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是誰?是枝裕和是誰?小津安二郎是誰?侯孝賢是誰?看他們的電影是不是真的都那麼容易入睡?這是長鏡頭惹的禍?還是我們之間存在視覺代溝?
難道只有好萊塢最理解年輕人?難道就沒有年輕人看《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時酣然入睡?
作為「非漫威迷」,普通觀眾在觀看《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時候就像是在參加別人家公司的年會。你既聽不懂臺上在講什麼,也不理解臺下為什麼會有人在偷偷抹眼淚。能堅持到兩個小時還不入睡,可能與入場券價格不菲有關係。
漫威花了十年時間搭建起來的人物關係與觀影邏輯,你想在最後被公認最熱鬧、最值得期待的一刻就能瞬間跳入、無縫連接,請問時間去哪兒啦?
如果你省下了尋找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綠巨人、黑寡婦、鷹眼的時間,攢起來的時間就能在影院裡舒舒服服睡一覺。這與你還是不是年輕人無關。
《小王子》第二十三章中,小王子遇見了一位賣止渴丸的商人,商人說每周只需吞下一粒這種藥丸,就會覺得喝水是多餘的事了。這樣累計起來每周可以節省53分鐘的時間,用這53分鐘的時間想幹啥就幹啥。小王子想到的是用這53分鐘時間慢悠悠地朝有清泉的地方逛過去。
這就不奇怪了,為什麼在電影界總有這樣一類導演,他們也不是喝得很多的人,但他們什麼也不幹,就喜歡用長鏡頭花53分鐘凝視一個小人兒的背影慢悠悠地朝清泉遠去。如果你也喜歡這個小人兒,跟著長鏡頭的53分鐘裡一定也不願眨一下眼睛。
華語影壇長鏡頭大師之稱非侯孝賢莫屬。侯孝賢從影之初以拍攝浪漫愛情片聞名,而且都是十分賣座的商業電影。但是,從1983年的《風櫃來的人》開始,侯孝賢突然發現自己不會拍了。在看了編劇朱天文推薦的一本書之後,侯孝賢茅塞頓開,曾經的票房導演侯孝賢徹底消失,沉悶的長鏡頭、緩慢的節奏、反敘事反抒情的風格,攆跑了無數不想入睡的觀眾。《風櫃來的人》上映7天就下畫了,票房非常慘澹。
韓國著名的電影導演李滄東是作家出身,從未想過自己會與電影有任何關聯,直到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深受衝擊,驚覺「這個導演怎麼可能知道我的秘密」,自此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
賈樟柯則說《風櫃來的人》對他有「救命之恩」 ,他看到銀幕上的四個臺灣青年跑到海邊背對著洶湧的海浪跳著騷動的舞蹈,一下子覺得和電影裡的世界好近,這不就是他縣城裡的兄弟們嗎?雖然沒有海,但在遙遠的時空裡,他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於是1997年賈樟柯在家鄉汾陽拍了《小武》。
在《風櫃來的人》之後,侯孝賢拍攝《童年時光》《冬冬的假期》《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的影像風格趨於成熟。固定機位、長鏡頭、詩化敘事、蒼涼基調成為他電影的標籤。
是枝裕和看了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後才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成為一名導演。1993年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界上,身為評委的阿巴斯看了《戲夢人生》之後,態度強烈:他只在乎《戲夢人生》,別的什麼獎他都不在乎,他甚至搬把椅子堵在評審團辦公室門口,表示如果不給《戲夢人生》頒獎,他絕不讓步。那一年的評審團大獎終於頒給了《戲夢人生》。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說他最欣賞的侯孝賢電影就是《戲夢人生》,他曾說影片有「完全的自由,會令人想到景框之外的世界」,為此黑澤明曾把電影看過四遍,覺得裡面有他自己拍不出來的自然。
1983年那一年,侯孝賢究竟看了一本什麼神奇的書獲得了拍電影的靈丹妙藥?
那是沈從文寫於1934年的自傳《從文自傳》。
酷愛讀書的侯孝賢,從《從文自傳》中發現,沈從文的世界以一種俯視的自然法則一般的眼睛在看。他很喜歡沈從文表現生與死的方式,生命就好像一條河在流,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他很欣賞這樣的遼闊,在裡頭找到一種胸襟,一種角度,這樣的遠觀令他印象很深刻。
此後,沈從文的人生觀融入他的電影美學中,他的影片風格呈現著平靜地看待生與死,淡定地面對生活的滄桑變幻。而固定鏡頭的運用則將這種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冷漠的視野中挖掘人的內心深處的那股悸動。
慢下來的世界才有真實的人情味。但今天的中國人已經變得非常著急,變得爭強好勝,不顧一切追求物質財富,他們真的越來越不像父輩們那般的中國人了。侯孝賢是為這樣的轉變而憂傷。但他的電影還是追求他所認為的中國式的視覺與精神境界,這是他向沈從文學來的。
「我們處於膨脹的物質世界,一切都是塑膠和機器,與自然越來越遠,人被各種欲望擺布。」侯孝賢所思考的是人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種種異化問題。這是作為一個電影藝術家必然具有的社會良知。
臺灣一位學者說:「當一部重要如《童年往事》般的作品問世時,觀眾或票房已不能考驗電影的作者了,而應該是電影作者考驗觀眾票房。」的確,在一個大片泛濫的時代,我們也需要有那麼一顆清醒的頭腦,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良心。
1947年4月出生於廣東梅縣的侯孝賢,才四個月大就全家遷往臺灣。父親的想法原本是住幾年就回老家的,但是因為局勢的變化,後來再也沒有回去。《童年往事》就是侯孝賢的半自傳體電影。整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祖母要回歸故裡的情景。念念不忘故鄉的祖母在阿孝考上省立附中後又第二次提出了回去的願望:「沿著大路走,沒過多久,過了河壩,就到了梅江橋,再走幾步路啊,就到了灣下了。」在畫面中,祖孫二人手挽著手慢慢地向遠方走去,相攜的背影傳達著祖孫二人的情感,對祖母而言那是一個回歸魂牽夢繞的故鄉,對阿孝而言是一個新鮮、陌生的未知地。
侯孝賢回憶中說到:「童年往事是用我的家庭當背景,但實際上拍的是『一種不可能』,但這件事對我祖母而言是真實而且可能的,她認為只要走就可以回去,而忘了她是坐船來的。」
劉一(Ivy)和老爸、老媽、老姐一家人是坐飛機來的,然後又是從山路坐車繞上來的,一路行來舟車勞頓,最後又是在睡夢中被媽媽抱上來的。
(劉一來了)
(走山路繞上來了)
(腳不沾地抱上來)
當劉一的兩腳落地走下初制所的樓梯時,重新恢復勃勃生機了,甚至成了帶路人。她急著要把一塊有特殊意義的小牌子掛到密林中的一棵茶樹上。
(小人兒睡醒下樓來)
(小人兒興衝衝把路帶)
(小人兒開心掛第一塊牌)
(小人兒喊老爸快快快)
(小人兒讓老姐也下來)
(站好了合影特別乖)
(衝出畫框迫不及待)
(出發去掛第二塊)
(Ivy籤名必須自己來)
(Stephen ·Savanna· Ivy 合一塊)
來年媽媽還要帶小人兒看看牌牌在不在?這一段童年往事難以忘懷。
沙漠之所以美麗,因其深藏著一口水井
找到水井的人,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玫瑰之所以美麗,因其饋贈出經久餘香
手留餘香的人,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