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一文在網上引起爭議紛紛。
文章中,明賢法師寫到歌曲中的法海禪師即為漢傳佛教禪宗祖師級的宗教領袖,認為娛樂界的這種直接調侃,傷害了佛教信眾的情感,更真誠地希望作者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向佛教界道歉,並撤銷所有調侃佛教領袖法海禪師的相關資料。
一些人十分贊同明賢法師的做法,認為應該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維護佛門尊嚴、祖師形象,而一些人認為這種做法過於牽強附會,有人認為僧人不應該過多去管世俗事務,有人認為這種做法疏遠了佛教與社會大眾的距離,有些人認為佛教應該更加圓融,同時還有人在網上抒發了對佛教的看法, 對此,明賢法師又發表了《法師真的,我在哭!--不過「法海你不懂愛」歌者仍必需道歉!!!》一文,繼續捍衛立場。
放眼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和民俗,此類現象比比皆是,《白蛇傳》及由這個故事而創作的《法海你不懂愛》只是滄海一粟,而且當下的文學及影視劇也有諸多此類內容的涉及,那麼佛教界人士應該如何面對?這一事件又反映了佛教界自身存在的哪些問題?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佛教界人士應該如何引導?
一個真實的法海背後——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近來,一歌曲《法海你不懂愛》在網上流傳,引起佛教界眾多批評,有人認為娛樂要有底線,不可戲謔佛教人物。此前,家喻戶曉的《白蛇傳》已把法海塑造成一個惡僧。而在佛教歷史上,法海究竟是一個拆散幸福家庭的惡僧,還是一個有作為的高僧?記者就此專訪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學愚教授,他表示,文學作品中的法師形象並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而歪曲的背後除了有社會背景的元素,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夠。
學愚教授介紹,歷史上的法海和《白蛇傳》中的法海不是同一人。在佛教歷史上,有很多叫法海的僧人。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年輕時在湖南溈山密印寺出家,後到金山寺。裴休當時寫了一首詩,「含悲送子入空門,朝久應當種善根。」在湖南密印寺,其石碑上也有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宰相裴休捐建密印寺。時年,皇子得惡疾,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靈佑禪師為他的兒子賜號「法海」。而對於法海出家的因緣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宰相裴休佛緣深厚,也為培養兒子的品性,所以讓其出家,但對於各種說法,在學愚教授看來並不衝突,「裴休是一個非常有佛教信念的人,他讓自己的兒子出家,即使是替皇子出家,也是一舉多得的決定,佛教講功德,出家是需要發大心的。」
法海到了江蘇鎮江,傳說金山寺之前因為有一蟒蛇圍著那個地方,人們不敢去供香,廟宇荒蕪,後來法海與白莽門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並斷指誓言復興金山寺。在《金山志》上曾記載:「蟒洞,右鋒之側,幽峻奇險,入深四五丈許。昔出白蟒噬人,適裴頭陀驅伏獲金,重建精藍」宋朝詩人張商英有詩道:「半間石室安禪地,盍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這首詩被製成楹聯,如今還掛在法海洞中。說的是裴頭陀初來金山寺時,寺宇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裴頭陀曾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就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修寺蓋屋,重繼香火。在學愚教授看來,法海在傳說中,重繼金山寺香火。「法海光復金山寺的功德功不可沒。」
另外,學愚教授也談到,歷史上還有叫法海的僧人,如六祖惠能的十個弟子中就有一個叫法海的弟子,後來那個法海弟子還作了《壇經略序》流傳至今。
而《白蛇傳》的故事,其根據清代馮夢龍編篡的《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話本,後經過民間藝人的再加工而成。學愚教授說,故事中的法海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只是文學作品杜撰的人物而已。
法海為什麼被歪曲?
