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認識美國戲劇三大師——先驅、詩人和良心

2021-02-28 好戲



文-/-Lotus

───

比起歐洲戲劇,美國戲劇歷史短得可憐(這好像是一句廢話ORZ)。

不過歷史短不代表成就少,從殖民地時代初接觸戲劇到二戰時趕上世界平均水平,美國戲劇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可算得上是個「後來者居上」的勵志典型。

今天介紹給各位的正是在這「居上」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三員大將,也是美國戲劇三大師——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阿瑟·米勒。


他們中,尤金·奧尼爾是美國嚴肅戲劇先驅,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創作,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表現主義、象徵主義,都爐火純青。

細膩憂傷的田納西·威廉斯,則被稱為「百老匯的行吟詩人」,出色的作品多創作於四五十年代,擅長描繪南方的淑女,提出了要將各種戲劇元素合二為一的造型戲劇。

阿瑟·米勒跟威廉斯差不多同時期,他更關注社會環境中,普通人的悲劇,因此被成為「美國戲劇的良心」。

他們一起推動著美國戲劇向前快快跑。


 

美國現代戲劇之父 

—尤金·奧尼爾 —



內容提要:這是個大神

我知道,你們在中學時代學歷史,「XX之父」這種稱號少說也得背了十幾個,數量一多,有這頭銜的人好像不怎麼值得人在意。但是請相信我,了解這位美國現代戲劇之父絕對是每個戲劇愛好者的必修功課。

這麼說吧,如果你喜愛美國戲劇卻沒看過尤金·奧尼爾的戲就相當於你說自己迷戀英國戲劇結果卻沒讀過莎翁

一些人將尤金·奧尼爾誤認作美國戲劇之父[1],但他並不是。

實際上,美國戲劇在尤金·奧尼爾出生前一百多年就已經展現出它的雛形了。

一七五二年的炎夏,有一艘來自歐洲的大船停靠在了維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口岸,從船上下來一批英國人。他們駐紮在此地,上演了莎士比亞的戲還建造了一家劇院,這讓當地居民大為驚豔。很快,戲劇細菌開始在美國蔓延。

不過,雖然自家院子裡有戲上演但這畢竟不是自家的戲,有些人按耐不住,開始效仿著舞臺上常出現的作品學習著寫戲。然而人們創作的作品不管是莎士比亞風英雄悲劇風還是別的什麼style,不管作品質量高不高(並不高),畢竟走的都是人家歐洲的套路。

尤其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戲劇還沒正兒八經走上正道就匆匆跟在歐洲劇壇屁股後跳入那種「情節講究,思想匱乏」的情節劇的魔掌,有批評家評價說這些時期的美國簡直「沒有戲劇,只有劇場」。

美國劇壇等待著拯救它的英雄橫空出世,等啊等啊等……終於,當歷史的手撫到二十世紀鼻尖的時候,尤金·奧尼爾降臨到美國劇壇上[2]。他的作品一改美國劇壇思想上的荒蕪,為美國劇壇開闢了一條嚴肅戲劇的發展道路。

由於父親是紐約著名戲劇演員[3],尤金·奧尼爾自小便同戲劇有親密接觸。不同於當時大多數戲劇人,他極其厭惡社會上那些為了招攬觀眾而丟棄思想、故意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情節戲劇,熱愛富有革新精神的實驗性、嚴肅的戲劇。

他參加並領導了美國戲劇史上非常有名的普羅文斯頓劇社,這個劇社陸續上演了奧尼爾早期以自然主義手法[4]描寫海員在海上的孤獨艱辛的一系列作品。

1915年奧尼爾第一部成熟的戲劇作品《東航卡迪夫》上演,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沒有劇場就在碼頭,沒有好座位只有條凳,演員不夠編劇來湊


普文斯頓劇社的成員在他們位於紐約139Macdougal大街上的第一個劇場,為《東航卡迪夫》裝臺,左二梯子上的為尤金·奧尼爾

然而就是這麼一場演出,秒殺了高大上劇院裡的無數情節劇,這麼一個夜晚被評價為「美國戲劇史上具有決定性的一夜」[5]。

為什麼呢?因為它有深度有藝術性有自由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而且同諂媚的商業戲劇做出了對抗為大家做出了表率啊!

