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

2021-01-18 讀裁者黃遠輝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荒原》

一、關於艾略特

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S·艾略特),於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是《荒原》《四個四重奏》。

艾略特青年時期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對黑格爾哲學感興趣,深受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一戰爆發後,艾略特定居英國倫敦。1922年,艾略特發表《荒原》,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是英美現代詩歌中裡程碑的作品,這部詩作讓艾略特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詩人。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

1943年,艾略特結集出版《四個四重奏》,借用生活中值得紀念的四個地點為詩題,藉助復調、對位、和聲、變奏等音樂技法,探討時間與永恆的哲理。《四個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風格與早期詩作截然不同,集中反映了他晚期成熟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艾略特最後憑藉《四個四重奏》獲得194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牌位上寫的是:「請記住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一位詩人」,上面還寫著兩句話:「我的開始就是我的結束,我的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紐約客》專欄作家路易斯·梅南德這樣評價T.S.艾略特:一個比起成為詩人更想成為聖徒的人;卻因為無法成聖,而成了偉大的詩人。他擁有雙面的人生:公眾面前,他是眾人追捧的焦點;私下裡,他是諱莫如深的隱士,他的離群索居在鬧市與盛譽中愈加難以捉摸。

艾略特是20世紀英語文化學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傳記之一,簡體中文版直到2019年初才正式出版。

二、關於《荒原》

《荒原》寫於1921年,此時一戰剛剛結束不久,整個歐洲一片廢墟。在這個背景下,艾略特寫下了《荒原》,迅速引起了知識分子的共鳴。這是一個殘忍麻木、零散破碎、缺乏意義的時代,艾略特將重建這個時代和人性的希望寄託於詩歌。

這首長詩共435行,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研究者大都認為該詩來源於「漁夫王」的神話。神話中,國王的疾病使得土地荒蕪,民不聊生,外來的勇士為了挽救國家,治癒國王,四處尋找聖杯。讀者所看到的均是斷壁殘垣,句子與句子之間,如同「荒原」的景象般碎滿一地。詩人化身為先知,對這「人子」說出預言中情形:「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看到一堆破碎的偶像。」

李莎莎在《艾略特<荒原>隱喻研究》一文中指出,詩人運用大量典故,既有傳說、神話,又有但丁、莎士比亞等古典文學,還有佛教、《聖經》等宗教元素,甚至還包含語言學、人類學、哲學等相關信息。這些典故不僅是詩人情感的「客觀對應物」,還通過各種隱喻承擔著全詩結構。

「四月是殘忍的季節,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動著呆鈍的根。」——艾略特《荒原》

「當四月的甘霖滲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須,沐灌了絲絲莖絡,觸動了生機,使枝頭湧現出花蕾……」——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艾略特的「四月」是對喬叟(中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英國詩歌的奠基人,被後人譽為「英國詩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的戲仿。對喬叟而言,四月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因而充滿生機與活力。在《荒原》中,原本美麗的四月,在艾略特的筆下卻顯得如此荒涼貧瘠而可怕。

「The Waste Land」,一片荒蕪的土地,這既是詩歌的標題,也是詩人對現代生活所下的判斷。該詩所呈現的毫無邏輯的破碎圖景,就是現代人的史詩,它所描繪的正是我們身邊的一切。該詩歌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艾略特曾經將自己概括為「文學上的古典主義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國國教高教會派」。可見,艾略特是個保守主義者。現當代中國很多詩人都表示,曾深受艾略特的影響,比如徐志摩就曾仿艾略特詩風寫作《西窗》,卞之琳、穆旦等詩人也深受其影響。

三、關於不完美的一生

艾略特的人生確實不完美,婚姻不幸,顛沛流離,離群索居,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但他卻比任何人都懷揣著對崇高的渴望,希望成為「通過強烈的個人經驗傳達普遍真理的那一類詩人」,因此人們也將他看作是20世紀的道德良心。