不管是《白蛇傳》還是現今網絡流傳的歌曲《法海其實你不懂愛》,法海在人們心中成了一個毫無人間情感的惡僧,民間藝人把金山的神話和白蛇故事聯繫起來,採用民間文學常用的捏合手段,組成了白蛇傳的雛形,也讓法海成為人們眾矢之地。
這種歪曲在學愚教授看來,有當時的歷史原因。明清時期佛教衰落,正信力不夠,民間對佛教亂象問題,比如道風不正,僧團腐敗之類,讓人們形成各種成見,而歷史傳說中擁有一個修行禪通的法海有降服巨蟒的故事,可以吸引很多讀者,於是法海的人物形象也在文學作品中成為反面人物出現。「法海在作品中不是『人』,只是一種杜撰」。學愚教授說,縱觀明清小說,佛教人物幾乎都是負面的。「當時,民間對佛教的認識並不是通過接觸佛教、研讀佛經去獲得對佛教的認識,而是通過文學作品去認識佛教,比如《西遊記》《濟公》《白蛇傳》。「但文學作品中的法師形象並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形象,如此,也讓民間對佛教產生種種誤會。」學愚教授說,歪曲的背後除了有社會背景的元素,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佛教徒的正信力不夠,「依照今天的說法師正能量不足。」
佛教需要積極入世
在面對歌曲《法海你不懂愛》,明賢法師立即回應了一篇名為《一位僧人眼中<法海你不懂愛>》文章,法師在文章中說到:「雖然我們處於娛樂至上的時代,可是有些必須尊重的道德及宗教倫理是不可以打破的。」「中國文化並不缺乏嶺東和活潑,但絕非將肆意妄為誤讀為幽默。對歷史人物、特別是佛教歷史上祖師級別的宗教領袖,必須要有一些敬畏之心。」
學愚教授也談到:「正信不足,邪信就會興風作浪。」若要破除社會上各種成見,佛教界必須加固正信的力量。對於娛樂需要底線,佛教界在捍衛的同時須藉助法律。最重要的是,佛教界在批判的同時,更需要樹立正面正信的佛教,「只破不立是不行的。」
當然,對於作為佛家弟子的延參法師說「法海多管閒事」的態度,學愚教授表示憤怒,「作為佛子,他不懂歷史還亂說話」
在學愚教授看來,現今社會需要一個宗教師,需要一個信念,需要一個依託,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說佛教可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學愚教授表示,「佛教有很多好東西,但如何拿出來?過去佛教講緣分,隨緣,並不積極去弘揚佛法,但緣分也需要創造,創造因緣弘揚佛法,積極奉獻,積聚功德。」
當然,現今佛教在慈善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愚教授說,佛教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不光是慈善,慈善別人也能做,而佛教更多是在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改造人,提升社會正信力,改善社會風氣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可以成就。「佛教需要積極入世,其實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佛教的特色。」(文:韋正風,來源《香港商報 文化東方》)
靜海法師:道德領袖的時代導向——「法海你不懂愛」爭與不爭問題的反思
縱觀世界各大宗教,精神領袖在道德與信仰上的影響,對其民族道德品質的高低和社會生存空間質量好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今天,我們的時代對娛樂的需求超越了任何一個時代,而由於信息的高速發達,我們藉助媒體就可以非常快地了解即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對於信息的對與錯,我們並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在精神普遍麻木、心靈空虛的當下,突然出現了一種另類的娛樂,刺激麻痺的神經,一時一部分人會大呼過癮,近似瘋狂地傳習。像毒品,雖然會使人精神一振,但其造成的後果,原創者和傳習者都沒有認真去考慮。當毒癮散去,人們會期待這種娛樂的繼續。但突然有人來指出它的善與惡,就似在這個刺激的點上撒一把鹽,精神為之一顫,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流淚痛哭,而對於善惡本身,卻很少有人去在乎。
網友渤海朗夫在博文中說:「沒有道德,就沒有秩序;在任何一個有人類的角落,這種來自於道德的缺失所帶來的戕害正也正在吞噬著,卻要時時擔當起娛樂大眾視覺的新聞主角,刺激著世界的神經。」是的,誰又能站出來呢?如學者陳佔彪先生在《九十年代以來傳統文化熱之考察》中說:「多元社會人們思想雖然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面對這遽然而來的自由,國人卻一時不知所措,頓時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大缺洞。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的同時也宣告了國人精神進入一種神情倉皇,六神無主的時代。
那麼,這樣的時代,西方的娛樂文化更容易打破薄冰滲透進來。看似流行、符合道理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追求。錢穆先生也在文章中說:「我們再把可改為最善意的看法來看中國共產黨,可說他們已把馬克思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當作一種宗教信仰,由此激發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社會大群體之關切,由此得到隱藏在其內心深微處一種宗教要求之變相滿足。」
所以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認同,扭轉混亂的局面,並讓大眾普遍關注,我的看法還是精神的領袖起重要作用,無論是有無宗教信仰,眾中尊者,當負起引領時代脈搏和道德走向的責任。
