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過其實的諸葛瞻

2021-02-23 許昌市三國文化研究會
《三國演義》第117回寫到魏國徵西將軍鄧艾偷度陰平成功後,夜襲江油(今四川平武縣南壩),突佔涪城(今四川綿陽),直逼綿竹(今四川德陽黃許鎮)使蜀漢面臨亡國的威脅。在這緊要關頭,後主採納郤正的建議,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前去拒敵。看到這裡,讀者不由得精神一振:這下有辦法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用兵如神,諸葛瞻大概也會穩操勝券吧?「有其父必有其子」嘛!然而,讀者很快就大失所望了。諸葛瞻雖然報國有心,但卻用兵無方,不僅沒能消滅孤軍深入的鄧艾軍,反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結局。請看他指揮所部與鄧艾軍打的三仗:

第一仗,兩軍初遇,蜀軍中推出一輛四輪車,「車上端坐一人,綸巾羽扇,鶴氅方裾。車傍展開一面黃旗,上書:『漢丞相諸葛武侯』。」這不過是諸葛亮的木刻遺像,魏軍卻懾於諸葛亮的威名,一時驚慌,不戰而退。蜀軍趁勢掩殺,撿了一次便宜。

第二仗,諸葛瞻之子諸葛尚為先鋒,趁魏軍立足未穩,匹馬單槍,抖擻精神,直突魏軍;諸葛瞻指揮兩掖兵衝出,直撞入魏陣中,左衝右突,打敗魏軍。這完全是死拼硬打,並未表現出值得讚許的謀略。

第三仗,鄧艾設下兩支伏兵,親自出馬誘敵。這本是很平常的計策,諸葛瞻卻絲毫不加提防,憑著血氣之勇,又一次親率大軍,「徑殺入魏陣中」。結果,「忽然兩下伏兵殺出,蜀兵大敗,退入綿竹。」七萬蜀軍,經過這場大敗,至少還剩四五萬,竟被三萬魏軍「圍的鐵桶相似」,你說糟糕不糟糕?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既不同扼守劍閣的姜維聯絡,又不向蜀漢朝廷請求增援,卻派人到幾千裡之外的建業(今南京市)向東吳求救,真是莫名其妙。更奇怪的是,救兵不至,守城的辦法本來還有許多,他卻又輕率地決定親自領兵突圍,結果在敵軍包圍下中箭落馬,自刎而死。諸葛尚也別無良策,於是「策馬殺出,死於陣中。」看到這裡,讀者不能不悵然嘆息:這哪有半點像諸葛亮的打法?咳!有其父未必有其子呵!

