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荒原》象徵意義

2021-02-19 異鄉客Outsiders

艾略特寫的《荒原》是現代英美詩歌的裡程碑,是象徵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荒原》全詩分五章,四百餘行,長詩以「聖杯」、「漁王」等故事作為基本框架,神話學、人類學為詩人提供了整套的象徵語言。詩人立意借用「尋找聖杯」的故事表現卑劣猥瑣的「人間地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貧瘠的荒原,冰冷的巖石,灰暗的城市,陰森的監獄和行跡猥瑣的醉生夢死的人們。在這個荒唐的世界裡,沒有偶像的崇拜,沒有言行的準則,只有生活的空虛和精神的絕望。

     長詩的開頭引引言便揭示荒原的主題:「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裡。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麼?』她回答說『我要死。』」這樣的開頭展示了戰後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滅和絕望。「荒原」一詞已超越了文學的範疇,它已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象徵著現代的生活無異於出殯,而葬儀的意義又在於使死者的靈魂得救。春天原本該萬物復甦,生機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徵——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濫著海一樣的情慾。在這令人窒息的現實中充斥著庸俗卑下的人慾,死亡的陰雲濃濃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們在渾渾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詩人把現實社會比作地獄,把現代人視為沒有靈魂的幽靈。第二章「對弈」用維吉爾的《伊尼特》、奧維德的《變形記》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裡奧佩特拉》這些作品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男女的淫慾和罪惡與現實低層社會卑鄙齷齪的肉體交易疊映,象徵現代人縱情聲色、形同殭屍的可悲處境。第三章「火誡」表現倫敦這現代荒原上各種人猥瑣無聊的生活。因此詩人向佛陀籲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慾,拯救人類:「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來/主啊你拯拔/燒啊」。第四章「水裡的死亡」寫人慾橫流帶來的死亡。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慾的象徵,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自己生前的罪惡。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最後一張「雷霆的對話」寫吠陀經裡的說教,規勸人們要施捨、同情、克制,這樣才能得到平安。他用《聖經》的典故寫了耶穌復活後的身影。然而基督並未重臨,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聲巨響―――革命的象徵。艾略特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人類的一場災難。

     整部《荒原》都具有象徵意義。這部長詩既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敘事詩,也不同於浪漫主義的抒情詩,而是典型的象徵主義詩作。詩人整體上在遠古神話的框架內安置了現代的荒原和荒原人,「荒原」就是現代歐洲的象徵,「荒原人」就是現代人的象徵,水是生命的甘泉,又是災難的象徵,風信子是春天的象徵,枯骨是死亡的象徵等。把一系列互不相聯的「圖景」拼接起來,把許多不相干的意象組合起來,形成一幅幅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對應物」,納入「荒原」的象徵性結構之中,從而取得了內在的有機的聯繫,提示了西方文明衰退的必然趨勢,既有歷史的透視,又有現實的觀照。《荒原》中大量選取病態的卑微的意象,繼承《惡之花》從惡中掘出美的傳統,全詩充斥著死亡、孤獨、憔悴野蠻、乾涸意象,這與通常選取高雅、健康、激烈、奔放、美好意象的浪漫主義劃開界限。

     此外,《荒原》中的象徵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希望不可無,否則荒原永無生機;欲望忌太濫,否則同樣會溺斃生命。例如,水在《荒原》中具有雙重象徵意義:水既是土地肥沃的、農業豐收的根本保證,又是由繁殖神崇拜引申而來的、以性慾為代表的人類各種欲望的象徵。荒原缺水,要等待水來解救,這時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會人慾橫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這時水是「死亡之水」。這就讓詩歌不僅僅局限於詩歌,讓短短一篇400行的詩歌在象徵中表達無限的意義。

     整部《荒原》完全是艾略特哲學思想在文學上的具體體現,即:直覺主義認識論和悲觀主義的不可知論。因此艾略特認為理智是不可靠的,只有直覺的方式才是絕對的、內在的,才能把握生命的本源。因此,文學作品並不總是可以依據理智來理解。受到這樣的哲學思想的影響,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理論將詩看成一種象徵。人們要理解作品不能只限於理解字詞的意義,而應該掌握事物場景的象徵意義。艾略特說「一首詩實際意味著什麼是無關緊要的。意義不過是扔給讀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與此同時,詩卻以更為具體和更加無意識的方式悄然影響讀者。」在艾略特看來,詩中的意義不過是一個騙局,而當人們不理解這一騙局時,自然是以某種無意識的方式理解詩;反之,當人們自以為把握詩的意義時,也就是誤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時候。這點與葉芝「詩人的感受與表現是非常重要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之,這時一部典型的象徵主意作品,值得欣賞。

