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不理,不解釋

2021-02-19 國學文化

作者:吳桐

《道德經》裡曾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大千世界,世事繁雜,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事。

愚蠢的人,一味想爭個高低,鬥個輸贏;

而睿智的人,早已看淡一切,低頭做事。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鄔先生給四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老爺子生了一大群兒子。

慢慢地,老爺子年紀大了,但這麼大的家產,必須交給一個兒子來管。

可是鑰匙只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兒子們爭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

這時,只有一個兒子,從來不去爭這把鑰匙,只是默默地跟著老爺子幹事。

有一天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就把這鑰匙交給這個不爭的兒子。

有時候,不爭,不是因為不思進取,而是審時度勢的大格局。

一個人的真正的成熟,是學會不爭。

楊絳先生的一生,正如她翻譯的經典詩句那般: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細究她的一生,豁達不爭的人生觀,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分不開。

楊絳的父親常常教導她:「身外之物、無需掛念。」

當孩子們對一件東西非常豔羨時,她父親常常勸慰: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

楊絳也常常回憶自己的母親:

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

因為有這樣的淡泊不爭的父母,楊絳的童年時期,非常溫馨清淨。

也正是這樣的教育觀念培養,給了她一輩子為人處世的平和與淡然。

看過這樣一個巧妙的比喻:

社會是一個杯子,每個人則是杯中的水。

但人與人之間越爭,水中的動靜就越大,杯中水則會越來越渾濁;

而若不爭,原本翻騰的水則會變得平靜,每個人也能隨之沉澱更多東西。

是非也好,名利也罷,唯有不爭,才能換來平靜安寧。

做人做事,沒必要爭個明白,守住目標,忍受孤獨,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裡,安穩度日。

明一法師曾說:「它有千般伎倆,我有一法不理」。

不理,不是因為膽怯心虛,而是不與爛人糾纏的大智慧。

國學大師季羨林,有一次和臧克家在小飯館吃飯。

隔壁桌是位帶孩子用餐的女人,吃了一會兒,女人去了衛生間,將孩子放在凳子上。

孩子伸手去抓桌上的花生米時,腳下一滑,摔倒在地,疼得大哭起來。

一旁的季羨林趕忙將其扶起。

這時,從洗手間出來的小孩媽媽,誤以為是季羨林弄哭了自己的孩子,張口就罵:

「一個大人幹嘛欺負小孩,算哪門子本事!」

季羨林沒有還嘴,依然把小孩扶到凳子上坐穩,然後再回到原座,繼續不聲不響地吃飯。

小孩媽媽見季羨林不吭聲,更加不依不饒,還嚷嚷著要他索賠醫藥費。

直到周圍目睹全過程的群眾看不下去了,站出來替季羨林說話,小孩媽媽才灰溜溜地離開。

事後,臧克家問季羨林:「你明明被人誤解了,她那樣罵你,你為什麼不還嘴?」

季羨林笑著說:

「和一個罵你的人還嘴,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糾纏,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是啊,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

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講道理,並不是所有人都聽得進去道理。

別與爛人計較,別與爛事糾纏,是最機智的生活態度。

有些人,有些事,根本不重要,你越糾纏,越容易被卷旋渦之中。

除了讓你變得不開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別的好處。

很多時候,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可以改變自己。

人生短暫,抓緊時間去做更好的自己,去遇見更好的人,才是我們要做的更加重要的事情。

有人說:「成長就是漸漸學會沉默,不動聲色地過自己的生活。」

不解釋,不是因為懦弱無能,而是清醒自知。

那些懂你的,不用解釋;不懂你的,解釋也沒用。

有一個認識多年的讀者朋友,給我講過她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窮,讀了兩年書就輟學了,成為製衣廠流水線上的一個女工。

但她從小就有一個文學夢,喜歡閱讀和寫作。

平時下班的時候,她就常常在宿舍裡讀書、寫作;

常常省下生活費去買書來看,偶爾車間休息的時候也會帶書去閱讀。

但在文化水平都不高的車間裡,這樣的行為顯得和大家格格不入。

身邊的工友都無法理解她,甚至有的人會故意在她面前嘲諷她「假正經、裝文化人」。

但這位讀者朋友從來不跟別人解釋自己,也不願放棄自己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慢慢積攢下了十幾萬字的作品。