分析諸葛瞻敗亡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蜀漢,庸主在位,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國力衰落,軍心渙散。這一切,絕不象《演義》所寫的那樣簡單。不過,諸葛瞻不諳兵機,缺乏將才,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那麼,人們自然會問,為什麼諸葛亮沒有把滿腹韜略傳授給自己惟一的親生兒子呢?查一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附《諸葛瞻傳》,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原來,諸葛瞻是在諸葛亮四十七歲那年,即他率領大軍進駐漢中,準備北伐的那年(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才出生的。此後幾年,諸葛亮一直在緊張的攻魏戰爭中奔走驅馳,嘔心瀝血,無暇過問諸葛瞻的學業。到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諸葛瞻年僅八歲(虛歲)。雖說他「聰慧可愛」(諸葛亮語),但畢竟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還來不及繼承父親的文韜武略。不久,其母黃夫人也撒手塵寰,給予他的指導也很有限。此後,諸葛瞻一直在功德蓋世的父親的巨大福蔭之下,生活在特別優裕的環境之中。後主劉禪因為尊崇諸葛亮,在諸葛瞻十七歲時,把公主許配給他,拜他為騎都尉(《演義》誤為「駙馬都尉」),並不斷升遷,屢加重任,直至官居行都護、衛將軍(《演義》誤為「行軍護衛將軍」);蜀中百姓因為懷念諸葛亮,也對諸葛瞻特別抱有好感,把朝廷的每一善政佳事都算上他一份功勞。這就使得他「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而事實上,他本身學識不足,而且既缺乏處理政務的鍛鍊,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遠遠不能望其父之項背。所以,到了關鍵時刻,他實在無法支撐危局。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當鄧艾偷度陰平後,諸葛瞻督率諸軍到涪城拒敵。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建議他迅速佔據險要地形,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他卻「猶豫未納」,坐失良機,讓鄧艾長驅直入。在涪城吃了敗仗後,他退守綿竹,又一次被打得大敗,臨陣戰死。這就是說,《演義》所寫的他開頭兩次擊敗魏軍的情節,純屬藝術虛構,歷史上的諸葛瞻比小說中敗得更慘!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誠然,諸葛瞻在兵敗勢危之際,斷然拒絕鄧艾的誘降(《演義》所寫,與史實相符),義無反顧,慷慨赴敵,以死殉國,在蜀漢歷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其忠貞的志節,凜然的正氣,與其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可謂一脈相承,值得人們崇敬。晉代史學家幹寶就稱讚他「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千百年來,人們更是異口同聲地頌揚他對於蜀漢的赤膽忠心,並把它升華為對民族、對祖國的忠誠。至今,成都武侯祠仍有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的塑像,綿竹亦有祭祀諸葛瞻父子的雙忠祠。從這個意義上說,諸葛瞻確實不愧為諸葛亮的兒子。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又不能不為諸葛瞻才智不足,不能廣設方略,只會硬拼一氣而感到深深的惋惜。——如果他善於用兵的話,堅守涪城、綿竹並不太困難;再與姜維配合,則鄧艾孤軍很可能在前後夾擊中潰敗,蜀漢的國祚也許還可以延讀若干年。然而,歷史不允許「如果」,惋惜終究還是惋惜!

父輩的才能是無法自然遺傳的,躺在父輩的聲望上是挑不起重擔的。諸葛瞻力不勝任,迅速敗亡,是否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呢?


