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艾略特逝世50年:曾因太前衛被文化圈排斥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2015年1月4日是美國詩人T.S.艾略特逝世50周年。半個世紀後,他在倫敦的舊居,已經成了一處高檔公寓樓。

艾略特故居遠景 攝影:張璐詩

騰訊文化 張璐詩 發自英國倫敦

新年伊始,倫敦文壇展開各種活動,忙著向一位詩人致敬——2015年1月4日,是美國詩人T.S.艾略特逝世50年。今年也是艾略特的一部代表作《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發表一百年。正是這首描述世紀之交一位文青焦灼內心的詩,將艾略特推向了現代主義的創作階段。

新一屆「艾略特詩歌獎」提高獎金

整個1月份,倫敦與艾略特相關的講座、朗誦活動目不暇接。但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一年一度T.S.艾略特詩歌獎的揭曉。

1月11日,10位最終入圍詩歌獎的詩人,齊聚倫敦南岸中心的皇家節日大廳,參加詩歌獎頒布前夕的朗誦會。入圍的不乏詩壇大腕,比如曾經的艾略特詩歌獎得主麥可·朗利(Michael Longley)、約翰·伯恩塞德(John Burnside)、英國國家詩歌獎第一名得主露芙·帕黛(Ruth Padel)、前美國桂冠詩人路易斯·格呂克(Louise Glück)等。

1月12日,詩歌獎揭曉,今年得主是五度入圍該獎的大衛·哈森特(David Harsent),獲獎詩集是《火之歌集》(Fire Songs),出版社是費伯·費伯(Faber Faber)——正好是艾略特生前曾任職圖書編輯40年的出版社。評審會讚揚大衛是「擅長書寫黑暗而危險時光的詩人」。而為了紀念艾略特逝世50年,今年詩歌獎的獎金從5000英鎊提升到了2萬英鎊。

艾略特詩歌獎於1993年前創辦以來,一直都由艾略特遺孀瓦勒莉·艾略特出資支持,直到2012年底瓦勒莉去世,才轉由艾略特基金會打理。詩歌獎由詩歌圖書協會(Poetry Book Society)主辦,從2012年起切斷了所有官方的資助,接受投資公司的3年贊助。

不過這在當時引發詩壇爭議,兩位詩歌獎候選人愛麗絲·奧斯瓦爾德(Alice Oswald)和約翰·金塞拉(John Kinsella)決定退出評選,理由是「文學已被商業腐蝕」,贊助詩歌獎的投資機構是「資本主義的強弩之末」。而當年詩歌獎的評委會主席克拉克反駁說,拿富商的錢去「潤澤」寫詩的人,「艾略特詩歌獎其實挺清白的」。

倫敦尋蹤「肯辛頓詩人幫」

提起艾略特,當然要提《荒原》。1922年,434行的長詩《荒原》先後在英國雜誌《標準》和美國刊物《日晷》出版。在《荒原》寫作期間,前輩詩人艾茲拉·龐德給了不少修改意見,並將其中兩大段刪去:一段是艾略特從但丁《地獄》的內容中獲得靈感而寫下的「沉船」段落。另一段則是艾略特模仿18世紀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奪發記》寫成的文字。龐德對他說:沒必要去重複他人已做過的事,「做點不一樣的比較好」。最終,艾略特將成稿後的《荒原》題獻給了龐德。

艾略特的生活、以及艾略特與龐德的交情,繞不開倫敦西部的肯辛頓地區。與倫敦另一處著名的文學圈子「布魯姆斯伯裡」(Bloomsbury,又譯「百花裡」)相似,「肯辛頓文學圈」自成一派,所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龐德與愛爾蘭詩人葉芝,後來加上艾略特的「詩人幫」。

從肯辛頓高街地鐵站出來,過了馬路往左側小巷進入,就是肯辛頓教堂路(Kensington Church Walk)。一下偏離了車水馬龍,從窄長小道經過小花園,在一家精緻的美甲店拐角,往左邊看,便是20世紀兩位移居倫敦的美國大詩人聚頭之處——教堂路10號,龐德從1909年開始住了5年的舊居。

