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人物 亞妮:杭州女人和11個「沒眼人」的故事

2021-01-14 鳳凰衛視

她用10年時間追隨山西左權的「沒眼人」隊伍,跟蹤拍攝完整保留國家非物質遺產遼州小調的傳承者們,和他們同吃同住同行,拍攝了600個小時的素材,為此花光了積蓄,還抵押了房產。在連綿的太行山,她書寫了一個傳奇。她叫亞妮,是2016年度「中華文化人物」提名嘉賓。



(亞妮)


兩年前的大年初一,即2015年農曆新年,一個女人從杭州趕往太行山,她去山西晉中,一個叫左權的地方,3000多裡地。女人只為和11個流浪賣唱的瞎眼男人一起吃個年飯,這是她第十個年頭和他們一起吃年飯了。女人叫亞妮,但太行山人不叫她亞妮,叫她「杭州女人」;而瞎眼男人,當地也並不這麼叫,而是叫「沒眼人」。

這個女人不尋常!她和11個「沒眼人」,在連綿的太行山,書寫了一個傳奇,女人耗時10年拍了一部電影,又寫了一本走心的書。她叫亞妮,是2016年度「中華文化人物」提名嘉賓。

她用生命記錄這些「上天不要的人」

亞妮知道太行山裡的「沒眼人」,要感謝一個人,他叫田青,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而田青,當初發現的並不是「沒眼人」,而是太行山高坡上一個羊倌高唱的遼遠高亢的西部原生態民歌。

2000年,田青把那個羊倌從太行山帶到北京,參加「中國首屆原生態南北民歌擂臺賽」,當時亞妮是該項賽事的主持人之一。從此,亞妮循著羊倌的足跡走進太行山,她卻發現了一支神秘又特別的隊伍--由11個盲藝人組成的樂隊,他們正在村子的祠堂裡放歌,「既柔情綿長且肆無忌憚,清清爽爽又天高地闊」。他們全部沒有眼睛,但他們向天而歌的豪邁和那發自心底的歌聲的遼闊,讓亞妮的眼睛溼潤了。

(羊倌)


本想走進太行,專拍羊倌,拍完即走的;但拍完了羊倌,亞妮已經有了新的選題。那段時間,她正在操持著浙江衛視周播的一檔紀實文化訪談節目《亞妮專訪》,正好可以把太行山的歌和人、故事和傳奇錄入她的節目裡。

《亞妮專訪》,是浙江衛視2000年推出的一檔文化專訪電視節目。由於亞妮多年節目創作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浙江衛視首次用亞妮個人名字命名了由她本人製片和主持的欄目。該欄目採用紀實風格,廣泛關注社會文化變遷,揭示文化人物的命運,在當年很快成為浙江衛視的黃金主持欄目,收視名列前茅。美國的一家文化公司曾讚譽:「很少見到這種頗具人文關懷的集紀錄與訪談於一體的節目」。

正是為了要把這節目做好,亞妮對太行山這片土地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與情感。

2001年10月25日這一天,亞妮決定向太行山正式開跋,邁進這些「沒眼人」的世界,記錄他們的故事和傳奇。從此,她往來於都邑和太行之間,便有了與太行山「沒眼人」的一段傳奇,這傳奇一敘,就是15年。

這支「沒眼人」歌者,幾十年來輾轉於太行山,以流浪賣唱為生。這支隊伍,曾是「抗戰時期一支抗日隊伍的編外情報員」,雖然沒有史載、沒有記錄,但這段歷史存在於老鄉的記憶中。而現在的這支「沒眼人」隊伍,就是當年「沒眼人」的後繼者。

亞妮知道,那些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遼州小調,其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就保全在這支「沒眼人」的隊伍裡。

亞妮想把這個與世隔絕的族群,把這些「上天不要的人」,把他們的心靈和歌聲,把他們的生活和傳奇,解讀給太行山外的人。

(「沒眼人」在天安門)


此後,就連亞妮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這條通山通水通靈的路上,有一場幾近生死的淬礪在等」,而她的人生軌跡,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我要記錄這支隊伍,把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和傳說,包含戰爭懸史,關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一種活著和死去的生態蛻變的詰問,全部記錄下來。」2002年初,亞妮決定拍一部電影,用影像記錄這群「沒眼人」,記錄他們高亢的歌聲和他們鮮為人知的情感和生活。

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電影劇本基本搞定了;2006年底,電影正式在國家電影局立項;2007年元月剛過,電影開機了。

