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孤兒》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批判小說

2021-03-02 文學考研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會批判小說。

富人的棄嬰奧利佛在孤兒院裡掙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闆那兒當學徒。難以忍受的飢餓、貧困和侮辱,迫使奧利佛逃到倫敦,又被迫無奈當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萊羅先生收留,不幸讓小扒手發現又入賊窩。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布萊羅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他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南部樸茨茅斯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1832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了歌劇、笑劇、隨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以長篇小說最為成功。《霧都孤兒》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還有《匹克威克外傳》。從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創作走向成熟的時期。這時期他先後到過美國、義大利、瑞士、法國旅遊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聖誕故事集》和長篇小說《董貝父子》。

從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創作取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先後寫的《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孤星血淚》等長篇小說,這些作品把揭露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的國家制度、政治機構和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社會關係,同時對勞資衝突和工人命運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狄更斯不知疲倦地從事文學創作活動30餘年,最後在寫作長篇小說《艾德溫·杜魯德之謎》的過程中,因勞累過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狄更斯替友還賭債:狄更斯有一個面之交的朋友詹姆堂森。詹姆堂森有次賭錢欠了查利德五千英鎊,查利德限他一個星期內還清。詹姆堂森十分為難,想起了那位一面之交、卻待人友善的朋友,就求助於狄更斯,狄更斯滿口答應替他還債。詹姆堂森帶了查利德去找狄更斯,只見室內空空蕩蕩,只有一張床和一張堆滿稿紙和酒瓶的桌子,查利德用一種懷疑的口吻問道:「詹姆堂森欠我的債你來替還他,是嗎?」狄更斯答道:「是的。」查利德哼哼說:「憑你這些廢紙和破酒瓶,就能還清這筆巨債嗎?」狄更斯說:「當然不是憑這些,而是憑我的左手。」

狄更斯當時已經聞名整個英國和歐洲,但由於他不喜歡在交際場合拋頭露面,認識他的人極少,只是聽說他用左手寫作。當查利德一聽說這人用左手寫作,大吃一驚:「難道你就是狄更斯?」狄更斯點了一下頭:「你算猜對了。」查利德趕緊握住狄更斯的手,興奮地說道:「能認識你,價值就不止5000英鎊了,詹姆堂森的債就算抵消了。」站在一旁的詹姆堂森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位一面之交的朋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狄更斯。

面對查利德的殷勤,狄更斯笑笑說:「你剛進來時,盛氣凌人,現在又變得這樣彬彬有禮,如果把這些作為題材寫成小說,它的價值同樣不止5000英鎊!」一席話說得這個勢利的債主十分尷尬。狄更斯替友還賭債的佳話也就這麼傳開了。

影片《霧都孤兒》根據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英國著名導演大衛·裡恩執導,1948年英國電影協會出品。

大衛將其嫻熟高超的電影技巧運用至影片的拍攝中,公映後立即風靡世界。法國電影史學界認為《霧都孤兒》是大衛·裡恩的又一部「浪漫主義拓印」。影片燈光與陰影的運用,表現出一種神秘與幻想的色彩。整部影片自然流暢,通過小主人公奧利佛曲折的經歷,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

天才導演——大衛·裡恩是英國著名導演,這位馳名世界影壇的宿將,一生經歷44年的導演生涯,銀幕上留下了他16部力作,奧斯卡提名56次之多,27尊金光閃閃的奧斯卡金像環繞身旁。由大衛?裡恩執導的著名影片有《紅菱豔》、《相見恨晚》、《孤星血淚》、《霧都孤兒》、《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等。裡恩的作品不僅在藝術的金字塔頂熠熠閃光,而且也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無論是戰爭片、歷史片,還是充滿浪漫色彩的傳奇片,都贏得了數以億計的觀眾。他的藝術軌跡是光榮而又神奇的。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好文章推薦閱讀:(點擊標題可讀)

1、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告

2、2018文學考研人最合理的備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學考研參考書目大全

4、下載 | 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大匯總

在「文學考研」微信公眾號首頁:

回復「真題」,可下載各大高校文學考研歷年真題;

回復「籤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學」複習籤到內容;

回復「測試」,可獲取古代文學基礎測試題;

回復「測試2」,可獲取現當代文學基礎測試題;

