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 第五交響曲

2021-02-19 樂聲漣漪

節目簡況:

馬勒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

版本1.

布列茲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版本2.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版本3.

海廷克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1902年夏天是馬勒一生最幸福的時刻。他娶了嬌妻;也擁有了湖邊美屋;維也納歌劇院在他的領導下已聞名於世。就在1902年馬勒完成的是從痛苦到歡樂的第五交響曲。

在麥爾尼格浪漫優美的環境中,寫下流傳千古的永恆樂章:馬五的第四樂章,此樂章在1971年被義大利電影《魂斷威尼斯》引用。成為流行樂被廣泛單獨演繹。

從馬勒第五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創作進入了新階段,不再寫有聲樂的交響曲,直到第八交響曲才重新加入合唱,另外,有哲學意味的樂曲解說也消失了,出現了對位技法更純熟交響樂;他的音樂從純真走向深邃。

第五交響曲 布列茲版

布列茲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五交響曲 伯恩斯坦版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五交響曲 海廷克版

海廷克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馬勒 第五交響曲 馬澤爾指揮

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五交響曲,也稱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沒有明確標題。馬五馬勒創作的年代是1901到1902年期間。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由馬勒指揮首演。

第1樂章,小號吹起了一場詭異的葬禮,小提琴與大提琴在痛苦的奏著一曲憐憫的悲歌。副主題的插入如山崩地裂般,馬勒在總譜上的標記是「突然加速,至狂怒粗暴」,小號和圓號在憤怒的嚎叫,終於揭開了這場葬禮的主旋律:悲憤!這二字,是為誰所悲,又是為誰所憤。接下來,葬禮的主題再次以變奏的形式出現,狂怒消失後的氣氛在發展中更加詭異,最後,小號在顫抖中再次奏響開始的旋律,在隱隱約約的令人不的鼓聲中,單簧管接著小號上揚著那段不會結束的長音,然後,大提琴的拔弦飈出了那壓抑不住的痛苦。

第2樂章,拔弦的痛苦終於發展成歇斯底裡的反抗(我認為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瘋狂的段落),即使中間的些許的寧靜也無法遏止,大提琴帥氣的把弓一橫,小提琴便不顧一切的短促的尖叫。這種反抗痛苦又無奈,在接下來的弦樂組在一段令人落淚的旋律中可以找到原因。最後的勝利是伴隨看這種反抗所獲得的,無與倫比的輝煌(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輝煌的段落,馬勒一生充滿了反抗卻從沒有成功,所以這裡的勝利顯得格外的珍貴和感動)

第3樂章,連德勒舞曲是主旋律,然而,伴奏的圓號才是真正主角,它不顧旋律的完整性放肆的插入,它吹起每次段落髮展的訊號。有人把圓號歸結於第1樂章哀傷主題的再現,我不贊同。馬勒本人說過:這個樂章沒有浪漫與神秘,有的是非凡的力量,是人類充滿光明與幸福的時刻。李秀軍在《生與死的交響曲》中論述這個樂章和歌德的一首詩(馬勒本人也記錄在創作筆記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有段落"讓馬蹄敲打大地,一刻不停!快在顛簸中,我們要一往直前,在人生的旅途上奮進」。發展部,賦格段的運用配合著成熟的配器把張緊力度表現到極致(令人想到馬蹄陣陣),一聲轟嗚,4把圓號的聯奏被兩次管弦樂齊奏包圍,然後圓號吹出了一個異常憂傷的曲調,連伴奏弦樂的哭泣相比下都略顯蒼白,憂傷的旋律在拔弦中繼續發展(撥弦再次出現,暗示著馬勒力圖克制著這種情感的展),賦格段再現,這次,連悲哀的圓號也無法阻撓奔騰向前的步伐,弦樂急轉直上管弦樂隊齊嗚,定音鼓千淨利落的宣告著奮進的決心。