儘管航海系列給美國劇壇帶來了新的生機獲得了高度讚許,但對於劇作家本人來說這就是些習作練習。當尤金·奧尼爾開始在各種題材裡遊走、開始把種種戲劇表現手法像配製魔藥一般調製融合時,戲劇小宇宙算是真正爆發了——先來部寫實主義的《天邊外》,再來部象徵主義的《大神布朗》,來一部表現主義的《瓊斯皇》,再來一部意識流的《奇異的插曲》……這些戲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無論是在戲劇手法還是在思想內容上都讓人不自禁叫聲棒。

好戲太多,重點推薦一下《大神布朗》(提醒一下喜歡先鋒戲劇的同學們,牟森導過這戲)。


牟森版《大神布朗》 攝影:李晏

這部戲講的是一個是三角戀愛的悲劇故事,整部戲對人性有太深的挖掘,充滿憤懣略顯悲涼。這戲裡的人總愛戴上一副面具,那是一種不同於自身的第二人格,它起著保護、掩飾、改變等種種作用,這個面具促成了一些愛同交流的實現,但也阻礙著愛。沒有人能袒露本真的自我,只能戒備甚至帶著些許敵意地戴著自己的面具……筆者第一次看這部戲時汗毛直立手腳發涼簡直想要嚎啕大哭一場。總之,奧尼爾運用了各種手段讓戲劇貼近人的內心,用戲劇對人性進行剖析。

1936年,奧尼爾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沒想到得獎後十年的時間裡美國劇壇卻不見他的身影。人們想當然地以為他江郎才盡,而且善解人意地認為他在最絢爛的時間封筆是個聰明的選擇。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有一天,奧尼爾突然返回劇壇,以一部《送冰的人來了》向人們展現了他驚人的才氣,後面的作品《進入黑色的漫長旅途》更是登峰造極。


著名影星凱薩琳·赫本曾憑藉1962年電影《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第九次獲奧斯卡影后提名

如果說20年代的作品讓初期航海系列作品顯得稚嫩,那麼十二年後的復甦同樣也把被人們認為是奧尼爾創作頂峰的作品襯得黯淡無光。這麼說吧,尤金·奧尼爾已經不能用「寶刀未老」來形容了,他明明是刀越老越鋒利越閃亮。

要是劇壇是個遊戲世界,奧尼爾就是那種大神級玩家,從不掉血,還自動增強血量。

BTW,尤金·奧尼爾跟女兒的關係不太好,因為他的女兒烏娜·奧尼爾在18歲的時候執意嫁給一個54歲的老頭,為此,父女兩人決裂。偷偷告訴你們,那個老頭叫查理·卓別林。

烏娜·奧尼爾。另外,她在嫁給卓別林之前的男朋友叫塞林格。

美國劇壇一代宗師

—田納西·威廉斯—



內容提要:獨家秘方——造型戲劇

想必大家對田納西·威廉斯不怎麼陌生。

畢竟前段日子《玻璃動物園》就在上海話劇中心上演,再者由費雯麗主演的電影《欲望號街車》即出自威廉斯之手。威廉斯是繼奧尼爾後美國又一傑出戲劇家——奧尼爾被人們評價為「美國現代戲劇之父」,威廉斯的戲則被評價為「開創了西方戲劇史的新篇章」。

同出生紐約的奧尼爾不同,威廉斯出生於美國南方的密西西比州。威廉斯自小身體不好,幾乎什麼事情都不能做,所以他童年時代就與其他小夥伴們分離,逐漸養成孤僻性格。而且,同他關係最為要好的姐姐患有精神分裂症,這對他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由於故鄉、自身經歷、親人影響等幾個方面的作用,田納西·威廉斯偏愛描繪美國南方偏執、脆弱、孤獨、失意的女性形象。南方女性形象就像是威廉斯戲劇的標牌,提到田納西·威廉斯這個名字,《玻璃動物園》的蘿拉、《欲望號街車》的布蘭奇、《夏天與煙》的阿爾瑪這幾個形象就自動浮現在人腦海。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版《玻璃動物園》中,朱傑飾演蘿拉

為什麼說威廉斯是美國劇壇上的一代宗師,難道僅僅憑藉出色的人物刻畫就可以得到「開創西方戲劇史的新篇章」這麼高的評價嗎?當然不是如此。偷偷告訴你,威廉斯之所以如此被戲劇理論家標榜還在於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戲劇理念,創立了一種名為造型戲劇(Plastic Theater)的戲劇概念。

