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詩歌《荒原》作者艾略特,是什麼讓他覺得春天是殘酷的?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四月天最是殘酷,它在荒地上生丁香,摻和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撥呆鈍的樹根。」

作者:王子健

艾略特漫畫

「清明向來晚,山淥正光華」,這是唐人元稹筆下的四月之景。於國人而言,四月正值春暮,滿目春景,正是遊樂的大好時節。但在另一位詩人的筆下,四月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樣子:

「四月天最是殘酷,它在荒地上生丁香,摻和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撥呆鈍的樹根。」

這個橫跨四行的長句,開啟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現代主義詩歌——《荒原》。它的作者艾略特,也憑藉這部裡程碑式作品,一舉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中的宗師地位。《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對現代生活的絕望式呈現,在這種呈現中,艾略特幾乎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知。熟悉英語詩歌的人能看出,艾略特的「四月」是對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的戲仿。對身處文藝復興時期的喬叟而言,四月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因而充滿生機與活力。但到了土地乾涸,一切都已經枯萎的《荒原》中,原本美麗的四月,卻因此顯得更為可怕。從這個「最殘酷」的月份開始,艾略特描述了荒涼貧瘠的土地上發生的一切。

《荒原》寫於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久,整個歐洲都處在一片廢墟之中。毫無意義的戰爭摧毀了歐洲人自文藝復興自來對美好人性的信仰,正是這樣的背景中,《荒原》出現了,它對現代的生活的描述迅速引起了知識分子的共鳴,也從此成為了關於現代危機的經典隱喻。這是一個殘忍麻木、零散破碎、缺乏意義的時代,艾略特將重建這個時代和人性的希望寄託於他的文學,寄託於他對語言的精益求精之中。因此,他將這首《荒原》獻給了他的詩歌老師——龐德,一位真正的語言大師,「最卓越的匠人」。

這首435行的長詩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死者的葬禮》,《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研究大都認為本詩來源於「漁夫王」的神話。在這個神話中,國王的疾病使得土地荒蕪,民不聊生,外來的勇士為了挽救國家,治癒國王,四處尋找聖杯。如果只看這般簡介,似乎此詩應是類似《伊利亞特》般講述故事的史詩。但真的讀起來,卻發現無論如何也難以尋找到敘事的線索。讀者所看到的均是斷壁殘垣,句子與句子之間,如同「荒原」的景象般碎滿一地。在其中,詩人化身為先知,對這「人子」說出預言中情形:「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看到一堆破碎的偶像(image)。」

《荒原》,「The waste land」,一片被荒蕪的土地,這即是詩歌的標題,也是詩人對現代生活所下的判斷。只有在此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本詩所呈現的毫無邏輯的破碎圖景,這就是現代人的史詩,它所描繪的正是我們身邊的一切。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時代裡,一切生活都是荒涼的廢墟,人們又上哪裡去尋找那些完整的故事和美麗的言辭呢?

當然,若《荒原》僅僅是一些斷裂的碎片和瘋癲囈語,它也絕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詩人以精湛的技法呈現了現代生活的貧瘠和苦悶,同時,他也在這些呈現中埋下了拯救的種子。這種可能並沒有存身於故事的內容,即使到了詩歌的結尾,讀者也找不到神話故事中實物的聖杯。但確確實實有某種拯救的化身,那是一個音符——「Da」,這是「雷霆的話」,是天空對貧瘠土地的賜福——將要到來的雨聲,也是三種偉大德行開始的音符,Datta(奉獻),Dayadvam(同情),Damyata(克制)。由此,似乎很容易會認為艾略特將希望寄託於這三種印度德行。但實際上,他有更深刻地考量,我們應該記住,這個音節雖是三種德行的開始,但它本身卻是一個破碎的聲音,自身毫無意義。因此,拯救的可能性更深層次地,存在於這個流動的音節碎片,從它開始,種種德行才聚合在了一起。

