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所指:塵世中的馬勒

2021-02-17 光影手記

玫瑰所指:塵世中的馬勒

——杜達梅爾的馬勒《第六交響曲》

鄭亞洪


       我記得聽完馬勒《第九交響曲》後坐在音樂廳裡一種想流淚的感覺,記得海廷克演繹《第六交響曲》帶來的切膚痛感,也記得等待《第五交響曲》的那種漫長過程。終於,與馬勒同名的八零後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率團來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馬勒《第六交響曲》,儘管聽過一次現場,我還是想去再聽一次。

馬勒《第六交響曲》(Tragic)即《悲劇》。馬勒經曆命運的三次打擊:「第三樂章描述他的兩個小孩子笨手笨腳的遊戲,他們跌跌撞撞在沙灘上奔跑,令人戰慄,孩子的聲音變得富有悲劇性,直到一種逐漸消逝的聲音在呻吟。在最後的樂章裡描述裡自己和毀滅,或者他稍後說的,描述他的英雄。這位英雄受到命運的三次打擊,第三次擊倒他,他像一棵樹一樣倒下。」(《憶馬勒——回憶錄與書信集》 阿爾瑪·馬勒著 )

在《第六交響曲》裡它發生了,很多評論家、樂迷都信。馬勒作第五、第六交響曲是他人生與婚姻最輝煌時期,他的大女兒並沒有夭折,阿爾瑪也沒有移情別戀。為什麼他偏偏那麼悲情呢?難道他會預言自己今後的生活?或者他喜歡以悲劇寫生活?我們只有來聆聽。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今晚兩千多名觀眾期待著一本叫《悲劇》的馬勒大書緩緩開啟。洛杉磯愛樂樂團四管編制的一百一十名樂手填滿了舞臺每一個空間,四把低音提琴安排在左側,兩架豎琴和一臺鋼片琴安排在最右,舞臺左後位置擺著一張長形方桌,上面擱著一把木錘,把手朝外,像一個警句,又像一個人生判詞。誰將敲響今晚的「命運之錘」?

杜達梅爾出場,氣度不凡,洛杉磯愛樂等他來駕馭。第一樂章齊整的進行曲步伐抓控得很棒,小軍鼓定音鼓紛至沓來,樂團中部升騰起來底氣十足的弦樂「雲團」,弦樂有歐洲老牌樂團的深厚底蘊,木管音色優美。如果說弦樂是樂團的本和基,那麼管樂就是它的靈魂。第一樂章一番洶湧的明暗實力較量後,雙簧管、笛子等出來,馬勒的感性一面流露無遺,優雅又傷感的法國號滑過,迷人的法國號滑過,它們撥動了觀眾的敏感神經。有樂手走到舞臺後面演奏牛鈴,鈴聲通過舞臺左邊側門傳遞出來。在原譜中馬勒要求真實模仿遠方牧場上「分散的牛鈴」,聽起來有種「聲音自遠方來」的感受。第一樂章洛杉磯愛樂管樂手有驚人表現,最中間的女笛子手表現最佳,慢樂章被演繹得絲絲扣扣,如歌如泣。杜達梅爾把馬勒放在時間的容器裡煮,將幾近空無的撥弦放大到無限。第三樂章「諧謔曲」,杜達梅爾幽默詼諧,與樂手頻頻過招,輕鬆自如。

第四樂章終曲「有力的快板」最考驗樂手們力氣和毅力,樂手們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同時不失自控力,遺憾的是管弦樂交集時有小瑕疵,但很快在定音鼓強的號召下,它們重新走在一起。敲牛鈴的樂手走向木錘,他拿起大木錘高高舉過頭頂,停了停,待管弦樂共同攜手如波浪滾過,他才放下錘子擊響今晚第一聲「命運之錘」,這一錘一下子將馬勒這棵大樹攔腰截斷。管樂與弦樂繼續廝磨,糾纏,搏鬥。第一小提琴solo描繪出馬勒內心的孤寂,三聲木錘最後一擊交給定音鼓,哀嘆之中發出神一般的誓言:「阿爾瑪,為你而生,為你而死」。當所有的悲劇即將畫上句號,低低的管樂傳出,像哀婉,像籲求,讓人噓唏不已,願意死,更嚮往生!終於,杜達梅爾給它畫上句號。

全場屏住呼吸,無人鼓掌,細細品味這寂靜之上的無限悲涼!

