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邊溝記事》:飢餓與死亡的真實敘述|搜書記

2021-02-19 喜聞

請點擊藍色字體「喜聞」,免費訂閱

這是一位作者看了紀實小說《夾邊溝記事》之後的讀後感,現轉載於此,若要了解全部,可以尋找這部記事「小說」。這其中的震驚,是要靠眼淚讀完的。

文|天涯

題記:關注歷史,就等於關注現實,也等於關注我們自己。

楊顯惠這個名字,和夾邊溝連在一起。如果不是他寫了夾邊溝記事,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地方作家。如果不是他寫了夾邊溝記事,我們也就丟失了這段歷史。這是一段塵封四十年的歷史,當年的倖存者散落在各個角落,沒有人問過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年的死難者早已化為白骨,連他們的後代也不知道埋在何處。幸虧楊顯惠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辭辛勞,四處尋訪,歷經數載,終於揭開了歷史的蓋子。

夾邊溝,是甘肅酒泉縣一個勞改勞教農場,從1957年10月開始,那裡關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每天從事十幾個小時的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隨後三年的大饑荒中,右派們大量死亡。1960年12月,中央工作組和西北局共同解決甘肅省委的左傾錯誤,決定釋放右派回家時,夾邊溝農場僅有數百人生還。這是二千四百多名右派的苦難史,不少評論家稱其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在我來看,《夾邊溝記事》絕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裡程碑,在楊顯惠面前,那些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們根本不值一提。

書的副標題是楊顯惠中短篇小說集,夾邊溝記事只是上編,下編以知青文學為主。夾邊溝記事有7篇小說,選自作者在《上海文學》的連載。仔細讀來,發現上下編有很大不同,上編類似紀實,語言樸實無華,手法近乎白描,下編才象小說,故事相當精彩,文筆細膩傳神。為何差別如何之大?難怪有人詬病楊顯惠,說他文筆不好。依我看來,夾邊溝記事原本就是紀實文學,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故意戴上小說的帽子。楊顯惠有意用紀實的筆法來再現歷史,沒有過多的感情色彩,沒有華美的文字,只有赤祼祼的真實。

但是真實不等於蒼白,相反比虛構更感人。第一篇「上海女人」以愛開始,最後一篇「李祥年的愛情故事」以愛結束,同樣刻骨銘心。那個顧姓的上海女人走了幾千裡來看右派丈夫,孰料幾天前他已餓死。她近乎偏執地不吃不喝,一心尋找他的屍體,火化後又堅持將所有的骨頭帶上火車帶回上海。這種生死與共的夫妻情分,令人動容,為之落淚。

李祥年被打成右派後,為了初戀情人的幸福,狠心不與她聯繫,後來忍不住思念逃跑去看她,幾經磨難到了家門口又放棄了,只因不想連累對方,自己卻付出了判刑六年的代價。結尾的一句話讓我想起了杜拉斯的情人,「快七十歲了,我已是滿頭白髮了,但仍然時時想念著她,沒有一天不想她。」為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此外,「夾農」裡還有另外一種愛,母愛。女右派們因為一個初生的嬰兒空前團結起來,她們用各種辦法偷東西給母親給孩子吃,每個人都成了孩子的媽。正因為有愛,夾邊溝記事超越了所有同類題材的作品。愛是不朽的,可以超越時代。

當然更多的是悲痛。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在飢餓中一天天死去,毫無尊嚴的死去,沒有棺材,沒有墓碑,甚至沒人掩埋。他們活著的時候是奴隸,死去的時候也是奴隸。「右派」是他們背負的罪名,他們是黨的階級敵人,罪該萬死,死有餘辜。對待他們,沒有人道主義可言。當死人達到高峰時,每天都有數十人死去。

農場黨委書記慌了神,跑到張掖地委匯報情況,請求調點糧食。地委書記是位堅定的老革命,訓斥他說,「死幾個犯人怕什麼?幹社會主義哪有不死人的」於是大批右派就這樣活活餓死了,吃光了所有能夠找到的東西,包括沙漠裡的野草,然後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和自己死去。

俞兆遠是少數的倖存者,他活下來的辦法是偷。「賊骨頭」講述的是他的故事,他曾是夾邊溝農場最出名的賊,可最初他是恥於偷竊的,即使餓得全身浮腫。當他眼睜睜地看著同屋的兩個右派餓死了,突然就偷起糧食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古人云「倉稟實知禮節」,飢餓可以讓人忘記禮節,甚至於人吃人。