2004年,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2004(甲申)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 (作家)五位發起人領銜、七十二名文化人士共同籤署了《甲申文化宣言》,其中強調了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情況下文化多樣性共存的必要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平等權利。《甲申文化宣言》中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環境和歷史過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解讀、辨識、競爭、對話和交融的動力。我們期待,經歷過全球化的洗禮,原生狀態的、相對獨立的多樣文明將獲得更為廣泛的參照,更為堅定的認同。文明既屬於歷史範疇,既已成為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普遍的尊重。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形容為不可調和的衝突,甚至認為這種衝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我們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慾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如學者錢文忠先生在百家講壇講授的長度為36講的節目《玄奘西遊記》,所講的內容,正是以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遊記》故事為歷史原型,以《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文獻為歷史依據,把一位百姓所熟知的西天取經的唐僧升華為歷史真實的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外交家、教育家並通達三藏的玄奘大師。為此人們開始關注這位唐朝世界級的高僧,並開始重新認識,更把他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
《中國市場》2009年33期說:「當我們與中國的企業家,公司領導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對於中國的道德指南針的尋找是真實的,並且是來自民眾的,而非來自政府的主導。而對中國的年輕人所進行的採訪和調查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們在這個與傳統出現隔離的社會中尋找意義和導向。很多人找到了佛教,儒家思想以及道家的思想,希望藉此尋求道德基礎。」正如陳佔彪先生說:「中國的問題正是在打破「文革」中的「烏託邦」信仰後,卻缺乏確立一個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傳統文化與人生彼此交融,形成中國特有的現世的文化人生,雖曰不可比擬於西方國家的宗教,但數千年來卻主導著國人言行舉止,發揮著國人精神上的宗教功能。」 《中國市場》2009年33期:「不錯,我們討論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道德引導。在這方面所採取的一些措施,我們是熟悉的。在2006年的時候,中國政府支持召開了最大規模的全球佛教會議——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會議最終達成了普陀山聲明,提出了「世界和諧,人人有責。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呼籲。中國正在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孔子學院的方式來推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並以此來復興孔子和儒家思想。從2004年在韓國建立第一所學院開始,到現在已經在全球範圍內81個國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學院和58個孔子學習中心。
《商業周刊》2009期:「在一個公開和透明沒有成為轉換過程的基石這樣的環境中,培養道德導向的難度將是巨大的。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審視和學習有可能創造出一條原創的道路。也許東方的哲學——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可以提升我們對道德問題的認知,豐富我們評估目前遇到的困境的方式,並且給我們的想像插上翅膀。」
綜上,我們所解決的問題,不是簡單的短時間的輸贏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問題。在一個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相碰撞的時期,能否有集信仰與道德於一身的思想領袖來引領一個時代的文明導向,來緩解文化與歷史,宗教與通俗之間的矛盾,是非常緊要的。(作者靜海法師系戒幢佛學研究所學僧 新浪微博@梵雲間;校文:@曼陀羅WD6767H_bxr)
本性法師:內省與反思:從人間化滑向娛樂化
近來,我花了一個星期的夜晚時間,專門收集各類佛教網上的佛教活動消息,發現一個現象。近年,有些佛教活動場所的活動,其本質,有從人間化滑向娛樂化之嫌。這其間,經歷了世俗化與庸俗化。
民國以來,以太虛為首的高僧大德提倡「人生佛教」,適應了社會需要,也使佛教持續保持了生命力。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趙樸初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提倡「人間佛教」,使「文革」期間大傷元氣的佛教,得到恢復,並健康發展,迎來了今天的黃金時代。
或許,是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出現偏差。或者,根本就沒有去理解人間佛教是什麼。近年,一些佛教活動場所,雖舉的是人間佛教的旗幟,但實際上與人間佛教的核心理念相背離。甚至,違反了明文規定的佛教的律條精神。
人間佛教,或者說,佛教的人間化,其本質含義在於以佛教度化人間,以佛教精神主動積極地教化人間,而非以人間度化佛教。如讓佛教被動消極地屈從人間,為人間的缺陷所左右,從而失去佛教的核心價值,那麼,佛教與其他的哲學有何差異。這樣,佛教便缺失主體性,亦不為佛教了。
為此,我向來以為,佛教的人間化不應是佛教的世俗化,也不應是庸俗化,更不應是佛教的娛樂化。
佛教的娛樂化,把僧人變成了人間的小丑,也使佛陀形象受損及其教法被扭曲,不再純正神聖。而宗教,一旦失去純正性與神聖性,那麼,還剩什麼?