相關焦點

  • 狄更斯,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樸次茅斯市郊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廠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採訪員,報導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
  • 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在中國為何受到廣泛接受
    1956年至1957年,國內陸續上映四部英國電影,其中三部電影改編自狄更斯的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孤星血淚》(《遠大前程》)和《霧都孤兒》。2006年,羅曼·波蘭斯基版的《霧都孤兒》在中國上映。《霧都孤兒》為中國讀者和觀眾熟悉及喜愛的程度,在狄更斯的作品中,稱得上數一數二。「這是一個希望容易破滅的世界,遭到破滅的常常是珍藏在我們心底最殷切的希望,可以給我們的天性增添最大光榮的希望。」這是小說結尾的一段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狄更斯:他就是那個霧都孤兒
    狄更斯對霧都孤兒這一人物形象懷著極大的善意,他不惜為故事安排下一個相對俗套的大團圓結局,也要讓好人最終得到好報、惡人最終遭到報應。為什麼狄更斯如此偏愛奧利弗·崔斯特,其實原因很簡單:狄更斯正是那位霧都孤兒。
  • ...查爾斯·狄更斯|老古玩店|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奧利佛·退...
    他的小說,並非當時英國社會的主流,他不看主流,專門描寫暗黑面,十九世紀,英國發展迅猛,一步步成為世界霸主,英國人的生活水準,日益舒適,但在狄更斯筆下,卻看不到這些,他關注的是一些並非主流的小人物,他的小說,更多地產生於他比較暗黑的頭腦。關注小人物的個案,或許就是狄更斯存在的意義。狄更斯於1812年出生於樸次茅斯。
  • ——讀狄更斯《霧都孤兒》
    在瀰漫著濃霧的倫敦街頭,一個小男孩的身影在暮色中閃現,他有著一雙最清澈的眼睛,雖然衣衫襤褸,仍閃動著堅定而純真的光芒,這就是《霧都孤兒在這本小說當中,你會發現狄更斯那讓人著迷的風格在形成,故事總有著倫敦瀰漫的濃霧與夜色,也有著對於現實最細緻而又毫不留情的描摹,比如像濟貧院虛偽的真相,比如倫敦犯罪率的高發,比如窮苦人家被餓死的悲劇,這就是狄更斯筆下的倫敦。環境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那時的倫敦,貧窮、髒亂,街頭時時都隱藏著罪惡,那是隨時可以吞沒人的汙濁力量。
  • 《小偷家族》:狄更斯的心靈雞湯救不了當代「霧都孤兒」
    眼前這位少年的形象,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狄更斯筆下的「霧都孤兒」。同為無父無母的可憐兒童,同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同樣被迫成為一名小偷,祥太和奧利弗退斯特的人生走向頗為相似。在《霧都孤兒》的結尾,奧利弗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和家人團聚,重獲幸福人生。在《小偷家族》末尾,祥太也告別了曾經共同生活的治,毅然決然地坐上了巴士。可等待祥太的,會不會是大團圓結局?抑或是另一段悲慘生活的開始?沒有人能說得清。
  • 霧都孤兒與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與遠大前程,狄更斯的人性光輝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國社會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生於樸茨茅斯的一個小職員家庭,小時候因為父親欠債進過監獄,後做過童工,受盡苦難與心靈創傷,這些人生悲慘經歷與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各種遭遇,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也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
  • 英國小說之王狄更斯的第一部浪漫主義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
    除他們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家自然還少不了狄更斯。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雙城記》等均出自他的筆下。不僅如此,他的小說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每部作品均翻拍兩次以上,成為教科書及學生時代老師們推薦的必讀經典作品。
  • 老電視劇《老古玩店》、《大衛·科波菲爾》,老電影《霧都孤兒》
    他的小說,並非當時英國社會的主流,他不看主流,專門描寫暗黑面,十九世紀,英國發展迅猛,一步步成為世界霸主,英國人的生活水準,日益舒適,但在狄更斯筆下,卻看不到這些,他關注的是一些並非主流的小人物,他的小說,更多地產生於他比較暗黑的頭腦。關注小人物的個案,或許就是狄更斯存在的意義。 狄更斯於1812年出生於樸次茅斯。
