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經典】馬勒的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2021-02-24 John古典音樂

這部作品被稱為《復活》是由於洛普斯託克的一首聖詩《復活》。作者與德國著名音樂家封·彪羅的關係非常好,曾將本曲草稿給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1894年彪羅逝世,馬勒在參加他的葬禮時,「從風琴壇上傳來了克洛普託克《復活》的合唱。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 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樂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一樣快活而明朗。第三樂章:c小調,3/8拍子。「緩緩流動的」,三段體的詼譜曲。馬勒對這個樂章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譁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那就像是你們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聽不見音樂的距離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場上的舞者們在搖晃舞動的情形一樣。人生不知不覺地出現在你們眼前,也與你們常常驚叫而忽然 跳將起來的惡夢很相似……」。 第四樂章 降D大調,4/4拍子,「極為莊嚴,但簡潔地」。馬勒對於這一樂章的敘述如下:「傳來了單純信仰的豪邁的歌。我變得像神一樣,也許我將回到神的身邊。」

第一樂章表示悲劇的人生;第二樂章是獲得解放了的樸實的人生; 第三樂章則是描寫衝擊性的混亂中的人生,而人類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死亡的憧憬便逼近過來,並且不停歇地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這一樂章是在全曲中,管弦樂編制最大的樂曲。馬勒寫到:「在荒野中傳來了如下的聲音:人生所有的末日業已來臨。聖人與天上的人,合唱著如此歌詞,《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 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耀。愛的萬能的感情,促使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至。」

視頻: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奏,馬裡斯·楊松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指揮。

請點擊下面的視頻觀看。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請耐心待緩衝.

作曲家:

古斯塔夫·馬勒(德語:Gustav Mahler,德語發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作為作曲家,他是19世紀德奧傳統和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橋梁。馬勒之後,十二音和無調性音樂等先鋒理念崛起,傳統調性音樂的輝煌時代走向終結。他的指揮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所創作的音樂一度被忽視,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復興,其音樂價值方為人所周知。到如今,馬勒的音樂是演出和錄音最頻繁的作品。

馬勒是猶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亞喀裡斯特(今捷克境內),出身並不顯貴,但在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歐洲眾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並於1897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現在稱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在維也納的十年裡,馬勒從信仰猶太教轉變為信仰天主教,但由於其猶太血統,還是頗受反猶輿論的攻擊和排擠。然而他的演出不僅水平優異,而且具有創新性,使他至今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對華格納和莫扎特舞臺作品的演繹最為突出。晚年他也短暫地擔任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

馬勒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不多。終其一生,作曲總是指揮之外的副業。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響曲篇幅很長,最短者也接近一個小時;規模龐大,增加了樂隊編制,並在第二、三、四、八幾部中加入了人聲;其宏篇巨製《第八交響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動用了八位獨唱家和兩個混聲四部合唱團,首演時樂手數達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隨著爭議,很久之後才得到批評家的認可;只有《第八交響曲》在首演時就大獲成功。馬勒的音樂直接影響了許多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尤其是勳伯格、貝爾格和韋伯恩。此外,蕭士塔高維奇和布裡頓也為馬勒所影響。1955年,國際古斯塔夫·馬勒學院成立,以紀念其生平與作品。

