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
經典影片《亂世佳人》被下架了!(先別慌)
在黑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行動中,有人認為該片&34;。於是,美國流媒體平臺HBO Max決定下架此片(後來加了段說明,又重新上架)。
《亂世佳人》是不是&34;先不論。但影片《藩籬》,卻實實在在告訴人們,即使廢除了奴隸制度,美國黑人的生活,卻並沒有好多少。
《藩籬》由好萊塢著名黑人演員丹澤爾·華盛頓自導自演。影片拿到奧斯卡四項提名,最終獲最佳女配角獎。
丹澤爾·華盛頓拿過兩個奧斯卡獎,片酬高達2000萬,是目前好萊塢身價最高的黑人演員。有人評價丹澤爾·華盛頓說:他不是一個偉大的黑人,而是一個有著黑色皮膚的偉大的人。
但膚色註定有些東西他是繞不過去的。比如《藩籬》的獲獎,就有人說是為了黑白平衡。
美國黑人生存環境的歷史轉折點,是美國內戰,或者叫南北戰爭。《亂世佳人》的&34;,指的就是南北戰爭的混亂時期。
戰爭期間,時任總統林肯在1862年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其主要內容在1865年,正式成為美國憲法第十三號修正案。
從此,美國正式廢除黑奴制度,黑人有了人身自由。
不過就像川普說的,林肯解放了黑奴,但結果卻......雖然川普一貫大嘴巴,但這句話也並非全不靠譜。
黑人有了人身自由,卻沒有實現政治平等,也沒有分得土地。恢復自由身的黑人,仍然要靠給農場主們種地,才能勉強餬口。
《藩籬》的主人公特洛伊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父親整天為按期繳租發愁,家徒四壁。母親因為生活無望而離家出走。
奧斯卡獲獎影片《綠皮書》裡,也有相似的情節。20世紀60年代,南方大片土地上,依然是黑人在辛苦勞作。和《亂世佳人》斯嘉麗家農場的黑奴勞動場景沒什麼差別。
可見,林肯發布宣言100年後,黑人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並沒有因為身份的改變,而徹底改變生存條件。
《綠皮書》
南北戰爭後,美國開始了大規模城市化進程。在《藩籬》故事發生的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的城市化已經接近70%。大量黑人來到城市,城市卻沒有提供給他們足夠和合理的生存空間。
在城市裡,黑人生存依然艱難。
特洛伊14歲時,在和父親一次激烈衝突後,離家出走。用雙腳走了100多英裡,來到城市。
那一刻,他像很多孩子一樣,覺得自由了,以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很快就發現,外面世界太大了,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塵埃,飄了好久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沒上過學,沒有一技之長。最簡單方便的生活就是白天當小偷,晚上露宿街頭。
填飽肚子之後找女人,有了女人就有了孩子。一家三口,需要特洛伊偷三倍的錢養活。偷不著就搶。偶爾一次不小心,&34;致人死亡,特洛伊進了監獄。
特洛伊這段經歷幾乎和美國著名黑人領袖馬爾科姆·X一模一樣。
馬爾科姆的父親因為參與黑人平權運動被害。他輟學後16歲來到城市,成為街頭小混混,做盡了底層黑人所能做的壞事,也嘗遍了底層黑人該嘗的酸甜苦辣。後因為搶劫失手,被判10年監禁。
巧合的是,以馬爾科姆生平改編的電影《黑潮 Malcolm X》,也是由丹澤爾·華盛頓主演。
《黑潮 Malcolm X》
不管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還是日後家喻戶曉的名人,卻有著相似的心酸經歷。作為黑人精英的丹澤爾·華盛頓,在影片中與他們合體,不知會有怎樣的心情。
時至今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致死。起因是他用了20元假鈔。弗洛伊德死後被抗議者視為英雄,葬禮也極其隆重。但後續有消息稱,弗洛伊德不僅用假鈔,有時也搶劫。
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後,有人這麼評價:如果你是生活在美國的黑人,那麼,你的生活會有很多困難。即使你有美好的願望,你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即使出獄後希望重新開啟美好生活,但社會也許不給你這樣的機會。
丹澤爾·華盛頓
1952年馬爾科姆被提前釋放,出獄後投身黑人平權運動。兩年後的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取消了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政策。但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白人仍然拒絕和黑人在同一個學校上課。為此,國家出動軍隊和直升機護送黑人學生,才把這項政策落實到位。
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特洛伊的孩子們將和他一樣。
特洛伊的長子不願和父親一樣。所以,他執拗地堅持音樂夢想,堅持不跟著父親去收垃圾。為此,他30多歲還沒有工作。為了維持生活,就只能啃老。每次張口向父親借錢,就必須忍受父親的一頓羞辱。
即便這樣,特洛伊的大兒子也不去偷去搶。
他真的就沒有出路了嗎?