 

  2015年3月23日 上海

玫瑰所指——塵世中的馬勒

70後指揮大師Teodor Currentzis 最新錄製的馬勒第六

相關焦點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另外兩個環球出版之出版更包括1952年推出之第三版及1970年所推出的注釋版。而作為馬勒協會接管的馬勒交響樂全集注釋版的一部分,卡普蘭基金會(Kaplan Foundation)及環球出版合資經營之機構於2007年發行了另一個第二交響曲的注釋版。杜弗爾出版社(Dover Publications Inc.)及博浩出版社亦曾推出過該交響曲之早期錄音版本。
  • 旅人之歌,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李白與馬勒不可不謂擁有穿越時空的心理映射,此時的馬勒想必也在通過樂曲中的醉意——生活中的馬勒會避免醉酒,宣洩人生境遇之坎坷。        第二首《孤秋》的原詩有多種解讀,有人說是錢起的《效右秋夜長》,也有人說是張籍或張繼的作品。由於最初的翻譯原因,單純從字面上去尋找詩作原型,已經無法形成一個確定的結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理解它的音樂意義。
  • 馬勒第二交響曲
    第一樂章的 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仿佛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此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從此後五十年,他的名字將緊緊地和馬勒的這部作品聯繫在一起。這個男人在全世界的各大音樂廳出沒。他對於馬勒的研究從私人的愛好,變成了炙熱的野心與執迷。終於,四十歲生日那天,Kaplan 醒悟:他必須親自指揮馬勒第二交響曲,從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開始,從每一個細節開始他才能重構、理解馬勒所敘述死亡與重生。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一個四十歲的男人要從頭開始學習指揮?
  • 馬勒 | 絕望與痛苦中,與醜惡世界奮力抗爭
    在那裡相繼有12個孩子降生,但一半都早逝。此時的伊赫拉瓦是個有兩萬餘人口的商鎮,在此古斯塔夫有機會接觸到民間的音樂,比如街頭歌謠、舞蹈曲調、軍樂的小號聲等。這些元素在他之後的創作中都有所體現。古斯塔夫4歲時,發現了祖父母的鋼琴,並立刻就開始了學習。他的演奏技術長進很快,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神童」。10歲時,就在城裡的劇院舉行了公演。
  • ...音樂會|翁若佩|馬勒|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殷巴爾|何康國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延續2019年8月上任後啟動的馬勒交響曲演出計劃,將在11及12月2020年臺北市音樂季帶來5場音樂會,包含馬勒第5、第6、第7號交響曲,同時安排2場音樂會演出德沃夏克及巴託克的經典作品
  • 馬勒:第四交響曲 「天堂之歌」
    西諾波裡指揮愛樂樂團馬勒的第四交響曲(馬四)告訴世人:人必須返璞歸真才能受到天上的祝福,因為「像孩子那樣的純真,才能進入天國」馬勒第四交響曲是1900年創作的,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樂章後,他突然喪失寫作靈感,糾結一段時間才恢復,事後馬勒非常鍾情自己的第四交響曲,他說:整部作品的基調是
  • 馬勒: 第五交響曲
    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由馬勒指揮首演。第1樂章,小號吹起了一場詭異的葬禮,小提琴與大提琴在痛苦的奏著一曲憐憫的悲歌。副主題的插入如山崩地裂般,馬勒在總譜上的標記是「突然加速,至狂怒粗暴」,小號和圓號在憤怒的嚎叫,終於揭開了這場葬禮的主旋律:悲憤!這二字,是為誰所悲,又是為誰所憤。
  • 馬勒,天國的階梯
    1897年2月,為了獲得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總監的職位,猶太人馬勒公開改信羅馬天主教。這一務實的舉動,得到了當時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認可。當年5月,馬勒得償所願。但是,新的工作,除了挑戰,也給他帶來了不少困擾,著名的指揮家因此無暇顧及作曲這一業餘愛好。《第四交響曲》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工作給他造成的巨大壓力。
  • 馬勒《第三交響曲》
    3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
  • 【今日大師】馬勒