在中國的儒家哲學中,強調「內聖外王」,內在的修養如聖人,外在的能力如君王。儒家如此,我認為,佛教也不應例外。不管外在如何王,內在總應不離聖,即應該始終保持佛教的核心價值不變。這是保證佛教持續健康延續的基本條件,也是佛教始終能與特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要基礎。
近期,網絡上出現了諸如《法海你不懂愛》等戲謔消遣佛教的行為現象,挑戰佛教的一些底線。這種現象與行為的產生,應該引起佛教界的關注與反思,除了對此說「不」之外,我們也應反省自己,我們是否自尊自重了?我們是否以身作則了?在某些方面,我們是否有從人間化滑向了娛樂化之嫌?(作者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福建省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
金易明教授:向「娛樂無底線」說「不」
才女林微因說過:文藝不是蓬勃叢生的野草;而以文藝為表現形式和承栽體的娛樂圈也不就是蓬勃叢生的野草苑。娛樂是有底線的,對宗教信仰本身及其神聖者的調侃、戲謔,甚至惡搞,其折射的是鑑賞能力上低俗的情感,粗俗的趣味。
不知系出於創作思路的枯竭,還是源自於獵奇心理的作祟,對於宗教領袖、宗教神聖的調侃乃至於惡搞,似乎已經成為目前商業化操作的娛樂圈之稀鬆平常之事。如果說這種調侃和惡搞,是出於敵視宗教的誹謗和詆毀心理,那倒也情有可原,至少其是正視宗教的力量,重視神聖的影響,因而以迂迴曲折、旁敲側擊的方式予以反擊,值得人們認真對待。但問題是,對於宗教及其神聖的調侃與惡搞,作為一種市場現象,充其量是為吸引人們的眼球,製造一些新奇的效果,於宗教與神聖本身,即無褒貶之評判,也無崇尚與鄙視之情緒,一派無動於衷、顢頇一切的頹廢心理的素描。在高唱「娛樂無底線」的幌子下,將此種糟糕的無聊行徑上升到所謂藝術的境界予以追捧,則無疑是典型的後現代惡俗世風的寫照。
隨著龔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愛》的流行,當代法門龍象明賢法師毅然主動站出,以一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的時論,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娛樂的底線」問題。筆者對明賢法師的時論,不僅觀點上共鳴,更有感觸,明賢法師的時論可謂是一貼針對當代華語娛樂圈惡俗蔓延之風的良藥。應當明確的是,娛樂固然不應被陳詞濫調、枯燥乏味的說教關進牢籠,但是,娛樂也不應以「無底線」為由,顢頇宗教信仰和神聖性。筆者認為,神聖可幽默而非惡搞對象,對佛教神聖性事件和人物的調侃戲謔之娛樂之風,應該終止。
幾年前,流行於港臺、大陸的對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惡俗篡改,不僅將無聊的調侃落到一代民族脊梁玄奘大師之身,更是直接以調侃中國民眾最為普遍信仰和崇奉的觀世音菩薩為噱頭,招搖過市,這實際上已經越過了娛樂的底線,即不損害人倫、道德,不作賤神聖。嚴酷的現實是,此類事例已近乎泛濫,而決非個別;然而,在國人中,包括在佛教信徒,對此並未引起強烈的反應,致使娛樂圈不斷地、有恃無恐地觸及人們神聖性的信仰。此類事件的一發再發,終於引發了以宗教界為代表的社會各界對本屬娛樂範圍之事的嚴肅、認真對待。
