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2021-02-19 古典音樂

9月23日這個周末,紐約愛樂樂團的新演出季節開幕。音樂會由將於明年上任的新的音樂指導梵志登指揮演出了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美國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一部新作品(為兩部鋼琴而作的鋼琴協奏曲)。

▲ 梵志登/紐約愛樂/2017(正片從9分30秒開始)

這是本季第一場音樂會,所以會有國歌環節。筆者觀看的是第三場

馬勒第五交響曲是我最早熟悉的馬勒作品之一,不同的錄音收集了不少,也聽過不少,但現場音樂會聽這部作品,這還是第一次。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有點顛覆了我在錄音中對這部作品形成的總體感受。過去幾年中只聽過幾次紐約愛樂的音樂會,對這個指揮家也沒有很多的了解(除了去年在芝加哥聽過他一場音樂會,好象沒有聽過他的錄音),所以對音樂會的演出的效果沒有很高的預期。從開始到結束,這部作品時而小號獨奏或六支圓號齊奏或合奏,或是三支長號齊奏產生的明亮的聲場,時而與木管樂器的獨奏重奏混合,時而又交織在激昂或者輕柔的弦樂中,讓我產生斷斷續續,跌跌碰碰的感覺。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

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而馬勒這部作品,似乎以鬆散但是龐大的結構,通過渲染不同情緒和營造多種不同的意境,展示了一幅漫漫人生路上命途多舛多樣的畫卷。

馬勒第五交響曲有五個樂章,但是馬勒將它們從邏輯上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第二樂章構成第一部分,第三樂章為第二部分,最後兩個樂章組成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兩個樂章基本上是一個整體,我能感覺到一種勃拉姆斯式的沉悶和貝多芬中期作品中的那種的搏鬥,時常有讓人撕心裂肺的感覺。這部分音樂元素和性格複雜多變,馬勒在總譜上有些地方明確標記演奏要「儘可能激情和狂野,激越」。毫無疑問,梵志登充滿激情,雖然他似乎並沒有伯恩斯坦或巴倫博伊姆那樣能得心應手充分調動樂團的情緒,但是這部分的演奏中,也很貼切地將馬勒作品的音樂的力量表現出來。
第二部分是詼諧曲的第三樂章,六支圓號齊奏出的引子為樂章奠定了明亮和輕鬆的氣氛,仿佛在第一部分漫長的沉悶和衝突之後,讓人產生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紐約愛樂樂團的銅管樂器尤其是首席小號,木管樂器的演奏非常完美。第一樂章幾次出現的小號獨奏通透明亮又柔和甜美。

第三部分的兩個樂章的音樂性格形成對比。先是第四樂章夢幻般的《小柔板》,讓在前面三個樂章中都很突出的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休息,以整個弦樂組和豎琴演奏,營造出了情愫繚繞,情思綿綿的意境。這個樂章可能是馬勒音樂中最為流行最為人知的片段,尤其在七十年代拍攝的電影《魂斷威尼斯》中作為背景音樂而更為人所知。電影是義大利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託瑪斯·曼的同名小說改編。有說法小說以馬勒為原型。除了原作中主人公是作曲家和電影使用了馬勒的這個樂章和第三交響曲片段,似乎並無說服力。小說和電影表現的是主人公的同性戀意念,而這個樂章普遍認為是馬勒寫給愛妻艾爾瑪的情書。紐約愛樂的弦樂組在這個樂章的表現尤其出色,音色溫暖柔和。首席豎琴師南希·阿倫的琴聲與弦樂器交織,如月色下平靜的湖面上微風吹起的陣陣漣漪,清晰迴蕩,仿佛在撥動人的心弦。
第四樂章末尾平靜結束後,直接進入迴旋曲結構的終曲樂章。開始的主題以圓號奏出,各種木管樂器回應對答,是歡快的舞曲風格。這個樂章的總體氣氛很喜慶,從頭到尾積極樂觀,能量飽滿。在這個快板樂章,樂隊的層次感和整體感都很強。可以想見,雖然梵志登要到下個演出年度才正式走馬上任,過去好象從來沒有指揮過紐約愛樂樂團(剛離任的音樂指導阿倫·吉伯特說從來沒有聽過他的指揮),但因為指揮和樂團對作品的熟悉和了解都相當充分,所以他們的初次合作即獲得很好的效果。這大概也顯示了指揮家的智慧,知道選擇啥樣的作品作為處女秀能保障演出的成功。

