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融藝:分享影視資訊,感受影視文化
這個周末《樂隊的夏天》即將迎來第九期節目,伴隨著夏天的落幕,節目也即將接近尾聲。在這個夏天,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驚豔的樂隊,包括&34;的馬賽克、優雅的木馬、溫暖的康姆士、輕和的椅子、魔性的旋轉保齡,以及爆火出圈的五條人。
這些各具特色的樂隊,以其獨特的風格展現了音樂的多樣性和更多可能。更重要的是,一支支樂隊輪番表演,給這個夏天增添了許多活力,讓人沉醉於音樂的魅力。
不過,這一次我們要談的不是這一支支充滿個性的樂隊,而是要將目光聚集在一位超級樂迷上。對,就是就那個舉止優雅、話不多、總是說著&34;這句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口頭禪的音樂製作人——張亞東。
這是張亞東在《樂隊的夏天》節目裡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以至於讓觀眾牢牢地記在心裡,並一度認為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禪。但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段,合起來應該是:特別好,但是......
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裡,憑藉豐富的製作經驗、領域的專業度、以及音樂知識的廣度,張亞東在節目裡總能針對每支樂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一針見血地表明樂隊的優缺點,讓觀眾明白,他們的音樂好在哪裡。
這種評價總是以&34;作為開始,以非常溫和、舒服、得體的方式表達出來,既客觀又不傷及樂隊。因此,在第一季《樂隊的夏天》裡,觀眾都非常期待他的點評環節。
此外,張亞東對音樂的真摯、對音樂人的欣賞和包容也讓人非常感動。當初海龜先生表演結束後,為了讓觀眾了解雷鬼音樂的反拍律動,張亞東充滿熱情地為觀眾們科普打拍子的場景,現在想來依舊印象深刻。
不過,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節目裡,我們會發現,張亞東越來越少說出&34;這後半截話,並且在節目上越發顯得寡言少語了。
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節目裡,張亞東在和許知遠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過解釋:
&34;
因此,在節目中,張亞東便越來越少地談及&34;後面的內容,而主要表達&34;的優點部分。加上每當張亞東準備開口的時候,臺下的觀眾已經幫他說出了&34;這句話,那他也就正好順勢收回後面的部分,不願打擾大家。
這是張亞東在接受許知遠採訪時,話題進行到後面,以非常真摯的態度說出的一句話。聽到這句話,作為張亞東多年好友的許知遠竟然也和大家一樣,感到非常詫異。
因為以張亞東在音樂行業的成就和口碑,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他都是非常成功的。所以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就不得不讓人感到意外了。
作為中國內地流行音樂教父、中國內地電子音樂的標杆,張亞東在音樂圈的成就和地位都非常高。曾為王菲、竇唯、鄭鈞、許巍、李健、樸樹、楊坤等許多大牌歌手製作歌曲和專輯。
似乎可以這麼說,不是張亞東為大牌歌手製作音樂,而是張亞東為其製作了音樂之後才稱得上大牌。
1998年,張亞東出了第一張個人同名專輯《Ya Tung》,其中包含12首歌曲,帶有令人沉醉的迷幻電子風格。
據說,這是張亞東在唱片公司的催促下,於二十天內完成的作品。但這張專輯的質量卻出奇的高,裡面的歌曲現在聽來也絲毫不過時。比如《只愛陌生人》《K.D》《春光》《胃口》《不明飛行》等,都值得反覆聆聽。
在談及&34;之前,兩人談到了高更,稱高更從一個&34;突然轉變,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所想所愛的做法實在令人羨慕。
在此契機下,張亞東表示這幾十年太過&34;、太照顧周圍人的感受、太在意成為一個&34;,以至於自己幾乎沒有真正表達過自己的情緒,真正做自己。
這是張亞東與許知遠在談及&34;這個話題時的延展。&34;這個話題,太適合如今這個信息高速膨脹、時間碎片化的時代了。
新一代的年輕人總是渴望著變得獨特,但與此同時,大家又常常用碎片化的知識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領域、用借鑑來的價值觀來知道自己的思考方式,最終用拼貼的方式塑造了一個自我,並以為實現了自我的獨特性。
但是,這種獨特性是極其脆弱且不穩定的,極容易在經歷過幾次事件之後便輕易崩塌,從而陷入一種虛無主義裡。
所以,到底是堅守自己的本心和特點,還是隨時代的變化保持流動性,成了青年人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內化的問題,我們在生活裡總會遇到各種矛盾和焦慮,這些矛盾和焦慮會讓人深感不安並努力與環境抗爭,以達到一個讓自己舒適的、自我成就的狀態。
但往往這種抗爭又是無結果的,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當下的狀態是否就是自己最滿足的狀態,所以還是得不停掙扎。當然,如果我們還能不斷掙扎,那無疑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正如當許知遠回答張亞東關於&34;的問題一樣:
&34;
因此&34;也可以理解成&34;,這樣糾結態的生活其實也挺有趣的。
所以張亞東對生活的這種自省和對抗同樣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在懷疑的前提下肯定、在流動的狀態下堅守,我們都需要這種糾結來支撐自己前行。
EDIT&TEXT:小H
THANKS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