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劇照 毛曉彤
你感到孤獨和無聊,所以你想要一個伴侶,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獨立。
婚姻關係裡的矛盾從來不是兩個人結合才產生的了,而是每個人自帶的屬性,時不時得表現出來罷了。
Y爺最近忙於貼秋膘,疏於碼字。
增重五斤,以示懲戒。
最近被問及這樣一個問題:有些人做了很多壞事,卻依然生活得富有而快樂,如何理解這種想像?
我回答不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假命題。
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是否正過著很好的生活,我們所認為的那種「富有而快樂」,只是一種表象——只是我們自己的看法。
比如朋友圈裡的那些女性,戀愛秀甜蜜,結婚曬幸福,懷孕曬驚喜,產後曬娃,然後在凌晨抱怨老公和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再然後開始做微商,最後又歸於平淡……我們看到的她們的幸與不幸,全部都是某一個時間段的表現而已。
往事隨風,我們終究會得到時間的治癒。
《三十而已》大結局了,這是你想要的結局嗎?
一對男女結合組成家庭。家庭便成了這對男女獲得基本需求、學習社會行為的重要場所。生育寶寶之後,孩子則在家庭中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識,為原生家庭以外的生活做好準備。
所以不要指望「養兒防老」,如果有這樣的觀念,那偉大的父母之愛還能被冠以「無私」這樣的字眼嗎?
家庭的作用便是如此了。
家庭有分類,核心家庭(父母親和未婚子女組成)和主幹家庭(父母親和一對已婚子女組成)比較常見,聯合家庭在上世紀中後期比較常見。一家之內的同志們,很多時間都需要將家庭結構的變化與家庭成員互動關係、方式轉變以及家庭成員需求的變化聯繫起來,且將變化放在家庭生活場景中去考察。
通常說的「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的事」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對自己的家庭生活經驗保持警覺,避免相互誤解,才能準確了解彼此的需求。沒有誰是一成不變的誰,那些「結婚之前他/她不是這樣的……」、「自從有個孩子,他/她就開始變了……」是必然的。當然這要排除那些惡意的、貪婪的、不思進取的、私人化的。
婚姻和家庭的維繫是挺難的,但是所帶來的需求的滿足也是其他關系所不能給予的。(「原配在不小三」這個要牢記呀,各位。)
家庭成員的問題是由整個家庭的不良溝通導致的,不是說「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的人一定能勝任婚姻,但是「鬱鬱寡歡」「自憐自哀」人通常不能勝任。失敗的婚姻往往是從把一個活潑外向的人,愣是整成了一個回家之後沉默寡言的人開始的。一個成員的改變會影響所有的其他家庭成員,家庭成員的行為遵循循環影響的原則。
家庭的生命周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各階段都有任務和要求,成年人,你想過嗎?
有一個詞彙叫做「家庭抗逆力」。它的基本假設是這樣的:任何家庭在「問題」面前都有應對困難的能力,並且通過克服逆境中的困難可以找到新的發展機會。這個詞的出現就是告訴我們:要堅強!挺住!
假如我向我所愛的女孩子表白——「我愛你,因為你擁有很多我想要的或者想用的東西,並且我也願意給你你想要的,希望作為回報,你也能給我這個或者那個。」如果你對一個人這樣說,他或者她一定會很生氣。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我們一定會擁有一段真正好的關係。簡單並且愉悅。
所有表現出來的「慷慨」「大方」和「不自私」,如果得不到回應,就會變成一種「怨念」。但是人們通常害怕公開表達我們的自私。其實,兩個人坦然面對「自私」「回報」這樣的問題,並有適當的一致認同和理解,婚姻可以非常奏效得發揮它的作用和價值,並且能幫助其他很多人。
「有所圖」「有所期」的婚姻才能更牢固,六根清淨心無雜念的人都出家了,不會嫁給你,也不會娶了你的。
祝願婚姻和家庭關係:有序、清爽、奏效。
接受「幸福」的不完美。在一段一段的關係上,努力的通過生起滿足感而試著拼湊一點點幸福。當你滿足的時候,幾乎不會感到厭倦。只有當你太過貪心的時候,才幾乎不可能感到興奮。
家庭各階段及任務
(這不是Y爺胡謅的)
(這是全國社會工作者中級考點)
1、家庭組成階段
(1)脫離原生家庭。
(2)組建新的家庭。
(3)形成夫妻角色的分工和規則。
2、學前子女家庭階段
(1)學習父母親角色
(2)調整夫妻角色。
3、學齡子女家庭階段
(1)培養子女的獨立性。
(2)對學校等新機構和新的社會成員保持開放的態度。
(3)接納家庭角色的變化
4、青少年家庭階段
(1)調整家庭界限滿足青少年的獨立需求。
(2)適應家庭成員對個人自主性的要求。
5、子女獨立家庭階段
(1)為子女獨立生活做準備。
(2)接納、增強對子女追求自立的要求。
6、家庭調整階段
(1)重新調整夫妻角色。
(2)學習把子女當做成人對待。
7、中年夫婦家庭階段
(1)適應不以子女為中心的新角色。
8、老年人家庭階段
(1)學習與成年子女交流。
(2)學習與孫輩交流。
(3)學習對應衰老帶來的問題。
(4)維持晚年生活的尊嚴、意義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