如今這裡是普通公寓,透過下了一半的百葉窗簾,可以看到屋裡琴棋書畫齊全。一轉身,卻看到院子裡放著一輛鮮紅的法拉利。驚魂未定拐出四合院,幾位身穿英式三件套西裝、頭戴禮帽的中年人坐在路邊抽菸、看手機,一旁粉紅色主題的美甲店內仙樂飄飄。

尋找艾略特的舊居,從肯辛頓高街地鐵站出來後得往右走。但在通往詩人舊居「肯辛頓府花園」(Kensington Court Gardens)的10分鐘步行中,又不斷有新的發現:往右第一個路口,拐進去就是英國《每日郵報》報社所在的「青年路」(Young Street)。而挨著報社的一幢按安妮皇后風格雕琢的紅磚小樓,是名著《名利場》作者薩克雷自1811年開始住了52年的故居。如今這裡是一所美國國際大學的辦公地點。薩克雷對後世的影響,除了一部《名利場》,還包括挨著「青年路」的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薩克雷街」,街上除了一家「薩克雷畫廊」,還赫然有幾家以「薩克雷」之名註冊的房地產連鎖公司。

在「青年路」與「薩克雷街」之間,夾著倫敦最古老的花園廣場——肯辛頓廣場。花園中心雖然雜草叢生,但晚期維多利亞風格的別墅連幢,一步入就感覺到有種「大四合院」的氣派。細看,多面外牆上都掛著標明名人故居特有的深藍色牌匾,有哲學家、前拉菲派畫家的,也有建築設計師、歌唱家的。

從寧靜的薩克雷街走到盡頭,經過拐角一家畫廊,往小馬路對面一望,就是紅磚外牆的「肯辛頓府花園1-14a」路牌,大門左上方的外牆上有藍牌匾標記:「T.S.艾略特,1888-1965,在此居住並去世。」

整幢樓清一色的長型白色窗門,稜形窗格與白色窗紗遮得嚴嚴實實,門口門鈴處顯示如今這裡是高檔公寓樓。在這條街上來回走了趟,連行人都難得一見,拐角那家畫廊就是唯一的商鋪。相比起來,還是龐德住的「教堂路徑」更親和些。

曾因「太前衛」被排斥

艾略特這個14歲受菲茨傑拉德影響開始寫詩、後來受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影響的哈佛小青年,畢業後曾在巴黎晃蕩了一段,甚至起過念頭:放棄英文,學「象徵派」詩人,用法文寫作。可是多年後,艾略特在採訪中做了自我否定,認為沒有人能夠成為雙語詩人,寫詩只能用最能表達自我的語言,這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放棄另一種語言。

艾略特25歲時搬到了倫敦,並在這個城市度過了大半生,直到1965年去世。詩人的代表作《荒原》、《四個四重奏》等,都在倫敦寫就。1914年,艾略特第一次登門造訪龐德在肯辛頓的家。在一次接受《巴黎書評》的採訪時,艾略特回憶當時情景:「我想,在他的三角形小客廳裡,我給他留下了好印象吧。他讓我給他寄詩作,然後又回信說,那些詩可以跟他讀到過的最好的詩歌相提並論。他請我找天上門聊。」而提到龐德將《荒原》砍掉了一大段的事,艾略特認為龐德是個「了不起的批評家,他從來不會想要將你變成模仿他的樣子」。

今日世界詩壇公認艾略特位列「20世紀最重要的詩人」之中,牛津有750多年歷史的莫頓學院,甚至在5年前啟用了以「艾略特」命名的新劇場。可是想當年,在莫頓學院獲得獎學金的艾略特,想參與牛津託爾金等人的文青圈子,卻被視為「過於前衛」而被排斥。但也是這位先鋒詩人,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拒絕出版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

離開牛津後,艾略特先在倫敦的兩家私立學院教書,還在一家銀行打過短工。1920年他到巴黎旅行時,結識了詹姆斯·喬伊斯。這次會面並不成功,艾略特覺得喬伊斯「傲慢」,而喬伊斯則懷疑艾略特是不是真懂詩歌。