文章來源:《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作       者:沈伯俊

溫馨提示:許昌市三國文化研究會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相關焦點

  • 面對鄧艾的進攻,諸葛瞻為何不堪一擊?
    以及諸葛亮,他雖然是一個軍師,但自劉備死後就成了蜀漢最高統帥,他也把自己唯一的親兒子諸葛瞻培養成名將。但精彩的是,當諸葛瞻對上鄧艾時卻不堪一擊,鄧艾只用半天時間就擒殺諸葛瞻並滅亡蜀漢。很多人以為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教育問題,其實廖化對諸葛瞻的評價就能完美解釋這點。
  • 你可能不知道的歷史,諸葛亮的兒子其實不少,諸葛瞻死後並未絕後
    消息傳到成都,後主慌忙派諸葛瞻前往抵抗。臨行前,諸葛瞻咬牙切齒,聲稱自己內不能治黃浩,外不能阻止姜維,這一次要去死戰……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很多信息。第一,諸葛瞻這個人比較狂妄,自視甚高。第二諸葛瞻性格比較懦弱。第三,諸葛瞻毫無領兵經驗。姜維作為諸葛瞻的頂頭上級,諸葛瞻竟然想著要去阻止,可見這個人比較狂妄。又要治黃浩,又要阻擋姜維。
  • 一生活在諸葛亮的光芒之下的諸葛瞻,才是名副其實的扶不起的阿鬥
    01諸葛亮46歲那年終於得子,取名諸葛瞻,字思遠。這個名字取自詩經「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雲遠,曷雲能來?」通過名和字,我們可以窺見這樣一幅景象:身為人父的諸葛亮由於常年在外駐軍,準備北伐事宜,很少有回到成都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所以妻兒便日復一日地在錦官城上遠眺漢中,歌唱著「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樂府民歌,思念著遠方的的親人。
  • 諸葛瞻、諸葛尚父子若在三國前期,武力值屬於什麼水平?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受命出徵,率一支部隊到綿竹去抵禦鄧艾的軍隊,諸葛瞻籍其父之名,但與他父親諸葛亮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屬於志大才疏的類型,空有一腔熱血,實無半分良策。其實鄧艾輕師遠襲,率領的是一支孤軍,內無援應,外無兵員糧草補充,只能是冒險突進,以求速戰速決,儘快推進。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諸葛家族個個為人中英才,在三國下了一盤很大的棋,堪稱最強家族。  在公元234年,諸葛瞻年滿十七歲,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  因為蜀漢人士都懷念諸葛亮,加上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每當朝廷頒布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因而諸葛瞻的美名受到過分渲染,有些名過其實。
  • 諸葛瞻戰死前,為何留下「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遺言?
    諸葛亮的學生劉禪當蜀漢皇帝,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掌蜀漢軍政,這對深深地帶著諸葛亮光環的CP組合,到頭來被證明完全不能守住蜀漢那點基業。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劉禪便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尚書臺機構管理國內所有軍政事務。諸葛瞻進入尚書臺,表明劉禪實際上已經把蜀漢的軍政大權,很大部分委託給了他,他的執政能力,直接關係到蜀漢政權未來的生死走向。
  • 諸葛亮老來得子,諸葛瞻儀表堂堂卻資質一般,被世人捧殺
    在諸葛亮去世後,作為諸葛丞相唯一的兒子,武鄉侯爵位由諸葛瞻繼承,皇帝劉禪的女兒也被許給他做正妻。十七歲的諸葛瞻娶了公主成家,在古代也算是個可以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了,朝廷的詔書很快頒下來,命他任官顯能,最好能像他的父親一樣。
  • 三國殺新武將諸葛瞻:不翻面的據守,不裸奔的空城
    諸葛瞻雖然沒有他老爹聞名,但是他也曾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諸葛瞻在諸葛亮死後,承襲爵位。之後鄧艾奇襲陰平之時,劉禪讓諸葛瞻領兵對抗鄧艾大軍,初戰勝利,但後期交戰失敗,被鄧艾大軍重重包圍,中箭落馬,最後殉國。如此看來,諸葛亮一家都盡心盡力地輔佐蜀國,可惜蜀國最後還是難逃滅亡的劫難。
  •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被蜀漢百姓寄予厚望。諸葛瞻確實美名遠揚,然而其謀略遠在其父之下。綿竹之戰,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卻被鄧艾兩千殘兵所敗,這是為何呢?綿竹之戰發生在三國後期,是魏滅蜀之戰中的關鍵一戰。癸未六年(263),司馬昭決定對蜀漢開戰。本來魏軍兵分三路,由鄧艾主攻姜維,諸葛緒負責斷姜維後路,而鍾會則趁機去攻打漢中。