在威廉斯的眼裡,戲劇的終極目的就是展現真實。

他覺得美國劇壇上的戲雖然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實際上同現實生活相差甚遠[6]。

在威廉斯看來,純粹的現實主義戲劇只能像攝影術一樣對現實進行翻拍,並沒有真正的意義,而真實、生活,或者說現實是一種有機體,詩意的想像力只有通過變形,才能在本質上體現或是表明這種有機體。

為了同這些「純粹的現實主義戲劇」做抗爭,威廉斯在《玻璃動物園》中首次提出要創造一種新型的、富於創造性的戲劇的概念,即造型戲劇。這種戲是由舞臺上所有元素融和起的有機整體,具有繪畫性、雕塑感,舞臺上的各個元素不再單一地行使自己技術層面的職責,而是從舞臺藝術整體的角度互相配合,為作品服務。


田納西·威廉斯用文字為《玻璃動物園》設計的舞臺,還原出來大概是這樣。(via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版)

看過上海話劇中心版《玻璃動物園》的人也許對劇中的斷斷續續的背景音樂、明暗交替的舞檯燈光有較深印象。細心的觀眾可能會記得在戲第三場,阿曼達同湯姆因為蘿拉的問題進行了爭吵,爭吵進行時自始至終有一道強光圍繞在蘿拉身旁,她雙手握緊著,神情驚慌。

數一數,這束光燈光至少被派上了五種用場:照明、渲染氣氛、反映心理變化、傳遞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你們或許認為這是燈光師的功勞,事實上,這是田納西·威廉斯的個人創造。也就是說,威廉斯所提倡的造型戲劇在劇作家寫作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劇本不再單單是一個文學腳本,在它被創作時就考慮進了各種舞臺要素。

跟尤金·奧尼爾一樣,田納西·威廉斯的戲也常常匯集幾種不同的戲劇手法,你很難說它們是現實主義的還是象徵主義或者表現主義的作品,他總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使用一些現代戲劇流派的表現手法,用很抒情的方式展現作為個體的人

 

上話版《玻璃動物園》劇照

不過威廉斯沒能像奧尼爾似的一再閃光,在獲得了四次紐約劇評獎兩次普利茲戲劇獎後,威廉斯的作品開始遜色。他的鼎盛期集中在50年代,到了後期,儘管新的劇作[7]依舊被創作,但美國的戲劇批評家已經把他看作是一個「經典作家」了,對此,威廉斯自己也有所察覺,他一度提出這樣的願望:「我只是不希望在有生之年就成為一個完全過時的人物。」

美國戲劇的良心

—阿瑟·米勒—



內容提要:描寫普通人的社會問題悲劇

說正事前先八卦一下: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是文革後中國上演的第一部外國戲劇,這部戲的翻譯是英若誠,米勒一度來華親自導演,當時接待他的是曹禺。米勒是瑪麗蓮·夢露的第二個丈夫,DDL[8]的嶽父。

也不知道是不是擅長寫社會問題劇的原因,反正阿瑟·米勒跟中國的關係挺親近,他寫了紀實文學《中國奇遇》,北京人藝跟國話也都幾番上演他的戲。

阿瑟·米勒熱衷於描寫社會問題劇,他的第一部劇作《黎明的榮譽》寫的就是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問題。跟田納西·威廉斯相仿,米勒創作的輝煌期也集中於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不過他劇作的重心不是人這個個體而是社會問題。

然而米勒的戲又不像其他的社會問題劇一樣局限於對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不停剖析這一步,它們往往會對人的本質進行探索,用米勒自己的話說就是「找出他的需要是什麼,以便使這些舉要在社會中受到重視,得到滿足」,也就是說,米勒將社會問題與人物心理聯繫在一起,試圖從個體剖析出發來對社會進行評價。

1949年上演的《推銷員之死》是米勒巔峰之作,這部戲講的是一位推銷員「美國夢」的破滅,作品既有對社會尖銳的批評也有對人心理的細膩挖掘,可以被當作是社會劇與心理劇合體的完美典型。

