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留下臨終遺言,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弄懂

2020-12-27 楊田說育兒

《易經》被稱為中國文化之源頭,是我國古典哲學流派道家和儒家的核心典籍,也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

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將自然和社會兩種科學融為一體,雲集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

很多人都覺得《易經》就是《周易》,其實不然。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

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大多數世人下意識的會將《周易》等同於《易經》。

從本質上來講,《周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周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

這段話,就是《易經》的核心。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授厥緒。嗚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歸中於河。微持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中」類似於我們現代人說的中庸之道。

周文王的這段遺言,其實就是要警示自己的兒子,不要偏離"中"的狀態,才能讓江山一直傳承下去。

而放之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就是要人們適可而止,要把握尺度,不可越界。

其實越是大道理,越是簡單。

很多聖賢所說的話聽起來高深莫測,實際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佔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

幾千年來,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中。

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簡至繁,也可重回樸素,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生只要讀懂《周易》就夠了

《周易》是跨越時空才能留下的經典作品。實在不可不讀。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人們覺得它深奧,卻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探索它。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使易經讀起來更通俗有趣。

1、精美圖解,本書採用現代圖解手法,穿插多幅精美的手繪插圖,文白對照,能讓讀者在輕鬆的氛圍中領悟很多古人的智慧。

2、書中還有詳盡的注釋,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為你掃清所有閱讀障礙,準確理解原著的精妙。

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還有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希望這本《圖解易經》可以幫大家更好的理解古人在《易經》中真正想留給我們的智慧。

這本《圖解易經》僅需56塊錢,也就是兩頓午飯的價錢,就能夠讓你受益匪淺。

快來感受《易經》古老的魅力,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吧!

點擊下方商品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周文王留給兒子一段遺言,是《易經》的核心,可惜至今無人參透
    而且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完全的參悟此書,這本奇書就是《易經》。我們所說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經》的,《易經》是個大概念,也是一個統稱,《周易》只是《易經》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易經》的最後一個版本。《周易》是由周文王在《易經》八卦基礎上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說是對上古《易經》的一個整理概括與創新。周文王的遺言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時候,感覺來日無多。
  • 周文王臨終前遺言,為《易經》核心思想,耐人尋味,影響至今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是由周文王演繹的。由此可見,我們稱周文王是《周易》創始人,實際上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的。
  • 周文王臨終留給兒子一段話,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沒琢磨透
    而且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完全的參悟此書,這本奇書就是《易經》。現在很多人其實分不清《易經》還有《周易》的區別。通俗點講,《易經》其實是一個統稱,從原始時代的伏羲開始,到周文王姬昌演繹《周易》一共有4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就是伏羲氏開創的先天八卦。第二個版本是之後神農氏創造連山八卦。之後黃帝軒轅氏又開創了歸藏八卦。最後才是周文王姬昌演繹的《周易》。
  • 周文王創《周易》,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至今耐人尋味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是由周文王演繹的。由此可見,我們稱周文王是《周易》創始人,實際上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的。他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商紂王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崇侯虎諂媚,說盡周文王的壞話。
  • 周文王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為何稱說出《周易》的核心
    但是,要說《周易》的核心,卻是在周文王死前留下的一段話。在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並跟兒子說了一段話,讓兒子銘記於心。後人稱後人稱為《保訓》,這段話也是《周易》的核心。《保訓》出土時,專家們還專門對這個內容召開研討會,眾說紛紜,見解不一,專家至今都沒弄懂。原文如下: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保(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保(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
  • 《易經》的精髓在周文王的家訓裡,300字的遺言,核心就這一個字
    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老人思考良久只說「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為什麼?我們說到《周易》也就是《易經》,大家都停留在佔卜,算卦的的層面上,似乎這是一本十分玄學,學會了就能通曉天地的神書。其實不是這樣的。《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
  •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臨終遺言?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都曾在臨終前說出過一段深入人心的遺言,下面就來盤點幾段比較著名的臨終遺言。1、劉備臨終託孤劉備作為有名的「草根皇帝」,其人生本就算是一個傳奇,而他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那段遺言也是流傳千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清華教授的臨終遺言:被誤解千年的「迷信」,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
  • 張作霖臨終前留下遺言,決不可讓此人進入東北,事實證明他很英明
    6月初,張作霖因戰事不利,正式發表出關通電,乘坐專列離京,返回東北奉天,宣告北洋舊軍閥時代的落寞,但因張作霖主政時期,與日軍虛與委蛇,沒有滿足日本移民和開辦工廠、礦場的需求,在4日凌晨,專列在行駛到皇姑屯車站時被炸,張作霖重傷被緊急移送瀋陽,終不治身亡,年僅53歲,張大帥臨終前,專門給兒子張學良留下遺言,絕不能讓山東省長張宗昌進入東北,否則家業不復存焉,這是怎麼回事呢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4字遺言,孫子忘記了,最終成為千古罪人
    (《三國演義》)以上是三國演義中,一代權臣司馬懿臨終前的遺言,大意為:司馬懿侍奉曹魏幾十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好多人認為司馬懿有二心,致使司馬懿本人非常恐懼。現在,司馬懿臨終前,勸誡身邊的兩個兒子,要善於治理朝政,以後無論做什麼決定,幹什麼事情,都要慎重,再慎重。司馬懿說完之後,就去世了。尤其是最後4個字「慎之!慎之!」
  • 秦二世胡亥「臨終遺言」及評析
    自然人的臨終遺言(遺囑)有書面,也有口授由他人代書,當然還有口頭等若干種形式,公元前207年大秦王朝短命暴君秦二世胡亥的「臨終遺言
  • 31位被殺宣教士的臨終遺言,看完淚奔......
    1. 艾渥德 Atwater.Mrs.殉道日期:1900年9月21號殉道年齡:28歲殉道地點:陝西省嶽陽(今古縣)國籍:澳洲臨終遺言:「我們的血會像水泥般做成了地基,神的國度在這地之上延綿。我們雖被剷除,主名卻得高舉。神引導和賜福給我們!」
  • 為什麼說董海川沒弄懂八卦楊露蟬沒弄懂太極?
    為什麼說董海川沒弄懂八卦楊露蟬沒弄懂太極?
  •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在臨終時,只要還能喘口氣,總是要交待幾句的,這便是遺言。便是阿Q,也要學人大喊一聲:「老子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這樣的遺言,徒供旁觀者發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善」者,並不是與「惡聲」相對的,善是「善哉善哉」之意,充滿了臨死者對一生的追思,然而撫今追昔,有今有昔,唯獨沒了明天,怎不教他感喟萬千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有一句近似遺言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在古代,《易經》中的乾卦是儒家立派的根本,而道家則是以《易經》中的坤卦作為核心,甚至連古代謀士軍師必學的三十六計,也是源自《易經》這本奇書。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兩人曾公開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易經》這本書功不可沒。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很大程度源於其中的內容多數都是科學無法解釋的。
  •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提起《易經》國人一定並不會陌生,這一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說《易經》流傳到現在,但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來的產物。
  • 十大元帥的臨終遺言,一個比一個震撼!
    開國元帥們,為創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無私奉獻了自己的畢生,他們彌留之際的臨終遺言」高度濃縮了他們一生叱吒風雲,致力於革命、建設事業的信念和追求,字裡行間體現了他們對黨的「忠心」、對事業的「熱心」、對信仰追求的「恆心」、對人民群眾的「愛心」、對權力恪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