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臺灣影展首登山西,兩地電影「交換空間」溫暖彼此

2021-03-03 山西日報

朱延平:導演最重要的就是會講故事

(簡介:朱延平憑一人之力壟斷了半個臺灣影壇的票房十多年,作品高達百餘部,成為當時臺灣最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後來陸續拍攝《異域》、《七匹狼》等作品,上世紀90年代挖掘到郝劭文與釋小龍兩位童星,並以《新烏龍院》再度締造臺灣電影票房奇蹟。)

26日上午的交流會上,朱延平從自己40年的從業經歷出發,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述了他做導演的故事和經驗。

朱延平坦言自己第一次進電影圈就扮演了一個死人,在他大學五年級的時候,個人執導了《小丑》一炮而紅。他還記得,第一次拍電影,他因為「鏡頭擺在哪裡」的問題而輾轉反側,一夜無眠。後來,他才明白「表演和故事才是最重要的」,「做導演,主要是講故事」。

在他40年的導演生涯中,朱延平捧紅了不少明星,吳奇隆、蘇有朋、林志穎、張雨生都是在朱導手中首次「觸電」。那麼在演員選用上,他又有什麼心得呢?朱延平快言快語,「都說我會用演員,其實沒什麼眼光,也用了很多不賣座的演員,也曾賠得鼻青臉腫。」他回憶說,因為曾捧紅了「四小龍」,就理所應當地想捧個「四小虎」出來,結果輸得很慘。「你要努力去找最好的演員,其他的就只能靠天吃飯了,所以我們開機每次都要拜一拜老天」。朱延平說罷,引來一陣大笑。

▲《新烏龍院》是他的經典力作

朱延平擅長拍喜劇,喜劇也是所有電影種類中最賣座的,但是,「喜劇電影最難拍」,拍得好笑自然不錯,拍得不好笑就會很尷尬。優秀的喜劇演員很難找,「這種幽默感是天生的,沒有辦法培養」,他舉例說,周星馳後期也沒有那麼好笑了,「因為他已經從星仔變成了星爺」。另外,優秀的喜劇編劇更難找,他認為寧財神是很棒的喜劇編劇,「看完他的《武林外傳》,覺得閆妮好性感」。

李行:臺灣電影和大陸電影一脈相承

(簡介:李行導演的《蚵女》《玉觀音》《汪洋中的一條船》分獲第十一屆、第十五屆和第二十五屆亞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獎 。他獲臺灣金馬獎的影片還有《養鴨人家》《路》《秋決》《吾土吾民》《碧雲天》《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臺北》等。)

26日,88歲的導演李行在太原等·藝術影院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在與影評人賽人長達90分鐘的對談中,李行回顧了自己60年的從影歷程,從改編瓊瑤小說紅極一時,再到奠定健康寫實主義風格,這位被譽為「臺灣電影之父」的老者侃侃而談,絲毫沒有耄耋之態。

李行原是江蘇人,19歲時,他到了臺灣,但他的心一直惦念著大陸,而多年在臺灣的生活更讓他意識到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也表現在他的很多作品中,《街頭巷尾》《原鄉人》《唐山過臺灣》都是這樣的經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李行除了是受邀導演,還是兩岸電影展的發起人,而這個由李行導演「一手帶大」的影展在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兩岸電影人往來交流的平臺,推動了兩岸的文化繁榮。

