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文化還不是那麼激昂蓬勃的30年前,幾乎所有人看的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好萊塢大片。
從最初的《E·T》,《星球大戰》,《大白鯊》到後來的《泰坦尼克》,《黑客帝國》,《哈利波特》,《指環王》等,這些經典大片的出現也成為了一代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宏大的《指環王》
好萊塢電影的規模越做越大,續集越拍越多,票房也是不斷的在被翻新打破。它像是一股旋風,似乎一夜之間就席捲了整個地球。
而在這其中,不乏像是《黑客帝國》的尼奧,或是《指環王》裡的阿拉貢,這樣肩負著拯救世界,拯救全人類使命的「救世主」。
尼奧和他的小夥伴們
他們往往高大帥氣,英俊瀟灑,是電影中的顏值擔當,也是武力擔當。「救世主」們只要一出現,就牽動著所有觀眾的視線。
人們會為他受傷而擔憂,為他殺死反派而慶賀,也會為他最後的勝利而歡呼雀躍。
於是乎,這種帶有「美式英雄主義」人物的大片就在無意中佔據了世界電影市場的主流地位數十年,並成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狂熱影迷。
你或許不知道麥可·貝這位大導演的名字,但是你一定看過他指導的《勇闖奪命島》《珍珠港》或是《變形金剛》這類好萊塢超級大片,亦會被其中超級震撼的宏大場面與動人心魄的刺激劇情所深深吸引。
而在他手下的眾多電影中,能排在前三位的,絕對不能少了這部1998年上映的《世界末日》。
承襲了好萊塢商業電影的一貫作風,《世界末日》的核心依然少不了美式英雄主義:大牌雲集,炫酷特效,人類命運,兒女情長,還有異想天開的腦洞,都成為它賣好又賣座的必備元素。
影片以世界末日為主題,講述了一顆龐大的隕石即將撞上地球,於是美國太空總署派出了太空人和世界頂尖的鑽油工人,乘坐宇宙飛船到隕石中心埋下核彈,將隕石炸成兩半才能拯救地球。
老樣子,說電影之前,我們先看看演員陣容:
01 布魯斯·威利斯:21世紀最好看的熒幕硬漢之一(《低俗小說》《虎膽龍威》)
02 本·阿佛萊克:大本就不用多介紹了,他飾演的蝙蝠俠是我覺得最帥的。
03 麗芙·泰勒:指環王的精靈公主,當年美若天仙的存在
04 威廉·菲克納:天生一張反派臉,很多電影裡都有他的身影
05 史蒂夫·布西密:同樣是很有特點的演員,猥瑣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
06 邁克·克拉克·鄧肯:綠裡奇蹟的天使,雄壯的大老黑
07 歐文·威爾遜:痞帥的小男生,和成龍一起演過《上海正午》
08 彼得·斯特曼 :《康斯坦丁》裡的撒旦。
如此混雜的大牌明星,在麥可·貝的指導下,每個人的發揮都相得益彰,恰到好處。
該搞笑的地方搞笑,該煽情的地方煽情,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加上高超的鏡頭技巧,更沒有太多值得挑剔的瑕疵,使得觀看過程非常輕鬆爽快,甚至能夠回味許久。
不得不說,好的商業大片就是這樣的,有很大的主題,有英雄主義,有毀滅與救贖,存在與放逐。
可能有些人會吐槽,說這類電影沒有內涵,沒有情調,沒有思想,滿腦子都是瘋狂的個人英雄主義,幾個人拯救地球之類的無腦設定。
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這類電影確實是最受歡迎,最有票房的存在。
哪怕放到今天來看,22年前的特效和劇情依然能夠秒殺市場上99%的同類型片。
可是,為什麼我們一邊罵著美式英雄主義電影的無腦,又一邊笑嘻嘻地追著搶著去電影院看那些大片呢?
原因很簡單:好看!