1922年,艾略特創辦文學季刊《標準》,立志以傳統的精英格局為全社會制定文化標準,可惜這份雜誌的發行量並不怎麼樣。這不僅意味著文化標準被顛覆,還意味著文化標準的自然秩序被顛覆,即自上而下變成了自下而上。

(1923年的艾略特)

「這是一個神經質的、躁狂的、嘈雜的、偽善的時代,一個被高談闊論、虛假的精緻、言過其實的擔憂和嬌氣的感傷充塞的時代,我們稍不留神就將被平庸主宰,那最軟弱、最沉悶、最浮誇的就將大行其道。」艾略特對這樣的沉悶深有體會,也深為他自身階級的惰性所擾。

艾略特青年時期深受愛默生(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最傑出的代言人,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曾寄住在愛默生家)的影響,熟讀愛默生的著作。在新英格蘭度過的那段時間裡,因受愛默生自然主義、超驗主義的影響,艾略特養成了獨處的習慣。

有人總結:艾略特終其一生,都是一個分裂的人,生於狂放的「新世界」,卻幾乎眾生都飄蕩於拘謹的英格蘭。幼時在海岸邊聆聽到的潮汐之間的寧靜,似乎給予他某種神啟,使得他終身都在追尋著永恆。即使是哈佛和牛津的哲學學習,都無法告訴他某種徹底的確定性,於是他走向基督,懷揣但丁的《神曲》,從此便攜帶了一生。如有可能,他寧願接受地獄的烈火,只要能夠滌盡身上的罪惡,但是與薇薇恩的不幸婚姻,使得一個癲狂的靈魂一次次的挑動他恐懼的神經,唯一能夠安慰他的人是伍爾夫與艾米莉,前者憑藉著天才的洞察,尖銳地指出他的虛偽與真誠。後者憑藉理性的寬容,在內心中與他站在世界的對立面。但是在內心中他依然是孤獨地走在贖罪之路上,他試圖肩扛著十字架,把自己抬上那座道德的高地,即使腳下滿是荒原,也依然能夠在靈視中,到達那應許之地,在滿是廢墟的人間,奏出四個四重奏。

艾略特竭力掩飾著自己不堪的另一面,否認那些猥褻的詩作,卻依然在不經意間透露出偏見,對女性的不信任以及狹隘的自我陶醉,對於三個女性的辜負使得他無力救贖,不堪重負的他在晚年選擇了遺忘。如同現世的基督,「他在世界末日的廢墟上口吐啟示,卻仍然為世俗的罪惡所困。」肉體的衰朽更使得他的情感枯竭,晚年的他似乎住進一座城堡,不同於葉芝與伍爾夫的坦然,他最終還是沒有與自己和解,如所有人都無法看透。他強烈的反對現代性,就如同一位古板的中世紀傳教士一樣,呼籲人們不要被民族國家這種狹隘的地方主義所限。最終,他沒有擁有完美的一生,但是他選擇與未來的年輕靈魂對話,使得後者能夠知曉通向永恆的道路。