第4樂章,著名的柔板,門格爾貝格不負責任的認為其是馬勒獻給阿爾瑪的情書。事實上把它理解為一種更為深沉而寬廣的情感更何我意,不要被馬勒在這裡設下的小陷阱所迷惑(可惜好像很多人陷了進去),畢竟這個樂章不是這部交響曲的精髓所在。

第5樂章,吹響的號角(又是園號)宣告著再度啟程,大管的配合簡潔有力,給人一種自然的力量(或許和馬勒此時創作的環境有關),整個樂章幾乎沒有小調的段落,承接著第2樂章的勝利,情緒高漲。10分鐘左右,第2樂章末尾那個輝煌的主題一閃而過,不過在結尾終於再現,單黌管的歡快加入拔開了滿天的烏雲,舉世歡騰。

馬勒第5交響曲是他全部交響曲中生與死兩個主題衝突最大的一部交響曲。矛盾鬥爭,壓抑,絕望,信心,奮進,時刻糅雜在一起。C小調—a小調_D大調—F大調—D大調,除了未樂章幾乎沒有小調樂段外,其他4個樂章的調性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主題上也是如此,尤其是2,3樂章,即使在無盡的悲痛中也有勝利的號角,縱然奮力前行也會伴著悲傷的旋律。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精髓在第3樂章諧謔曲段(這也是馬勒寫的最長的諧謔曲),如果說第五交響曲是馬勒生命長詩的轉折段的話,那麼這段諧謔曲便是這轉折段的轉折點,因為生與死在這裡交織,天堂與地獄在這裡交織。