  • 批判貧富懸殊之社會的陰暗面
    此外,在《小杜麗》中,狄更斯對政府機構的代表「兜三繞四部」的諷刺與批判,在《艱難時世》《巴納比·拉奇》中對國會和國會議員的批評,也是十分尖銳的。狄更斯批判了當時英國引以為豪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機構。他批評法律的不公與虛偽。《霧都孤兒》通過奧立弗與孤兒們所受的非人待遇,抨擊了「濟貧法」;《艱難時世》中抨擊法律的虛偽和金錢基礎。
  •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人物-狄更斯
    狄更斯全名是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作家,他一生當中創造了許多重要的作品,有《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我們知道,狄更斯是一位現實主義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多是針砭時弊,揭露和批判社會現實的。《雙城記》便是這樣一部作品,一百多年來,《雙城記》一直深受讀者喜愛。狄更斯早期擔任過報社的採訪記者,他也常帶著筆記本在倫敦偏僻的角落和鄉村漫遊,這為他在以後的創作中積累下豐富的社會經歷,積累了許多創作的素材。
  • 看電影學英語:霧都孤兒
    故事簡介:《霧都孤兒》(英語:Oliver Twist
  • 從《霧都孤兒》看狄更斯的人性觀:每個人的靈魂,都與善良共舞
    19世紀30年代末期,霧都倫敦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處處充斥著壓迫,飢餓,罪惡和暴虐。狄更斯在《霧都孤兒》這部作品中既深刻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的黑暗和汙濁,人性的自私和邪惡,又塑造了小主人公奧利弗—作為純真和善良的代表,通過描述他一次次和邪惡勢力的鬥爭,以及另一個人物—南希從墮落到良知未泯,到最後為了救人甚至犧牲自已這一巨大轉變。
  • 《霧都孤兒》:藏在人物命運裡的時代
    作者:胡不歸 1838年,26歲的狄更斯出版了一本長篇寫實小說。當時的英國,進入維多利亞時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為超級大國。當然,繁華的表象之下,貧窮與罪惡也在不斷生長與爆發。
  •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查爾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至1870年6月9日)是英國小說家、記者、編輯、插畫家和社會評論家,他寫了《霧都孤兒》、《聖誕頌歌》、《尼古拉斯·尼克爾比》、《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和《遠大前程》等深受喜愛的經典小說。狄更斯作為19世紀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而被人們銘記。在他的成就中,他因對維多利亞時代下層階級的刻板描繪而受到稱讚,幫助帶來了社會變革。
  • 電影《霧都孤兒》:光怪陸離的都市眾生相,詮釋著人生的悲喜冷暖
    文:宿夜花電影《霧都孤兒》的譯名,與狄更斯另一部知名小說《遠大前程》改編的電影譯名「孤星血淚」,有著類似的傳譯思維。通過強調主人公孤兒身份、渲染辛酸苦楚的悲慘遭遇,製造一種情感力度與悲劇色彩,同時又給觀者製造懸念,是一種簡潔又通俗化的表達。
  • 查爾斯·狄更斯——深埋作品的人道主義
    導語: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1812年,經歷了十分坎坷曲折的人生,因此他的作品更多都是在披露英國現實社會和底層人民生活。他的作品從稚嫩到成熟,對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 馬夏爾西監獄:《霧都孤兒》(4)
    馬夏爾西監獄:《霧都孤兒》(4) 2012-02-17 11:16 作者:王星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7期
  • 在最壞的時代與最好的時代之間丨狄更斯逝世150年
    此外,在《小杜麗》中,狄更斯對政府機構的代表「兜三繞四部」的諷刺與批判,在《艱難時世》《巴納比·拉奇》中對國會和國會議員的批評,也是十分尖銳的。狄更斯批判了當時英國引以為豪的法律制度與法律機構。他批評法律的不公與虛偽。《霧都孤兒》通過奧立弗與孤兒們所受的非人待遇,抨擊了「濟貧法」;《艱難時世》中抨擊法律的虛偽和金錢基礎。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只會有一個狄更斯
    但是,根據這些偉大作品改編的電影卻鮮有佳作,儘管多達103部。 二十世紀的電影大師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出的《霧都孤兒》反響平平,雖然同樣由他執導的託馬斯·哈代的經典小說《苔絲》獲得了三項奧斯卡大獎。 在小說《霧都孤兒》裡,狄更斯用了頗重的筆墨描繪了孤兒奧利弗身陷「賊窩」的情節,初進賊窩,他沒有留下「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