相關焦點

  •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艾略特《荒原》裡的恐懼與希望
    ——T.S.艾略特《荒原》出生於美國,畢業於哈佛大學哲學系,又轉到牛津大學上學,畢業後當過編輯、教師,20歲的時候就開始寫作,因為「革新現代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T.S.艾略特這位加入英國國籍的美國人,被英美兩國都視為「自己國家的詩人」。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詩歌中每一暗示性形象都可構成一連串感性和理性的複合聯想,使其隱喻的意象極具張力,為《荒原》提供了總體結構和象徵語言,這就使《荒原》從一般的內容中突破出來,產生出與眾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與暗示力:贖救現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紀傳說中聖杯神力的顯現。
  • 現代主義詩歌《荒原》作者艾略特,是什麼讓他覺得春天是殘酷的?
    這個橫跨四行的長句,開啟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現代主義詩歌——《荒原》。它的作者艾略特,也憑藉這部裡程碑式作品,一舉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中的宗師地位。《荒原》之所以重要,源自它對現代生活的絕望式呈現,在這種呈現中,艾略特幾乎成為了現代主義的先知。熟悉英語詩歌的人能看出,艾略特的「四月」是對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的戲仿。
  • 艾略特:《荒原》| 手稿珍藏本
    1921年,33歲的艾略特由於精神原因,在瑞士療養的3個月內「胡思亂想」,寫下了《荒原》初稿。原詩800多行,經大詩人埃茲拉·龐德刪改近半又加以編定後,成為最終的434行。艾略特謙虛地將這首詩題獻給龐德,稱其為「最卓越的匠人」。 「死者葬禮」,「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荒原》以五部曲構成,其中水的意象貫穿始終,象徵著人類精神的枯竭與泉源。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 | 一詩一會
    長久以來,《荒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詩歌,它在西方引起的反響之劇烈,甚至超過了艾略特晚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四個四重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認為《荒原》捕捉到了戰後西方文明和傳統價值的衰落,是對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寫照。
  • T.S.艾略特與《荒原》:我能連接烏有與烏有|一詩一會
    長久以來,《荒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詩歌,它在西方引起的反響之劇烈,甚至超過了艾略特晚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四個四重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認為《荒原》捕捉到了戰後西方文明和傳統價值的衰落,是對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寫照。
  • 荒原、艾略特與四個四重奏
    荒原、艾略特與四個四重奏潘建設——選自《狀態主義》 荒原
  • 《荒原》—— 艾略特 原文及解析
    《荒原》—— 艾略特 「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裡。
  •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
    不完美的一生——T.S.艾略特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荒原》一、關於艾略特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S·艾略特),於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的聖路易斯,代表作品是《荒原》《四個四重奏》。
  • 託·斯·艾略特: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很少有英國作家像艾略特那樣長期傾心於法國文學。艾略特對法國象徵派詩人如蘭波、拉弗格和魏爾倫有濃厚興趣,他甚至嘗試用法語寫詩。1950年,他在總結但丁對他的特殊意義時說,朱爾·拉弗格教會他如何錘鍊自己的語言。艾略特還特意提到,波德萊爾在《七個老頭子》中的兩行詩「熙熙攘攘的都市,充滿夢影的都市/幽靈在大白天裡拉行人衣袖!」
  • 艾略特的情史和情詩
