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詩歌三首,品讀現代主義大師的精神和意象傑作!

2021-01-18 文眼看世界

艾略特的《荒原》作為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鮮明的現代主義藝術風格。詩人通過對詩歌中典故、意象進行解析,進而揭示詩歌的隱喻性主題——即人類精神的無家可歸。《荒原》分《死者的葬禮》、《弈棋》、《火的布道》、《水裡的死亡》和《雷霆的話》五部分,全詩共433行,使用了七種文字和大量典故,涉及35個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紛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徵。

艾略特完全不同於海子。他《荒原》中的第一節《死亡葬禮》簡直就是跳躍性極強的小說,中間僅僅穿插了少量的詩性句子,感情平穩,並且從敘事中找到了平淡的故事意識與感覺,支撐起了詩歌構架。瞬間挖掘出我們一直想表達而沒法表達的「真實詩意」——這種「真實詩意」是建立在我們過往對人性與世界極其複雜極其陰冷的體驗之上。

一戰過後,整個西方社會展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即信仰喪失與物慾橫流,這也正是艾略特在《荒原》中所批判的。詩人強調的信仰指的是近代以來統治整個西方精神世界的理性精神。

這種理性精神的喪失和欲望社會給人心造成的荒涼感究竟如何呢?請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這三首詩。

1,《維吉尼亞》

紅河、紅河,

慢慢流淌的熱默默無聲,

沒有意志能像河流那般平靜。

難道熱只在一度聽到的

反舌鳥的婉囀中運動?靜謐的山嶺

等待著。大門等待著。紫色的樹,

白色的樹,等待,等待,

延宕,衰敗。生存著,生存著,

從不運動。永遠運動的

鐵的思想和我一起來臨

又和我一起消失:

紅河、紅河、紅河。

T·S·艾略特作為20世紀「但丁的最後一位傳人」,開啟了西方新一代詩風,其詩歌中的語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等詩歌隱喻與現實世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將「傳統」與「初始經驗」完美銜接,從而建構了強大的由認知和選擇所建構的世界。

這首詩中,詩人就充分運用了意象、語言碎片和靈魂體驗來把內心的複雜活動表現了出來。

2,《我最後一次看到的充滿淚水的眼睛》

我最後一次看到的充滿淚水的眼睛

越過分界線

這裡,在死亡的夢幻王國中

金色的幻象重新出現

我看到眼睛,但未看到淚水

這是我的苦難

我再也見不到的眼睛

充滿決心的眼睛

除了在死亡另一王國的門口

我再也見不到的眼睛

那裡,就像在這裡

眼睛的生命力更長一些

比淚水的生命力更長一些

眼睛在嘲弄我們。

象徵主義誕生於十九世紀的中葉,很多知識分子對傳統的統治也開始失望、懷疑、否定,使得傳統的理性道德觀念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這種背景下,象徵主義文學的誕生表現了這種社會心態和作家的心理特徵。託馬斯·艾略特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對階級統治下的社會形態的反映。

3,《荒原》節選

一,死者的葬禮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

夏天來得出人意外,在下陣雨的時候

來到了斯丹卜基西;我們在柱廊下躲避,

等太陽出來又進了霍夫加登,

喝咖啡,閒談了一個小時。

我不是俄國人,我是立陶宛來的,是地道的德國人。

而且我們小時候住在大公那裡

我表兄家,他帶著我出去滑雪橇,

我很害怕。他說,瑪麗,

瑪麗,牢牢揪住。我們就往下衝。

在山上,那裡你覺得自由。

大半個晚上我看書,冬天我到南方。

什麼樹根在抓緊,什麼樹根在從

這堆亂石塊裡長出?人子啊,

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知道

一堆破爛的偶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

枯死的樹沒有遮蔭。蟋蟀的聲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間沒有流水的聲音。只有

這塊紅石下有影子,

(請走進這塊紅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點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後面邁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來迎著你;

我要給你看恐懼在一把塵土裡。

風吹得很輕快,

吹送我回家去,

愛爾蘭的小孩,

你在哪裡逗留?

「一年前你先給我的是風信子;

他們叫我做風信子的女郎」,

——可是等我們回來,晚了,從風信子的園裡來,

你的臂膊抱滿,你的頭髮溼漉,我說不出

話,眼睛看不見,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麼都不知道,

望著光亮的中心看時,是一片寂靜。

荒涼而空虛是那大海。

馬丹梭梭屈裡士,著名的女相士,

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

歐羅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

帶著一副惡毒的紙牌,這裡,她說,

是你的一張,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

這是貝洛多納,巖石的女主人

一個善於應變的女人。

這人帶著三根杖,這是「轉輪」,

這是那獨眼商人,這張牌上面

一無所有,是他背在背上的一種東西。

是不準我看見的。我沒有找到

「那被絞死的人」。怕水裡的死亡。

我看見成群的人,在繞著圈子走。

謝謝你。你看見親愛的愛奎爾太太的時候

就說我自己把天宮圖給她帶去,

這年頭人得小心啊。

並無實體的城,

在冬日破曉的黃霧下,

一群人魚貫地流過倫敦橋,人數是那麼多,

我沒想到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

嘆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來,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腳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聖馬利吳爾諾斯教堂,那裡報時的鐘聲

敲著最後的第九下,陰沉的一聲。

在那裡我看見一個熟人,攔住他叫道:「斯代真!」

你從前在邁裡的船上是和我在一起的!