對談會尾聲,李行把做電影比作一場馬拉松。「做電影是條漫長的路,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需要發揚馬拉松精神,從頭跑到尾,電影才會有希望。」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多倫多臺灣影展,感恩節長周末亮相!
    本屆影展將以汽車影院的形式向公眾開放,觀眾可以坐在車內安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臺灣電影。本屆多倫多臺灣影展設計師Mong-Fen Amy Tsai(木木設計)還介紹了其設計理念,她說,周邊商品系列均配合此次的主視覺設計,是以臺灣印象「茄芷袋」的紅、藍、綠三個主色調,是以情感的延伸,也是昔日溫暖的日常。
  • 第二屆多倫多臺灣影展感恩節長周末亮相
    本屆影展將以汽車影院的形式向公眾開放,觀眾可以坐在車內安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臺灣電影。本屆多倫多臺灣影展設計師Mong-Fen Amy Tsai(木木設計)還介紹了其設計理念,她說,周邊商品系列均配合此次的主視覺設計,是以臺灣印象「茄芷袋」的紅、藍、綠三個主色調,是以情感的延伸,也是昔日溫暖的日常。
  • 汽車影院中的視聽盛宴,第二屆多倫多臺灣影展感恩節登場
    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影展將以汽車影院的形式向公眾開放,觀眾可以坐在車內安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臺灣電影。本屆多倫多臺灣影展設計師Mong-Fen Amy Tsai(木木設計)還介紹了其設計理念,她說,周邊商品系列均配合此次的主視覺設計,是以臺灣印象「茄芷袋」的紅、藍、綠三個主色調,是以情感的延伸,也是昔日溫暖的日常。
  • 第二屆多倫多臺灣影展將以汽車影院的形式向公眾開放
    駐多倫多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徐詠梅表示:'臺灣電影在世界影視界中有著自己獨特及重要的地位,透過對人性的極其細膩的觀察與描繪加上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相信一定會讓加拿大在地觀眾對臺灣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感謝多倫多臺商會為傳播臺灣文化提供這麼好的平臺。』
  • ...兩岸一家親——自貢沿灘、臺灣雲林兩地聯合舉辦雲端文化交流活動
    9月28日,秋風拂頰,稻穗飽滿,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自貢市沿灘區龍湖遠達社區與臺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社區聯合開展「彩燈之鄉牽手麗君故裡·自雲社區共慶中秋雲端文化交流」活動,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讓兩岸同胞共度佳節、共敘友情,向海峽彼岸的臺灣同胞送去節日的祝福。
  • 臺灣電影金馬獎
    )是由中國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 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島名的字首。金馬獎盃的設計為戰馬奔騰之姿,象徵電影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斷努力的精神,也包含著華語片放眼世界、精益求精的宏觀胸襟,金馬意興風發、向前奔躍的姿態象徵了金馬獎引領華語電影奔騰不息之意 。
  • 愛無所不在的臺灣國際酷兒影展
    除國際觀點外,還有亞洲酷兒視野,看見大陸、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酷兒處境,帶領觀眾感受東西方文化差異。特別的是,今年影展期間恰逢萬聖節,影展特地選錄驚悚題材,也給予觀眾更加新鮮多元的觀影角度。「婚姻向前走」將有韓國首對公開結婚的同志伴侶-金趙光壽以及金承煥的婚禮記錄片《我的男男婚禮》,帶觀眾走進一場酸甜苦辣,動人的相愛旅程。
  • 臺灣影展首設無障礙口述場 「蠟筆小新」配音「說」電影
    臺灣國際女性影展17日上午在臺北市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辦無障礙口述電影專場,由臺灣著名配音演員蔣篤慧為到場觀眾口述電影紀錄片《大人的模樣》,這標誌著一種全新的影展體驗模式在臺灣誕生。  記者從影展主辦方了解到,這是臺灣女性影展第一次,也是臺灣首次有影展推出「口述電影」特映場次。現場有臺灣伊甸基金會視力障礙重建中心等公益組織的志工,為視障觀眾提供影廳無障礙導引。而來自臺灣「聲產力文創」的優秀播音員、同時也是「蠟筆小新」臺灣版配音演員的蔣篤慧老師,將電影角色、動作、服裝、特效等內容用口語描繪出來。視覺表演轉化為聲音,讓視障觀眾「聽見」電影。
  • 這一周,臺灣,我們只談電影 | 首屆臺灣影展
    臺灣電影近幾年主要透過Chinese Visual Festival(CVF,華語映象節)與London East Asia Film Festival(LEAFF,倫敦東亞電影節)在倫敦露面。臺灣有傑出的電影參展,政府也贊助這些影展。
