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突破體現政治進步

2021-02-08 人民網

1976年10月的一個夜晚,北京,緊急出動的8341部隊驅車駛出中南海,與此同時,在京城一個寂靜的小院裡,蟄居的鄧小平正給癱瘓在床的兒子擦洗身子……

這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一集中的場景。這個開場帶給觀眾諸多微妙的感覺:山雨欲來、引而不發、平靜中蘊藏波瀾。雖然絕大多數中國觀眾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是他們依然對這段歷史懷抱巨大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序幕走上歷史舞臺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將直接影響這個國家的前途,並且緊緊關聯著人們當下的生活。

從1976年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8年間中國發生了多少大事?且不論後來者,就是親歷的人,或許也只知道歷史曾經做了怎樣的選擇,卻未必知道歷史為何要做出這種選擇,以及在選擇的過程中曾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編劇龍平平與導演吳子牛說,《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是想解答這樣的問題。

(一)

記者:這部戲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一些觀眾比較關注劇中的歷史細節,比如電視劇裡華國鋒說「粉碎『四人幫』是繼承毛主席的遺志」,有人認為華國鋒不會說這個話。

龍平平:華國鋒說這句話其實是有史料依據的。一是1976年12月28日華國鋒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裡面說:「我深深感到,我們能夠取得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應當歸功於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英明決策。毛主席生前不僅一再地嚴厲批判『四人幫』,並對解決『四人幫』的問題作了戰略部署……毛主席生前作出的人事安排,更是有效地預防了『四人幫』的反革命復闢。粉碎『四人幫』,正是遵照毛主席的部署,實現毛主席的遺願。」此前,葉劍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他說:「『四人幫』這個提法是毛主席1974年7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的。我們清除『四害』,這不是政治局少數人的想法,也不是我們臨時的決定,而是毛主席生前想解決而沒有來得及解決的問題,我們是繼承毛主席的遺志。」——這表明,華國鋒說這句話不是電視劇的空穴來風。

記者:這部戲對鄧小平的家庭生活表現很多,一些重要時刻他的家人會陪伴在旁。根據很多歷史資料,鄧小平雖極愛家人,但更遵守黨的紀律,國家大事他從來都是要避開家人的。

吳子牛:偉人首先也是人,也有家庭,何況鄧小平本來就是戀家的人。他說過一句話:「家庭是個好東西。」他很少在外面吃飯,下班都要回家,家庭觀念特別重。他流放江西的時候給中央寫信,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自己的身邊,或者能夠經常看到。反過來,當他遇到困境的時候,家庭也給了他有力的支撐,在當時那個特殊時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家人的愛做支撐,他可能會過得很困難。所以即便是偉人,也不是超凡脫俗的,也一樣生活在家庭的氛圍中,有著如普通人一樣的倫常親情。如果要全面展現一個人,這麼重要的內容是不該忽略的。

記者:這部戲有不少突破,比如對華國鋒、胡耀邦的刻畫,但為什麼寫到1984年就戛然而止了?

龍平平:你所說的突破,其實反映的正是我們政治上的進步。至於為什麼寫到1984年就打住了,那是因為飯要一口一口吃,1984年之後當然還有很多內容,但如果都寫下來,100集也打不住。從1976年到1984年,雖說只有8年時間,但已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呈現,撥亂反正、知青回城、恢復高考、平反冤假錯案、農村改革、對外開放、中英談判……就鄧小平的思想發展來說,這一階段也十分重要。

記者:這一階段鄧小平的思想發展有什麼特點,能否具體談一談?

龍平平:這一階段他的思想非常活躍,比如1979年他提出了很多重要觀點,其中有三個一直影響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第一個觀點是在1979年年初,他從美國回來,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是我們後來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奏。「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就是要看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等現實特點,從國情實際出發考慮問題。第二個觀點是「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當時這個觀點提出來後,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跟人們的慣有認識大相逕庭。之前人們一直就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跟市場經濟是相互牴觸的。但鄧小平偏偏就問:社會主義為什麼就不能搞市場經濟?他1979年提出這個觀點,到1992年我國才正式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此間用了13年,這13年裡,他反覆講這個觀點。第三個觀點是提出了「小康」概念。那是1979年年末,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時候,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這實際上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調整了我們的發展目標。而且,他把衡量標準由抽象變成了具體,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發展水平,老百姓很容易發現,這樣的發展是與自身生活質量提高息息相關的。

記者:有沒有計劃接著寫鄧小平在1984年以後的故事?

龍平平:暫時沒有。創作這部電視劇的一個目的是為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獻禮。到120周年的時候,會不會再拍一部戲,至少我現在還不知道。我個人覺得應該寫,因為1984年之後,事情其實是更多了,涉及方方面面,特別考驗鄧小平的領導魄力與政治智慧,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歷史貢獻,應載入史冊,應在螢屏上有所反映。

記者:在抵制當時黨內否定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你看來,他這麼做的原因何在?

