗教主題,全都圍繞著同性戀這個中心展開。
  • 重磅解讀《天使在美國》千禧降臨+重建 看點!
    和他的朋友們一起,他望著貝塞斯達噴泉的天使雕像,談論著原始噴泉的傳說,以及有一天它將如何再次流淌。這齣戲經過了精心的表演,所以需要特效的時刻常常表現出它們的戲劇性。大多數演員都扮演多個角色(例如扮演前輩護士的演員也扮演了天使)。聖經中有大量關於美國社會的參考和參考文獻,也有一些奇異的場景,包括南極和天堂之旅,以及在舊金山和中央公園的貝塞斯達噴泉發生的重要事件。
  • 聖經竟然預言了2020年的美國大選?
    聖經竟然預言了2020年的美國大選 您知道世界上最暢銷的書是什麼嗎?是《聖經》!在美國幾乎是家家都有一本或者幾本聖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記者麥可·德羅斯寧採訪了這兩位教授,並根據他們的研究整理出一套破譯聖經密碼的方法。一九九四年,德羅斯寧偶然用一個當時的風雲人物的名字,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來做實驗。他從聖經中間隔一定數量的字母去尋找「伊扎克·拉賓」這個詞,結果發現這個名字出現了一次,是每跳躍4772個字母取得的。
  • 《聖經》竟然預言了2020年的美國大選
    是《聖經》!在美國幾乎是家家都有一本或者幾本聖經。包括很多外國留學生,可能都有收到聖經做禮物的經歷。很多人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知道書裡有許多小故事,講了神的起源以及人類的發展歷史等等。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竟然發現,聖經還是一本蘊藏著很多天機的預言書!當然我們知道《聖經・啟示錄》是專門預言未來的,講到末日大審判等等。
  • 聖經中和現世裡的天使
    有天使嗎?西方三個主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均相信天使的存在,而在聖經中約有三百多次提到天使。那麼,天使是何等的身分?其角色為何?依據聖經新舊約的故事,天使乃是一個靈性的存在實體,附屬於上帝,且在上帝的指令中行動以傳遞祂的信息,從事協助輔導其子民,並懲罰祂的敵人。在執行上帝的訓令時,有可能是獨個兒,但也有可能是一群的,如聖經中所指的天軍。
  • 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讀後
    韓曦新著《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通過跨文化、跨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講述與解析,以一種全球視野下平等對話的中國學者之獨立姿態和曉暢明潔的文字,為我們展示了當代美國戲劇的整體風貌。當我閱讀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下稱《思潮與流派》)一書時,卻驚喜地發現,展示一個跨文化、跨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視角,選取一種全球視野下平等對話的中國學者獨立的學術姿態,是該著的鮮明特色。在美國的文化語境裡,當代美國戲劇是一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藝術演進史的概念。
  • 美國聖經學者預言:今天是世界末日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電子聖經團契(eBible Fellowship)的聖經學者Chris McCann聲稱,他在研究聖經時逐漸發現了世界末日的種種線索,最終定在了2015年10月7日,世界將被火海吞噬。
  • 歐斯·辛吉斯:美國正從聖經式美國革命價值觀轉向世俗式法國大革命...
    圖源:Screenshot: Saddleback Church 作家、社會評論家歐斯·吉尼斯(Os Guinness)表示,美國正逐漸從受聖經式美國革命模式影響的世界觀轉向反宗教的法國大革命模式下的世界觀
  • 書單|嘗試理解當代美國
    為更好地觀賞這場大戲,需要了解一些有關當代美國公共生活的背景,所以接下去我會推薦一系列與此有關的書,希望對觀賞有所助益。我會將二戰結束作為起點,因為就理解現狀而言,50年代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參照。「    「Thomas Sowell的《美國種族簡史》全面介紹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幾個少數族裔移民群體及他們各自的文化特性。他們如何逐漸融入美國社會,其中個體如何尋找適宜生態位,如何立穩腳跟並謀求進取、努力實現地位爬升,以及在此過程中各族群表現有何不同,這些歷史為我們理解當代美國的文化拼圖、階層結構與流動機制,以及種族問題本身,都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 如何去美國領結婚證——同志結婚攻略
    6月份的時候,某國內同志社交軟體牽頭,由某寶埋單贊助了國內7對同性戀人遠赴美國洛杉磯結婚領證。
  • 攻略:同志去美國結婚領證,你也可以!
    前不久,某國內同志社交軟體牽頭,由某寶埋單贊助了國內7對同性戀人遠赴美國洛杉磯結婚領證。
  • 越看美國電影,越覺得他們沒文化
    「神話」作品,是《範海辛》,一部講述了獵魔人與狼人與吸血鬼之間的恩怨情仇!》完整的故事情節的背後,是有跡可循的美國「神話」文明的代表《聖經》,由聖經改編而來的電影,所以,這部作品,十分的成功,歷經15年的時光,依舊難以再找到這麼好的片子了!
  • 聖經這樣預言2020美國大選、川普總統、拜登!大量解經內容精彩極了!
    亞多尼雅擅自稱王,並宰牛殺羊,擺宴設席,這就仿佛拜登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自己為美國總統,但按照美國法律,選舉結果必須要等到最後認證( Certification)。聖經告訴我們亞多尼雅擅自稱王后會被廢掉,最後所羅門會被確認做王,代表川普將通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確認連任美國總統。如果你說,這和美國大選風牛馬不相及,這是因為你不明白神啟示人的方式。
  • 天使投資那些事兒:天使投資社團、平臺在美國的現狀
    天使投資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當時美國的一些富人和銀行家提供資金,投資鋼鐵、石油、鐵路等傳統行業而獲得巨額利潤。雖然這些產業和現在的項目相比在科技水平或風險水平上都有較大差別,但對私人投資者而言畢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而也可以歸為天使投資活動。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有一些家族獲取了大量的利潤,將目光投向了新興行業上。
  • 美國下令聖經博物館歸還稀有的吉爾伽美什之夢石板
    他們稱該石板遭一拍賣行非法收購併隨後賣給了好必來(Hobby Lobby),後者將其放置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聖經博物館進行展出。根據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國土安全調查紐約辦事處的說法,這首史詩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作品之一。聯邦部門認為該物品應當予以歸還其來源,即今天的伊拉克地區。
  • 美國聖經博物館
    學者們觀察到,在莎翁的文學裡,大約有八千個《聖經》的出處。英文系教授米爾瓦德(Peter Milward)更宣稱:「《聖經》裡幾乎沒有一卷書不被莎翁在戲劇裡用上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的。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內容十分豐富,主要表現善與惡、生與死、愛與恨等,歌頌青春、愛情、自由等人文主義思想。但我們不能忽略《聖經》對莎劇的影響,我們只要選幾例看一下,便可十分清楚。
  • 臺灣同志身體與當代風格的幽靈:楊登棋《父親的錄影帶》
    更重要的是,《父親的錄影帶》也從個人與親人的生命樣態,扣連過去被大歷史遮蔽的同志族群。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轉化,以及曾經在臺灣本土脈絡被壓抑的同志故事,還有今(同志婚姻通過)跟昔(同志需隱匿起來)的對照關係都讓人印象深刻。回過頭來談布展,北美獎並非傳統美術展的「媒材先決」,而是以跨域角度看待各作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