去年你種在你花園裡的屍首,

它發芽了嗎?今年會開花嗎?

還是忽來嚴霜搗壞了它的花床?

叫這狗熊星走遠吧,它是人們的朋友,

不然它會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來!

你!虛偽的讀者!——我的同類——我的兄弟!

理性隕落、信仰喪失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普遍主題。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是通過《聖經》典故來批判、鞭撻、警示、勸誡生活在「精神荒原」中而全無信仰的「現代荒原人」。

作者引用此典故的用意在於向現代人發出警示:如荒原一般的現代社會,上帝這唯一的信仰被打碎了,而新的信仰還未曾建立起來。於是荒原人只能「承受著太陽的鞭打,枯死的樹沒有遮蔭。蟋蟀的聲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間沒有流水的聲音。」

信仰喪失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物慾橫流,在艾略特看來,信仰的缺失導致現代人無節制的縱慾生活,致使他們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虛無和毫無意義的生活。《荒原》中的死亡,更多的是指「精神死亡」,即肉體尚存,精神已死,上帝已死。正是荒原人喪失信仰、拋棄理性,縱情享受無愛之性,才使得精神世界一片空虛,社會文明衰落,現代社會猶如一片荒原。

相關焦點

  • 現代主義詩歌《荒原》作者艾略特,是什麼讓他覺得春天是殘酷的?
    但在另一位詩人的筆下,四月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樣子:「四月天最是殘酷,它在荒地上生丁香,摻和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撥呆鈍的樹根。」這個橫跨四行的長句,開啟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現代主義詩歌——《荒原》。它的作者艾略特,也憑藉這部裡程碑式作品,一舉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中的宗師地位。《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對現代生活的絕望式呈現,在這種呈現中,艾略特幾乎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知。
  • 埃茲拉龐德詩歌三首,一起體味大師的意象空間!
    :06:14 來源: 哲學詩畫 舉報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
  • 艾略特的情史和情詩
    因此艾略特為之寫「情詩」的,只能是他第二個妻子法萊麗。據說還在少女時代,法萊麗第一次聽到艾略特朗讀詩歌,就發誓將來一定要到他身邊去,為此她還專門去讀了一處秘書學校,如願成了他的秘書。接著在1957年,儘管兩人有著近四十年的年齡差距,更如願成了他的妻子。
  • 說不清的現代主義:大雜燴還是巴別塔?
    它被全世界的人誦讀,使人承認它就是現代性的詩歌本身,產生了模仿,使許多精神豐饒多產。」  《惡之花》於1857年問世,立即受到攻擊,官方傳訊作者和出版者,並將出版物查封。時間站在波德萊爾一邊,今日讀被刪的《致一位太快活的女郎》,只覺得有點出格,不值得壓制,不然反而會使作者聲名遠播。
  • 艾略特的靈魂肖像和精神之旅
    《不完美的一生:艾略特傳》,吸引我的是它所具有的心靈的靈視視角,以及它展現的對精神事物的關切和洞察。這部由51萬字構成的體量沉厚的著作仿佛是一部功能精密的挖掘機,既深入開墾艾略特個人的存在與經驗世界,也廣闊掘進艾略特所在時代的風雲圖景,它讓我們看到傑出作家如何在他的時代裡生活,如何應對他所面臨的障礙、困惑和精神疑難。
  • 他寫愛,寫繁殖,寫現代人的空虛 | 紀念詩人艾略特
    當時間來到2020年,艾略特所期待的救贖卻並未發生。恐怖襲擊、政治壓迫,經濟衰退,現代人的鋼鐵城牆從未如此堅固過,而個體的空虛和寂寞也從未消減。在今天,當我們身處「美麗新世界」重讀艾略特時,我們該讀些什麼呢?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詩歌中每一暗示性形象都可構成一連串感性和理性的複合聯想,使其隱喻的意象極具張力,為《荒原》提供了總體結構和象徵語言,這就使《荒原》從一般的內容中突破出來,產生出與眾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與暗示力:贖救現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紀傳說中聖杯神力的顯現。
  • 埃茲拉龐德詩歌三首!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意象派詩歌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為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他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鑑做出了卓越貢獻。
  • 完整艾略特