龍平平:鄧小平在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時,對方上來就問: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斬釘截鐵地回答:永遠保留下去!他還說,我們絕不會像赫魯雪夫對待史達林那樣對待毛主席。在當時黨內興起一股全盤否定毛澤東的思潮時,鄧小平以卓越的政治眼光與智慧,堅決抵制了這股思潮。這就啟示我們,不能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就否定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也不能否定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新中國所進行的一系列艱辛奮鬥與不懈探索。歷史都是相承相繼的,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是相互繼承的血脈聯繫,而不是相互矛盾、否定的關係。

(二)

記者:聽說這部劇做了多次修改,都有哪些大的修改,出於什麼原因?

龍平平:比如,知青返城在初稿裡表現很少,後來我們覺得不妥,因為知青返城是鄧小平作出的重要決策,而且影響深遠。恢復高考後,77、78兩屆學生加一起,也只有50多萬人,還有人數更為龐大的年輕人沒能考上大學,還呆在農村,他們怎麼辦?所以知青返城不能迴避。後來我們給田源這個角色加了戲,因為他是返城知青的代表。

吳子牛:知青問題很複雜。知青不僅是上山下鄉的知青,還有兵團知青,主要分布在邊陲邊疆。後來是鄧小平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了一句話:「讓孩子們回來吧。」知青回城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情,因為城市提供不了這麼多的就業崗位,所以接下來就需要解決待業問題、就業問題,才有多種經濟形式的出現、個體戶的產生。

記者:這部電視劇在鄧小平等真實歷史人物之外,還有田志遠等虛構人物的一條線。寫涉及領導人的真實歷史,採用這種紀實加虛構的表現方法,以前比較少見。

龍平平:以前沒有這樣嘗試過。我任過多次編劇,都是寫鄧小平,但基本全是紀錄片或文獻片,絕少藝術創作。這次卻是要寫一部電視劇,那就必然要有藝術虛構。郭沫若說,歷史劇創作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只要大的關節真實,小的地方是可以適當演繹的。我們擔心的是,「實線」「虛線」兩條線貼不到一塊去。所以不斷地改稿子,不斷地做剪裁,就是為了避免生硬感與不融入感。

記者:從觀眾角度看,「虛線」裡有些地方頗費思量。比如說,劉金鎖明明學習成績很好,好不容易盼來了恢復高考,考了一半卻放棄了。還有夏建紅,都拿到錄取通知書卻撕了。在當時,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比金子還珍貴,夏建紅們應該心知肚明。如此處理是否合乎當時的歷史情境?

龍平平:我很喜歡夏建紅這個角色。她本來已經回到了北京,為什麼又要跟劉金鎖跑回安徽梨園村?那是因為二妞討飯都討到她家門口來了,這件事深深刺激了她與劉金鎖。所以她要跟劉金鎖回農村去,要帶領鄉親們挖掉窮根。劉金鎖是個很有志氣的農村青年,也是村裡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他在去考場的路上遇到鄉親們又舉家外出唱花鼓,心裡很不是滋味,很不甘心。在夏建紅與劉金鎖身上,是有一種擔當與抱負的,有一股子不甘心的硬氣,這正是後來棄考與撕錄取通知書的心理源頭。

記者:夏建紅、劉金鎖、田源、夏建國等虛構人物都有生活中的原型嗎?

吳子牛:準確地說,他們身上有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影子,是一個綜合投影。劉金鎖是誰?他顯然是安徽小崗村全體農民的投影。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的,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跟夏建國在陝北塬上大喊大叫的心情是一樣的。記得當時我在岷江邊拆閱錄取通知書,看完後一頭就扎進了江裡,因為太興奮了!我聽說龍平平也一樣,在籃球場打籃球時收到通知書,當場就來了兩個前空翻。

(三)

記者:我們注意到,雖然這部戲名叫《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實際上卻寫了一個大時代,方方面面的人都有。

龍平平:其實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展現了鄧小平同志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歷史形象。第二,描寫了站在鄧小平周圍的中央領導集體,包括葉劍英、陳雲、李先念、胡耀邦、萬裡、習仲勳、王震、谷牧、方毅、羅瑞卿等好幾十人,還有如劉西堯、田志遠等一批衝鋒在改革開放第一線的中高層幹部。第三,反映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因為如果沒有人民群眾執著追求真理、創造新生活的巨大勇氣與偉大實踐,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取得豐碩成果,所以在這部戲裡可以看到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與人生故事。

記者:習總書記在《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一些新的提法,你是怎麼理解的?

