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2020-12-27 澎湃新聞

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收錄於話題#性別差異1個

為了表徵人類轉錄組及其調控的性別差異,並發現性別和遺傳學如何相互影響複雜的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在GTEx項目(v8數據發布)調查的44個人類組織來源中生成了基因表達及其遺傳調控的性別差異目錄。

已有的研究顯示,許多複雜的人類表型,包括疾病,都表現出性別差異的特徵。這些性別差異被不同程度地歸因於荷爾蒙、性染色體、基因型×性別效應、行為差異和環境暴露的差異。然而,至今為止,它們的機制和基本生物學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許多以前未曾以這種方式表徵的組織,來探索人類轉錄組中性別差異的普遍性和遺傳機制。

最近,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發文。為了表徵人類轉錄組及其調控的性別差異,並發現性別和遺傳學如何相互影響複雜的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在GTEx項目(v8數據發布)調查的44個人類組織來源中生成了基因表達及其遺傳調控的性別差異目錄,並分析了16245個RNA測序樣本和838個成年個體的基因型。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報告了基因表達水平、組織細胞類型組成和順式表達定量性狀位點(cis-eQTLs)的性別差異。為了評估它們的影響,研究人員將這些結果與87個GWAS的基因功能、轉錄因子結合注釋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匯總統計相結合。

結果顯示,性別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 (在所有組織中,研究人員鑑定了13 294個有性別差異的基因)。然而,這些影響很小,而且主要是組織特異性的。

具有性別差異表達的基因主要不是由組織特異性基因表達驅動的,而是參與了一系列多樣化的生物功能,如藥物和激素反應、胚胎發育和組織形態發生、受精、性生殖和精子發生、脂肪代謝、癌症和免疫反應等。

而X連接基因在女性中表達較高,提示了逃避X染色體失活的候選基因,常染色體基因的性別偏向性表達提示了與激素相關的轉錄因子調控和額外轉錄因子的作用,以及表觀遺傳學標記的性別差異性分布,特別是組蛋白H3 Lys27三甲基化(H3K27me3)。

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的性別差異要少得多(在所有組織中鑑定出了369個性別偏向的eQTL),並且具有高度的組織特異性。研究人員發現了58個由單一性別的基因表達遺傳調控驅動的基因-性狀關聯。這些包括性別差異的細胞類型豐度介導基因型-表型關聯的位點,以及性別可能在關聯的潛在分子機制中發揮更直接作用的位點。例如,研究人員在肝臟中發現了一個女性特異性的六激酶HKDC1的eQTL,它影響懷孕女性的葡萄糖代謝,隨後反映在後代的出生體重上。

因此,通過將GTEx數據的性別意識分析與基因功能和轉錄因子結合注釋相聯合,研究人員描述了導致人類轉錄組和eQTLs性別差異的組織特異性和組織共享的驅動因素和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了多個性別差異的基因表達效應,這些效應與複雜的性狀遺傳關聯共軛,從而促進了GWAS信號的機理解釋。

由於許多表型的致病組織是未知的,因此對多樣化的GTEx組織收集的分析可以作為調查性別偏倚性狀基礎的強大資源。這項工作對人類轉錄組的性別差異及其遺傳調控進行了廣泛的表徵。

原始出處:

Meritxell Oliva et al. The impact of sex on gene expression across human tissues. 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a3066