「沒眼人」


從此,亞妮走上了一條讓她難以自拔的陡坡,她用10年時間追隨山西左權的這支「沒眼人」隊伍,跟蹤拍攝完整保留國家非物質遺產遼州小調的傳承者們,和他們同吃同住同行,拍攝了600個小時的素材,為此花光了積蓄,還抵押了房產。

亞妮在《沒眼人》的書中曾這樣記述,「當一個由香港攝影團隊和大陸一流創作團隊混編的劇組籌建完成,所有拍攝設備租賃到位後,科研項目的36萬元經費和我自己的180萬存款已經所剩無幾,而後續資金根本為零……可是,我得挺住!」

拍攝過程中,類似的困難一直困擾著亞妮,但最終一切都已成為雲煙往事。電影拍到末了,身兼編劇、導演、製片人的這個杭州女人,幾近傾家蕩產。電影裡的故事、故事裡的電影;現實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現實,也都成為了傳奇!

2016年,杭州女人帶著講述盲藝人生活和歷史的《沒眼人》一書回歸,在北京大學舉行首發式,而電影《沒眼人》也即將問世。

「中國不缺明星,就缺她這樣的人」

亞妮,浙江衛視《亞妮專訪》欄目製片人,一位集主持、編導、製片人於一身的全能型電視節目主持人。

多年來,亞妮形成了自然、鮮活、能動、即興的主持風格。曾連續10次獲浙江省優秀廣播電視節目(政府)一等獎,兩次蟬聯浙江省電視藝術貢獻獎,並獲得中國對外宣傳廣播電視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1998年,她曾斬獲第三屆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獎金獎,同時榮獲全國「十佳」主持人稱號。2002年,她又榮獲第三屆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

此外,亞妮撰寫的論文《論電視節目主持人對採訪現場氛圍的營造》、《論生產方式與節目主持人特徵》,還分獲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論文評選一、二等獎。

2000年11月,業界專門召開了亞妮電視作品研討會,來自全國的一流電視理論、學術專家對其十幾年的電視創作及作品中體現的深刻的人文關懷、文化主題和主持風格,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6年6月,亞妮創作的《沒眼人》一書在北京舉行新書首發式。亞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了。但其實,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陪亞妮一起戰鬥的,有崔永元。

2016年6月16日,崔永元在自己的微博裡,向給朋友們推薦亞妮的新書《沒眼人》,崔永元用「山村野曲,直抵心靈」評價這本書。

就在兩天前,崔永遠曾親自帶著亞妮和山西的「沒眼人」,走進了北大百年講堂。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沒有崔永元,我是做不成這個事的。」亞妮說。

亞妮與崔永元,不僅是好友,以姐弟相稱,還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義父,就是已經去世的第二代老導演,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廠長蘇裡」。

當年,亞妮被左權盲宣隊的山歌震撼,決定去山西拍攝他們故事的時候,她正是浙江衛視當家主持人,身兼導演和製片人的職責。那時,她正在幾十個國家之間奔跑,拍攝一部關於中國外交的紀錄片,需要拍48個大使和一系列外交事件。

「那個片子是和各國大使館以及中央機構報備的,如果我去拍盲眼人,整個進度就會耽誤。這時候,我在上海碰到了崔永元,告訴了他這件事。沒想到過了幾天,崔永元就叫我安心去拍盲眼人,毅然接過我手上的事。」

用崔永元自己的話說,對於這些在戰爭年代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並傳承了太行天歌的盲眼人,「我有義務為他們宣傳」。

就這樣,崔永元不但默默地替亞妮扛了活兒,而且把《沒眼人》的新書首發放在了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在北京大學,盲藝人們激動得發抖,嗓子都變調了,拉琴的手也抖個不停。他們說,「來北大,就像去天安門一樣,像是在做夢。」

亞妮說,「很多人都說我挺笨的,不會運作,一個人默默地做這件事情,不值得。不過,我其實並不是一個人在做,一路上得到了很多厲害的人無私的幫助。」



蘇聰就是這厲害人之一,亞妮從來沒有忘記。蘇聰是中國最早獲得奧斯卡獎的作曲家,電影《末代皇帝》的作曲者之一。

由於亞妮對最初製作的《沒眼人》影片的音樂版本不滿意,準備推倒重來。這時,曾推出過《大宅門》、《天下糧倉》的央視著名製片人俞勝利,向亞妮介紹了蘇聰。

但是,已經大名鼎鼎的蘇聰的作曲價目是一個天文數字,亞妮當時聽了心裡哇涼哇涼的,但沒想到,最後蘇聰說了一句,「你不用在意錢的事,這個音樂我接了。錢以後再說。」

沒有任何勞務定金和預付部分報酬,蘇聰就投入了戰鬥。

蘇聰開始一絲不苟地為影片做音樂,在俄羅斯錄製交響樂,在山西錄製鼓,在德國製作音樂。這讓亞妮心驚肉跳:「咱能不能省著點兒?請中國的交響樂團不行嗎?鼓一定要重新錄嗎?」