  • 2018臺灣金馬獎&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為臺灣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國際觀摩影展。以推廣電影藝術,並透過世界電影提升文化交流為職志。除與世界影壇接軌,近年來更積極深耕華語電影,除了策劃【臺灣製造】單元,網羅該年度臺灣影壇最新的長片及短片,於影展中首映。2007年起,為鼓勵亞洲新銳導演,金馬國際影展增設「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獎項,舉凡當屆入選的亞洲新銳導演電影,皆有機會入圍並角逐首獎。
  • 誰扼殺了臺灣電影
    它總是想像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形式與排場,卻永遠只能做成令人尷尬、歹戲拖棚的滑稽版本,然後拼命以「公主抱」或李康生之類的趣味來挽救一點收視率。現場來賓或看直播的觀眾,為了想知道獎項結果,不得不一再忍耐,典禮的製作者卻年復一年樂此不疲的生產這種節目。何以金馬影展或金馬獎評審,和此獎的頒獎典禮水平,有這麼大的落差?那麼,表徵臺灣電影文化水平的,到底該是前者還是後者?
  • 由塔山街道本土文化企業彼此影業出品的電影《西小河的夏天》角逐釜山影展新浪潮獎
    《西小河的夏天》角逐釜山影展新浪潮獎        號外!
  • 《臺灣國際酷兒影展》短片入圍名單揭曉
    《晃》片訴說受訪者心態上性別遊走的過程,打破身體在性別規範裡的正規運作模式,頗具哲思,令人玩味再三。 《晃》片的影像實驗性,在評選過程中引發熱烈討論與爭辯,最後仍憑其獨到的性別議題觀察殺出重圍,至於特別的視覺風格也將挑戰一般大眾的觀影經驗。
  • AMEx1006青年影展 | 在我們拍電影的路上,我們是誰?
    他們持續進行著獨立電影的創作。他們的作品活躍於各大國際電影節,除了在國外自信表達家國文化的同時,也很期待坐下來聽聽身邊朋友的反饋。不同地域的生活日常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文化視角,多元的文化交流重塑了他們的創作觀念。從這些風格迥異、自由開放的獨立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青年獨立電影人在駁雜文化下的思辨與創造。
  • 第二屆多倫多臺灣影展完美收官
    受疫情影響,影展全程以汽車影院Drive-inCinema的形式向公眾開放,觀眾坐在車內安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臺灣電影,運動、喜劇、親情、恐怖、紀錄片,3天時間6部電影,題材各不同,精彩卻同樣,讓加拿大觀眾領略到臺灣電影的光及美。10月9日影展開幕當天,臺北經文處處長徐詠梅。
  • 青年獨立短片影展預售 |活在這時代,不甘心就不要扮甘心
    而現在電影拍好了,也走過多個專業影展,卻沒有走近觀眾。本次影展呈現了兩岸4位導演的獨立創作影片,並邀請他們到現場分享影像創作背後的故事。他們持續進行著獨立電影的創作。他們的作品活躍於各大國際電影節,除了在國外自信表達家國文化的同時,也很期待坐下來聽聽身邊朋友的反饋。
  • 第十屆兩岸電影展「臺灣電影展」在山西晉中華誼兄弟影院開幕 —— 耕耘十載兩岸電影人攜手推動文化繁榮
    本次影展精心選擇了《上岸的魚》《桌球》《有一種喜歡》《花甲大人轉男孩》《盜命師》《痴情男子漢》六部優秀的臺灣影片進行展映。據了解,臺灣電影秉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浪漫清新的風格受到觀眾的歡迎。此次參展的影片風格各異,現實敘述和奇幻浪漫、驚悚懸疑並存,獲得觀眾的好評。
  • 觀點 l 誰扼殺了臺灣電影?
    何以金馬影展或金馬獎評審,和此獎的頒獎典禮水平,有這麼大的落差?那麼,表徵臺灣電影文化水平的,到底該是前者還是後者?雖然世界各地的影展觀眾,與看好萊塢或本國商業電影的觀眾,大抵都是人數比例懸殊的兩種客層。但是,以臺灣這樣大小影展無數,多年來培養了這麼多嚴肅電影人口、與不同世代眾多具有創作才華之電影人的國家,加上臺灣的教育普及程度,和地方小所能產生的文化相互滲透速度,卻竟而依然絲毫無法實質地改變臺灣絕大多數消費者非好萊塢商業大片不看的觀影口味、與本土電影創作之艱難產制環境,這樣的例子仍屬稀少,若非絕無僅有。
  • 《電影文學》(2019年第9期)論近年來臺灣電影中的敘事空間建構
    [摘要]近年來,臺灣電影的敘事空間建構呈現出新的面貌:其一是熱衷於全方位展示寶島在地空間,宣示了對在地文化的深度確認,表達了臺灣電影人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其二是注重城市形象行銷,此舉是臺灣電影人確認臺灣文化主體性、推動電影市場復興的積極嘗試;其三是呈現祖國大陸空間與異國元素,建構中華文化認同,並彰顯全球視野。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大獎揭曉 大陸紀錄片導演張贊波獲華人紀錄片首獎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大陸獨家媒體協力:青年電影手冊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獲獎名單揭曉以母親的溫暖視角記錄兩個兒子成長點滴的《挪威年少時代》,奪得「國際競賽」首獎,伊朗紀錄片《英雄的鬥篷》榮獲「亞洲視野競賽」首獎,《日曜日式散步者》則拿下「臺灣競賽」首獎。而《大路朝天》和《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也分別拿下「華人紀錄片獎」首獎及「觀眾票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