不打不相識,兩人很快卻建立了友情,後來只要喬伊斯在巴黎,艾略特就會去拜訪。1925年,艾略特離開銀行,加入獨立出版社費伯·費伯,開始了延續一輩子的職業,從圖書編輯一直當到了出版社總編輯。

當年艾略特上班的費伯·費伯出版社,在羅素廣場西邊的白樓裡。6年前,出版社已搬到了附近的「大羅素街」,舊址現在歸倫敦大學使用,但外牆上掛著藍色牌匾,標註著「T.S.艾略特1925-1965年在此辦公」。

經艾略特之手獲得首次出版機會的詩人,包括了W.H.奧登和泰德·休斯(Ted Hughes)等。而在這段時期,還有一個為出版界和文壇樂道的段子:喬治·歐威爾寫完《動物農莊》後投稿到費伯·費伯,卻遭到了艾略特的拒絕。在1944年給喬治的回信中,艾略特認為小說寫得好,同時也讚揚了文本的「正氣」,但他提到喬治的觀點是「託洛茨基式的政治,說服力不夠」。這封信於2009年由艾略特的遺孀瓦勒莉公諸於眾。

晚年娶了小38歲的秘書姑娘

艾略特與瓦勒莉,攝影:Myron+Davis

瓦勒莉是艾略特的第二任太太,與艾略特在肯辛頓結為連理,住在肯辛頓府花園3號。艾略特1965年去世後,瓦勒莉一直住在同一間公寓裡,直到去世。

艾略特的愛情故事一直鮮為人知。他的第一任太太是1915年在牛津認識的薇薇安·海-伍德(Vivien Haigh-Wood),艾略特很快就在倫敦與她結合,卻也迅速為這一決定感到後悔:有精神病史的薇薇安經常情緒不穩定,這段婚姻成為噩夢。

曾有書評家分析艾略特於1915-1922年間寫成的《荒原》後得出結論:詩歌中的絕望氣息,少不了薇薇安帶來的影響。而《荒原》出版第二年,艾略特有一段時期瀕臨精神崩潰,他在查令街租了房間自己住,有人看到過他出門時臉上抹著灰綠色的粉彩,嘴上抹著口紅。

1927年,在又一次家庭危機過後,艾略特在教堂裡找到了安慰:他接受了洗禮。當初崇拜《荒原》的人將艾略特視為偉大的現代反傳統先驅,詩人皈依信仰這一舉動,難免不被他的崇拜者們視為莫大的背叛。

然而噩夢還在繼續。薇薇安會在某一場圖書派對上忽然對自己丈夫尖叫:「你是我所認識的最他媽勢利眼的傢伙!」艾略特開始沉迷於酒精,並將費伯·費伯的辦公室視為避難所。連出版社同事都有了默契:要是艾略特太太打電話來,就說艾略特出去了。直到1938年,薇薇安才被安置進了倫敦一所精神病院。而一直到她1949年去世,艾略特都沒去過看她一眼。

也就在同一年,艾略特與瓦勒莉相識。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詩人原來的私人秘書不堪壓力而辭職,翌年,他僱用了來自利茲的年輕女子瓦勒莉·弗萊徹(Valerie Fletcher)任新秘書。艾略特所不知道的是,這位女子自從14歲時第一次聽過自己朗誦《聖賢之旅》這首詩後,已對詩人著迷。

1972年瓦勒莉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承認,她從青春期時代便直覺必須要與「湯姆」(艾略特的名字)在一起工作,因此她刻意上了秘書學院,隨後受僱於小說家查爾斯·摩根,也只不過是為了到費伯·費伯工作熱身。而據瓦勒莉回憶,艾略特面試自己時「煙一根接一根地抽」,顯然不比自己放鬆。

