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平:導演最重要的就是會講故事
(簡介:朱延平憑一人之力壟斷了半個臺灣影壇的票房十多年,作品高達百餘部,成為當時臺灣最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後來陸續拍攝《異域》、《七匹狼》等作品,上世紀90年代挖掘到郝劭文與釋小龍兩位童星,並以《新烏龍院》再度締造臺灣電影票房奇蹟。)
26日上午的交流會上,朱延平從自己40年的從業經歷出發,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述了他做導演的故事和經驗。
朱延平坦言自己第一次進電影圈就扮演了一個死人,在他大學五年級的時候,個人執導了《小丑》一炮而紅。他還記得,第一次拍電影,他因為「鏡頭擺在哪裡」的問題而輾轉反側,一夜無眠。後來,他才明白「表演和故事才是最重要的」,「做導演,主要是講故事」。
在他40年的導演生涯中,朱延平捧紅了不少明星,吳奇隆、蘇有朋、林志穎、張雨生都是在朱導手中首次「觸電」。那麼在演員選用上,他又有什麼心得呢?朱延平快言快語,「都說我會用演員,其實沒什麼眼光,也用了很多不賣座的演員,也曾賠得鼻青臉腫。」他回憶說,因為曾捧紅了「四小龍」,就理所應當地想捧個「四小虎」出來,結果輸得很慘。「你要努力去找最好的演員,其他的就只能靠天吃飯了,所以我們開機每次都要拜一拜老天」。朱延平說罷,引來一陣大笑。
▲《新烏龍院》是他的經典力作
朱延平擅長拍喜劇,喜劇也是所有電影種類中最賣座的,但是,「喜劇電影最難拍」,拍得好笑自然不錯,拍得不好笑就會很尷尬。優秀的喜劇演員很難找,「這種幽默感是天生的,沒有辦法培養」,他舉例說,周星馳後期也沒有那麼好笑了,「因為他已經從星仔變成了星爺」。另外,優秀的喜劇編劇更難找,他認為寧財神是很棒的喜劇編劇,「看完他的《武林外傳》,覺得閆妮好性感」。
李行:臺灣電影和大陸電影一脈相承
(簡介:李行導演的《蚵女》《玉觀音》《汪洋中的一條船》分獲第十一屆、第十五屆和第二十五屆亞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獎 。他獲臺灣金馬獎的影片還有《養鴨人家》《路》《秋決》《吾土吾民》《碧雲天》《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等。)
26日,88歲的導演李行在太原等·藝術影院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在與影評人賽人長達90分鐘的對談中,李行回顧了自己60年的從影歷程,從改編瓊瑤小說紅極一時,再到奠定健康寫實主義風格,這位被譽為「臺灣電影之父」的老者侃侃而談,絲毫沒有耄耋之態。
李行原是江蘇人,19歲時,他到了臺灣,但他的心一直惦念著大陸,而多年在臺灣的生活更讓他意識到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也表現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街頭巷尾》《原鄉人》《唐山過臺灣》都是這樣的經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李行除了是受邀導演,還是兩岸電影展的發起人,而這個由李行導演「一手帶大」的影展在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兩岸電影人往來交流的平臺,推動了兩岸的文化繁榮。
對談會尾聲,李行把做電影比作一場馬拉松。「做電影是條漫長的路,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需要發揚馬拉松精神,從頭跑到尾,電影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