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被稱為《復活》是由於洛普斯託克的一首聖詩《復活》。作者與德國著名音樂家封·彪羅的關係非常好,曾將本曲草稿給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1894年彪羅逝世,馬勒在參加他的葬禮時,「從風琴壇上傳來了克洛普託克《復活》的合唱。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 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樂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一樣快活而明朗。第三樂章:c小調,3/8拍子。「緩緩流動的」,三段體的詼譜曲。馬勒對這個樂章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譁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那就像是你們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聽不見音樂的距離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 舞蹈場上的舞者們在搖晃舞動的情形一樣。人生不知不覺地出現在你們眼前,也與你們常常驚叫而忽然 跳將起來的惡夢很相似……」。 第四樂章 降D大調,4/4拍子,「極為莊嚴,但簡潔地」。馬勒對於這一樂章的敘述如下:「傳來了單純信仰的豪邁的歌。我變得像神一樣,也許我將回到神的身邊。」
第一樂章表示悲劇的人生;第二樂章是獲得解放了的樸實的人生; 第三樂章則是描寫衝擊性的混亂中的人生,而人類在經歷了這些之後,死亡的憧憬便逼近過來,並且不停歇地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這一樂章是在全曲中,管弦樂編制最大的樂曲。馬勒寫到:「在荒野中傳來了如下的聲音:人生所有的末日業已來臨。聖人與天上的人,合唱著如此歌詞,《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 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耀。愛的萬能的感情,促使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至。」
視頻:荷蘭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奏,馬裡斯·楊松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指揮。
請點擊下面的視頻觀看。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請耐心待緩衝.
作曲家:
古斯塔夫·馬勒(德語:Gustav Mahler,德語發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作為作曲家,他是19世紀德奧傳統和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橋梁。馬勒之後,十二音和無調性音樂等先鋒理念崛起,傳統調性音樂的輝煌時代走向終結。他的指揮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所創作的音樂一度被忽視,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復興,其音樂價值方為人所周知。到如今,馬勒的音樂是演出和錄音最頻繁的作品。
馬勒是猶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亞喀裡斯特(今捷克境內),出身並不顯貴,但在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歐洲眾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並於1897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現在稱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在維也納的十年裡,馬勒從信仰猶太教轉變為信仰天主教,但由於其猶太血統,還是頗受反猶輿論的攻擊和排擠。然而他的演出不僅水平優異,而且具有創新性,使他至今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對華格納和莫扎特舞臺作品的演繹最為突出。晚年他也短暫地擔任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
馬勒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不多。終其一生,作曲總是指揮之外的副業。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響曲篇幅很長,最短者也接近一個小時;規模龐大,增加了樂隊編制,並在第二、三、四、八幾部中加入了人聲;其宏篇巨製《第八交響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動用了八位獨唱家和兩個混聲四部合唱團,首演時樂手數達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隨著爭議,很久之後才得到批評家的認可;只有《第八交響曲》在首演時就大獲成功。馬勒的音樂直接影響了許多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尤其是勳伯格、貝爾格和韋伯恩。此外,蕭士塔高維奇和布裡頓也為馬勒所影響。1955年,國際古斯塔夫·馬勒學院成立,以紀念其生平與作品。
↓↓↓ 請點樓下「閱讀原文」 觀賞以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