幾年前,偵探小說《達·文西密碼》暢銷全球,同時,引起國際基督教界強烈抗議,同名電影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國家相繼被禁演。《達·文西密碼》的暢銷程度,確實令人驚嘆,能夠連續三十五周名列國際暢銷書榜首的書,這還是第一部。《達·文西密碼》本為一部流行的小說,其所描述的無非是那些屢見不鮮的偵探主題。但是,該小說所涉及的背景卻是基督教最為神聖的命題——耶穌的神性。書中對基督教教會的聖典《聖經·新約》的記載提出了質疑和挑戰。由於這一命題涉及基督教的根本立足點,涉及基督教的信仰之基礎,因此,引起基督教世界的普遍強烈反響,應是在可預料之中。更為嚴重的是,該書作者布朗先生信誓旦旦地宣稱其作品是建立在真實的歷史考證基礎之上的,使人們無法將《達·文西密碼》僅僅作為一部純粹的消遣性小說對待。不由得聯想到上世紀出版的,也曾經風靡一時的《聖血·聖杯》一書的主題思想。人們關懷自身的信仰,也理所當然地關注其信仰的對象。以宗教為對象,以信仰和神聖性宗教領袖或龍象之輩為藝術創作對象的作品古已有之。著名的《西遊記》中,即藉助了一代高僧,有「民族脊梁」之譽的玄奘大師西去求法的真實事件,作了神話性的、小說化的藝術處理,其中的玄奘以「唐僧」之名而流傳後世,以至於筆者2011年在出席第三屆玄奘大師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向大師故鄉偃師的老鄉問及玄奘大師父母之墓地在何處,欲前往憑弔之際,筆者的同姓老鄉居然不知玄奘為何人,經一再提示方恍然大悟:「你說的是唐僧吧?」可見神話小說中的唐僧與真正故裡的文化名人、宗教神聖人物玄奘,並未在民間形成重疊、混淆。另外,在民間流傳甚廣,並被現代多次搬上電視銀屏的《濟公傳》,在日本作為動畫片主題的《聰明的一休》等,都是以歷史上真實的佛教祖師大德,即中國南宋江浙之五山十剎之名剎靈隱禪寺之道濟禪師、以及日本歷史上著名臨濟宗大師一休宗純等為中心而展開,更有明代的《三言兩拍》,由諸多中短篇小說構成,不乏對於僧眾中的敗類行徑的揭露。此類作品也同樣存在於歐美國家諸多作家的筆端,特別是歐洲的不少作品也常常以揭露基督教僧侶隊伍中的敗類之醜行為主題。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加工、小說的演繹、或民間的渲染,既有嚴肅、認真,以維護宗教的神聖性、信仰的純潔性為宗旨者,亦有以幽默為手段,藉助於神聖人物而承載善良、智慧、慈悲、正義的理念或稟賦者。由此,許多涉及宗教題材、信仰情懷、神聖人物的作品,之所以並未引發社會各界的反感,也未引起宗教界的激烈反應,其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決非無原則無底線的純粹的娛樂,而是擔當著文學藝術的功能,對廣大受眾而言,具有提升鑑賞能力、陶冶精神境界的正面效應。
將現實中存在過的佛教法門龍象作為調侃戲謔,甚至是惡搞的對象,引發了明賢法師在博客中發表時論文章,對「娛樂無底線」之說提出了質疑。網上也出現了北大禪學社、人大禪學社、天大禪學社、北大國學社等學生社團對法師觀點的深度認同。筆者對法師的觀點和北大禪學社等表達的態度深表贊同。同時,就此問題,想表達一個觀點,即對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信仰的神聖性、宗教聖賢、以及對於其他涉及民族英雄、文化偉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流行歌曲、影視作品,必須杜絕出於純粹商業目的,為市場盈利而作的惡俗操作。因為,一切宗教的信仰具有神聖性,所有的聖賢英靈具有典範性,對其隨意的褒貶,輕浮的戲謔,肆意的調侃,不僅會銷蝕民眾精神訴求的品位,更會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與個體、民族乃至社會而言,絕非福音。明賢法師引用了曾國藩的話語:「樂不可極,以禮節之,以制吾性,以防吾淫」。對於當代中國娛樂界,可謂是警示良言。
至於《法海你不懂愛》這首歌曲的內容,由中國傳統的神怪小說《白蛇傳》的故事演繹而來;從人文主義的角度考察,這是歌頌世間有真愛的一段悲戚、委婉的故事。在《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幹涉人間美滿婚姻的角色;而事實上,依照佛教的戒規,以及僧人作為方外之士的出世之神聖性的代表,特別是如法海禪師這樣的高僧祖師,其對人間的婚姻絕不會予以幹涉,《白蛇傳》中將法海禪師置於如此令人討厭的,專司幹涉人間美滿姻緣的角色,本身已經是對法海禪師的褻瀆,而一首《法海你不懂愛》,更是從白娘子的角度,對法海禪師的指責和揶揄。由此,對一代佛教高僧法海禪師的形象和神聖性的損傷,在《白蛇傳》的基礎上,更是雪上加霜,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因此,無怪乎教界的人士不能容忍此種調侃,具有宗教信仰的文化界即社會各界人士對此種所謂的娛樂難以接受,更無法認同。