看過《推銷員之死》的人應該對其中濃鬱的悲劇色彩印象深刻吧?據說孟京輝在大學期間看了人藝版的《推銷員之死》就被感動到不行從此愛上了戲劇


1983年朱琳、英若誠版《推銷員之死》,後排中間即是當時來訪問的阿瑟·米勒。孟京輝大學那會兒,看的應該是這版。

講到這兒忍不住想多講幾句米勒的悲劇觀。

在西方戲劇史上,悲劇的主人公往往是受到眾人矚目的英雄人物或是王公貴族,在二十世紀裡的人們以破壞偶像為傲,悲劇主角被迫缺席。有人說放棄吧,現代社會不會出現悲劇了。然而阿瑟·米勒不這麼認為,他寫了一篇文章《悲劇與普通人》,指出普通人完全可以成為悲劇的主人公,他強調出任何人的生活都有著悲壯的一面,人同外界、同自身內心的搏鬥即會散發出崇高的悲劇精神。

還有《薩勒姆的女巫》。

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的姑娘在春天的森林裡不顧宗教戒律,為了愛情飲血許願、赤身裸體跳舞,她們的行為被本地牧師,於是撒謊說自己撞見了女巫。這下,整個薩勒姆鎮都人心惶惶。

在這種情境下,人們開始互相指正不順眼的人就是女巫。被指正的人要麼就懺悔、承認自己是女巫,從此在女巫這個頭銜下過一輩子;要麼就是拒絕承認,走上絞刑架。

1996年,二十世紀福克斯把這部戲拍成電影,這部電影讓米勒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而且這部影片的男主就是米勒的女婿DDL。

另外阿瑟·米勒在八十年代初來到中國時,剛結束文革,他本來建議英若誠先排更適合國情的《薩勒姆的女巫》,可是英先生也是頭牛,還是固執地選擇了自己初戀情人一般的劇本《推銷員之死》。


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王曉鷹執導

除此之外,米勒還認為悲劇除了要給人帶來古希臘悲劇那種讓人感到悲傷、憐憫、恐懼的情緒外,還應當為人帶來知識幫助人在精神層面得到升華,他認為只有讓人看到光明的前景作品才能從悲傷性走向悲劇性。

把戲劇創作看作是一項嚴肅的事業,認為戲劇要表達整個社會的願望應當對人類的生活有崇高至上的意義,這樣一位執著於用戲劇改造社會的戲劇家被評價為「美國戲劇的良心」一點也不為過。

阿瑟·米勒跟前兩位劇作家一樣,也屬於筆耕不綴型戲劇人。只可惜跟威廉斯一樣,米勒的輝煌期也挺短,老年的他儘管寫了不少戲可都沒能引起人們之前那樣的注意。

 

注釋:

1. 十九世紀,有一個傢伙嫌做劇院經理不過癮,立志做了一名職業劇作家,他樂此不疲地創作著劇本還寫了本《美國戲劇史》,他才是貨真價實的美國戲劇之父,名叫W.鄧勒普

2. 奧尼爾1888年出生,第一部成熟作品寫於1914年上演於1915年

3.  據說奧爹一生專演《基督山伯爵》

4. 一種恨不得對現實生活進行百分百複製的戲劇手法,可被當做現實主義喪病版

6. 實際上就是前面說的那種情節劇

7. 比如《牛奶車不再在此停留》《桃金孃的七個子裔》什麼的

8. 就是那個三次捧回奧斯卡小金人的丹尼爾·戴·劉易斯啊喂~

另:除標註外,圖片均來自網絡

新戲|人物|觀點|互動|專題|休閒

相關焦點

  • 「美國戲劇的良心」立於舞臺之上丨首發上海
    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一直以這種理念作為創作的驅動力。他的作品往往以關注社會,針砭時弊,直言不諱而聞名,其鮮明的風格獨樹一幟,直抵人心的文字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因此他也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兒子》《橋頭眺望》《墮落之後》是奠定米勒戲劇大師地位的五部代表作,亦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
  • 他是中國現代戲劇先驅之一,他是餘上沅
    今晚我們觀劇 紀實人文頻道餘上沅,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劇作家,中國現代戲劇的先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戲劇高等學府——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創辦者之一。而今年4月30日,正是這位戲劇教育家逝世50周年的日子。
  • 認識一下這位與列夫·朵金齊名的俄羅斯戲劇大師,他的戲要來了!
    1965年,弗緬科成為了蘇聯著名戲劇導演和演員尤裡·彼得羅維奇·柳比莫夫(YuriPetrovich Lyubimov)的助理導演,協助其執導了前蘇聯詩人安德烈·沃茲涅先斯基 (Andrei Voznesensky)的作品《反世界》(Antiworlds),同年他還改編並執導了根據戰爭年代詩人創作的詩歌《墮落與生活》(The Fallen and the Living
  • 他是「中國新音樂的先驅」,紐約時報稱其為「音樂詩人」——他是「笛王」陳濤,和您聊聊中國的音樂.
    專業權威的講壇,久負盛名的大師言之有物的學識,志同道合的相聚他是中國著名笛蕭演奏家,被紐約時報譽為「音樂詩人」、「神奇的東方魔笛
  • 開團|美國戲劇大師唱跳童謠課:啟蒙3個月, 聽力詞彙過200!
    本期「課堂」,給大家介紹一門「英語啟蒙」課:由毛媽Carol製作的美國戲劇大師唱跳童謠課,適合國內2-6歲的孩子。授課老師是來自美國西雅圖的戲劇大師 Katie Partlow,得益於20年的戲劇教學和培訓經驗,Katie 老師擅長用誇張有趣的互動和豐富多變的肢體語言,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 ACT十周年 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作品
    ACT十周年盛邀荒誕派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經典之作《等待戈多》;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作品《李爾王》、《禿頭歌女》;挪威劇作家約翰·福瑟經典戲劇《一個夏日》、《秋之夢》等多部優秀作品來滬展演,敬請期待!全長100分鐘/ 無中場休息/ 中日韓對白/ 中文字幕演出時間:2014年11月20日-23日19:30訂票電話:(8621)64730123、64734567---「在巴黎演出70年,荒誕派戲劇最著名的代表作」「與世界上最無聊的七個人的喝茶閒談」
  • 雙11與百老匯戲劇大師共聚朗文英語
    我們兩位戲劇大師參演和編排過的音樂歌劇戲劇已經達到上百部了喲!就是這麼厲害~能跟這樣的大師零距離接觸,感受語言的升華,朗文的孩子們真的是太幸運啦~然而在我國的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英語戲劇已經風靡全城,2018年幸運的成都,也將迎來英語戲劇的春天!
  • 電影 關於詩人的電影,這些你看過嗎?
    上個月的新閱會·電影沙龍講座上,王寅老師不僅帶大家一起欣賞了關於蘭波和魏爾倫的傳記電影《全蝕狂愛》,他還推薦了不少描寫詩人的電影。儘管詩人的故事很難被拍得好,但電影有時就像開啟了一扇大門,讓大家可以通過電影去認識詩人,然後去多讀他們的詩,進而更全面的了解他們。今天就在為大家推薦這些關於詩人的電影。
  • 美國詩人艾略特逝世50年:曾因太前衛被文化圈排斥
    是美國詩人T.S.艾略特逝世50年。倫敦尋蹤「肯辛頓詩人幫」提起艾略特,當然要提《荒原》。1922年,434行的長詩《荒原》先後在英國雜誌《標準》和美國刊物《日晷》出版。在《荒原》寫作期間,前輩詩人艾茲拉·龐德給了不少修改意見,並將其中兩大段刪去:一段是艾略特從但丁《地獄》的內容中獲得靈感而寫下的「沉船」段落。
  • 16世紀戲劇復興的先鋒詩人和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洛