    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出版社系統地將艾略特各個時期的作品較為完整地呈現給讀者,此次出版的《艾略特文集》填補了這項空白。艾略特文集共五卷,囊括了艾略特作為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所撰寫的所有最優秀和最有價值的作品,其中戲劇卷是首次成書出版。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方東樹劃分「意象」大小高下的依據是詩人精神氣質的雅俗,認為詩歌意象的審美價值是由詩的言情素質決定的關於「意象」概念及其淵源與發展暫且介紹到這裡。曹植詩歌的主要意象曹植是魏晉時期重要的文學家,其詩今存餘首。
  • 艾略特《荒原》象徵意義
    艾略特寫的《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裡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 《T.S.艾略特傳》:「完美」與 「不完美」
    在近年來艾略特研究中,這好像也成了一種時髦。前些年曾拍過一部名為《湯姆與薇芙》的電影,同樣是把艾略特的生活和創作「硬湊」在一起。影片將他第一個妻子薇薇恩塑造為具有寫作天分的才女,充分激發起了艾略特的創作靈感,可他的自私、冷漠卻扼殺了她的才華,並讓她最終陷入精神奔潰。
  • 託·斯·艾略特: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阿爾弗雷德·普羅弗洛克的情歌》和《一位夫人的畫像》。白璧德對以盧梭為濫觴的張揚個人和自我的浪漫主義的批判,桑塔亞那對盧克萊修、但丁和歌德三位哲學詩人的分析,是艾略特精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營養要素。1914年秋,他在英國結識了龐德,並很快成為以後者為核心的文學圈子中的一員。龐德讀了艾略特的一些詩稿後大加讚賞,推薦到美英兩家頗具先鋒色彩的雜誌《詩刊》和《爆炸》上發表。
  • 艾略特的丁香花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友人萬奇教授在微信大「秀」美麗的丁香花,近來坊間則銷售中譯的《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我想起艾氏有名的詩。春天四月,花香鳥語萬物欣欣,艾的《荒原》卻一開始就反傳統地說「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死土上長出丁香……」;《荒原》敘述斷裂、意象支離、用典至深至僻,從荷馬到莎士比亞到丁尼森,從來沒有這個寫法,此詩「反叛」至極。  我讀此詩,讀艾的詩論,讀別人所寫艾的傳記,知道他不主張「詩中有我」,他認為我們讀詩不用連詩人的生平一起讀,又知道他婚姻生活不美滿。「詩中無我」?
  • 國旗與國歌(詩歌三首)【名家風採·縴夫詩歌專欄(第61期)
    《世界經典文學薈萃》精選有正氣、靈氣、大氣、接地氣的文學藝術作品,它們絕不是曇花一現的譁眾取寵之作,更不是千篇一律的摘抄之作,它們具有使命感和時代感,包含著強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匯入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先進思潮體現當代和歷史的時尚風範和精神理念,特別注重----文友德藝雙馨。
  • 讀現代詩,要懂十個基本特徵,要有四種信任
    什麼是現代詩歌? 這是很多詩歌愛好者 不斷在探討的話題 詩歌必然是人生,普適的, 即使現代主義詩歌也不例外。 那麼如何閱讀現代詩歌?
  • 艾略特逝世50周年: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白璧德對以盧梭為濫觴的張揚個人和自我的浪漫主義的批判,桑塔亞那對盧克萊修、但丁和歌德三位哲學詩人的分析,是艾略特精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營養要素。1914年秋,他在英國結識了龐德,並很快成為以後者為核心的文學圈子中的一員。龐德讀了艾略特的一些詩稿後大加讚賞,推薦到美英兩家頗具先鋒色彩的雜誌《詩刊》和《爆炸》上發表。這兩位旅歐的美國年輕人都深愛歐洲古典語言,對惠特曼式的自吹自擂的宏大詩風尤其反感。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 | 一詩一會
    在精神幾近崩潰的情況下,他停下在倫敦萊斯銀行的工作,坐上前往馬蓋特的火車,進行為期三周的休養。當時正值一戰結束不久,「每個人的個人生活都被這場巨大的悲劇所吞沒,人們幾乎不再有什麼個人經驗或感情了」,艾略特曾在一封信中如此寫到。或許是懷著對個人與時代的悲觀心情,艾略特正式開始創作人生中最重要的詩篇《荒原》。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1921年,T.S.艾略特因長期經濟拮据,同時還要照顧患有神經疾病的妻子薇薇安,愈發感到身心交瘁。在精神幾近崩潰的情況下,他停下在倫敦萊斯銀行的工作,坐上前往馬蓋特的火車,進行為期三周的休養。當時正值一戰結束不久,「每個人的個人生活都被這場巨大的悲劇所吞沒,人們幾乎不再有什麼個人經驗或感情了」,艾略特曾在一封信中如此寫到。
  • 喬麗·格雷厄姆:用詩歌「提出重大問題的世界冠軍」
    其複雜的要點之一,在於詩中的意象無比繁富,讀來像進入一個比現實世界更為色彩斑斕、龐雜多變的異樣世界。此外,其詩歌的另一個一望即知的特點是智性寫作。作為曾在巴黎神學院學習哲學的詩人,這一寫作特點的顯著並不稀奇。格雷厄姆用詩歌思考問題,不僅是她自己的人生境遇,而且是整個世界:「我的嘴裡有一架梯子/爬下去/世界的在場/不可逾越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