人類是一種有追求的動物,是一種必須賦予生命以意義才能充實地生活於世間的高等動物,這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特點之一,也許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因此,追求永恆價值,崇尚道德真理,希冀終極關懷,渴望精神慰藉,是人類實現自身價值的必要組成。而這些,只有宗教能夠賦予,只有宗教信仰能夠予以滿足。娛樂圈對此,當有警策。佛教有言:寧擊千層浪,不退道人心」。在此世俗風潮滔天之時,我們的人文工作者,難道沒有責任守護一下宗教的神聖性,以給已經將天國之聲淹沒在無窮噪音中的芸芸眾生帶來一絲慰藉嗎?!(作者系上海佛學院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演志法師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 :傷不起的愛
《中阿含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認為: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這被稱為「蝴蝶效應」。
作為一名出家人,雖然我不懂地球物理學,但我深知因果輪迴不空。而我也願意用這種認識去理解「蝴蝶效應」。
最近,龔琳娜女士的女士的一曲《法海你不懂愛》再次掀起了神曲的「蝴蝶效應」。據說是:龔女士的先生Robert(老鑼),一時起心動念,想在中國的蛇年創作一首歌曲。而且老鑼又喜歡中國古典愛情故事——《白蛇傳》,於是,就有了神曲《法海你不懂愛》。
神曲一出,攪動了虛擬世界的各方風雲。或貶之;或褒之。眾說紛紜,莫裹一是。有弟子問我怎麼看待此事,我笑笑說:「傷不起的愛:」!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認為這首神曲朗朗上口,是一種傳紀音樂的嘗試;但作為一名出家人而言,以其說是「傷不起的愛」,還不如說是社會共業對佛教感情傷不起。
回顧網絡,前有媒體對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的多種非議,後有旅遊產業裹挾名山大寺的事例;另外,還時常還夾雜著利用佛教進行炒作的事情。當然,我並不否認佛門是淨土一片。
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國人的情感寄託與精神皈依。但長期以來,社會卻對佛教進行了長期的情感透支。沒錯,在六波羅蜜中有「忍辱」、「精進」,但那是對個人修行而言的;如果是社會整體對整個佛教群體以及佛教文化失去了最起碼的文化尊重、信仰尊重那「忍辱」又有何意義?護法又有何意義?
也許,還有很多的佛教信眾與沒有佛教信仰的朋友為神曲是否傷害了佛教徒的宗教感情而爭執不休的時候。我想龔女士可能也覺得挺無辜的,老鑼只是在進行藝術創作,而且,此法海非彼法海。在此之前不是有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徐克的《青蛇》、林峰與黃聖依的《白蛇傳奇》嗎?
的確,龔女士挺無辜的,她只是那隻蝴蝶,掀起風暴的是長期以來社會對佛教情感的透支所造成的共業。
依貧僧之見:對龔女士多一些善意的包容,對自己多一些忍辱的修行;對那些蓄意借佛教炒作的多一分責任,對自己多一些除魔衛道的「精進勇猛」的修行。
網評集萃
憑什麼禪宗的祖師呵佛罵祖就是佳話,藝人拿故事中的人物開個玩笑就是有罪啦!
