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二十二年,北海道巖內某當鋪一家三口被人殺害,店鋪遭到焚毀。
不久颱風來臨,行駛於津輕海峽的曾雲號沉沒,500多人喪生。
警方在核對海難死者身份時,發現兩具不明身份且傷痕可疑的屍體。經調查,得知二人系網走監獄的刑滿釋放人員沼田和木島,失蹤前曾與一名叫犬飼多吉的人在一起。函館警察弓坂直覺此案與犬飼有關,但犬飼猶如人間蒸發一般,此案最終不了了之。
十年後,妓女杉戶八重和一名男青年的屍體從海中打撈上來,警察味村時雄判定二人並非自殺,男青年的主人——實業家樽見京一郎則擁有重大嫌疑。隨著調查深入,那起沉痾十年的懸案也一同浮出水面。真相震撼了所有人的心。
這次上影節有一部電影的確不容錯過,就是這部史詩級別的《飢餓海峽》,非常深沉有力的一部作品,在懸疑類型上做到了幾近完美的深度。雖然影片拷貝上出了意外(4K其實變成了2K),不過電影本身,依然令人非常震撼。
《電影旬報》曾經評出日本電影的世紀百佳,《飢餓海峽》位列日本100年來第三佳作,僅次於《七武士》和《浮雲》,足見其重磅程度。
那些大義凜然、言之鑿鑿、痴心妄想、欲說還休的出場人物們,幾乎沒有一個角色在走過場,無不是對表面上唯一一個失格者的嘲諷。看過《控方證人》的影迷肯定會不自覺地對比,等待著那個轉折,或者更進一步,等待那個轉折之後的突然的終結。
就個人而言,《飢餓海峽》的表達無疑要比控方證人要更為克制且深刻;而三個小時的長度,導演對節奏的自得控制,也令人沉浸其中。
內田吐夢是個非常會控制觀眾心理的導演,每個細節都可以找到呼應,每一個還留待解釋的物像最終都得其所歸,以及那些浮雕化的心理刻畫,劇烈顫抖的鏡頭,安靜冰冷的場景。
如果說,《飢餓海峽》伊始,內田所營造的氛圍讓觀眾進入了這個懸疑的情境,那麼後來內田所做的,就是讓觀眾隨著劇情陷入自負的規劃與猜測而刻意遠離真實,尾聲重新一步步擊碎觀眾的預想,直到最後戛然而止。
《飢餓海峽》透露出的,不僅是內田吐夢,也是大量當時日本人對待人生「哀」之命運的思考,而這思考顯得比成天做自由幻夢的民族要清醒得多。大概,人生能夠苟且已是萬幸,即便這麼說看起來像是個笑話,而失格則是對所有飢餓的輕描淡寫的最終懲罰。
命運就這樣潦草決定了人們所無法遮蔽的罪孽、全心克制的愛欲、渴望得救的求生之欲——這些所有的飢餓。在命運之下任何的任何辯解都沒有證據,任何自救的可能都已經滅失。
作為人的資格早已被命運剝奪,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世間追求證據的理性和簡單粗暴的邏輯既印刻了犬飼,也捆綁了他;而世間唯一能夠信仰的愛曾經短暫地將點燃,最終又讓他熄滅於翻覆的海潮中,在海峽中,犬飼終於重生,又或是走向了最終的長眠。
世間如此豐富的善與愛的邏輯中容不下絲毫惡與匱乏,因而飢餓所代表的中介也永遠只能是海峽波濤般的去留無意。
犬飼在那十年是否依然愛著八重呢?
顯然,他對跛腳的妻子僅僅是一種憐憫與自我救贖的動機。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犬飼心裡所牽掛的依然是八重,或者說在所有的龐雜的自我救贖的行動的間隙,他能夠尋找慰藉的回憶依然只能是八重。這樣想下去,他掐死八重的場景就愈發鮮血淋漓。
深愛卻又深深地疏離與不信任,這大概是犬飼心中對八重的最龐然的矛盾。因為善與惡的邏輯在那個時代是如此地格格不入,他深知這一點,而對所愛之人的矛盾又迫使著他將這種定則應用到了全世界唯一最愛最信任他的人之上。最後留下唯一的死亡。追捕他時因他而沒落的弓坂,反而成為最終能夠信任理解他的人,客觀上卻又促成了他最終的死亡。
這樣一類比,一切的愛與信任在作弄之下最後都指向了死亡。
命運是時代給予平凡之人的烙印,掙扎一夜、十天、一月、五年、十年,他們都已經成為了生命中無法擺脫的枷鎖。所有的飢餓最終都依然會被浪潮衝刷、填補,了無蹤跡。
過往文章
私人上影節推薦第一彈~
不僅有《母暮》《昭和64》,還有莎士比亞!
令人窒息的犯罪史詩(日劇)《昭和64》
塔氏遺作《犧牲》:文明會否咬斷自己的咽喉?
Bob Dylan傳記片《我不在那兒》:大眾喜好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