相關焦點

  • 《T.S.艾略特傳》:「完美」與 「不完美」
    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 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以下簡稱《不完美的一生》) ,林德爾·戈登 (Lyndall Gordon)著,許小凡譯。關於艾略特的書不好讀,更不用說譯了,可這本中譯讀起來卻相當流暢,實屬不易。譯者還年輕,顯然是下了一番功夫譯的。
  • T.S.艾略特詩歌獎入圍名單公布,獲獎作品將在明年1月揭曉
    作者|鏡陶今年入圍T.S.艾略特文學獎的十部詩集已經揭曉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 | 一詩一會
    但事實上,艾略特本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在他看來,與其說《荒原》是「一部重要的社會批評」,不如說它」僅僅是個人的、完全無足輕重的對生活不滿的發洩;它通篇只是有節奏的牢騷。」即使拋開《荒原》與時代所產生的共振,人們也無法不為這首詩的創作手法感到震驚。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但事實上,艾略特本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在他看來,與其說《荒原》是「一部重要的社會批評」,不如說它「僅僅是個人的、完全無足輕重的對生活不滿的發洩;它通篇只是有節奏的牢騷。」即使拋開《荒原》與時代所產生的共振,人們也無法不為這首詩的創作手法感到震驚。
  • 艾略特的丁香花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友人萬奇教授在微信大「秀」美麗的丁香花,近來坊間則銷售中譯的《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我想起艾氏有名的詩。  我讀此詩,讀艾的詩論,讀別人所寫艾的傳記,知道他不主張「詩中有我」,他認為我們讀詩不用連詩人的生平一起讀,又知道他婚姻生活不美滿。「詩中無我」?我認為艾詩隱藏著「我」,至少藏著「我」的痛苦。多年前讀夏志清二萬字的《羅素與艾略特夫婦》(夏自稱為「趣味性學術文章」),我恍然:艾為什麼痛苦,《荒原》為什麼「殘酷」,還有「虛幻」、「死亡」等,有了極可信的答案。
  • 艾略特,他的婚姻就是殉道
    朝聖是一名虔誠的、追求完美的基督徒,給自己設定好的持續一生的活動:軀體越是隨時間的推移而遲滯、衰退,靈魂越是步步攀升,走向永生。不同於其他人的是,有才華的艾略特寫下了《荒原》和《四個四重奏》,作為「在時間的桎梏裡生活,雙眼卻凝視著永恆」的獨到成果。戈登的洞見犀利但不冷酷。她衷心喜歡艾略特其人其作,但不膜拜他。
  • 艾略特的靈魂肖像和精神之旅
    2020年的春天,在疫情於全球洶湧的時刻,也是我的艾略特閱讀季。案頭上放著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裘小龍/譯),《T.S.艾略特傳》(約翰·沃森/著,魏曉旭/譯),《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林德爾·戈登/著,許小凡/譯)。傑出作家在他所生活的時代的實況,以及如何記憶和呈現他所在的時代,這是重要的主題,也是我個人偏愛的主題。
  • 完整艾略特
    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出版社系統地將艾略特各個時期的作品較為完整地呈現給讀者,此次出版的《艾略特文集》填補了這項空白。艾略特文集共五卷,囊括了艾略特作為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所撰寫的所有最優秀和最有價值的作品,其中戲劇卷是首次成書出版。
  • 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矣——艾略特語錄
    ——艾略特不存在任何方法,除非你才華橫溢——艾略特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矣——T·S·艾略特探索的終點將是開始時的起點——艾略特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而所有探索的盡頭都將是我們出發的起點並且生平首次了解這起點——艾略特為了最終理解你所不理解的,你必須經歷一條愚昧無知的道路。
  • 艾略特詩歌獎揭曉,獲獎作品聚焦種族主義、暴力等問題
    撰文丨葛格 1月13日,2019年T.S.艾略特詩歌獎在倫敦揭曉。該協會由T.S.艾略特與友人在1953年成立。1993年,為慶祝書社成立40周年暨紀念T.S.艾略特,遂設立該詩歌獎。2016年,T.S.艾略特基金會接管此獎項。該獎項每年10月宣布入圍短名單,並於次年1月上旬宣布獲獎者。自去年起,該獎項開始為獲獎者製作在線音頻檔案,為後人保留獲獎詩人的錄音。
  • 有些人一生追求完美,卻是忘了完美根本不存在.追求狹義的完美,不如探索豁達的不完美 |「每日早讀」
