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別人,是一種氣度,一種發現,一種理解,一種智慧,一種境界。認可讚美和鼓勵,能使白痴變天才,否定批評和諷刺,可使天才成白痴」——卡耐基
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裡最驚豔觀眾的當屬王麗坤。
和張雨綺、李斯丹妮一組表演的《管他什麼音樂》,雖然王麗坤不是C位,但明顯能看出她氣場全開,毫不遜色,給她安排的一段solo的rap難度不低,但完成的又颯又美。
「王麗坤自信了很多」的話題隨後上了熱搜。
王麗坤在二公時的表現,和她在伊能靜組時的表現判若兩人。
還記得之前伊能靜接受採訪時,曾吐槽自己的兩個隊友王麗坤和王智,怎麼教都聽不懂,自己教了十多個小時嗓音都啞了。
而且在練習時,伊能靜對王麗坤,
早已習慣了日常打擊,她說的話都是這樣的:
「她唱歌的時候沒有音,然後怎麼跟她講都講不明白,各種亂音。」
「寶貝,你別再唱歌了,在三人組唱歌要累死。」
「從才華到性格都沒有一個特別的。」
被不斷質疑的王麗坤臉上是越來越多的尷尬和不自信。
第二次分組時,伊能靜開玩笑地說了一句,
「你別再唱歌了,寶貝。」
看上去是心疼王麗坤,
但是有過類似經驗的人絕對明白,
這話絕對有殺傷力。
雖是玩笑,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王麗坤只好尷尬地點點頭
表現差好像也是情理之中了。
為什麼她這次的表現和之前判若兩人呢?
因為第二次分組王麗坤被分到了張雨綺和李斯丹妮一組。
李丹妮是三個人中的Rap擔當,主動為兩位姐姐的說唱部分進行輔導。
因為擔心姐姐們有壓力,李斯丹妮加油打氣不絕於口,各種有愛彩虹贊齊飛,一句一個:
「厲害,姐姐,你太棒了」,
「哇塞,簡直完美,太驚豔了。」
而張雨綺和王麗坤也在李斯丹妮的鼓勵式教學下進步神速,張雨綺更是興奮直呼
「姐會rap了!」
王麗坤也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笑容多了,有勇氣嘗試了,不管實力如何,但是看起來自信滿滿,有了乘風破浪的姐姐該有的氣勢。
最後,她們這組的表演獲得了第二次公演第一名的好成績。
王麗坤的改變都被網友看在眼裡,甚至一度
#王麗坤在這組很開心的還上了熱搜。
從王麗坤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鼓勵式的語言力量有多大!,而最近,還有一個人因為鼓勵式教育上了熱搜。
在娛樂圈裡,楊迪明星媽媽就是用鼓勵式教育,把兒子培養成了一個成功的諧星。
在從不缺帥哥美女的娛樂圈,小眼睛、單眼皮的楊迪,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是只要他一出現,就能引起陣陣歡笑。
賈玲更是稱他「綜藝之王」。
但楊迪在這條路上堅持的這15年來受過很多不公,曾被前輩當面羞辱,同行嘲笑。
有次獲得一個獎,主辦方請他去領獎,當天楊迪就坐在臺下,但是卻一直沒有叫他上去領獎,原因是主辦方覺得「他長得那麼醜,幹嘛要上去?」。
楊迪沒有粉絲那會,她就註冊了個微博,每天去給他留言。
「迪哥,加油」
「迪哥,挺你!」
「迪哥,你最帥!」
正是因為有父母的鼓勵和支持,讓他一路堅持到現在。
近期播出的《青春環遊記》,節目中楊迪對父母說: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得任何事情。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因為你們的支持,讓我完成了夢想。」
說到動情處,哽咽的楊迪向父母下跪,感謝父母一直以來對他的支持與肯定。他的深情一跪,暖哭千萬網友。
「鼓勵式教育」上了熱搜,很多網友感嘆:
能夠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的家長,都非常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溫柔地呵護孩子成長。那些在鼓勵裡長大的孩子,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讓人十分痛心。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但媽媽依然堅持認為「要不打擊你,你可能就有點飄。」
這種一次次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讓孩子徹底崩潰,哭著跑下了臺。
有些爸媽自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依循自己的理解給予孩子「自以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教育並不是盲目「你覺得」。
看到這裡,有些爸媽可能會以為:
只要不停鼓勵孩子,就萬事大吉了?
這也不對。
不管是批評還是鼓勵,最重要的是看
你給孩子灌輸的是
成長型心智模式,
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積極的和消極的)
當然,孩子需要的是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研究發現
孩子從1歲開始,爸媽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就會對孩子的心智模式產生影響。
那麼,什麼樣的鼓勵
才會讓孩子形成成長型心智模式呢?
我們這裡總結了四點。
1
表揚努力而非聰明
心理學教授找了幾百個小學生、初中生
給他們做10道容易的智力測驗題,
這些學生完成後有一部分學生被誇獎聰明,
「哇,你做對了8道題,太聰明了。」
而另一部分學生被誇獎努力,
「哇,你做對了8道題,你一定很努力。」
結果在接下來的測驗裡,
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
很多都不願意選擇更難的題目,
哪怕那些題目能讓他們學到新知識。
相反,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
保持著對解難題的興趣,
而且表現得越來越好。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表揚聰明,實際上是
讓孩子的注意力從挑戰任務本身,
轉移到對自我的關註上來,
他們想要維持住自己聰明的人設,
於是就懼怕新的挑戰。
這就是僵固性思維的特點。
相反,被誇努力則暗示著
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
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
那些孩子就沒有證明自己的包袱,
自然就能把目光專注到努力本身。
2
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每次畫完,
都可以鼓勵他具體哪個地方畫得不錯,
比上一次有進步,
當看到他把眼睛畫得特別傳神的時候,
就專門指出:
」 你畫的眼睛好生動啊,像活得一樣有神。」
所以,表揚過程的本質就是,
表揚孩子哪裡做得好,要儘量細緻。比如:
「這次作業,你反覆閱讀了書本,找出重點,方法很棒!」
「你的畫裡面用了很多絢麗的色彩,手法大膽,我欣賞你」
「你這次作文裡面用了好多排比句,開頭也非常好。」
「你的故事寫得很美,觀察得很仔細,事例非常恰當。」
3
浮誇不如不誇
不要把誇獎當做一種口頭禪。
這樣,誇獎就會變成
態度隨意,心不在焉,張嘴就來。
你一定要知道,
不切實際的表揚根本毫無意義。
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看不見敷衍,
那些隨隨便便的稱讚,
會讓孩子覺得沒什麼存在感。
得到你的誇獎也沒什麼難的、
你可以試試看,讓孩子自己講述自己的優點,
你可以這樣問ta:
「寶貝,你感覺怎麼樣,你是怎麼做到的?」
這很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價值感。
4
鼓勵後別加「但是。。。」
因為怕孩子驕傲,有的爸媽
在鼓勵孩子時還要不失時機地打擊一下。
但如果你想給孩子一個有效的讚揚,
就請儘量不要加「但是」。
有個網友就留言說:
最後,還是希望爸媽們能了解,
要如何誇孩子,才能到達
誇獎的最高效率,
也祝福孩子們,
能因為爸媽「會誇人」,
而成長得越來越好,
作者:爸媽營(ID:bama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