艾略特的同事們回憶,下班後,艾略特常帶瓦勒莉去羅素酒店喝小酒,有時也送紅玫瑰。

在瓦勒莉當了快七年的「艾略特秘書」後,1956年,年近古稀的艾略特向剛滿30歲的瓦勒莉求婚。儘管有38年的年齡隔閡,身邊人誰都留意到艾略特的生活有了起色。在他晚期的一首詩《獻給我的太太》(A Dedication to My Wife)裡有這麼一句:「愛人們的身體有著彼此的氣味。」在這段時期,艾略特還寫完了一部新劇本:《老政治家》(The Elder Statesman)。

這美滿當中惟一的遺憾是:在戰後霧靄重重的倫敦城裡,老艾略特的身體日益衰弱。瓦勒莉於是安排兩人冬天到巴哈馬群島和牙買加去避寒。1964年10月,艾略特陷入了一場沒再徹底恢復過來的昏迷。瓦勒莉將丈夫帶回兩人在肯辛頓的家。據《艾略特》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記錄,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最後一次神志清醒時叫喊著瓦勒莉的名字,此後便再沒醒過來。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艾略特逝世50周年: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 秘密情書公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浪漫詩人艾略特的另一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詩人艾略特(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一個不是他妻子的女人——艾米麗·黑爾保持著不尋常的親密關係。17年來,她在美國,他在英國,彼此互通了近千封信件。他們很少見面,即使見面,也表現得極為克制、得體。據艾略特稱,由於皈依英國國教,崇尚禁慾,他們之間從未發生過性關係。
  • 閒聊諾獎文學13——請記住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一位詩人
    人生到世界上來,如果不能使別人過得好一些,反而使他們過得更壞的話,那就太糟糕了。艾略特(1888—1965):託馬斯·艾略特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在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被稱為「但丁最年輕的繼承者之一」。託馬斯·艾略特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
  •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荒原》一、關於艾略特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S·艾略特),於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是《荒原》《四個四重奏》。
  • 託·斯·艾略特: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網上調查的數據並不能決定一位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這一結果畢竟說明,艾略特已經完全為普通的詩歌愛好者所接受,而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也就是艾略特剛出名的時候,他的詩作只有極少數文學藝術界的前衛人士才能欣賞。艾略特在1930年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
  • 艾略特的情史和情詩
    2015年底,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兩卷本新集注版的艾略特詩集,編注者是Christopher Ricks和 Jim McCue,兩人都是當代艾略特研究領域中的權威。這次出版,是因為法萊麗在2012年去世前曾做出安排,有一部分以前從未發表過的艾略特作品,一定要等到她身後三年才可以問世,所以兩位編注者其實是趕了第一時間推出。
  • 訪談艾略特 | 我的詩歌寫作生涯
    託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先祖是英國薩默塞特郡東克地方的鞋匠,1670遷移居美洲波士頓。他的祖父遷至聖路易斯, 創辦華盛頓大學1872年任校長。
  • 他寫愛,寫繁殖,寫現代人的空虛 | 紀念詩人艾略特
    965年1月4日,英國詩人T.S.艾略特離世,今年正是55周年。從《荒原》到《四首四重奏》,他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訴諸古典主義,他寫做愛,寫繁殖,寫現代人的空虛,用文學表達對現代社會的擔憂,他倡導以宗教救贖世俗的罪惡,以文明拯救個體的空虛。
  • 艾略特:什麼是經典作品?
    例如,莎士比亞的讀者——尤其是隨著他本人的成長——不會看到莎士比亞心智的逐漸成熟:即使是不太成熟的讀者也會感到伊莉莎白時代的文學和戲劇作為整體的快速發展,從早期都鐸王朝的粗糙到莎士比亞的劇作,並且也能感覺出出現在莎士比亞後繼者作品中的衰退。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