    有些事情已經拖了很久卻還一拖再拖,問及理由,答曰:沒準備好,狀態不對,總之就是害怕做得不夠完美。對於這些人而言,哪怕有一丁點不完美都是不可接受的,於是事情就一直被擱置下來。這種現象就叫perfectionist paralysis [pərˈfekʃənɪst pəˈræləsɪs] 完美主義癱瘓症。
  • s-t,v-t圖像問題
    s-t,v-t圖像問題是一種很常考的問題,關於s-t,v-t圖像的技巧規律,上面的表格中羅列得很詳細。我們以一道問題為例,來看一下這種題型要如何解決。.(2019湖州改編)甲、乙兩物體運動時,路程與時間的關係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甲為曲線,乙為直線,在t=5 s時兩線相交,則由圖像可知(  )
  • 艾略特與艾米莉·黑爾千餘封信件公開:一段獨特而激烈的感情
    「他們的通信充滿熱情,」艾略特研究學者弗朗西斯·迪基(Frances Dickey)說,他是第一批看到這些信件的人之一。「這真的比我想像的要多。艾略特聲稱是黑爾啟發了他的很多詩歌,她顯然在他的詩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迪基說,鑑於這些信件所揭示的內容,在艾略特最著名的詩歌《荒原》中,「風信子女孩」黑爾的形象也變得更加明顯。
  • 艾略特的情史和情詩
    晚年的艾略特為她寫過一首題為《給我妻子的獻詞》,我曾翻譯、收錄在灕江版的《四個四重奏》中:這是歸你的——那飛躍的歡樂 / 使我們醒時的感覺更加敏銳 / 那歡欣的節奏統治睡時的安寧 / 合二為一的呼吸。 // 愛人們散發彼此氣息的軀體 / 不需要語言就能想著同一的思想 / 不需要意義就說著同樣的語言。
  • 現代主義詩歌《荒原》作者艾略特,是什麼讓他覺得春天是殘酷的?
    它的作者艾略特,也憑藉這部裡程碑式作品,一舉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中的宗師地位。《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對現代生活的絕望式呈現,在這種呈現中,艾略特幾乎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知。熟悉英語詩歌的人能看出,艾略特的「四月」是對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的戲仿。對身處文藝復興時期的喬叟而言,四月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因而充滿生機與活力。
  • 秘密情書公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浪漫詩人艾略特的另一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詩人艾略特(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一個不是他妻子的女人——艾米麗·黑爾保持著不尋常的親密關係。17年來,她在美國,他在英國,彼此互通了近千封信件。他們很少見面,即使見面,也表現得極為克制、得體。據艾略特稱,由於皈依英國國教,崇尚禁慾,他們之間從未發生過性關係。
  • 艾略特:什麼是經典作品?
    艾略特:什麼是經典作品?這個詞暗示了某些特定的優點或者缺點:不是形式的完美,就是絕對的呆板。但是我只想定義某一種藝術,我並不關心它是否絕對地或者在每—方面都優於或次於另一種藝術。我將列舉某些我認為經典作品應該具備的品質。但我並不是說,如果一種文學想要成為一種偉大的文學,它必須擁有具備所有這些品質的某一個作家或某一段時期。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
    這是《艾略特詩選》中《荒原》一詩開頭的四行詩。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座荒原,荒原上雜草叢生,荊棘遍地,亂石穿空。在荒原上行走,要麼被欲望迷醉,要麼被風沙迷路,總也走不出去。英國詩人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正是在這種亂石迷離中開始了他的《荒原》創作。詩人艾略特為什麼選擇從四月開始寫起?
  • 訪談艾略特 | 我的詩歌寫作生涯
    艾略特:不、不、不。我認為一個人不該老是拒絕東西,應該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東西。桂冠詩人通常會受到冷落。我認為用類似政治的方式去推翻現有的形式,是產生不了好詩的。我想,這只不過是此消彼長,新陳代謝。大家要找個表達的方式,「我用那種方式表達不出來,要用什麼方式才能表達呢?」沒有人不會為現存的模式煩惱的。
  • 穿過半個世紀,我們真的可以理解這位完美詩人的不完美嗎?
    青年時期T.S.艾略特照片《艾略特文集》T.S.艾略特不僅創作了精湛的詩篇,而且有深刻的理論構建傅小平:T.S.艾略特寫詩貫穿一生。他產生最大影響的詩歌,大概就是《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情歌》《荒原》和《四首四重奏》。你認為這三者之間是怎樣一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