▲ 荷蘭指揮家、小提琴家傑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 1960—)

梵志登曾經和倫敦愛樂樂團錄製過這部作品,而紐約愛樂也有偉大的馬勒音樂演奏傳統,不僅馬勒曾經在一百餘年前任樂團的音樂指導幾年,而且上世紀多位樂團的掌門人都是馬勒音樂的積極倡導者,尤其是伯恩斯坦在五六十年代的推動,讓馬勒「我的時代終將到來」的預言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紐約的聽眾,則從來都是音樂廳馬勒滿。我本人在過去十多年中,也曾幾次在林肯中心的音樂廳聽紐約愛樂樂團在不同名家棒下演奏馬勒交響曲,也在幾個街口之外的卡耐基音樂廳聽過其它世界名團演奏馬勒交響曲。明年五月,紐約這兩個音樂殿堂裡還有一系列馬勒音樂會等著愛樂者們。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

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

馬勒曾說:「我的音樂永遠都是大自然的聲音。」馬勒是從浪漫主義的、詩意的角度來理解「自然」的,縈繞於他腦際的是生命與死亡、大地與宇宙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 杜達梅爾/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

▲ 阿巴多(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04)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馬勒第五交響曲(倫納德·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

根據蘋果公司規定,微信iOS版讚賞功能關閉,如您對本文表示支持,蘋果設備用戶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馬勒: 第五交響曲
    從馬勒第五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創作進入了新階段,不再寫有聲樂的交響曲,直到第八交響曲才重新加入合唱,另外,有哲學意味的樂曲解說也消失了,出現了對位技法更純熟交響樂;他的音樂從純真走向深邃。第五交響曲 布列茲版布列茲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 馬勒《第五交響曲》| 最美的柔板:寫給新娘阿爾瑪的情書
    《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901至1902年之間,《第五交響曲》描繪了馬勒與未來妻子阿爾瑪·辛德勒(後來的阿爾瑪·馬勒)之間的愛情發展過程。馬勒《第五交響曲》與眾不同地有著五個樂章而不是傳統的四個樂章。整部作品分為第一部分:葬禮進行曲;強烈的感動、最強烈的激情。第二部分:諧謔曲。第三部分:柔板;迴旋曲式結尾。
  • 古典音樂課堂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文字幕)——兩極的絕響
    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同時各個樂章間的聯繫更多地依靠音樂自身邏輯的發展,而不是音樂之外的標題因素。不過正如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一樣,內在的標題性內容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更加趨向於抽象化。馬勒本人曾說:「我的音樂永遠都是大自然的聲音。」
  • 馬勒《第三交響曲》
    3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交響曲中的節奏、樂句以及情感脈搏是一本開放性的書,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古典陣營中的作曲家都強,而江湖騙子式的指揮家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幸運的是,一些知悉作曲家的指揮大師為後人錄製了寶貴的遺產。在馬勒本人指揮的《第二交響曲》一些演出中,奧託·克倫佩勒指揮了臺下樂隊,並幫助他準備了《第八交響曲》的首演。
  • 馬勒第二交響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 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仿佛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此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 【漫步經典】馬勒的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這個樂章馬勒這樣寫道:「過去的回憶……往日英雄生涯產生的純粹而毫無瑕疵的太陽的光線」。這一樂章猶如舒伯特的蘭特勒舞曲一樣快活而明朗。第三樂章:c小調,3/8拍子。「緩緩流動的」,三段體的詼譜曲。馬勒對這個樂章敘述如下:「當從第二樂章意猶未盡似的夢中醒來,再度回到生活的喧譁中後,你們常常會覺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動著,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襲來。