原標題:《Science:從基因表達層面解析為何「男女有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2019年1月18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抗體療法可阻止骨髓移植後的巨細胞病毒重新激活doi:10.1126/science.aat0066; doi:10.1126/science.aav986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院、昆士蘭大學、西澳大學、珀斯獅眼研究所和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開發的小鼠模型,挑戰了存在已久的針對為何一種常見的病毒--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歸根結底,蛋白來自於基因,鑑於基因已經被證明比蛋白更容易處理,一些科學家正在尋找基因和快速增長的基因工具庫來促進蛋白結構的確定。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了一種大規模的系統性遺傳方法確實可以獲得可靠和詳細的蛋白複合物結構信息。
  • 《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近日,頂級科研刊物《Science》發行了一期特刊,對耗時近10年的超大型研究計劃「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進行了專題報導[1],在這項計劃中,科學家利用6391個組織樣本,全面分析了人體內24種組織的端粒情況,給絕大多多數關於端粒的問題,定下了一個標準答案[2]。
  • Science:晴天霹靂!公認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AAV,竟有潛在致癌性
    Luxturna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為首款在美國獲批的「體內給藥型」基因療法,開創了基因療法的新篇章。而重組腺相關病毒載體(rAAV)源於非致病的野生型腺相關病毒,具有安全性好、宿主細胞範圍廣和在體內表達時間長等特點,目前的科學界共識是AAV不會導致任何人類疾病,因此成為目前最有前景的基因治療載體。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6.Science:探究維京時代的天花病毒doi:10.1126/science.aaw8977; doi:10.1126/science.abd1214人類具有顯著的抵禦傳染病肆虐的能力。天花曾使數百萬人喪生,但卻推動了Jenner發明的疫苗接種,這最終導致這種病毒在1980年宣布被消滅。
  • 基因晶片概念 基因晶片概念解析
    基因晶片概念解析  基因晶片(又稱DNA晶片、生物晶片)的原型是80年代中期提出的。基因晶片的測序原理是雜交測序方法,即通過與一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針雜交進行核酸序列測定的方法,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針。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圖註:(A)乙胺丁醇在靶點蛋白活性位點的結合方式;(B)乙胺丁醇結合位點的相互作用示意圖;(C)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底物阿拉伯糖的結合位點(D-site和A0-site);(D)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供體DPA的阿拉伯糖結合位點(D-site);(E)對應於(D)的局部放大圖本項研究歷時長達6年,研究團隊相繼克服了蛋白樣品不表達
  • Science:NELL2介導的腔液信號途徑是雄性生育力所必需的
    雖然人們知道附睪初始段表達的孤兒受體酪氨酸激酶ROS1是附睪分化所必需的,但調控附睪初始段分化的睪丸因子和精子成熟的過程都沒有被完全了解。這些研究人員著重關注睪丸生殖細胞分泌的NELL2,它是一種推定的生育能力的腔液調節因子。
  • Science|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是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遺傳相互作用圖譜輔助蛋白複合物整合結構確定的文章,題目是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對於男性胚胎,他們體內的SRY基因會上調SOXE基因的表達,特別是SOX9基因(表達SOX9蛋白),進而激發一系列促使睪丸發育的生理過程,同時抑制女性性腺的發育。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給出了可能的解釋:WT1基因上的一類突變及其影響的信號通路,或許導致女性發育出異常性腺。性腺發育出錯研究人員分別通過基因、細胞層面以及小鼠實驗,充分解析了這一生理過程。他們首先確認了WT1基因上的突變位點。
  • Science:發現一類新的巨病毒攜帶著有史以來最多的蛋白翻譯相關基因
    它們能夠編碼幾種潛在地參與蛋白生物合成的基因,這一獨特的特徵已讓人們針對它們的起源提出不同的假說。不過, 在發現一組新的具有比之前已知的任何其他病毒更加完整的翻譯複合體基因的巨病毒之後,來自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JGI)、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組巨病毒(被稱作Klosneuvirus)顯著地增加了我們對病毒進化的理解。
  • 愛了愛了,「二哈」登上Science封面!
    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但對於狗是在何時何地被首次馴養並成為人類最親密的夥伴之一,人們仍未達成共識。這意味著現代雪橇犬和Zhokhov犬在9500年前的西伯利亞有著共同的起源,並且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分化成各種雪橇犬。更有趣的是,在這之前,我們一直認為雪橇犬只有2-3千年的歷史,這一發現顛覆了之前對於雪橇犬歷時的認知。
  • 從禿頭來看基因的表達
    作為高中3+1選修生物的人來說,我幾乎把隱性基因是什麼給忘了……這怎麼行?於是我又重溫了一遍相關知識。來,讓我們一起回到高中課堂。對於等位基因Aa,我們假設禿頭基因是A,正常基因是a,那麼Aa、AA、aA都會禿頭。aa則不會禿頭。禿頭概率是75%。也就是說。A基因有著強勢的性狀表達特徵。
  • Science:首次構建出人腦細胞結構數字圖譜---Julich-Brain
    該圖譜已經在幫助將基因表達、連接性和功能活動的數據聯繫起來,以更好地理解大腦功能和疾病發生機制。「EBRAINS還使得我們能夠利用這些圖譜進行模擬,或者應用人工智慧來探索大腦區域之間的分工。由此產生的海量數據利用EBRAINS計算平臺進行處理。」這種計算能力來自新的歐洲超級計算網絡FENIX,該網絡由五個領先的高性能計算中心組成,其中包括Julich超級計算中心(JSC)。
  • Science論文解讀!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它讓任何人都可以對細胞(包括人類細胞)進行分析,並迅速確定基因組中所有調控特定基因表達的DNA序列。CiBER-seq原理示意圖,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9662。雖然這項技術將主要受益於對影響感興趣基因的遺傳網絡進行追蹤的基礎研究人員,它也將幫助人們快速找到控制疾病基因的調控序列,並可能找到新的藥物靶點。
  • Science|楊涵婷等人發現線粒體翻譯相關質量控制新體系
    另外,作者解析了線粒體翻譯過程的延伸途徑中幾乎所有狀態的核糖體電鏡結構,還觀察到了在翻譯循環的不同階段將合成肽鏈共翻譯插入膜(co-translational insertion)的核糖體與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 性取向的不同其實是基因決定的
    據稱,研究人員在同性戀和異性戀身上發現了兩種基因的不同之處。這兩種基因的不同可以解釋性取向不同的原因。該研究已經發表在了《科學報告》期刊上。研究團隊對比了同性戀和異性戀基因組,發現了兩種基因的不同。另一組導致人們性取向不同的基因組是SLITRK6,這是一種與腦部發育和荷爾蒙產出有關的基因。早先的研究發現,與異性戀者相比,同性戀者的下丘腦區域要大34%。下丘腦區域在產生荷爾蒙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荷爾蒙又與控制性慾有關。現在,研究檢測了1077名同性戀者和1231名異性戀者的基因組。
  • HLA等位基因特異性表達動態變化
    HLA等位基因特異性表達動態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1 16:26:41 美國哈佛醫學院Soumya Raychaudhuri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