奇文共哂。先不論文中硬傷,從白蛇傳講,此說源於唐傳奇,早就成了本民族文化當中婦孺皆知的篇章。去問老百姓,幾個不知道法海拆散夫妻的,又幾個知道法海是裴休兒子的。這世界是要講道理的,能夠凌駕於道德之上的只有法律,而試圖用其他所謂神聖的東西,哪怕是宗教文化,來佔據道德制高點的行為,都很荒誕。
文章主旨若是要正本清源,告知大家一個真實的法海,我幫您推。可現在這種論調,實在是覺得多餘。從《白蛇傳》到《論雷峰塔的倒掉》再到《法海你不懂愛》,和歷史上的法海祖師沒有任何關聯,對號入座倒是由您而始的。望三思
法師著相了,難道不知,民間傳說及故事中法海,即非法海,是名法海。否則連小說、傳說都要一併禁掉麼?是名法海,對法海禪師本人有任何損失麼?
宗教界也老拿宗教來威脅市俗社會,你們胡亂解釋世界讓人十分反感,但大家不也包容你們嗎?別以為信了宗教就有了一把碰不得說不得的保護傘,
「當初,白蛇娘娘壓在塔底下,法海禪師躲在蟹殼裡。現在卻只有這位老禪師獨自靜坐了,非到螃蟹斷種的那一天為止出不來。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麼?活該。」——不但娛樂無底線,文學早就無底線了。魯迅幾十年前就已經無底線地戲虐宗教領袖法海了。和尚快來護法護教。
「而這樣的一首無視宗教底線的歌曲,會嚴重傷害佛教信眾的宗教情感。」哦,是這樣啊……話說,你們宗教人士這樣幹涉廣大世俗淫民群眾的世俗生活的時候,就沒有考慮你們的做法會嚴重傷害廣大世俗人民群眾的世俗情感呀?你們還真是夠「克己」的不是嗎?
話說我以前真沒好好聽過這歌。剛剛把歌詞搜出來看一遍,無非就是一句「法海你不 懂愛」,並沒有任何的人身攻擊的詞句在裡面。如果這樣就是你所說的「肆意毀謗」 的話,我覺得你有受迫害妄想症,而且程度還是比較嚴重的。有病早治,這跟宗教 和人格都沒關係,是病理現象。
如果你認為一首歌就會令人看輕佛法,只能說你對佛法太沒信心了。一首歌算啥,它唱自它唱,它強任它強,我自清風拂山崗。
但凡你有點智慧,內心冷靜,就應該看出,此法海非彼法海。樓主揪著一個可憐的女戲子搞文字獄,到底目的何在?不怕這種做法使世人更疏離、反感佛法嗎?
這種僧人幹預世俗的現象值得引起高度關注!
佛法不礙世間法.一首歌就侵犯佛教尊嚴的說法,是相由心生的執迷.佛教尊嚴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佛教的尊嚴依靠的是每個佛教徒對自身、自心的嚴格修養,而不是對外界或說世人的要求。這首歌的法海本身很明顯是《白蛇傳》的法海,這本身就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沒必要上綱上線,牽強附會為與之同名的法海禪師。做這樣無謂聯繫,然後再進行批駁且不說是否妄語,本身已經是一種攀緣的執著。
佛法無損,祖師無損。擔心的是有人造業,怕的是不了解佛教的人先入為主,斷毀慧命。
如果所有出家人都只顧自己修行,一入深山眼不見心不煩,佛陀何必來人間???「僧寶」何能稱之為「寶」,於世間無益!!!站出來是鐵肩擔道,站出來是悲深願重,站出來是內有證悟,站出來是給你希望!
