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新婚的艾略特與妻子瓦萊麗,1993年艾略特詩歌獎創立後,瓦萊麗長期贊助該獎。
艾略特逝世50周年:他改變了一代人的表達方式
■陸建德
艾略特在1930年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詩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為他們缺少那種敏感和意識來發現他們與前一代人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艾略特就是改變了那一代人表現方式的「天才人物」。
英國廣播公司(BBC)2009年組織了一次網上投票,請廣大聽眾和觀眾推舉「全國喜愛的詩人」(不包括莎士比亞),獲得這一稱號的是現代派主將T·S·艾略特。網上調查的數據並不能決定一位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這一結果畢竟說明,艾略特已經完全為普通的詩歌愛好者所接受,而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也就是艾略特剛出名的時候,他的詩作只有極少數文學藝術界的前衛人士才能欣賞。艾略特在1930年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詩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為他們缺少那種敏感和意識來發現他們與前一代人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艾略特就是改變了那一代人表現方式的「天才人物」。
1
艾略特1888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1906年至1914年在哈佛求學。1910年10月至1911年夏,他遊學巴黎,與法國青年韋爾德納爾結為好友,還完成了詩歌《J·阿爾弗雷德·普羅弗洛克的情歌》和《一位夫人的畫像》。白璧德對以盧梭為濫觴的張揚個人和自我的浪漫主義的批判,桑塔亞那對盧克萊修、但丁和歌德三位哲學詩人的分析,是艾略特精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營養要素。1914年秋,他在英國結識了龐德,並很快成為以後者為核心的文學圈子中的一員。龐德讀了艾略特的一些詩稿後大加讚賞,推薦到美英兩家頗具先鋒色彩的雜誌《詩刊》和《爆炸》上發表。這兩位旅歐的美國年輕人都深愛歐洲古典語言,對惠特曼式的自吹自擂的宏大詩風尤其反感。一場詩界革命正在悄悄發生。
從此艾略特走上了與亨利·詹姆斯一樣的移居英國之路。哲學家羅素把他介紹給社交界的名人,使他能夠更加便捷地登上英國文壇。1917年詩集《普羅弗洛克和其他觀察到的事物》出版。文化界少數精英對艾略特的異常興趣加速了這位30歲的美國詩人在倫敦得到承認。儘管他的《詩作》只收了《夜鶯聲中的斯威尼》等幾首小詩,維吉尼亞·伍爾夫和萊納德·伍爾夫還是以興奮的心情親自在霍加斯書局用手工印製限數版。翌年年初,奧維德印書館又出了他的詩集《我們向您祈禱》。1922年10月,艾略特非常看重的雜誌《標準》在羅斯米爾夫人的贊助下創刊,他利用主編的特權,在第一期上刊出《荒原》。第二年霍加斯書局為這首時人還不大能接受的長詩出單行本,維吉尼亞·伍爾夫親自動手為它排版。
1925年4月,艾略特加入成立不久的費伯出版社,後來成為該社總編,直至辭世。作為出版家的艾略特熱心獎掖後進,英國現代文學(尤其是詩歌)的框架也可以說是他直接參與搭建的。奧登的第一本《詩集》由艾略特在費伯出版,所謂的「奧登那一代」即便有反抗前輩詩人之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教於艾略特。泰德·休斯也得到艾略特的提攜,他的第一部詩集《雨中鷹》由費伯推出後立即得到普遍的認可。
2
在艾略特身上,英語詩歌傳統和英語文化的感化力是不言自明的。他的創作常常得益於他對伊莉莎白時期的劇作家和17世紀英國文學的深湛研究。所謂的現代派詩歌以反對維多利亞時期的感傷和矯揉造作而著稱,但是它與維多利亞時期文學千絲萬縷的聯繫絕對不容忽略。艾略特誠然改變了他那一代人的表現方式,不過他從小就從19世紀的英國文學中汲取了大量養料。他在14歲時迷上了英國作家愛德華·菲茨傑拉德翻譯的《魯拜集》,也學著用四行詩體寫起詩來。