俞兆遠是幸運的,在餓死之前被解救出來,到了招待所有飯吃,可他還是偷燒餅,回到家後又忍不住偷吃糧食,而且非要生吃,為此老婆差點跟他離婚。貌似可笑的結局折射出的是深不可測的悲哀。高吉義也活了下來,因為他逃跑了。逃亡過程驚心動魄,背後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原來他是和師父一起逃跑的,半途師父走不動了,又不願拖累他,就讓他一個人逃,自己等著被人抓回來。結果師父被狼吃掉了,這件事令他終生不安,一輩子也想不通。

那個饑荒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我們是否有理由遺忘呢?且不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事實上某些東西仍然存在,比如意識形態,比如勞改制度,比如人性。很難說有一天夾邊溝記事會不會以另一種形式重演,但願不會。最後用索忍尼辛的名著《古拉格群島》的開篇語結束這篇短文,「獻給沒有生存下來的諸君,要敘述此事他們已無能為力。但願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起一切,沒有猜到一切。」

微信號:Dailyfreezing
去典型化播報,最具生命力一天微信號:bossnotes
企業老闆參謀,職業經理助手微信號:healthread
求醫不如求己,養生不養醫生微信號:Lxjclass
掌上教育專家,家長貼心顧問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xiwenart@sina.com