    這是《艾略特詩選》中《荒原》一詩開頭的四行詩。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座荒原,荒原上雜草叢生,荊棘遍地,亂石穿空。在荒原上行走,要麼被欲望迷醉,要麼被風沙迷路,總也走不出去。英國詩人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正是在這種亂石迷離中開始了他的《荒原》創作。詩人艾略特為什麼選擇從四月開始寫起?
  • 《T.S.艾略特傳》:「完美」與 「不完美」
    在艾略特身後,她更全身心投入詩人作品的整理、編輯、出版了《荒原》初稿修改過程的集注本,以及詩人的多卷本書信集。她授權讓艾略特的詩作改編成為《貓》歌舞劇的決定,更廣為人們讚許,這不僅僅在商業意義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詩歌圈之外進一步擴大了詩人的影響。
  • 完整艾略特
    託·斯·艾略特是上世紀20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派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194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世紀初期,國內已有學者翻譯和研究艾略特作品,這些中譯本大多以選集形式出版。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出版社系統地將艾略特各個時期的作品較為完整地呈現給讀者,此次出版的《艾略特文集》填補了這項空白。艾略特文集共五卷,囊括了艾略特作為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所撰寫的所有最優秀和最有價值的作品,其中戲劇卷是首次成書出版。
  • 穿過半個世紀,我們真的可以理解這位完美詩人的不完美嗎?
    即將到來的1月4日,是大詩人T.S.艾略特逝世55周年。八年前,上海譯文出版社曾出版五卷本《艾略特文集》。文集幾乎囊括了艾略特作為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所撰寫的全部最優秀、最有價值的作品,同時也囊括了卞之琳、李賦寧、湯永寬、裘小龍、張子清等眾多翻譯與研究大家的精彩譯作。
  • 艾略特,他的婚姻就是殉道
    T.S.艾略特在《四個四重奏》的第二部分《東科克》開頭寫道。到末了他又寫道:「我的結束之時便是我的開始之日。」艾略特是大詩人、大批評家、有多種才能的藝術家,也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英國紳士。梳理整齊的頭髮,莊重、矜持而帶點狡黠的凝視,是他的標準造型。很多藝術家是分裂的,有所謂的「秘密生活」,但林德爾·戈登筆下的艾略特一直是一個追求統一的人。
  • 龐德:背叛了美國的詩人
    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
  • 艾略特的靈魂肖像和精神之旅
    「終其寫作生涯,艾略特一直努力詮釋著這人對囿於時間的世界的逃離,」戈登在傳記的行文中時而會作出如下的解說,「艾略特曾說,他的心智自然向著形而上的一方傾斜,珍惜任何使他覺察到其他存在形式的神秘體驗。」這樣的書寫帶給我們體驗性的閱讀快感和求索下去的願望。被稱為現代主義文學先驅的艾略特,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他的祖父在那裡創建了華盛頓大學。
  • 那些因抑鬱症自殺的作家和詩人
    詩人艾略特則認為伍爾芙是當時英國文學的中心,是一種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自殺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伍爾芙自己卻在1922年7月的日記中寫道:「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把生活和文字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女人——而她們很少聯繫得恰到好處。」三、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l899—1961)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為什麼說其偉大——縱觀文學史,沒有一個詩人像他一樣可以影響國外的文化運動和社會運動。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
  • 艾略特詩歌獎揭曉,獲獎作品聚焦種族主義、暴力等問題
    撰文丨葛格 1月13日,2019年T.S.艾略特詩歌獎在倫敦揭曉。該協會由T.S.艾略特與友人在1953年成立。1993年,為慶祝書社成立40周年暨紀念T.S.艾略特,遂設立該詩歌獎。2016年,T.S.艾略特基金會接管此獎項。該獎項每年10月宣布入圍短名單,並於次年1月上旬宣布獲獎者。自去年起,該獎項開始為獲獎者製作在線音頻檔案,為後人保留獲獎詩人的錄音。
  • 艾略特《荒原》象徵意義
    《荒原》全詩分五章,四百餘行,長詩以「聖杯」、「漁王」等故事作為基本框架,神話學、人類學為詩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徵語言。詩人立意借用「尋找聖杯」的故事表現卑劣猥瑣的「人間地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貧瘠的荒原,冰冷的巖石,灰暗的城市,陰森的監獄和行跡猥瑣的醉生夢死的人們。在這個荒唐的世界裡,沒有偶像的崇拜,沒有言行的準則,只有生活的空虛和精神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