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這個周末,紐約愛樂樂團的新演出季節開幕。音樂會由將於明年上任的新的音樂指導梵志登指揮演出了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美國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一部新作品(為兩部鋼琴而作的鋼琴協奏曲)。
▲ 梵志登/紐約愛樂/2017(正片從9分30秒開始)
這是本季第一場音樂會,所以會有國歌環節。筆者觀看的是第三場
馬勒第五交響曲是我最早熟悉的馬勒作品之一,不同的錄音收集了不少,也聽過不少,但現場音樂會聽這部作品,這還是第一次。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有點顛覆了我在錄音中對這部作品形成的總體感受。過去幾年中只聽過幾次紐約愛樂的音樂會,對這個指揮家也沒有很多的了解(除了去年在芝加哥聽過他一場音樂會,好象沒有聽過他的錄音),所以對音樂會的演出的效果沒有很高的預期。從開始到結束,這部作品時而小號獨奏或六支圓號齊奏或合奏,或是三支長號齊奏產生的明亮的聲場,時而與木管樂器的獨奏重奏混合,時而又交織在激昂或者輕柔的弦樂中,讓我產生斷斷續續,跌跌碰碰的感覺。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
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而馬勒這部作品,似乎以鬆散但是龐大的結構,通過渲染不同情緒和營造多種不同的意境,展示了一幅漫漫人生路上命途多舛多樣的畫卷。
馬勒第五交響曲有五個樂章,但是馬勒將它們從邏輯上分成三大部分。第一第二樂章構成第一部分,第三樂章為第二部分,最後兩個樂章組成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兩個樂章基本上是一個整體,我能感覺到一種勃拉姆斯式的沉悶和貝多芬中期作品中的那種的搏鬥,時常有讓人撕心裂肺的感覺。這部分音樂元素和性格複雜多變,馬勒在總譜上有些地方明確標記演奏要「儘可能激情和狂野,激越」。毫無疑問,梵志登充滿激情,雖然他似乎並沒有伯恩斯坦或巴倫博伊姆那樣能得心應手充分調動樂團的情緒,但是這部分的演奏中,也很貼切地將馬勒作品的音樂的力量表現出來。
第二部分是詼諧曲的第三樂章,六支圓號齊奏出的引子為樂章奠定了明亮和輕鬆的氣氛,仿佛在第一部分漫長的沉悶和衝突之後,讓人產生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紐約愛樂樂團的銅管樂器尤其是首席小號,木管樂器的演奏非常完美。第一樂章幾次出現的小號獨奏通透明亮又柔和甜美。
第三部分的兩個樂章的音樂性格形成對比。先是第四樂章夢幻般的《小柔板》,讓在前面三個樂章中都很突出的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休息,以整個弦樂組和豎琴演奏,營造出了情愫繚繞,情思綿綿的意境。這個樂章可能是馬勒音樂中最為流行最為人知的片段,尤其在七十年代拍攝的電影《魂斷威尼斯》中作為背景音樂而更為人所知。電影是義大利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託瑪斯·曼的同名小說改編。有說法小說以馬勒為原型。除了原作中主人公是作曲家和電影使用了馬勒的這個樂章和第三交響曲片段,似乎並無說服力。小說和電影表現的是主人公的同性戀意念,而這個樂章普遍認為是馬勒寫給愛妻艾爾瑪的情書。紐約愛樂的弦樂組在這個樂章的表現尤其出色,音色溫暖柔和。首席豎琴師南希·阿倫的琴聲與弦樂器交織,如月色下平靜的湖面上微風吹起的陣陣漣漪,清晰迴蕩,仿佛在撥動人的心弦。
第四樂章末尾平靜結束後,直接進入迴旋曲結構的終曲樂章。開始的主題以圓號奏出,各種木管樂器回應對答,是歡快的舞曲風格。這個樂章的總體氣氛很喜慶,從頭到尾積極樂觀,能量飽滿。在這個快板樂章,樂隊的層次感和整體感都很強。可以想見,雖然梵志登要到下個演出年度才正式走馬上任,過去好象從來沒有指揮過紐約愛樂樂團(剛離任的音樂指導阿倫·吉伯特說從來沒有聽過他的指揮),但因為指揮和樂團對作品的熟悉和了解都相當充分,所以他們的初次合作即獲得很好的效果。這大概也顯示了指揮家的智慧,知道選擇啥樣的作品作為處女秀能保障演出的成功。
▲ 荷蘭指揮家、小提琴家傑普·梵志登(Jaap van Zweden 1960—)
梵志登曾經和倫敦愛樂樂團錄製過這部作品,而紐約愛樂也有偉大的馬勒音樂演奏傳統,不僅馬勒曾經在一百餘年前任樂團的音樂指導幾年,而且上世紀多位樂團的掌門人都是馬勒音樂的積極倡導者,尤其是伯恩斯坦在五六十年代的推動,讓馬勒「我的時代終將到來」的預言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紐約的聽眾,則從來都是音樂廳馬勒滿。我本人在過去十多年中,也曾幾次在林肯中心的音樂廳聽紐約愛樂樂團在不同名家棒下演奏馬勒交響曲,也在幾個街口之外的卡耐基音樂廳聽過其它世界名團演奏馬勒交響曲。明年五月,紐約這兩個音樂殿堂裡還有一系列馬勒音樂會等著愛樂者們。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in C sharp minor),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
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
馬勒曾說:「我的音樂永遠都是大自然的聲音。」馬勒是從浪漫主義的、詩意的角度來理解「自然」的,縈繞於他腦際的是生命與死亡、大地與宇宙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 杜達梅爾/西蒙·玻利瓦爾交響樂團
▲ 阿巴多(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2004)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馬勒第五交響曲(倫納德·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
根據蘋果公司規定,微信iOS版讚賞功能關閉,如您對本文表示支持,蘋果設備用戶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