流行文化的惡趣味部分越來越無底線,以戲靴和挑戰傳統的精髓為樂,達到譁眾取寵的效果,是一種極可悲的醜態表演.而這種醜態越受廣泛歡迎,就越反襯得群體病態的突出,嚴重
世人總是以最刻薄的態度來對待佛教這樣一個從不自求的宗教:佛教發出正面的聲音就責罵它不寬容;佛教進行正常修行就質疑它「不食人間煙火」出家人出來護法就怪罪他們「不清淨」他們對佛弟子的要求就是:只能嬉笑不能怒罵,只能無底線退讓做和事老不能是非分明。
支持法師,為佛教正名,所有的佛弟子在這一問題上都毫無疑問地站在同一立場上。侮辱祖師,對於佛弟子來說無異於挖祖墳。佛弟子在這種涉及基本原則的問題上絕對無法退讓!
尹志平,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金庸先生曾在《神鵰俠侶》用過此名,後覺得這樣有點太過厚誣古人,於是在新版《神鵰俠侶》中將姦污小龍女的全真道士改為虛構的甄志丙。
民間傳說多半是對佛教的誤讀,無論它流傳多久多廣,一盲引眾盲,這種誤解一日不消除,佛弟子的護法任務就一日不會停下腳步!!
大家共犯的錯誤就變成真理了嗎?由來已久的歷史戲謔就值得肯定嗎?佛教有義務在此事上勇敢地站出來正本清源。支持!
當佛弟子的信仰只能被世人嘲笑、踐踏、無底線戲謔的時候,四眾弟子希望住持正法的僧寶們能夠給予眾生以依祜,希望四眾弟子能夠團結起立為信仰爭取到合理合法的尊嚴!
但作為這個社會上的一分子,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情感(如果沒有宗教信仰,那就是人格尊嚴)這是必需的素質。動不動挑戰他人底線(比如拿佛教徒心目中神聖的祖師開涮),這種行為如果一味縱容,必對社會造成惡劣的印象。中國社會現在的道德滑坡還不夠嚴重嗎?請你尊重法師!
這些都無關偏執與否的問題,而是關涉佛法能否長久健康住世的大事;不是一兩個僧人的正名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對待佛教,對待僧團,對待宗教,對待文化的態度。而這些問題最終還是指向每個人的內心的,世界如此不堪,內心又能有幾分清淨?
動輒以宗教領袖為戲謔對象來取寵大眾的事,恐怕也只有在中國才能時時發生
禪門也不見得就永無底線,縱觀中國歷史,佛教的眾護法金剛絕非虛設。
就是有那麼一些人:你一跟他談持戒,他就用六祖的「心平何勞持戒」來搪塞你,關鍵是你的心和開悟的六祖一樣麼?你一跟他談吃素,他又用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來回覆你,重點是濟公能吞下酒肉吐出活物,你能嗎?現在佛弟子尊嚴被踐踏,佛教被醜化,法師出面力挽狂瀾,又被這些人質疑。
人一生只有內心深處信仰是始終能陪伴自己的,是與生命連接在一起的,哪怕是生死。就像玄奘法師走在沙漠裡,水沒了,但是還能走下去。過度的娛樂只會讓人忽略生命本質,於事無補,最後只為了樂而樂,最後沒樂找樂。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成什麼樣子了。
如果縱容拿別人內心信仰尊嚴娛樂,那麼你也在慢慢失去維護自己尊嚴的權利和社會空間。當所有人都不把尊重當回事,那就是人人自危!誰也跑不了。娛樂,要有度,沒有底線會賠上太多!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十年文革期間被破壞得體無完膚,可是如果從我們這一代試圖慢慢地恢復,我們的子孫或許可以從我們的努力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咱們不要埋怨了,從自身做起吧,哪怕只前進了一步,也是進步。
若你認為法師是嗔心做此事,你就大錯特錯了。他所發的心是慈悲心,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看到世人如此執迷不悟,而不聞不管,那才違背了行正道的原則。
無論哪個時代的文藝創作者,如果以宗教人物形象進行創作,都應給予最起碼的尊敬,不應去詆毀和杜撰,導致貽誤後人,《白蛇傳》裡敘述的法海大師形象,已然進行了扭曲。
佛教界應該加大正面宣傳的力度,讓大眾明白佛教的教義教理,知道隨意歪曲佛教,抵毀三寶的因果。
法師的文章可謂一顆試金石,試出了世道人心的荒謬、扭曲、無知。我們做自己該做的,其他的,還能怎麼樣呢?不過,正因為世道如此,自己更要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