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8月15日電: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1周年紀念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當天舉行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不出意外地再次省去了對亞洲各國的加害事實和對戰爭的反省。
文/本報記者 趙立功
父親在婆羅洲,哥哥在萊特島,杳無音信,也許已經死去。
戰爭結束,幸福來臨,越過白雪皚皚的俱知安,越過巖平。
背著阿勇,歸來一看,悽涼的積丹,到處是荒原。
姐姐呀,出來看啊!二世子山上,石蒜花開,鮮紅似血喲……
這是日本作家水上勉的話劇《飢餓海峽》中《積丹搖籃曲》的片段,劇本完成於1972年,早在10年前的1962年,作為小說的《飢餓海峽》已經出版,並以對戰後初期日本社會真實面貌的表現引起反響,兩年多後的1965年初,小說被搬上銀幕,獲評當年日本十部佳片的第五位。
一部小說,先後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表現形式,引人注目,是由它深刻的主題和思想內涵決定的。
《飢餓海峽》小說反映的是二戰結束後,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日本社會的混雜現實。其中對犯罪現象背後社會貧困原因的挖掘,透著作者悲憫的眼光。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國內民生凋敝,舉國在艱難中慢慢走上發展道路。歷經僅僅二十年,戰爭的傷口迅速得到醫治,國家經濟走向繁榮。但是作為早年生活於社會底層,有著悲憫眼光的作家,水上勉並不被經濟的表面光鮮遮蔽眼睛,他仍然注視著戰爭給日本社會和國民心理造成的長久難以癒合的暗傷。《飢餓海峽》中犯罪主人公犬飼多吉就是日本社會這一暗傷的疤痕。
《飢餓海峽》電影海報
犬飼多吉曾是日本派往中國東北偽滿洲國的開發團成員,日本戰敗,開發團撤回日本本土,被安置在北海道西海岸貧寒的土地上,處境困窘。他因此外出謀生,卻結識了兩個刑滿出獄並實施搶劫的罪犯。犬飼多吉殺死罪犯,弄到了一大筆贓款,後利用這些贓款開設工廠逐漸發家。成了知名企業家的犬飼多吉,把家鄉的土豆製成澱粉,使掙扎在飢餓線上的村民過上好日子;捐巨款給被釋放的罪犯,幫助他們重新在社會上謀生。但由於害怕暴露身份,他又謀害了當年庇護過他並得到他的資助、後來找他報恩的妓女八重。事發後,他在警察拘捕他回警局的船上,跳進津輕海峽而死。
《飢餓海峽》對戰後日本社會混雜現實的表現,和對戰爭給日本底層民眾帶來苦難的揭示是深刻的。一些情節背景,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開發偽滿洲國的史實也有認識意義;《積丹搖籃曲》中的婆羅洲、萊特島這些地名,更留下日本二戰時期侵略東南亞的痕跡:婆羅洲即今天東南亞的加裡曼丹島,萊特島則屬菲律賓。二戰末期的美日萊特島戰役,日軍在此付出陣亡8萬人(美軍戰報)的慘重代價,「父親在婆羅洲,哥哥在萊特島……石蒜花開,鮮紅似血喲」的悲唱,在戰爭的另一方看來,唱出的也是作為侵略者的日本軍人在異國荒島令人唾棄的死亡。
不過這些都不是《飢餓海峽》的主旨,和戰後所有日本的反戰文學一樣,水上勉的作品也只是表現著戰爭給日本社會帶來的創傷,而不能表現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的血淚傷害。這是戰後日本文學與日本政治共有的局限性。近年來,日本政府加快軍國主義復活步伐,可謂當年日本對戰爭反思不徹底留下痼疾的復發——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15日即二戰日本戰敗日,仍有大批日本右翼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為當年的軍國主義招魂;而據新華社8月15日電,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1周年紀念日,如國際社會普遍擔憂的那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當天舉行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不出意外地再次省去了對亞洲各國的加害事實和對戰爭的反省。
《飢餓海峽》為當年的日本保留了一份戰爭創傷記憶,《積丹搖籃曲》作為一首日本民歌,對戰爭給日本底層民眾造成苦難的反映也令人同情。水上勉是起自日本社會底層的作家,不僅對日本社會的民間疾苦,而且對日本的民間文藝,都有深厚的了解掌握。
戲劇版《飢餓海峽》與中國讀者見面是在1981年,該劇的文學劇本當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譯者為我國戲劇理論家、翻譯家孫維善。次年該譯本又被收入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水上勉選集》。
小說版《飢餓海峽》,要作為「日本文學流派代表作叢書」之一種,到1987年才由我國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長達40萬字的小說,加上水上勉作品敘事的迂迴,對當下淺閱讀時代的一些讀者而言或許是本「苦書」。
領略《飢餓海峽》的主題和藝術,在網際網路時代比較偷懶的做法還是看電影。在電影《飢餓海峽》中,其主演,素稱日本電影怪傑的著名影星三國連太郎,憑藉深厚的藝術功力,對犬飼多吉這一複雜的銀幕形象有精湛演繹;而與他搭戲,在影片後半部戲份才出來的扮演警察味村時雄的著名影星高倉健,那時的表演才微露鋒芒。
來源:《河南日報》2016年8月19日13版
責編:路西法
覺得好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