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桐
《道德經》裡曾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大千世界,世事繁雜,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事。
愚蠢的人,一味想爭個高低,鬥個輸贏;
而睿智的人,早已看淡一切,低頭做事。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鄔先生給四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爺子生了一大群兒子。
慢慢地,老爺子年紀大了,但這麼大的家產,必須交給一個兒子來管。
可是鑰匙只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兒子們爭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
這時,只有一個兒子,從來不去爭這把鑰匙,只是默默地跟著老爺子幹事。
有一天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就把這鑰匙交給這個不爭的兒子。
有時候,不爭,不是因為不思進取,而是審時度勢的大格局。
一個人的真正的成熟,是學會不爭。
楊絳先生的一生,正如她翻譯的經典詩句那般: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細究她的一生,豁達不爭的人生觀,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分不開。
楊絳的父親常常教導她:「身外之物、無需掛念。」
當孩子們對一件東西非常豔羨時,她父親常常勸慰: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
楊絳也常常回憶自己的母親:
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
因為有這樣的淡泊不爭的父母,楊絳的童年時期,非常溫馨清淨。
也正是這樣的教育觀念培養,給了她一輩子為人處世的平和與淡然。
看過這樣一個巧妙的比喻:
社會是一個杯子,每個人則是杯中的水。
但人與人之間越爭,水中的動靜就越大,杯中水則會越來越渾濁;
而若不爭,原本翻騰的水則會變得平靜,每個人也能隨之沉澱更多東西。
是非也好,名利也罷,唯有不爭,才能換來平靜安寧。
做人做事,沒必要爭個明白,守住目標,忍受孤獨,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裡,安穩度日。
明一法師曾說:「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
不理,不是因為膽怯心虛,而是不與爛人糾纏的大智慧。
國學大師季羨林,有一次和臧克家在小飯館吃飯。
隔壁桌是位帶孩子用餐的女人,吃了一會兒,女人去了衛生間,將孩子放在凳子上。
孩子伸手去抓桌上的花生米時,腳下一滑,摔倒在地,疼得大哭起來。
一旁的季羨林趕忙將其扶起。
這時,從洗手間出來的小孩媽媽,誤以為是季羨林弄哭了自己的孩子,張口就罵:
「一個大人幹嘛欺負小孩,算哪門子本事!」
季羨林沒有還嘴,依然把小孩扶到凳子上坐穩,然後再回到原座,繼續不聲不響地吃飯。
小孩媽媽見季羨林不吭聲,更加不依不饒,還嚷嚷著要他索賠醫藥費。
直到周圍目睹全過程的群眾看不下去了,站出來替季羨林說話,小孩媽媽才灰溜溜地離開。
事後,臧克家問季羨林:「你明明被人誤解了,她那樣罵你,你為什麼不還嘴?」
季羨林笑著說:
「和一個罵你的人還嘴,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糾纏,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是啊,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
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講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聽得進去道理。
別與爛人計較,別與爛事糾纏,是最機智的生活態度。
有些人,有些事,根本不重要,你越糾纏,越容易被卷旋渦之中。
除了讓你變得不開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別的好處。
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人生短暫,抓緊時間去做更好的自己,去遇見更好的人,才是我們要做的更加重要的事情。有人說:「成長就是漸漸學會沉默,不動聲色地過自己的生活。」
不解釋,不是因為懦弱無能,而是清醒自知。
那些懂你的,不用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有一個認識多年的讀者朋友,給我講過她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窮,讀了兩年書就輟學了,成為製衣廠流水線上的一個女工。
但她從小就有一個文學夢,喜歡閱讀和寫作。
平時下班的時候,她就常常在宿舍裡讀書、寫作;
常常省下生活費去買書來看,偶爾車間休息的時候也會帶書去閱讀。
但在文化水平都不高的車間裡,這樣的行為顯得和大家格格不入。
身邊的工友都無法理解她,甚至有的人會故意在她面前嘲諷她「假正經、裝文化人」。
但這位讀者朋友從來不跟別人解釋自己,也不願放棄自己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慢慢積攢下了十幾萬字的作品。
後來,她在妹妹的介紹下,慢慢地給一些平臺投稿,文筆得到了賞識,慢慢有了名氣,後面還成了某平臺的籤約作者。
一篇稿費的錢,都抵得過在車間加班加點好幾天的工錢。
現在她不在流水線上工作了,而是找了份清閒的文職,兼職寫稿當副業。
那些曾經在車間非議過她的人,現在都羨慕她可以逃離流水線,還能比較輕鬆地養活自己。
這輩子啊,不求多少人理解你。
只求,不辜負來著世界一趟,多多善待自己。
做好自己,不解釋,與其和不值得的人浪費時間,不如留下時間來充實自己。
是非對錯,人情冷暖,最終交由歲月來告訴你答案 。
昔日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是啊,人生在世,不爭,不理,不解釋,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行越遠。
點亮【在看】,
願你餘生不爭不理,不必解釋,
願你不爭不搶,卻有歲月打賞;
願你有詩有夢,有坦蕩蕩的遠方。
作者:吳桐,南方姑娘,熱愛文字與大海。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9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