    ·馬勒(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生於奧地利帝國波希米亞的卡裡什特(今屬捷克)的一個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家庭。辛德勒結婚,育有兩個女兒;長女在1907年過世,同年他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還失去了維也納歌劇院的職務──馬勒試著在維也納表演他並未被廣泛接受的作品,卻受到多數反猶太的媒體攻訐抨擊。縱然第四號交響曲曾獲得些許好評,一直到1910年第八號交響曲首演,馬勒才真正在音樂上得到肯定,之後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開演出。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是新一代的貝多芬,系列CD大量存在。九部交響曲中最短的一部只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最長的則將近兩個小時,但都需要大量時間的聆聽。 馬勒提出了一個更大的難題,他的音樂既展望二十世紀,又回顧十九世紀,冗長的樂章往往由難以編織融合在一起的不同音樂元素組成。這就給詮釋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他們使音樂具有彈性,誇大其表達效果,給人們留下的是將作品拉來拉去的感覺。
  • 「姐夫」捷傑耶夫的馬勒有俄國口音?
    而高水準的、真摯感人的馬勒音樂,來自貫穿於聲音中的靈性與精神。正如最早認識到馬勒音樂價值的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所洞悉的:「馬勒作品的最高價值不在於它通過引人注目、大膽、冒險等顯示出來的新奇,而在於這種新奇被融入到優美的、充滿靈感的、深刻的音樂之中,在於這種音樂高度的藝術創造性和深厚的人性內涵所具有的永久價值。這一切使之在今日仍充滿生命力,並擁有美好的未來。」
  • 我薦|布魯諾•瓦爾特:相遇馬勒(王崇剛譯)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曾用神奇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女像,並愛上了她——譯者注)彪羅獻給馬勒的象徵性頌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它給兩個人授予了榮譽:馬勒被美妙地比作賦予無生命的東西以生機的人;彪羅給予他人如此巧妙的熱心致敬,彰顯了他藝術家的高尚情懷。馬勒堅定藝術信念中的巨大能量,掃除了劇院的陳腐與疲態,引領新歌劇時代到來。
  • 布列茲告訴你關於馬勒的一切
    像梅西安——他是一個極好的導師——他和馬勒之間沒有一點關聯。而在我看來馬勒是和布魯克納聯繫在一起的,就像雙胞胎,在書上一直把他們放在一起,「馬勒,布魯克納」,或者「布魯克納,馬勒」。他們之間很少有共同點,他們的音樂理念截然不同。在法國音樂教育中,馬勒是被忽視的。
  • 交響樂中純淨的小號之聲——馬勒《第三交響曲》
    本期分享將由青年小號演奏家陳嘉偉將為我們演繹馬勒《第三交響曲》小號著名片段,帶我們了解馬勒的獨特深情。出品:朝音學院小號演奏:陳嘉偉視頻剪輯:楊煥翊馬勒《第三交響曲》作於1893-1896年,表現的是馬勒的自然觀。馬勒原定此曲標題為《夏晨之夢》。馬勒根據他「交響曲必須如同整個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則,在其中的第三交響曲嘗試定義自然中所有聲音。
  • 「地球上有馬勒,報告完畢!」
    在那裡的,已不是人的聲音,而是運行中的行星和太陽……」這是在二十世紀初,他寫下裡程碑似的作品「第八號交響曲」之後說的話。距今一百零一年前,在哈雷彗星目睹了響徹浩瀚宇宙的交響曲的問世之後,而再次回歸地球的時候,馬勒留下的另一句話也成為了現實。
  • 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筆者觀看的是第三場馬勒第五交響曲是我最早熟悉的馬勒作品之一,不同的錄音收集了不少,也聽過不少,但現場音樂會聽這部作品,這還是第一次。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有點顛覆了我在錄音中對這部作品形成的總體感受。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
  • 如何在馬勒的《第四交響曲》中「保持社交距離」?
    這場音樂會也在本周一(7月20日)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節目中播出。馬勒《G大調第四交響曲》從現場情形我們可以看到,「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也延伸到了舞臺上,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以小編制的形式呈現。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馬三闡述了大自然對馬勒音樂思想的影響。在莫扎特家鄉薩爾斯堡附近的斯坦巴赫,有一處湖光山色的馬勒專門用於夏天度假或者創作的家。1896年夏天,樂季結束後,馬勒回到這個家開始悉心創作,有一天,他把他新創作的第三交響曲《夏日清晨之歌》用鋼琴彈給他的弟子瓦爾德聽。這是瓦爾德第一次到斯坦巴赫這來看望馬勒,他對馬勒說:「這裡的風景美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