在拍攝電影《世界末日》的時候,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細節。美國宇航局允許劇組進入宇航局受限制的區域拍攝並使用兩件價值1000萬美元的太空衣。
片中所有演員使用的設備總價值約為190億美元,其中包括真正的石油鑽塔和太空梭。
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拍攝到飛船起飛的最佳場面,工作人員同樣非常用心。
劇組在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先後拍攝了兩次太空梭發射場景。
第一次是「哥倫比亞」號的日間發射,用於測試和確定攝影機取景角度、拍攝速度和其他相關設置。
第二次是「亞特蘭蒂斯」號的夜間發射,這是全片尤為重要的實拍。為了在片中呈現出夜間發射的壯觀場景,劇組動用了15部攝影機。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用作在隕石上鑽孔的太空鑽探車是劇組真實打造出來的。
因為劇組不想採用傳統的卡車式外觀,於是從悍馬的底盤著手,而且悍馬配備先進的懸掛系統,沿用了原有的副車架和懸掛,並裝配上一臺雪佛蘭發動機。
最終完成的鑽探車重22000磅,高12英尺,長26.8英尺,儘管車體沉重,可其最高時速仍達45英裡
正是這些源自對細節的認真,對電影製作的用心,才讓我們在熒幕上看到它時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震撼人心。
再加上在拍攝這部大製作時,有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13家特效公司參與進來,為其設計隕石的場景,以及如何最大程度上還原外太空的戲碼。
所有我們看到的隕石上的爆炸和混亂場面都是特效後期製作而成,在當時看來,效果逼真的驚人,即便觀眾沒有去過外太空,也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那種刺激和緊張,充分滿足了人們的感官欲望。
除了360°無死角的超級特效之外,哈利(布魯斯·威利斯)和女兒格雷斯(麗芙·泰勒)的父女之情則是本片另一個最大的看點。
當哈利為了女兒的幸福不得不留下來引爆核彈的時候,父女之間做了最後一次視頻對話,短短的3分鐘,說盡了父親對女兒的思念和祝福,說不盡的則是那份濃濃的愛。
當女兒手摸視屏上父親的臉,這種雙目注視,無聲的對望,將遙遠的光年距離縮短在了咫尺。
當屏幕上的鐵漢布魯斯威利斯臉上流下一行熱淚時,沒有人不被那種父女情深所感動。
這也讓我想起了《流浪地球》裡的最後戲碼,同樣是偉大的父親為了拯救全人類而犧牲。不得不說,這樣的抒情方式確實很高明。
同樣令人感動的還有一個小片段,在硬漢們出發的前一天,一位隊員去探望他的前妻和5歲的兒子。
夫妻倆尷尬地站在屋前,簡短地寒暄了幾句。男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命回來,便匆匆離開了。
妻子對無能的丈夫很失望,在孩子的質疑前,她告訴兒子,他只是個郵遞員。
當鏡頭切換,第二天兒子從電視中看到了昨天那個男人,驚呼到:媽媽,這是昨天來家裡的郵遞員叔叔。
前妻才明白他昨日到訪的意義,才知道他所說的要去做的偉大的事情是什麼。前妻只簡單地告訴兒子:He is your father。
也許,這就是男人吧。
作為該片的主角,布魯斯·威利斯不同於其他的硬漢,他沒有施瓦辛格或是史泰龍那樣健碩的肌肉,也不像尚格雲頓那樣有著好身手。
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平民,除了光頭刺眼一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特點,也正是如此,他在片中飾演的普通鑽井工人才是那麼的吸引人。
沒有超人般的身體素質,沒有越戰英雄的膽識和本領,這個滿口粗話的暴躁的男人,仿佛就在我們身邊,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可當這樣的平凡人,一夜之間變成了拯救人類命運的英雄,故事就變得有趣且格外具有看點。
小人物+大事件的電影組合也許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新鮮了,但你仔細想一想又會發現。
當我們看慣了「超人,蘭博」這樣自帶主角光環的英雄之後,似乎這種隨時都會「狗帶」的小人物更加真實,也更能夠帶來感動。
為什麼會有英雄,或者說為什麼我們喜歡這樣的英雄?
不是因為他們的勇敢或是犧牲精神,也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非凡氣魄,而是因為他們的平凡。
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會心痛,也會流淚,也許就是那個住在你我的對門的邋遢大叔。
這裡並不是什麼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洗腦或是侵害,而是一種人類本身就存在的潛意識。
一種對英雄人物的渴望,對於正義,對於勇敢,對於犧牲和奉獻精神的渴望,正是因為這些美好品質在現實生活中的缺失,所以才那麼希望能在虛擬的電影世界裡看到它的真實。
而恰好,好萊塢大片給我們塑造了這些「英雄」,他們的存在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勇氣,什麼是面對苦難勇往直前的毅力。
也正是因為這些品質,才讓原本虛構的英雄人物能夠在現實世界裡熠熠發光。
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對這種英雄主義的電影反感,要去拿一些文藝片或是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和其做比較,一定要分個好壞,定個高下。
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真的有那麼大的矛盾嗎?
一個完善的故事,動人的情節,高尚的價值觀和引起共鳴的情感表達不是每個好電影都應該追求的嗎?
這樣的電影能夠帶給我精神上的享受,能讓我在兩個小時內有哭有笑,他的目的達到了,我的目的也到達了。
大片又如何,大片就是好看,而且你不得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