    晚年的艾略特為她寫過一首題為《給我妻子的獻詞》,我曾翻譯、收錄在灕江版的《四個四重奏》中:這是歸你的——那飛躍的歡樂 / 使我們醒時的感覺更加敏銳 / 那歡欣的節奏統治睡時的安寧 / 合二為一的呼吸。 // 愛人們散發彼此氣息的軀體 / 不需要語言就能想著同一的思想 / 不需要意義就說著同樣的語言。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
    這是《艾略特詩選》中《荒原》一詩開頭的四行詩。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座荒原,荒原上雜草叢生,荊棘遍地,亂石穿空。在荒原上行走,要麼被欲望迷醉,要麼被風沙迷路,總也走不出去。英國詩人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正是在這種亂石迷離中開始了他的《荒原》創作。詩人艾略特為什麼選擇從四月開始寫起?
  • 《T.S.艾略特傳》:「完美」與 「不完美」
    (這次應老朋友王家新之邀,在人民大學作講座時,譯者聽說也來了,但聽眾席中顧彬先生滔滔不絕地提了許多挺有意義的問題,講座結束的時間太晚了,未能向她面賀。)我看過林德爾·戈登早先的兩本英文版艾略特傳記,《艾略特的早年生活》( Eliot's Early Years)與《艾略特的新生》( Eliot's New Life)。《不完美的一生》應該是第三本。
  • 完整艾略特
    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出版社系統地將艾略特各個時期的作品較為完整地呈現給讀者,此次出版的《艾略特文集》填補了這項空白。艾略特文集共五卷,囊括了艾略特作為詩人、評論家和劇作家所撰寫的所有最優秀和最有價值的作品,其中戲劇卷是首次成書出版。
  • 艾略特的丁香花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黃維樑 香港學者、作家   友人萬奇教授在微信大「秀」美麗的丁香花,近來坊間則銷售中譯的《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我想起艾氏有名的詩。春天四月,花香鳥語萬物欣欣,艾的《荒原》卻一開始就反傳統地說「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死土上長出丁香……」;《荒原》敘述斷裂、意象支離、用典至深至僻,從荷馬到莎士比亞到丁尼森,從來沒有這個寫法,此詩「反叛」至極。  我讀此詩,讀艾的詩論,讀別人所寫艾的傳記,知道他不主張「詩中有我」,他認為我們讀詩不用連詩人的生平一起讀,又知道他婚姻生活不美滿。「詩中無我」?
  • 艾略特:荒原
    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稱T·S·艾略特
  • 他寫愛,寫繁殖,寫現代人的空虛 | 紀念詩人艾略特
    艾略特憑藉《荒原》被許多讀者知曉,成為西方現代詩歌殿堂裡一個怪誕而驚奇的名字,這個名字漂洋過海,甚至影響到穆旦、馮至等中國詩人的創作,一時間,在西南聯大,艾略特成了和奧登一樣炙手可熱的「偶像」,一個迅猛的先鋒詩人。《荒原》被解讀出絕望的氣息,不過在艾略特看來,現代人精神荒蕪,卻並非無法重建。
  • 閒聊諾獎文學13——請記住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一位詩人
    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麼傳統就一無可取。2. 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以。3. 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衝刷成廢物的。4. 為了最終理解你所不理解的,你必須經歷一條愚昧無知的道路。為了佔有你從未佔有的東西,你必須經歷被剝奪的道路。
  • 艾略特的靈魂肖像和精神之旅
    1940年至1941年的冬季他幾乎誰也不見,在這前所未有的自由中為詩歌傾注了全部心血。在烽煙四起的二戰之中寫作的他更清楚失敗的可能。他每周來到滿目瘡痍的倫敦,這座城市比史上任何一個時刻都更接近毀滅。大型組詩《四個四重奏》無疑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其中的《荒原》顯示出艾略特對他所在的時代圖景和人類命運的深度觀察和體驗。他將擁擠而死寂的人類之城和上帝之城以及但丁筆下的煉獄做了簡短的對比。
  • 艾略特詩歌三首,品讀現代主義大師的精神和意象傑作!
    艾略特的《荒原》作為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鮮明的現代主義藝術風格。詩人通過對詩歌中典故、意象進行解析,進而揭示詩歌的隱喻性主題——即人類精神的無家可歸。《荒原》分《死者的葬禮》、《弈棋》、《火的布道》、《水裡的死亡》和《雷霆的話》五部分,全詩共433行,使用了七種文字和大量典故,涉及35個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且用典突兀,意象紛繁,體現出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徵。艾略特完全不同於海子。他《荒原》中的第一節《死亡葬禮》簡直就是跳躍性極強的小說,中間僅僅穿插了少量的詩性句子,感情平穩,並且從敘事中找到了平淡的故事意識與感覺,支撐起了詩歌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