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老知青,是我的姥爺。
姥爺,1941年生,今年剛好80歲,古語「耄耋之年」。
回首這名老知青的一生,稱為「傳奇」也不為過,那個年代的人們都挺傳奇的。
上世紀60年代末,一場運動之後,姥爺就留在村裡任職了一名鄉村教師,這一留就是一輩子。
姥爺比普通教師多任職了十年。
他說,在運動之前,他本就有機會選擇在鄉村當一名教師,但他卻選擇了繼續讀書繼續接受教育,因為他的志向本不在教書育人。
但誰知,後來由於政策原因他又回到了農村選擇從教,因為當時他的年齡偏大,只有虛報年齡才可以任職。
所以,當別人到了退休年齡都回家安度晚年的時候,他還得在講臺上多站十年。
姥爺說,造化弄人,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但他自此也愛上了講臺,冥冥之中或許本該如此。
所以,很多情況下,姥爺是教了父母輩的,又教子女輩的,走在路上,都是孩子和爸媽一起叫老師。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聽過姥爺的課,雖然是一口純正的方言,但一點兒都不落俗套,講起話來一板一眼,一句話中的字詞拿捏得非常到位。
至今最常說的話都是,「你這個詞形容的不太恰當,如果是……的話就更好了」。
不得不說,老教工畢竟是老教工,這三句話不離本行的職業操守,孫女兒我佩服。
老人們經常說,那個年代苦啊,哪裡有這大饅頭和白米飯的。
但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只知他們說苦,不知他們真苦。
姥爺說,當時吃得最好吃的飯就是水煮紅薯葉了,大多數情況是見不到綠葉子的。
後來情況才好些,包括在媽媽很小的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生病,因為生病的孩子可以得到特殊照顧——吃一個水煮雞蛋。
姥爺的一輩子,除了教書育人,就是子女了。
光是兩個兒子的婚事,就花光了姥爺的所有積蓄,在之後好幾年的時間裡,姥爺都是跟我姥姥一起擠在幾平米的土窯洞裡。
包括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媽媽只要一回娘家,就會帶好多好多東西——白菜、粉條、大米、麵粉等等。
因為這些在姥爺那裡,是不捨得吃的高檔食材。
姥爺的身體狀況,清清楚楚地記錄著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一點一滴。
姥爺說,那個時候的自己年輕氣盛,眼裡只分對錯,也執拗得很。
那個時候,一同下鄉的另一名教工寫了一封信,找他讓他做擔保人,姥爺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他。
後來,東窗事發,那名教工被抓了起來,姥爺得知消息後連夜出逃,大概是跑了幾裡的山路,最後在一個兩層樓高的田埂上跳了下去,躲在那裡幾天幾夜,等風頭過去後才敢悄悄回家。
這件事情導致姥爺膝蓋嚴重受損,這一傷,也是一輩子。
至今八十的他也是因為膝蓋的問題,跑了好多趟醫院,住了好多次院。
姥爺說:有些事情,幫不得。
姥爺也是個老頑童,最愛給我們子孫輩的孩子們講狐仙的故事。
我清清楚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情節,當時是暑假,我們都在橋下乘涼,橋下有一個看上去很深很深的水窪,然後姥爺便開啟了他的故事時間。
他說,眼前這片很深的水窪裡曾經住著一位狐仙,專吃橋上的過路人,尤其是過路的男子。
她會化身成一個十分嬌豔的女子,誘惑過路人走到橋下,然後一把把對方拖入水中,隨即狐仙就可以美餐一頓。
最可怕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講故事的人,那個表情神態、語氣,還有十分應景的象聲詞。
當即嚇得我們幾個孩子跑回橋上,寧願曬著也不下去,打死不下去。
後來,有一次路過那座橋的時候,我特意看了看橋下的那片水窪,已經乾涸了,目測深度都不足一米。
姥爺一個月前突發冠心病住院,他後來在視頻裡跟我說,覺得人活著也就那樣,一瞬間的事。
我問姥爺醫生的建議是什麼,姥爺說,醫生建議自己要心態好,不可以亂想亂猜,覺得不舒服就得趕緊上醫院。
他說,心態不心態吧,我也算是從死神手裡爬過來的人了,隨遇而安。
出院後,姥爺一直住在我家由媽媽照顧著。
這幾天,老爺子又get了一項新技能——玩微信。老媽給老爺子整了一部智能機,註冊了微信,加進了家人群,微信暱稱是「大海」。
在八十歲這一年,姥爺經歷了一場生死劫。我們擔心姥爺會心態不好,擔心他因為身體原因想不開。
但或許,在姥爺心裡,他早已把生死看開,八十歲,是新的開始,他要重新啟程,去重新迎接這個壯闊的世界。所以,取名「大海」。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在這名老知青這裡,是八十而壯闊。
圖|部分來源網絡,侵刪。我是三維維維 ,喜歡讀書,喜歡分享生活,喜歡我就關注我吧,成長路上讓我們一起,相伴前行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