《普羅弗洛克和其他觀察到的事物》是艾略特出版的第一本詩集。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詩體、不登大雅之堂的描寫和新奇得近乎怪誕的比喻還不能為普通讀者所接受。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創作中善於把自己藏匿在詩句背後,不斷變換面具和語氣。詩中的「我」大都是戲劇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總的看來他偏愛一種萎靡不振、無可奈何同時又不失幽默的聲音。這一特點確實使一般讀者難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詩歌。艾略特的詩作往往沒有通盤謀劃好的思想脈絡,他數次開玩笑地引用拜倫《唐璜》中的詩行為自己辯解:「我當然不敢號稱我十分懂得/當我想露一手時自己的用意。」
艾略特認為,在詩歌創作中有種「想像的秩序」和「想像的邏輯」,它們不同於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邏輯,因為詩人省略了起連接作用的環節;讀者應該聽任詩中的意象自行進入他那處於敏感狀態的記憶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當,最終自然會收到很好的鑑賞效果。
表現這種「想像的秩序」和「想像的邏輯」最為充分的大概就是奠定艾略特現代派主將地位的《荒原》。長期以來,《荒原》被視為20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的裡程碑,龐德和艾略特確是有意把它作為一種新文學的代表之作推出。該詩原名「他用不同的聲音讀警察報告」,其中有的部分系艾略特舊作,後經龐德修改,最初於1922年10月在艾略特自己主編的《標準》雜誌創刊號上亮相。
3
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作於1935年至1942年之間的《四首四重奏》,它們分別是《燒毀了的諾頓》、《東科克爾村》、《乾燥的塞爾維吉斯》和《小吉丁》。《四首四重奏》是探討永恆和時間的哲理詩,但是詩人並不使用純粹抽象的概念,他帶領讀者在具體的歷史中探索永恆與時間的辯證關係。《四首四重奏》的用語普通正規而又十分精確。對語言異常敏感的艾略特常會詞不達意,他在《東科克爾村》裡把寫詩比為「與詞語和意義的難以忍受的扭鬥」。艾略特對自己的信仰和創作始終不敢心安理得,他擔心語言會因使用不當而退化,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思想感情的品質。
艾略特在早期詩歌中即顯示出非凡的戲劇才能。根據他的非個性原則,真正偉大的詩才都是戲劇性的。1934年,艾略特為獨幕古裝表演劇《磐石》撰寫的合唱詩和臺詞取得很大成功,這大大促發了他復興詩劇的意願。他先後創作了《大教堂兇殺案》、《家庭聚會》、《雞尾酒會》、《機要秘書》和《老政治家》等詩劇。艾略特將古希臘戲劇中的某些原型與當代英國的社會問題有機結合,曲折地反映了他的宗教關懷。這些詩劇用詞通俗,易為觀眾所接受。但由於題材內容方面的局限(劇中人物基本上都屬於較高的社會階層)和藝術鑑賞趣味的轉變,它們多少與期望的效果尚有一段距離。另一方面,無意問津詩劇創作的年輕劇作家約翰·奧斯本、哈羅德·品特和湯姆·斯託帕特等人的崛起對詩劇復興反而起到負面的作用。
艾略特194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成為全球知名的人物。1965年1月,這位自稱「古典主義者」的現代派代表因患肺氣腫溘然逝世,按照他的遺願,他的骨灰安葬在英格蘭薩默塞特郡的東科克爾聖麥可教堂,墓碑上鐫刻了《東科克爾村》首尾兩句詩:「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在我的結束是我的開始」。美國詩人威廉士曾指責艾略特背棄自己祖國的本土特色,他沒有意識到,艾略特回到英國尋根問祖,也體現了另一種忠誠。1967年,倫敦西敏寺的「詩人之角」迎來了一塊紀念艾略特的石碑。
(本文作者系《艾略特文集》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晶報)
《收穫》徵訂:
■郵局訂閱,代碼4-7。
■《收穫》雜誌社郵購全年,免郵資。發行部電話021-54036905。上海巨鹿路675號《收穫》,200040。
■《收穫》淘寶店,免郵①《收穫》文學雜誌社②《收穫》雜誌官方店
■2015年第1期新刊目錄,1月5日出版
長篇小說《群山之巔》(遲子建)
長篇連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黃永玉)
中篇小說《爺爺有條魔幻船》(陳河);《三人二足》(魯敏)
短篇小說《刺殺希特勒》(娜彧);《小生命》(盛可以);《碧河往事》(陳崇正)
專欄
說吧,記憶《抗戰老兵》(朱和風)
生活在別處《俄羅斯十九天》(馮驥才)
一個人的電影《彭浩翔:新一代的開山怪》(彭浩翔,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