(轉自:雲南土土



相關焦點

  • 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筆者觀看的是第三場馬勒第五交響曲是我最早熟悉的馬勒作品之一,不同的錄音收集了不少,也聽過不少,但現場音樂會聽這部作品,這還是第一次。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有點顛覆了我在錄音中對這部作品形成的總體感受。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
  • 馬勒《第五交響曲》| 最美的柔板:寫給新娘阿爾瑪的情書
    《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901至1902年之間,《第五交響曲》描繪了馬勒與未來妻子阿爾瑪·辛德勒(後來的阿爾瑪·馬勒)之間的愛情發展過程。馬勒《第五交響曲》與眾不同地有著五個樂章而不是傳統的四個樂章。整部作品分為第一部分:葬禮進行曲;強烈的感動、最強烈的激情。第二部分:諧謔曲。第三部分:柔板;迴旋曲式結尾。
  • 古典音樂課堂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文字幕)——兩極的絕響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
  • 馬勒《第三交響曲》
    3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交響曲中的節奏、樂句以及情感脈搏是一本開放性的書,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古典陣營中的作曲家都強,而江湖騙子式的指揮家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幸運的是,一些知悉作曲家的指揮大師為後人錄製了寶貴的遺產。在馬勒本人指揮的《第二交響曲》一些演出中,奧託·克倫佩勒指揮了臺下樂隊,並幫助他準備了《第八交響曲》的首演。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馬勒第二交響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 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仿佛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此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 旅人之歌,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德沃夏克的最後一部交響樂,都是各自的「第九號」;馬勒之後的蕭士塔高維奇雖然逃過了「第九號魔咒」,但他充滿反諷意味的第九交響曲,卻成功地詛咒掉這篇作文的命題人史達林。在微妙心態的作用下,馬勒沒有給這部由大型交響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進行編號,而是命名為「大地之歌」。有人認為,這是他對於某種命運怪圈的故意逃避。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第二樂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第三樂章代表完全損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以一首歌為本之第四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恒生活」的結束。這首交響曲首三段樂章於1895年3月4日在柏林由作曲家本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
  • 【漫步經典】馬勒的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 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他人生從商業到古典音樂的轉折點發生在 1965 年,他接觸到了馬勒第二交響曲,從那一刻起,他感到他身體深處發生了一些隱秘而劇烈的變化。" The music just wrapped its arms around me and never let go.「 這音樂將它的手臂纏繞於我,我再也無法出離。
  • 詩意的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同時各個樂章間的聯繫更多地依靠音樂自身邏輯的發展,而不是音樂之外的標題因素。
  • 深圳交響樂團年終鉅獻:豪華陣容演繹馬勒交響曲「復活」
    在2020年接近尾聲、即將迎來2021年新年之際,深圳交響樂團於12月25日20:00在深圳音樂廳為觀眾帶來音樂季年終鉅獻--《進擊的巨人》,音樂總監林大葉執棒深交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
  • 馬勒:第四交響曲 「天堂之歌」
    節目簡況:馬勒G大調第4交響曲版本1
  • 水藍指揮的《馬勒第二交響曲》| 當下,我們需要另一種復活
    既然沒有「馬太」,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提供一場馬勒的「復活」交響曲演出視頻(藍光1080P)。馬勒的這部第二交響曲當然不是宗教意義的「復活」,但它的精神意義一樣是相通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1895年12月13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愛樂樂團,《C小調-降E大調第二交響曲》在柏林首演。
  • 交響樂中純淨的小號之聲——馬勒《第三交響曲》
    本期分享將由青年小號演奏家陳嘉偉將為我們演繹馬勒《第三交響曲》小號著名片段,帶我們了解馬勒的獨特深情。出品:朝音學院小號演奏:陳嘉偉視頻剪輯:楊煥翊馬勒《第三交響曲》作於1893-1896年,表現的是馬勒的自然觀。馬勒原定此曲標題為《夏晨之夢》。馬勒根據他「交響曲必須如同整個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則,在其中的第三交響曲嘗試定義自然中所有聲音。
  • 「地球上有馬勒,報告完畢!」
    梵志登指揮馬勒《第五交響曲》(紐約愛樂/2017)「我的時代,已經來到!」
  • 我聽到了宇宙最深處的聲音丨湯沐海指揮馬勒《第八交響曲》
    2016年12月9日19:15-21:30,天津大劇院,以《聖詠》為標題,湯沐海指揮天津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馬勒交響樂全集」的收官之作——貝多芬《F大調第八交響曲》和馬勒《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作為天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的湯沐海率領天津交響樂團從2015年1月25日開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按照交響曲的序號排序,每場上半場貝多芬、下半場馬勒,將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和馬勒的十部交響曲,加上貝多芬的《降B大調大賦格》、馬勒的《大地之歌》,以十一場音樂會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兩名偉大作曲家的扛鼎之作。而今夜七百餘名觀眾在天津大劇院,見證了天津音樂演出史上的一個壯舉。
  • 「姐夫」捷傑耶夫的馬勒有俄國口音?
    [摘要]馬勒第五交響曲中的這個小柔板樂章在當代大多數指揮家的闡釋下,已失去其原貌和原意。「流行」的原因,除了馬勒音樂在20世紀逐漸被認識以及與時代精神的契合等大的背景之外,還有一個具體的原因,那就是馬勒那需要龐大交響樂團的鴻篇巨製,總能給指揮臺上的人贏得熱烈喝彩和轟動性成功,因為馬勒交響曲的結尾——想想第一、第二、第五、第七吧——常常輝煌無比,巨大的聲浪激發聽眾席群情激昂、熱血沸騰。但也正因為如此,多少馬勒交響曲的拙劣演繹藏身於馬勒式的「喧譁與騷動」!
  • 如何在馬勒的《第四交響曲》中「保持社交距離」?
    馬勒《G大調第四交響曲》從現場情形我們可以看到,「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也延伸到了舞臺上,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以小編制的形式呈現。其實,若要選取馬勒的某一部交響曲進行室內樂的改編,《第四交響曲》或許是首選,輕盈簡潔,音樂自然流暢,其中的第四樂章素材來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之歌」,由女高音演唱,描繪了孩子想像中的天堂場景,童真中透著溫暖。節目中所要上演的改編版由勳伯格的學生埃文·斯坦進行配器。1924年,勳伯格委託埃文撰文《新形式原則》,論述即將被明確表述為「十二音體系」的逐漸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