    劇作家詩人,克里斯多福·馬洛是16世紀戲劇復興的先鋒詩人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影響了威廉·莎士比亞和他的幾代作家。誰是克里斯多福·馬洛?馬洛的第二部戲劇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坦布萊恩大帝》。這是馬洛第一次在倫敦的正規舞臺上演出,也是最早以無韻詩出現的英國戲劇之一。這被認為是伊莉莎白時代戲劇成熟階段的開始,也是馬洛在他英年早逝前出版的最後一部戲劇。有些人認為,浮士德博士很快就追隨泰姆伯雷恩,而馬洛則轉而寫《第二部》、《巴黎大屠殺》,最後寫《馬爾他的猶太人》。
  • 關於詩人的13部精品電影,這些你看過嗎?
    上個月的新閱會·電影沙龍講座上,王寅老師不僅帶大家一起欣賞了關於蘭波和魏爾倫的傳記電影《全蝕狂愛》,他還推薦了不少描寫詩人的電影。儘管詩人的故事很難被拍得好,但電影有時就像開啟了一扇大門,讓大家可以通過電影去認識詩人,然後去多讀他們的詩,進而更全面的了解他們。今天就在為大家推薦這些關於詩人的電影。
  • 演出│大理4月17日美國戲劇大師David Anderson獨角戲——《小氣財神》
    他在很多學校跟老師和學生一起工作,指導戲劇,提供教師發展工作坊。他開設大量講座和工作坊,主題涉及戲劇與內在轉化、十二感官、藝術教育、團隊建設、內在與外在傳記以及喚醒創造性自我。2013年,他開始開設3.5年制的「戲劇與內在轉化」非全日制課程,不久又為幼兒教育工作者開設了3年制的「戲劇與內在轉化」課程,內容聚焦於十二感官。
  • 拍攝靈魂的大師 尤素福·卡什
    後來,卡什引起了當時的總理麥肯錫·金的注意大力提攜這個尚不知名的攝影師介紹他給到訪的權貴拍攝肖像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人像攝影大師其中固然有個人天賦、舅舅喬治·納優素福·卡什的薰陶和師從美國攝影家約翰·加羅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認識並娶了第一任妻子索朗熱·戈捷(Solange Gauthier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有史以來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遴選有史以來的100位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讓他們根據功績和相對影響,排成整齊的隊伍,接受崇高的稱號。
  • 十大搖滾先驅
    他是唯一一位同時盤踞在這三個最重要的榜單前十名的個人,此外他還是「最偉大的歌手」第41位,是搖滾界當之無愧的巨人。Charles Edward Anderson Berry,1926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2017年去世,享年91歲。
  • 戲劇電影之父,魔幻影像大師 | 喬治·梅裡愛
    梅裡愛對電影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曾這樣談到自己:喬治·梅裡愛將電影引向壯觀的戲劇道路第一個拍攝了服飾華麗和場面宏大的戲劇…電影這一發明之所以取得了商業成功首先是由於有這樣一批把電影隨著音樂自動跳舞的木偶等雖然作為科學家的羅貝爾·烏丹並不出名但他把在自動技術上的才華放到魔術上改良了民間戲法的道具,更重要的是他把魔術「舞臺化」,創造了一種舞臺化的魔術即充分運用舞臺空間和戲劇手段讓魔術效果更加神奇,他和他的劇場曾在巴黎一炮而紅對劇院的眷戀,對機械的著迷,還有對魔術的狂熱
  • 直播劇·15分鐘版《白骨精三打孫悟空》· 對談 | 706望京X觀演之間線上直播
    演出後,我們準備了一場「直播劇研討會」,將針對以下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Panel  荒誕穿越直播劇《白骨精三打孫悟空》15分鐘演出有人斷言,假如戲劇與影視、綜藝、直播一起爭搶觀眾,那戲劇就離消亡不遠了所以,戲劇真的這麼脆弱嗎?真的經不起時代異變下的一陣風吹? 也有人說,戲劇上線了,那些終極的探尋、儀式的神聖和審美的體驗就蕩漾無存。這是聳人聽聞,還是戲劇的本體與線上的形式終究無緣? 不管怎樣,每天依舊有大量的戲劇演出正在上線,而通過線上方式進行戲劇的教學也屢見不鮮了。
  • 拍攝靈魂的大師------尤素福·卡什
    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人像攝影大師,其中固然有個人天賦、舅舅喬治·納優素福·卡什的薰陶和師從美國攝影家約翰·加羅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認識並娶了第一任妻子索朗熱·戈捷(Solange Gauthier)之後
  • 【外國文學】古希臘戲劇/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
    相傳他創作了70部悲劇,僅留存7部,代表作為《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亞》。他對希臘悲劇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把演員從一個增加到兩個,使得戲劇衝突的雙方都擁有了代言人,加強了對話部分,削弱了歌隊的作用;首創了三部曲的形式;在演出技巧上也進行了不少改革,創造了舞臺背景,運用華麗的服裝,使面具初步定型化;著重從獨白、對話上刻畫人物,描寫巨人式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