  • 帶你認識三國後期戰死於綿竹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諸葛瞻如果要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從小就含著金湯勺出生,身上也散發著與別人不同的光環。也因此,他從小承受著不同常人的壓力。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才思敏捷,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諸葛瞻的生父是誰呢?回顧歷史,從他的族譜中我們就可以得到相關信息,因此我們也就知道了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諸葛亮先生。
  • 綿竹之戰諸葛瞻戰敗,到底是能力不行,還是實力所限
    不過姜維還是找到機會擺脫了鄧艾,並用計騙過諸葛緒,成功地率軍撤到了劍閣,並同劉禪派來的右車騎將軍廖化、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部匯合,堅守劍閣。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鍾會雖然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是卻屢攻不克,戰事一時陷入僵局。鄧艾見到這個情況,決定走陰平小路,從江油直取涪城,繞到姜維背後,迫使姜維回援,或者直取成都,逼降劉禪。
  • 為何諸葛瞻打不過鄧艾?除了作戰經驗不足,還有一個致命原因
    對於姜維來說,他同樣面臨之前諸葛亮的問題,那就是蜀漢的國力及糧草的問題!然而此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此時他身為駙馬!不但不支持姜維北伐,而且還暗地裡向劉禪上表,要求廢除姜維的兵權!如此一來,諸葛瞻與姜維的關係就非常的糟糕!倘若此二人同心,蜀漢結局或許會改變!另一方面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幾次上書要求殺掉黃皓,均被劉禪拒絕!姜維為了避禍,前往沓中屯田!對於蜀漢的這一情況,司馬昭早已看在眼裡,謀在心裡!公元263年,司馬昭與鍾會等人共同制定滅蜀大計!
  • 諸葛亮的後人除了諸葛瞻諸葛尚以身殉國,其他人都向司馬家族投降了
    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家都布下棋子,這三枚棋子後來開枝散葉的結果如何?所謂盛極而衰,這用在諸葛家族身上,似乎也挺貼切的。首先咱們來看諸葛家安排在曹魏陣營的諸葛誕:「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其實諸葛亮也是諸葛豐的後人:「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 諸葛亮去世後,究竟留了多少家產給諸葛瞻?出師表裡寫得分毫不差
    諸葛亮曾經給劉禪寫過一封信,信裡面對自己的財產,做了一個統計。他說他們家有800棵桑樹,還有15頃田地,這是所有的資產。除此以外諸葛亮什麼財產都沒有,因為他本人的吃穿用度,都可以報效,所以沒有必要再攢錢。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 而不是諸葛瞻?29年後,發現真高明
    常言道:「子承父業」,然而,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臥龍先生他卻偏偏不把自己一生的本事,包括兵法、陣法等東西交給自己唯一的兒子諸葛瞻。
  • 雖然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但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或許還有後代
    咱們都知道諸葛瞻他是諸葛亮的獨生兒子,諸葛瞻在綿竹跟鄧艾大軍對抗的時候,不幸戰死沙場了。
  • 諸葛亮親生兒子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威名甚至遠播海外。可是,除了在蜀漢滅亡時戰死的諸葛瞻之外,很少聽到諸葛亮其他後人的消息。難道在諸葛瞻戰死之後,諸葛亮真的絕後了?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還是有後人的。
  • 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有兩個兒子,這兩個人分別是諸葛喬和諸葛瞻,雖然兩人的名氣都不如他們的父親諸葛亮大。但是,值得欣慰地是,兩個兒子的氣節都深得諸葛亮的真傳。後來,在與鄧艾的對戰之中,由於缺少實踐經驗和太過順遂的原因,諸葛瞻被敵方擊敗。不過,戰敗之後的他選擇用戰死保全了名節。諸葛瞻的後人據記載,諸葛瞻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諸葛尚,這個兒子跟隨他一起戰死在了綿竹地區。
  • 諸葛一家謀天下
    除了這條主線,其實還有一條隱藏的暗線,那就是諸葛家謀的天下。諸葛家出自琅琊(今山東臨沂),諸葛亮的從父從琅琊來到了襄陽,在劉表處任職。在三國歷史中,除了其智幾近妖的諸葛亮外,諸葛瑾,諸葛誕都在這一時期有著濃重的一筆。有話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犬。」不過這個犬可沒有貶低的意思,犬在古代是忠心的代表。蜀國這一支無疑是大家最熟悉的了,諸葛亮自是不用我們多講。
  • 《九州劫手遊》諸葛瞻配將攻略|物理小剋星,大C優質輔助!
    諸葛瞻在九州劫的定位是輔助武將,雖然諸葛瞻的謀略成長達不到3.3+的高度,但是對於輔助來說有3.1+的成長也夠用了。作為輔助最不能少的就是敏捷屬性,而諸葛瞻2.5+的敏捷成長能夠跟上各位大C的步伐,所以在組合的時候完全不需要為卡敏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