↓↓↓ 請點樓下「閱讀原文」 觀賞以往音樂

相關焦點

  • 馬勒第二交響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二樂章,中庸的快板,降A大調,指示「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馬勒將這樂章當做回憶幸福的往日的 間奏曲,表現失敗的英雄的愛,是整首交響曲中音樂較為明朗的部份。弦樂合奏的主題,是樸素的連德勒舞曲(發源於 奧地利南部LANDLER的慢 圓舞曲,是圓舞曲的前身),寫得極美,較 海頓、 舒伯特等前輩的連德勒舞曲寫得更為精緻美妙。
  • 深圳交響樂團年終鉅獻:豪華陣容演繹馬勒交響曲「復活」
    在2020年接近尾聲、即將迎來2021年新年之際,深圳交響樂團於12月25日20:00在深圳音樂廳為觀眾帶來音樂季年終鉅獻--《進擊的巨人》,音樂總監林大葉執棒深交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1897年首版樂譜封面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是古斯塔夫·馬勒完成於1888
  • 水藍指揮的《馬勒第二交響曲》| 當下,我們需要另一種復活
    既然沒有「馬太」,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提供一場馬勒的「復活」交響曲演出視頻(藍光1080P)。馬勒的這部第二交響曲當然不是宗教意義的「復活」,但它的精神意義一樣是相通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1895年12月13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愛樂樂團,《C小調-降E大調第二交響曲》在柏林首演。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從《第一交響曲》年輕愛戀的升華,到《第二交響曲》面對生命的流逝、死亡的無常,進而期待覆活,到了《第三交響曲》,呈現了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人與神交流的宏大格局。馬勒自己在寫完本曲後,曾說「這是我最個人化與最豐富的作品」。的確是的。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從此後五十年,他的名字將緊緊地和馬勒的這部作品聯繫在一起。這個男人在全世界的各大音樂廳出沒。他對於馬勒的研究從私人的愛好,變成了炙熱的野心與執迷。終於,四十歲生日那天,Kaplan 醒悟:他必須親自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從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開始,從每一個細節開始他才能重構、理解馬勒所敘述死亡與重生。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一個四十歲的男人要從頭開始學習指揮?
  • 馬勒: 第五交響曲
    節目簡況:馬勒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版本1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馬勒:第四交響曲 「天堂之歌」
    西諾波裡指揮愛樂樂團馬勒的第四交響曲(馬四)告訴世人:人必須返璞歸真才能受到天上的祝福,因為「像孩子那樣的純真,才能進入天國」馬勒第四交響曲是1900年創作的,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樂章後,他突然喪失寫作靈感,糾結一段時間才恢復,事後馬勒非常鍾情自己的第四交響曲,他說:整部作品的基調是
  • 《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
  • 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
  • 古典音樂課堂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文字幕)——兩極的絕響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
  • 【演出預告】上海愛樂樂團聯袂蘭州交響樂團 蘭州音樂廳合唱團 西北師大合唱團 交響音樂會 《馬勒第二交響曲》
    古斯塔夫·馬勒:C小調第二交響曲馬勒的《第二交響曲》,C小調,作於1894年,因為末樂章使用德國詩人克洛普施託克的詩作《復活》,而命名為《復活交響曲》。這部作 品,1895年3月 4日由理查·史特勞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了前3樂章,1895年12月3日由馬勒自己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全曲。
  • 孫月:當音樂史學與音樂美學面對同一調性 ——從塔拉斯金對貝多芬c小調作品的敘事到韓鍾恩「c小調表情問題研究」
    在貝多芬晚期作品中,最能夠預示出「叔本華式世界觀」的,是他創作於1821—1822年間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號(作品111)。這部作品只有兩個長大的樂章組成:一個是標題意義上的c小調,另一個則是C大調。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交響曲中的節奏、樂句以及情感脈搏是一本開放性的書,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古典陣營中的作曲家都強,而江湖騙子式的指揮家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幸運的是,一些知悉作曲家的指揮大師為後人錄製了寶貴的遺產。在馬勒本人指揮的《第二交響曲》一些演出中,奧託·克倫佩勒指揮了臺下樂隊,並幫助他準備了《第八交響曲》的首演。
  • 從黑暗到光明 |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解讀
    第二主題(20-53小節):圓號以ff的力度牽頭將第二主題奏出,沿用了核心動機「三短一長」的節奏,弦樂也以強拍上的四分音符進行伴奏。木管組與弦樂組從第28小節開始承接主題,不僅對圓號主題進行了小規模的延伸與發展,音樂從c小調先轉入降e小調,最後停止在降B大調上。    兩個主題亮相後,在接下來的音樂中迎來兩輪的發展。
  • 馬勒 | 絕望與痛苦中,與醜惡世界奮力抗爭
    馬勒的第一部交響聲樂套曲《青年流浪之歌》創作於卡塞爾,歌詞是他自己寫的,儘管其中的第一部分與《少年魔號》中的一首詩非常相近。這部作品裡的元素被應用到了1888年所作的《第一交響曲》中。基於早年作品的慢樂章「百花」,後來被刪除。此後他又寫了一部二十分鐘長的葬禮進行曲「死之贊」,這是此後《第二交響曲「復活」》首樂章的雛形。
  • 布魯克納《c小調第一交響曲》欣賞指南
    Georg Tintner 解讀布魯克納布魯克納《c小調第一交響曲》布魯克納《d小調第0號交響曲》欣賞指南    1868年5月9號,布魯克納在林茨指揮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實際上這是他的第二次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第三次任指揮。
  • 我聽到了宇宙最深處的聲音丨湯沐海指揮馬勒《第八交響曲》
    馬勒第八交響曲,貝洛拉維克指揮BBC交響樂團如果按照嚴格要求,演奏這部交響曲需要8名獨唱演員和171人組成的交響樂團以及850人的合唱隊,總共需1029人參加演出。因此負責首演任務的劇院經理埃米爾·古特曼稱其為「千人交響曲」。對這一稱呼,馬勒當時並不感興趣,但其後「千人」這個詞似乎成了該曲的標題了。《第八交響曲》是馬勒所創作的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用馬勒自己的話來說,此曲是對前七部的總結。
  • 策姆林斯基 | 和馬勒愛上了同一個女人
    馬勒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時,兩人就已是好友,當時馬勒首演了策姆林斯基創作的第二部歌劇《曾幾何時》;而策姆林斯基自1911至1927年間擔任捷克布拉格新德意志劇院(現布拉格國立歌劇院)指揮,並在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樂季執棒了馬勒編制浩大的《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