話沒說完,蘇聰已經開始批評她了,做藝術怎麼能含糊?還是那句話,「錢以後再說。」

這「以後」,就以後到N年了。至今,亞妮還欠著蘇聰的錢。

有些人,對亞妮不理解,她正當紅時卻隱居太行山,義無反顧地拍攝那山溝溝裡的赤貧「沒眼人」,為此還賣房欠債,要麼她傻,要麼她特別功利。

對此,亞妮說,「有人問我拍『沒眼人』的真正動機,其實十年前沒有,十年後也沒有。我只想讓更多人看一眼灑在那片生命原生態土地上的陽光,感受一下那種尚未汙染的快樂和自由。」

力挺亞妮的崔永元說,「中國不缺女明星,也不缺女主持人,缺的就是亞妮這樣的人」。

「她心無旁騖地做著一件良心事」

父親眼中的亞妮,是另一個人。

亞妮的父親,去世前曾留下一部手稿,父親在裝訂成冊的手稿首頁寫下了「女兒亞妮」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出版社遂以《女兒亞妮》作為書名。

亞妮發現那沓手稿,純屬意外。

亞妮的父親叫何守先,是新聞戰線上的一位老戰士、老前輩,曾任寧波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寧波日報社有意出版亞妮父親的文集,委託亞妮整理全部遺稿。整理工作進行到第五天,在父親書房的一個柜子底下,亞妮發現了一沓用黑色鐵夾子夾著的文稿。發黃的封面上用鋼筆寫著「女兒亞妮」四個大字,翻到末頁,落款是2008年夏末。

這部十萬餘字的隨筆,記載了亞妮幾十年的生活經歷和闖蕩故事。其中很多人和事,連亞妮自己也不知曉父親從何得知,又是如何整理出這麼多的資料的。

這份手稿是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用文字在深情記述女兒的一切。2016年12月,這部飽含父親深情的書--《女兒亞妮》出版了。

「這本書是獻給天下父母的,也是獻給所有兒女的。這本書不僅是講我個人的故事,更是從一個父親的角度講了一個孩子怎樣成長的故事。」亞妮在新書發布的當天,與讀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片段,講述了父親怎樣教導她去做正確的事情,影響和指引著她的人生軌跡。

談起最初起意拍攝「沒眼人」紀錄片,父親給了她四個字:「有始有終」。於是,亞妮開始了十幾年的紀錄片之路,義無反顧。

亞妮說:「我可能只是大海裡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一個紀錄片就能拯救中國的文化?不可能。但我覺得我是一個老新聞工作者的後代,我是一個老媒體人的後代,我是一個紀錄片導演,我還是帶著一點點心念和理想去做這件事情的,想完成一個屬於中國紀錄片的理想。於是我放棄了在浙江衛視已有的一切,開始去拍紀錄片。」



《女兒亞妮》一書的出版,是亞妮獻給已故父親的深情告白。父親生前用文字記錄了女兒的點點滴滴,文字樸實又壯麗、情深又含蓄,正如父親的稟性,「沉默寡言,又淡泊名利」。亞妮說,「我出版了父親寫的手稿,不知道他是否會樂意,但是我還是做了,我當成給他的生日禮物來做。因為我想對父親說,這本書不是給您的,是給天下父母的,我想有了這一點,他會同意的。」

作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主持人、作家、公益活動家,別人眼裡的亞妮天賦異稟、特立獨行,但在亞妮的父親看來,卻是這般:「亞妮並不是一個志向高遠的爭強者,她遷就,忍讓,溫弱,且隨遇而安。」

父親在手稿裡這樣評價自己的女兒,用筆深沉而內斂:「蘇裡這個亦師亦父的老導演,一直全心呵護和扶持他最後的弟子。我認為,亞妮最終擇選的這條道,以及後來用近十年的心血和所有,去記錄一群盲藝人的生活,去俯拾非遺傳承的散落,去關注人文精神的生態--沉下去,並不抱浮上來馳騁藝術舞臺的騏驥之想……只是走過去,心無旁騖地做一件良心事,多半源自這位老導演。」