一種純粹聲音的可能,艾略特藉此將各種文化融匯到一起,從而將重建的希望寄託於此。據統計,《荒原》至少引用或者「改寫」了三十五位作家的作品,同時也包括作為西方文化根基的《聖經》和當時的流行歌曲——《荒原》作為一首有名的難懂的詩,它的「嚇人」之處一方面即存在於其那些文學典故和使用外國文字的引語中。因此,《荒原》以一種文化盛宴的方式呈現出現代生活的貧瘠和碎片化。就其本身而言,這就是一種拯救行為,因為在這種碎片化的風格中,艾略特將西方的各種文化典籍匯集在一起,使它們統一在自己的語言當中,從而重建了整個西方文化精神,按他自己的話說,他重塑了「傳統」。這便艾略特的方案,通過對語言的極致鍛造,使讀者的注意力緊緊地吸附在語言之上,從而調動一切的感官投入語言,最終突破語言的敘事意義。與此同時,語言中的典故和文化將藉此重新回到人們的生命之中,並最終重新塑造起關於古典的新秩序。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先鋒派既是碎片化的,也是秩序的,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未來的種子深埋在古典的土壤之中。

若談及艾略特本人,林德爾·戈登歷時二十年成書的《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傳記之一,簡體中文版亦於今年年初出版。其中的大量信息包含了對書信、影像、手稿的徵引,對時間節點的佐證和對歷史情境的還原。同時,它還為艾略特的作品本身「賦予了與生活事實同等程度的真」。

艾略特的人生在很多關鍵事情上都顯得困窘與不完美:婚姻不幸,顛沛流離,成年後極少嘗到家的溫馨,大部分時間離群索居,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但他卻比任何人都懷揣著對崇高的渴望,希望成為「通過強烈的個人經驗傳達普遍真理的那一類詩人」,人們也將他看作是二十世紀的道德良心。實際上,艾略特與我們一樣跋涉在善與惡之間廣闊的荒原上——他有和善的面具,也有出人意表的古怪偏執和無情。譯者許小凡以相當準確優美的語言翻譯了這本傳記。在她的眼裡,對任何人生的描述,也都像是《荒原》末尾處用碎片搭起的廢墟:支離的瓦礫間仍有無限的、無法填充的空白。

雖然艾略特生前拒絕後世為自己立傳,卻反覆提及了詩歌作為傳記的可能性:「每首詩是一則墓志銘。」若我們試圖將其詩歌與生活相互觀照,或許也可以勾勒出一個艾略特生命的整體圖景:逃離文明,在荒原上經歷漫長的苦難,隨後進入應許之地。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2