還是有的。
一當兵。特洛伊的弟弟就曾當過兵。不過很不幸,在二戰的戰場上被掀掉半個腦袋。最後雖撿回一條命,智商卻變得和孩子一樣。
但他由此得到的撫恤金,不但養活了自己,還養活了哥哥一家人。
特洛伊的小兒子最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選擇了當兵。6年後他對哥哥說想退伍。哥哥安慰他說:&34;
但如果他繼續在軍中待下去,就有可能去參加越戰。那麼,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
這是黑人士兵面臨的境況。
還有一條路是體育。
特洛伊年輕時曾打過棒球。但在當時種族歧視的背景下,黑人很難有上場的機會。用特洛伊的話說:&34;
小兒子繼承了特洛伊的運動天賦,想憑打球上大學。但特洛伊竭力反對。他怕兒子走他的老路,打球出不了成績,反而丟失了成為修理工,或者一個超市搬運工的工作機會。
與其說特洛伊這樣做是目光短淺,以父權控制下一代發展,不如說以往的社會經驗讓他缺乏起碼的安全感,只想緊緊抓住當下的一切。
現在看來,體育界的歧視應該是最不明顯的。很多黑人都通過打球,實現了階層跨越。比如上一代的NBA球星,飛人喬丹、魔術師詹森等都出生於普通家庭,通過打球改變了命運。而NBA退役選手史蒂芬▪傑克遜則直接說,自己是弗洛伊德的老朋友。
但這樣的出路畢竟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在更廣泛的領域,如經濟、金融、政治、科技等領域,黑人的事業天花板依然很低。
《藩籬》中的當家人特洛伊死後,就是延續整個60年代的黑人平權運動。但不管是主張和平爭取權利的黑人精英馬丁·路德·金,還是主張暴力反抗的底層黑人馬爾科姆·X,他們都在短短幾年內先後被刺身亡。
平權運動取得了一定成功,國家頒布一系列法令,黑人在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擁有了同樣的權利。但停留在紙面的文字,很難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種族問題仍然是美國社會的一大頑疾,每隔幾年就會引發大規模騷亂。
如同《藩籬》特洛伊一家,幾代人都在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特洛伊14歲時,被父親暴打一頓,離家流浪。他的小兒子15歲時,同樣被他暴打一頓,趕出家門。小兒子最後重走叔叔的道路,參軍謀生。
特洛伊的長子有音樂夢想,想通過音樂擺脫父輩的底層命運。但卻和父親一樣,一不小心就被捕入獄。
特洛伊的妻子蘿絲,兄弟姐妹眾多,卻沒有哪兩個同父同母。她竭力維護家庭關係,避免自己的遭遇在下一代重演。但最終,家裡的三個孩子,仍然由不同的女人所生。
儘管蘿絲在影片開頭就告訴丈夫特洛伊,這個社會不一樣了。但兩代人的命運,似乎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
當然,特洛伊本人或者他周圍的黑人,也有很多毛病。比如特洛伊沒有規則概念,一直想當司機,卻連駕照都沒有。
黑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特洛伊一個黑人鄰居中彩票開了個餐廳,餐廳卻把黑人拒之門外。
特洛伊常掛在口中一個稱呼&34;,是一個極具侮辱性的詞語。其他人用這個詞稱呼他,他也用這個詞來罵自己的孩子。
特洛伊一家的生活,就像蘿絲經常哼唱的那首歌:&34;她想修一道藩籬,把家保護起來。
可是,一道矮矮的藩籬,無法阻擋外界的傷害,更無法保障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根植在人們心裡的藩籬,才是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