濃濃父愛全部融入這乾淨純粹的文字中了,而對於女兒的採訪能力,父親這樣說:「亞妮總能從稀奇古怪的事情中理出頭緒,從而找到前行的路」,「亞妮是有本事完成任何採訪的人」。

正如著名導演賈樟柯評價亞妮,「撮合一段懸史,記錄一個傳奇,不是所有媒體人都會做、敢做或能做成的。這就是亞妮。」

1月11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聯合主辦,深圳華僑城文化集團承辦的「2016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將在深圳舉行。屆時,這些候選人將榮登「2016中華文化年度人物」頒獎舞臺,分享他們的心得感受,共同接受世界的喝彩。頒授典禮將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向全世界華人觀眾播出。

· 電影市場如相問,一片冰心在夜壺

· 過去的一年 什麼讓你從搖擺不定到痛下決心?(文末有彩蛋)

· 我們的2016記憶

· 2016年 鳳凰飛行線

· 鳳凰衛視這個老外記者火了,這口音我給滿分!

· 臺同性婚姻合法化 聽準媽媽幼婷怎麼說

· 安倍,你最應該先向中國道歉!


相關焦點

  • 亞妮和11個「沒眼人」在微博和朋友圈裡持續刷屏
    祖籍麗水慶元,浙江衛視當家主持人亞妮,在「神隱」了10幾年之後,帶著一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講述山西左權一批盲藝人生活和歷史的書《沒眼人》,重新出現在大眾眼前。就在2天前,崔永元在北大百年講堂為這部新書首發做了主持人。  長達十年的跟蹤拍攝,和「沒眼人」同吃同住同行,這些「上天不要的人」,究竟有著怎樣極其另類的活著和死去的輪迴?
  • 亞妮:浙江衛視最火女主持人突然消失10年的真正原因
    她叫亞妮,當年浙江衛視最火的女主持人之一。為了山西左權縣的11個盲人,她堅持了10年,賣了房子,借了債。只是為了更多的人知道左權盲人的故事。為了突破日本鬼子的封鎖,八路軍把遊唱太行的「沒眼人」組織起來,他們以唱曲為掩護,刺探軍情、宣傳抗日,成了一支特殊的情報部隊。「沒眼人」翻山過嶺就靠一根棍一雙腳,於是就有了「過山腳」這個名。
  • 亞妮消失了十年,她都幹什麼去了?
    為了突破日本鬼子的封鎖,八路軍把遊唱太行的「沒眼人」組織起來,他們以唱曲為掩護,刺探軍情、宣傳抗日,成了一支特殊的情報部隊。「沒眼人」翻山過嶺就靠一根棍一雙腳,於是就有了「過山腳」這個名。亞妮說,沒眼人是中國的「荷馬」。時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田青說,沒眼人是「活著的阿炳」。
  • 上了這艘船,就沒有回頭路丨記亞妮和沒眼人的故事
    ▲「沒眼人」在北京的新書發布活動他們一行10個人,加一隻導盲犬,從左權坐了六七個小時的大巴到北京,中途不喝水,因為上廁所不方便怕給人添麻煩。▲亞妮和「沒眼人」在一起他們都愛亞妮。說起亞妮老師,崇敬之情由心底流出。而我問,你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的時候,都說「希望儘快看(聽)到亞妮的電影」。
  • 亞妮曾是最火女主持
    《亞妮專訪》成為浙江衛視的黃金主持欄目,收視名列前茅。10年前,她突然從電視上消失,來到山西左權縣,至今也沒有回到舞臺。原來,在這10年間,為了山西左權縣的11個盲人,她賣了房子,借了債,堅持了10年。只是為了更多的人知道左權這群盲人的故事。
  • 浙江衛視主持人亞妮「神隱」之後「神現」太行山
    她為盲哥們和老區人民帶來了她已經銷售十多萬冊的新書《沒眼人》。亞妮說:「帶著《沒眼人》回到故事源生地,看到紅權和沒眼人們健康快樂地生活著,我十三年的辛苦全都忘記了!」她對記者說:「沒眼人叫我『杭州女人』,但回到他們中間,我把自己看成太行山的女兒!」
  • 亞妮:為什麼我做了件媒體人應該做的事,卻引起那麼多好奇?