相關焦點

  • 艾略特詩歌三首,品讀現代主義大師的精神和意象傑作!
    艾略特的《荒原》作為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鮮明的現代主義藝術風格。詩人通過對詩歌中典故、意象進行解析,進而揭示詩歌的隱喻性主題——即人類精神的無家可歸。《荒原》分《死者的葬禮》、《弈棋》、《火的布道》、《水裡的死亡》和《雷霆的話》五部分,全詩共433行,使用了七種文字和大量典故,涉及35個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紛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徵。艾略特完全不同於海子。他《荒原》中的第一節《死亡葬禮》簡直就是跳躍性極強的小說,中間僅僅穿插了少量的詩性句子,感情平穩,並且從敘事中找到了平淡的故事意識與感覺,支撐起了詩歌構架。
  • 艾略特《荒原》象徵意義
    艾略特寫的《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裡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在英國仍以「日不落帝國」自居之時,艾略特就獨具慧眼地譜寫了西方世界現代精神文明的「悲愴奏鳴曲」——《荒原》,他多視域、多層次地展現了一戰後西方廣闊的社會生活。02 猙獰的詩歌形象與艾略特傳統保守的思想,共同構建了病態的詩歌語境文學是現實生活一定程度的反映,畸形社會產生「畸形」的文學:死亡要用猙獰的形象;扭曲的人性,則需要反常的辭章。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 | 一詩一會
    在精神幾近崩潰的情況下,他停下在倫敦萊斯銀行的工作,坐上前往馬蓋特的火車,進行為期三周的休養。當時正值一戰結束不久,「每個人的個人生活都被這場巨大的悲劇所吞沒,人們幾乎不再有什麼個人經驗或感情了」,艾略特曾在一封信中如此寫到。或許是懷著對個人與時代的悲觀心情,艾略特正式開始創作人生中最重要的詩篇《荒原》。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1921年,T.S.艾略特因長期經濟拮据,同時還要照顧患有神經疾病的妻子薇薇安,愈發感到身心交瘁。在精神幾近崩潰的情況下,他停下在倫敦萊斯銀行的工作,坐上前往馬蓋特的火車,進行為期三周的休養。當時正值一戰結束不久,「每個人的個人生活都被這場巨大的悲劇所吞沒,人們幾乎不再有什麼個人經驗或感情了」,艾略特曾在一封信中如此寫到。
  •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艾略特《荒原》裡的恐懼與希望
    艾略特的長詩《荒原》比他本人更為有名。詩篇名Waste Land,waste在英語裡是荒廢、無用的含義,waste land原初的含義就是「沒有經過文明浸染的,荒涼的地方」。他說,瑪麗,瑪麗,牢牢揪住。我們就往下衝。在山上,那裡你覺得自由。這種孩童時就具有的恐懼如影隨形。怕水裡的死亡。我看見成群的人,在繞著圈子走。
  • 艾略特的情史和情詩
    艾略特從未給她寫過所謂的情詩;在近年出版的一些傳記中,更有資料披露,早在他們的蜜月期間,維芬就拋下艾略特,獨自與英國著名分析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去外地度假了。也難怪艾略特在《荒原》中對她頗有微詞,詩中有一個神經質、喋喋不休的女人,批評家一般都認為就是以維芬為原型的:「『今夜我的神經很糟。是的,很糟。跟我在一起。 / 跟我說話。為什麼你從不說話?說啊。 / 你在想什麼?想什麼?什麼?
  • 艾略特:《荒原》| 手稿珍藏本
    Eliot,1888-1965)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現代英美詩歌的裡程碑。對艾略特自己來說,《荒原》是「個人對生活的一種無足輕重的抱怨……一篇押了韻的呻吟……寫《荒原》不過是為了舒緩自己的感情」,但因時代關係,立即被認為是「宣示了一戰後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了一代人理想和精神的幻滅」。然而,艾略特反對這種普遍性的說法。1931年,艾略特發表評論說,這種論調完全是「胡說八道」。他強調這首詩表達的是自己的精神幻滅,此後他得以重生。
  • 他寫愛,寫繁殖,寫現代人的空虛 | 紀念詩人艾略特
    當時間來到2020年,艾略特所期待的救贖卻並未發生。恐怖襲擊、政治壓迫,經濟衰退,現代人的鋼鐵城牆從未如此堅固過,而個體的空虛和寂寞也從未消減。在今天,當我們身處「美麗新世界」重讀艾略特時,我們該讀些什麼呢?
  • 《T.S.艾略特傳》:「完美」與 「不完美」
    可是,有多少人陷入了婚姻危機,卻只有艾略特才寫出了《荒原》,作品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個人的層面,而是全面、深刻地呈現了整個時代的精神危機,以及試圖走出這危機所作的努力,這無論在思想意義及創作技巧上都成了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裡程碑。作為《不完美的一生》的非典型讀者,抑或說是作為艾略特的 「粉絲」,傳記中對艾略特個人生活中的「不完美」方面的偏重,因此就讓我覺得難以接受了。