後來,她在妹妹的介紹下,慢慢地給一些平臺投稿,文筆得到了賞識,慢慢有了名氣,後面還成了某平臺的籤約作者。

一篇稿費的錢,都抵得過在車間加班加點好幾天的工錢。

現在她不在流水線上工作了,而是找了份清閒的文職,兼職寫稿當副業。

那些曾經在車間非議過她的人,現在都羨慕她可以逃離流水線,還能比較輕鬆地養活自己。

這輩子啊,不求多少人理解你。

只求,不辜負來著世界一趟,多多善待自己。

做好自己,不解釋,與其和不值得的人浪費時間,不如留下時間來充實自己。

是非對錯,人情冷暖,最終交由歲月來告訴你答案 。

昔日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是啊,人生在世,不爭,不理,不解釋,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行越遠。

點亮【在看】,

願你餘生不爭不理,不必解釋,

願你不爭不搶,卻有歲月打賞;

願你有詩有夢,有坦蕩蕩的遠方。

作者:吳桐,南方姑娘,熱愛文字與大海。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9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你若喜歡,點個 

相關焦點

  • 早讀:不爭、不理、不解釋
    不爭,是一種格局,是我們胸襟寬廣的體現,是為人的大境界。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去與人爭論,不去計較,不是因為我們懦弱無能,更不是怕事,而是不想與人結怨,不想惹太多是非,只想安靜舒心地活。 不理,是我們為人的大智慧,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不理,不是因為我們心虛,更不是我們看不透,而是真正學會了讓步,真正明白了察人之難,容人之過,學會了體諒,懂得了包容。 不解釋,是一種成熟。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林語堂說:「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與其事事爭個明白,不如以不爭的姿態過一生。
  • 不爭,不欠,不負
    生命中有很多東西,都是上天註定好的,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不是的,留也留不住,屬於你的,永遠都在,不屬於的,早晚要散。我們都是凡人,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不計較得到失去,不糾結緣來緣去,凡事儘自己全力做好,得不到,也就無愧於心,做不到,也就不會自責。
  • 餘生,靜而不爭
    母親用了不同的辦法,想把卡著了的手拿出來,但都沒有成功。無計可施的媽媽,想了一個下策,就是想把花樽打碎。可是她又有些許猶豫,因為這個花樽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砸與不砸,孩子哭鬧不停,媽媽狠心毀了古董,可是兒子的手拿出來時,他的拳頭仍是緊握無法張開。媽媽琢磨是不是抽筋呢?
  • 不爭,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有這樣一句臺詞:「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其實,越是智慧的人,越「不爭」。 富弼平靜地解釋道:「此人輕狂,與他駁辯,定會愈演愈烈,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勢必有人不服。何況他既能當街挑釁,足以見其心胸之狹窄,若繼續爭論,日後必定另有糾纏。與其如此,不如不辯。」 《倚天屠龍記》裡有一句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 水瓶座為啥突然不理你?
    戀人如果在平時的言語和行動中太過隨意,沒有真心體會水瓶的感受,那麼水瓶就會心裡不舒服。但是性格原因,他不會和你爭吵,也不會直接發洩出來,但是會故意不理你,想讓你想明白怎麼回事。 關係不好 水瓶座不理你代表和你的關係並不好,這是很直接就可以看出來的。
  • 不爭(深度好文)
    不爭,是楊絳一輩子的主題詞。她藉由一首英國的詩,譯出自己的所想:「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紅塵多事,諸多困擾,唯有不爭,自在人間。人們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唐朝的布袋和尚,觀察了農夫插秧後,寫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真正聰明的人,遇事有「三不爭」,越是不爭,越有福氣
    可見,對於真正厲害的人來說,不爭才是上策,才是大智慧!公孫丑問孟子:「連孔子都說自己不善於分析了解別人的言辭,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而你卻說自己『善於分析了解別人的言辭』,那麼先生你已經是聖人了嗎?」孟子說:「唉呀,你這說的是什麼話?孔子都說自己沒有達到聖人標準,只是學習感到滿足、教人不知道疲憊罷了。連孔子都不敢以聖人自居,我怎麼能夠自稱聖人呢?
  • 何猷啟齊嬌離婚,一方不爭撫養權,另一方不爭財產,比出軌更狠