相關焦點

  • 《夾邊溝記事》——中國的「古拉格群島」
    書中所指的夾邊溝,為甘肅酒泉一個羈押右派分子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開始關押的近三千人,至1960年底倖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處充滿了苦難、飢餓和死亡的傷痛之地。作者歷經數年,大海撈針般搜尋和採訪了近百名當事人,並在高度忠於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完成了這部極具震撼歷的紀實性小說。
  • 夾邊溝
    2010年,導演王兵拍攝了一部改編自楊顯惠小說《告別夾邊溝》的電影,《夾邊溝》。
  • 村支書的「記事本」
    「記事本」發揮了作用 金淘鎮南豐村黨支部書記 黃華忠: 金淘鎮南豐村黨支部書記 黃華忠:
  • 《飢餓站臺》:「監獄坑」裡的飢餓,等於死亡
    3月20日首先在Netflit平臺推出的西班牙驚悚電影《飢餓站臺》,開播到今天豆瓣評分7.8分,幾萬人參與評分。《飢餓站臺》憑藉它極端環境的刻畫,和對人性的最大考驗一擊脫俗。在《飢餓站臺》中,人被分為三等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下去的人。
  • 專家:納米比亞大量海豹死亡原因是飢餓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溫荷克12月15日電(記者吳長偉)「納米比亞海洋保護」組織的專家15日表示,今年10月發生在該國沿海的大量母海豹及其幼崽死亡的原因已查明,確認「涉案」海豹死於飢餓。現場勘查發現,死亡的母海豹都異常瘦弱,由此得出這些母海豹及其幼崽死於飢餓的結論。「納米比亞海洋保護」組織今年10月報告在納米比亞海濱地區沃爾維斯灣的佩利肯角海岸發現了超過7000隻死亡的母海豹及其幼崽。該組織認為,由於當地魚群今年遠離大陸活動,造成沃爾維斯灣附近的海豹覓食困難。
  • 《飢餓遊戲3》:是心理飢餓還是生理的飢餓,反正我是受不了了
    《飢餓遊戲》的注水工程之龐大,水量之多,可以從片中水壩被炸一幕得到答案。影片羅列了演講洗腦,秘密監控,身份符號化的士兵,被驅策的奴役勞作,禁閉和拷打,死亡遊戲等等,以此表現該政權的鐵腕統治。但上述都是符號,我們可以在任何一部反烏託邦電影裡面見到,拼湊符號無法傳達核心精神,亦步亦趨的堆砌只能畫出貓來。《飢餓遊戲》勾畫了反烏託邦的邊框,卻無力捕捉反烏託邦的內韻。
  • 真實死亡人數嚴重,但是飢餓才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印度街頭新冠檢測 根據印度最新疫情播報:印度疫情確診病例達790萬例、死亡人數升至 對於印度疫情情況,很多印度人都認為不真實:真實情況會更加嚴重,因為印度那麼多窮人和貧民窟,檢測出來也不會給予治療也沒法隔離,那檢測了有什麼意義?並且印度人嚴重缺乏檢測手段。而對於印度窮人來說,相比病毒,飢餓才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 飢餓站臺-在死亡之前最後的選擇
    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飢餓站臺》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饑渴的一面。《飢餓站臺》於19年9月6日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憑藉其細思極恐的高能設定和大尺度劇情,很快爆紅網絡。該影片獲得了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午夜瘋狂單元-觀眾選擇獎。
  • 微電影 | 記事本
    (點擊觀看視頻)這是根據兩代稅務人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影片中的演員大多是基層一線的稅務幹部。
  • 名詞 戰爭、殺戮、飢餓、死亡——四騎士
    相關電影:[天啟四騎士](2009)、[驚天魔盜團](2013)、[驚天魔盜團2](2016)、[X戰警:天啟](2016)①出自《聖經》的《啟示錄》,世界終結時,人類面臨審判,書卷的第七封印解開召回出毀滅性的戰爭、饑荒、瘟疫與死亡
  • 記事速記 | 讓記事沉澱出真切獨特的記憶
    真實,是寫作的基石。文貴質樸。對於記事作文更是如此,唯有真情才能感人。今天我們一起學學小作家和大作家們是如何記事與表達的。記事作文一般是通過記敘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的過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記事作文不同於寫人作文,記事著重於描寫一件具體的事,同時,記事作文離不開寫人,但寫人是為了通過人物具體的表現,更好地表達事件所包含的意義。
  • 被圍觀死亡,這網紅為什麼轟動熱搜?
    ↑↑↑周末的時候,微博熱搜、以及蟬主的各大朋友群都在為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網紅哀悼。
  • 《書記》郭永昌
    二、導演周浩我對好的紀錄片的標準是「真實」,它不需要多麼好的光和影,甚至不需要旁白做任何解讀,它只需要安安靜靜地在一旁,盡最大可能的去記錄就行。它忌諱精妙的剪輯,更不能讓觀眾通過影片看到導演在「表達情緒」。「真實」是一部紀錄片最大的靈魂所在,我想導演周浩做到了。
  • PNAS|口腔微生物的飢餓遊戲
    如同今日佳作中的主角上演一場激烈的飢餓遊戲,詳情請往下翻閱!過往研究發現,大腸桿菌群體在飢餓條件下培養3天開始進入快速死亡期,死亡總數超過99%,隨後進入長期穩定期,在此期間攜帶有利突變如能通過代謝胺基酸作為能源的亞群開始活躍並且成為優勢菌群。同樣的變化規律也適用在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中,菌株的相對豐度的變化取決於誰更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 內田吐夢的《飢餓海峽》:日本影史懸疑至高傑作,訴說人間的飢餓與失格
    這次上影節有一部電影的確不容錯過,就是這部史詩級別的《飢餓海峽》,非常深沉有力的一部作品,在懸疑類型上做到了幾近完美的深度。雖然影片拷貝上出了意外(4K其實變成了2K),不過電影本身,依然令人非常震撼。《電影旬報》曾經評出日本電影的世紀百佳,《飢餓海峽》位列日本100年來第三佳作,僅次於《七武士》和《浮雲》,足見其重磅程度。
  • 結繩記事記的是什麼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結繩記事,就是記錄生活中的日常瑣事。比如我今天早上起床了,起床後刷牙了,然後吃了早飯,吃完飯去上班了。上了一天的班,下班後去圖書館看書了。 結繩記事,根本不是記這些無聊瑣碎的流水帳。 結繩記事,記錄的是天文曆法的變化。結繩,也不是打個結,把繩子弄個疙瘩來記錄一件事。而是我們遠古的先人,他們用繩子和木棍為為材料,製作出來了最原初的宇宙全模擬全信息鐘錶。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原標題: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一場發生在高校的「騷擾風波」,讓「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成為網絡熱搜。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們在與他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遭遇窘迫和難堪。當「社死」成為網絡熱搜,探究其背後的社會心理、輿論生態、道德法律,也就有了其現實意義。 --------------- 「社會性死亡」背後有一把鋒利的刀 申竹月 近來,「社會性死亡」話題在網絡上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