    不是所有媒體人會做、敢做或能做成的。這就是亞妮」——這本書就是亞妮的《沒眼人》。「沒眼人」是一群行走於茫茫太行山的盲人,他們以唱念吹打的手藝活兒謀生,窮盡一輩子保存下遼州小調這項文化遺存。用文字、影像追尋與記錄這群「沒眼人」的則是浙江衛視前主持人亞妮。此去經年,亞妮帶來11位「沒眼人」兄弟,上演一場思接十載的對話。
  • 她曾是最火女主持,突然消失10年,欠債賣房,只為了這11個男人!
    原來,在這10年間,為了山西左權縣的11個盲人,她賣了房子,借了債,堅持了10年。只是為了更多的人知道左權這群盲人的故事。亞妮探訪石佔明,和他家的400頭羊返程的路上,亞妮聽到了一群人的歌聲,唱歌的是11個盲人,他們坐在打成四方的鋪蓋上,拉著吹著打著各種樂器,仰著頭向天而歌。
  • 亞妮
    還好小崔不是來講反轉基因技術的,是來為主持人亞妮的新書、以左權盲宣隊故事為原型的《沒眼人》舉辦推廣活動的。好像沒見小崔,清華大學肖鷹和小崔互罵腦殘、智障,難道小崔的剋星在清華?2004年,亞妮又拍攝了同樣題材的電視劇《弟弟的歌》。她的兩個作品接連獲獎後,2006年,亞妮開始以左權盲人宣傳隊為關注對象,創作電影《沒眼人》,一做就是10年。如今,電影還未問世,亞妮的創作故事便被中信出版社發現,於是,亞妮率先推出與電影同名的圖書《沒眼人》。
  • 【心靈感動】《中國日報》今日報導|亞妮電影《沒眼人》今年上映
    在山西省太行山貧困縣有個紅都村,11人聚集在一個院子裡,坐在地上。沒過多久,一群人圍了過來,先是被男人高亢的歌聲吸引,然後被演奏的樂器聲吸引,他們演奏的樂器包括二胡、笙和鼓。在2002年的那一天,亞妮剛剛完成了一個關於當地一位民間歌手(石佔明)和他的家人的故事的紀錄片。亞妮即將離開這個村莊,另一個紀錄片的選題已經出現在她的腦海裡。
  • 十年後被發現在大山與11個男人同住,卻被崔永元誇讚!
    ,是真正的快樂; 能坦然活著和死去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眼沒了,心亮了太行山的無眼人他們用歌聲來守護他們的文化以及他們生活著的那方土地!這位領導了解了事情緣由後被亞妮和無眼人所感動於是破例讓他們站在旗杆下觀賞
  • 李玉剛出任2018中華慈孝文化大使 8月獻唱杭州靈隱寺
    7月1日,著名藝術家李玉剛受邀出任「2018中華慈孝文化大使」,其表示,將義不容辭地與所有人共同助力中華傳統「慈孝」文化的傳承,弘揚「慈孝」新風。8月26日晚,李玉剛將在杭州靈隱寺舉辦的中華慈孝感恩音樂會上獻唱,為中華慈孝文化的傳承助力。
  • 朱哲琴出任中華慈孝文化大使 將獻唱古剎杭州靈隱寺
    中華慈孝文化節組委會提供    中新網杭州8月22日電(謝盼盼)以一首《阿姐鼓》的演唱而享譽世界,如今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的著名藝術家朱哲琴有了一個新身份——「2018中華慈孝文化大使」。8月26日她將參與中華慈孝感恩音樂會,獻唱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
  • 中國美女主持人一夜之間神秘失蹤,11年後,真相令人震撼
    返回的路上,偶然間,她聽到了一陣歌聲,唱歌的竟然是11個沒眼人,他們仰天而唱,拉著吹著打著各種樂器,雖然歌詞讓人無法聽懂,但當亞妮反應過來時,她已感動得淚流不止。隊伍裡的人全是瞎子,但是太行山人習慣叫這些人為沒眼人。他們在日本軍隊和我軍的村落裡行走,以賣唱為名,宣傳抗日,給抗日軍隊運送情報、軍火……
  • 【傳承中華國粹 弘揚旗袍文化】杭州湘媛旗袍文化隆重揭牌!
  • 樊錦詩先生獲2019「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本屆評選出的10位年度獲獎人物包括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中國面孔」、傳播中華文化的傑出海外代表以及將中華文化傳向世界的外國人。其中,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榮獲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