  • 旅人之歌,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人生劇變之際、多愁多事之秋,這本用德語生硬翻譯的詩集,令馬勒如獲至寶、猶遇知音。用阿爾瑪的話說,「它們(詩句)的無限哀愁回應了他自己(馬勒)的愁思」。        馬勒從詩集裡挑選了七首,寫就一部六個樂章的《一個男高音與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樂隊的交響曲》。其中,前五首詩分別獨立形成一個完整樂章,最後兩首則被共同用於第六樂章。各章的具體唱詞,現在已經很容易通過網絡檢索獲得。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他人生從商業到古典音樂的轉折點發生在 1965 年,他接觸到了馬勒第二交響曲,從那一刻起,他感到他身體深處發生了一些隱秘而劇烈的變化。" The music just wrapped its arms around me and never let go.「 這音樂將它的手臂纏繞於我,我再也無法出離。
  • 深圳交響樂團年終鉅獻:豪華陣容演繹馬勒交響曲「復活」
    在2020年接近尾聲、即將迎來2021年新年之際,深圳交響樂團於12月25日20:00在深圳音樂廳為觀眾帶來音樂季年終鉅獻--《進擊的巨人》,音樂總監林大葉執棒深交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
  • 詩意的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交響曲體裁的前身是義大利歌劇序曲,代表人物義大利歌劇作曲家A.斯卡拉蒂1680年創立的義大利歌劇序曲形式是現代交響曲的開端。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第二樂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第三樂章代表完全損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以一首歌為本之第四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恒生活」的結束。這首交響曲首三段樂章於1895年3月4日在柏林由作曲家本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
  • 馬勒:第四交響曲 「天堂之歌」
    節目簡況:馬勒G大調第4交響曲版本1
  • 水藍指揮的《馬勒第二交響曲》| 當下,我們需要另一種復活
    既然沒有「馬太」,今天我們就給大家提供一場馬勒的「復活」交響曲演出視頻(藍光1080P)。馬勒的這部第二交響曲當然不是宗教意義的「復活」,但它的精神意義一樣是相通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水藍/新加坡交響樂團1895年12月13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愛樂樂團,《C小調-降E大調第二交響曲》在柏林首演。
  • 我聽到了宇宙最深處的聲音丨湯沐海指揮馬勒《第八交響曲》
    作為天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的湯沐海率領天津交響樂團從2015年1月25日開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按照交響曲的序號排序,每場上半場貝多芬、下半場馬勒,將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和馬勒的十部交響曲,加上貝多芬的《降B大調大賦格》、馬勒的《大地之歌》,以十一場音樂會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兩名偉大作曲家的扛鼎之作。而今夜七百餘名觀眾在天津大劇院,見證了天津音樂演出史上的一個壯舉。
  • 交響樂中純淨的小號之聲——馬勒《第三交響曲》
    本期分享將由青年小號演奏家陳嘉偉將為我們演繹馬勒《第三交響曲》小號著名片段,帶我們了解馬勒的獨特深情。出品:朝音學院小號演奏:陳嘉偉視頻剪輯:楊煥翊馬勒《第三交響曲》作於1893-1896年,表現的是馬勒的自然觀。馬勒原定此曲標題為《夏晨之夢》。馬勒根據他「交響曲必須如同整個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則,在其中的第三交響曲嘗試定義自然中所有聲音。
  • 「地球上有馬勒,報告完畢!」
    梵志登指揮馬勒《第五交響曲》(紐約愛樂/2017)「我的時代,已經來到!」
  • 玫瑰所指:塵世中的馬勒
    玫瑰所指:塵世中的馬勒——杜達梅爾的馬勒《第六交響曲》
  • 「姐夫」捷傑耶夫的馬勒有俄國口音?
    [摘要]馬勒第五交響曲中的這個小柔板樂章在當代大多數指揮家的闡釋下,已失去其原貌和原意。「流行」的原因,除了馬勒音樂在20世紀逐漸被認識以及與時代精神的契合等大的背景之外,還有一個具體的原因,那就是馬勒那需要龐大交響樂團的鴻篇巨製,總能給指揮臺上的人贏得熱烈喝彩和轟動性成功,因為馬勒交響曲的結尾——想想第一、第二、第五、第七吧——常常輝煌無比,巨大的聲浪激發聽眾席群情激昂、熱血沸騰。但也正因為如此,多少馬勒交響曲的拙劣演繹藏身於馬勒式的「喧譁與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