  • 託·斯·艾略特: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1922年10月,艾略特非常看重的雜誌《標準》在羅斯米爾夫人的贊助下創刊,他利用主編的特權,在第一期上刊出《荒原》。第二年霍加斯書局為這首時人還不大能接受的長詩出單行本,維吉尼亞·伍爾夫親自動手為它排版。  1925年4月,艾略特加入成立不久的費伯出版社,後來成為該社總編,直至辭世。作為出版家的艾略特熱心獎掖後進,英國現代文學(尤其是詩歌)的框架也可以說是他直接參與搭建的。
  • 《荒原》—— 艾略特 原文及解析
    而且我們小時候住在大公那裡 我表兄家,他帶著我出去滑雪橇, 我很害怕。他說,瑪麗, 瑪麗,牢牢揪住。我們就往下衝。 在山上,那裡你覺得自由。 大半個晚上我看書,冬天我到南方。 什麼樹根在抓緊,什麼樹根在從 這堆亂石塊裡長出?
  • 美國詩人艾略特逝世50年:曾因太前衛被文化圈排斥
    今年也是艾略特的一部代表作《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發表一百年。正是這首描述世紀之交一位文青焦灼內心的詩,將艾略特推向了現代主義的創作階段。新一屆「艾略特詩歌獎」提高獎金整個1月份,倫敦與艾略特相關的講座、朗誦活動目不暇接。但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一年一度T.S.艾略特詩歌獎的揭曉。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
    作者:何 路「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這是《艾略特詩選》中《荒原》一詩開頭的四行詩。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座荒原,荒原上雜草叢生,荊棘遍地,亂石穿空。在荒原上行走,要麼被欲望迷醉,要麼被風沙迷路,總也走不出去。
  • 艾略特的丁香花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友人萬奇教授在微信大「秀」美麗的丁香花,近來坊間則銷售中譯的《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我想起艾氏有名的詩。春天四月,花香鳥語萬物欣欣,艾的《荒原》卻一開始就反傳統地說「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死土上長出丁香……」;《荒原》敘述斷裂、意象支離、用典至深至僻,從荷馬到莎士比亞到丁尼森,從來沒有這個寫法,此詩「反叛」至極。  我讀此詩,讀艾的詩論,讀別人所寫艾的傳記,知道他不主張「詩中有我」,他認為我們讀詩不用連詩人的生平一起讀,又知道他婚姻生活不美滿。「詩中無我」?
  • 訪談艾略特 | 我的詩歌寫作生涯
    艾略特:別問我,連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個解不開的謎。我把那首詩的原稿賣給了約翰·昆,而且還把一本沒發 表的詩的抄本一併給了他,因為他幫了我很多忙。我就只知 道這麼多。他過世之後,在拍賣的時候也沒見到這些稿子。記者:龐德從《荒原》裡刪掉了些什麼東西?他是整段整段地刪嗎?艾略特:是的,整段整段地刪。
  •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荒原》一、關於艾略特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S·艾略特),於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是《荒原》《四個四重奏》。
  • 艾略特的靈魂肖像和精神之旅
    我以為戈登選擇了心靈的靈視為觀察基點,然而他並沒有滑向宗教式玄虛之境,相反他的敘事克制、精準,只讓自己的觀察剖析之刃對準人的靈性和精神圖景。「終其寫作生涯,艾略特一直努力詮釋著這人對囿於時間的世界的逃離,」戈登在傳記的行文中時而會作出如下的解說,「艾略特曾說,他的心智自然向著形而上的一方傾斜,珍惜任何使他覺察到其他存在形式的神秘體驗。」這樣的書寫帶給我們體驗性的閱讀快感和求索下去的願望。
  • 艾略特逝世50周年: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艾略特就是改變了那一代人表現方式的「天才人物」。英國廣播公司(BBC)2009年組織了一次網上投票,請廣大聽眾和觀眾推舉「全國喜愛的詩人」(不包括莎士比亞),獲得這一稱號的是現代派主將T·S·艾略特。從此艾略特走上了與亨利·詹姆斯一樣的移居英國之路。哲學家羅素把他介紹給社交界的名人,使他能夠更加便捷地登上英國文壇。1917年詩集《普羅弗洛克和其他觀察到的事物》出版。文化界少數精英對艾略特的異常興趣加速了這位30歲的美國詩人在倫敦得到承認。儘管他的《詩作》只收了《夜鶯聲中的斯威尼》等幾首小詩,維吉尼亞·伍爾夫和萊納德·伍爾夫還是以興奮的心情親自在霍加斯書局用手工印製限數版。翌
  • 說不清的現代主義:大雜燴還是巴別塔?
    它被全世界的人誦讀,使人承認它就是現代性的詩歌本身,產生了模仿,使許多精神豐饒多產。」  《惡之花》於1857年問世,立即受到攻擊,官方傳訊作者和出版者,並將出版物查封。時間站在波德萊爾一邊,今日讀被刪的《致一位太快活的女郎》,只覺得有點出格,不值得壓制,不然反而會使作者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