    何猷啟齊嬌離婚何家不爭撫養權,齊嬌不爭財產,網友覺得有4點疑惑沒解開。是啊,夫妻兩離婚之後肯定會涉及到財產和孩子的撫養權問題,可是何猷啟與齊嬌的離婚卻讓人感到其中有說不清的內容,無論如何也讓人不能理解。
  • 相愛的人,不爭輸贏
    修的是純粹乾淨的靈魂,修的是不急不躁的心靈。 懂得看清世事,不念過往,不懼未來,向陽而生。  越是相愛的人,越不爭輸贏 楊絳在《我們仨》裡寫過這樣一件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 不驚不擾,靜而不爭的女人,很強大
    人生在世,說到底不就是在尋求一份寧靜祥和,尋求一份淡然安穩嗎?而所謂的幸福,也不過是在這安靜的氛圍當中,平平淡淡的度過。所以說,幸福不需要尋到天涯海角才能找尋得到,有的時候它就存在於你的眼前,只需要你撥開眼前的迷霧,就能夠真切地觸摸到幸福的真實感。
  • 張良:不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不爭,是蓄勢待發的積累,更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智慧! 張良被尊為「帝王師」,能夠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這些都離不開他「不爭」的處事哲學。 不爭輸贏,贏得了空間 曾國藩曾說:「天道忌巧,謙退不爭,不伎不求
  • 郎平不該沉默,對王一梅不理,對「小精靈」也不理?
    對於缺兵少員的北京女排來講,張建章不太可能放她去義大利打球,但她去了! 對王一梅不理,對「小精靈」王思敏難道也不理嗎?要知道郎平除了是中國女排的總教練外,她還是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賴亞文也是!她們對此不理不問,是管不著,還是只能無奈接受呢?
  • 烏龜告訴你什麼叫:不理,不爭,不氣
    不喜歡你的人,你做的越好越看不上你!很多時候,有些人,有些事沒必要去解釋澄清,懂你的人永遠相信你。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裡認識我!糖醋滷汁要濃而不厚。 相關糖醋  魚  主料:750g鯉魚一條,最好是河裡的,味才更好。青椒,西紅柿,大蒜,小蔥,水豆腐。
  • 王陽明: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
    王陽明的智慧告訴我們: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不與朋友爭貧富《論語》有言:「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貧富差距無處不在,有時也會出現在你與相處多年的朋友身上。你要知道,強扭的瓜不甜,那些本不屬於你的東西,就算暫時來到你的手中,也一定會失去。不爭人生虛名「非淡泊無以明志」。不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活出適合自己的樣子,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生活中,往往有人為名利所累,為情所困。看淡了,想透了,也就自然會拿得起,放得下。
  • 不解釋!(好文)
    做人,不解釋就是最好的解釋, 不懂你的人,就要做到閉口不言, 把對錯交給時間, 讓時間來驗證一切, 揭開最真實的面紗。
  • 《楚漢傳奇》:有時,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但性格決定命運,4個人的性格不同,對待同一件事情的處理辦法也就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薄姬:有自知之明,不爭不搶,活著就好薄姬也和曹氏一樣因為自己並不得寵,所以,薄姬一直很低調,不爭不搶,與人為善,只安心教養自己的兒子。戚夫人曾經想拉攏薄姬一起去對抗呂雉,但是被她委婉地拒絕了。她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教育劉恆身上。劉恆被教育得很成功。他性情樸實,清心寡欲,守道尚德。不得不說這是薄姬的聰明之處。沒有能力去爭的時候,就不要去爭,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不理不睬是最體貼的友善
    還是集淨化器、充電器、過濾器三器合一的神,實在太酷炫了!對了,既然療效如此顯著,是不是該討論一下治療費的事兒了?可巧,一提錢她就舊病復發,這一次,她在煩惱為什麼大家都不理她。她討厭別人對她的迴避和沉默,她實在不理解,為什麼非要把簡單搞成複雜,把快樂搞成痛苦?有什麼話不能直說!我決定滿足她的心願,對她採取新式療法。既然她想直接,我就給她個痛快。毒舌誰不會啊!
  • 是你的走不掉,不是你的求不到!風景不夢,不失望;感情不爭,不疼痛
    在感情中,追來的很累,強求的不美。想你的人,總會主動找你;不想你的人,找了也是不睬不理。一直的低三下四,只能貶低了自己;再三的委曲求全,只能難為著自己。其實,心裡有你的人,何須問,何須求,何須找,總會出現;心裡沒你的人,不必纏,不必留,不必要,不值得期盼。是你的走不掉,不是你的求不到。風景不夢,不失望;感情不爭,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