龍平平: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點,一個是強調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一直以來,對於我們今天這條道路究竟是誰開創的,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提法,現在總書記對這個問題作了結論性的評價,就等於把這條道路的來源、小平同志在這條道路上的歷史地位都說清楚了。還有一點,就是強調鄧小平不僅改變了中國命運,而且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使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能以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這是把中國放入世界範圍的歷史進程中,把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發展的關係講清楚了。

現在我們的改革進入矛盾凸顯期,社會上對要不要堅持改革開放,或者怎麼堅持改革開放有許多說法。這時候聽到總書記深情地說:「我們要說:小平您好!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您!」我真是心潮澎湃。我認為這表達了我們黨和人民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深深敬意,也表達了黨和人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堅定決心。

記者:除了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獻禮,此劇還給當下帶來什麼啟示?

龍平平:在當初那麼艱苦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黨和領導人都沒有退縮,我們的人民也沒有退縮,而是上下合力,同心同德,以巨大的勇氣與擔當,開闢了新路。到了今天,當改革進入深水區,當我們遇到困難險阻的時候,難道不更應如此?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習總書記說:「我們相信,在20世紀贏得了偉大歷史性勝利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21世紀贏得更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如果說有啟示的話,我認為習總書記的這句話就是最好的概括。

採訪手記:改革是盤未盡的棋


今年8月,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紀念座談會。在這個當口,由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就迅速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不光紙媒、網媒頻頻報導,就連微信圈子裡也不斷刷新著關於這部戲的訪談與討論。實事求是地說,觀眾之所以熱待這部戲,應出於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它涉筆的是一段風起雲湧的真實歷史。這段歷史離我們很近,人們往往知其大概,卻並不知其細節,而歷史細節恰恰對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二是它反映的是引導中國走向歷史轉折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影響了世界的歷史進程,而且與當下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都緊密相關;三是當前中國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面臨著甚至不亞於當年的矛盾與阻力。所謂觀古知今,鑑往知來,觀眾有理由相信,此時重溫那樣一段崢嶸歷史,是今日中國矢志深化改革的一種宣言、一種自信。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問鄧小平,這一生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鄧小平回答說,是在克服兵力裝備都不如對方的雙重障礙,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那三年,尤其是橫渡長江的壯舉。但儘管戰功赫赫,他一生的最大貢獻,卻還將留待來日——那便是1977年第三次復出後,領導這個國家走上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說起改革,我們一定會想起魯迅關於中國國民性的著名描述: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這說明,中國人的脾性是偏於保守的,喜歡遵循祖宗成法,所以歷史上常見到改革者的艱難,每邁出一步都要頂住沉重的壓力,付出巨大的犧牲,甚至遭受各種各樣、無休無止的譏誚與議論。雖然今日的中國早已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與歷史上的情境不能同日而論,但在事理上卻往往有相通之處:改革者不易!改革者不僅需要堅定的信心、坦蕩的襟懷、空前的智慧、一往無前的勇氣,還需要廣大群眾的衷心理解、緊緊跟隨與鼎力支持。

改革是盤未盡的棋,現在遠不是收官論功的時刻,而是再接再厲、攻堅克難的歷史契機。社會上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討論熱烈,不僅折射了人們的參與熱情,更表達了他們對今日深化改革的殷切期盼。古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開創一件事不容易,堅持做好則更難。所以,一旦認準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需要的便是堅定不移的信念、無所畏懼的勇氣、風雨同舟的團結,以及不奪勝利誓不罷休的精氣神。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張健 宋靜思)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快捷關注人民網法人微信

相關焦點

  • 【解讀】歲月深處的記憶--《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8月初出現在螢屏上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讓很多過來人百感交集。
  • 【周末讀史】鄧小平得知「四人幫」被粉碎後說了什麼?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圖為鄧小平(馬少驊飾)近日,由於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熱播,劇情所涉及的1976年至1984年間這段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再次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劇中的臺詞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鄧家人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我們心中的老爺子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8月8日起,央視一套8點檔將播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該劇導演吳子牛和主演馬少驊都是在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次年考上了大學,他們對鄧小平給時代帶來的轉折感受尤其深切。8月7日下午,該劇座談會暨首播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 歷史轉折關頭鄧小平的 "一聲炮"、"三把火"
    1977年至1978年,復出後的鄧小平「放了一炮」、點了「三把火」,推動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這「一聲炮」與「三把火」,集中反映了鄧小平在這一時期的重要貢獻,也鮮明體現了他堅持原則、敢抓敢幹的思想風格和善於抓住契機、推動歷史前進的領導藝術。一、復出前後 「放了一炮」,強調堅持實事求是「放了一炮」是鄧小平自己的說法。
  •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人物們
    這兩句臺詞來自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開播引發社會矚目,小C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劇中的主要演員:鄧小平: 馬少驊飾演飾演鄧小平的,是貴州人馬少驊。1955年出生的馬少驊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之前多次演過孫中山,還在革命戰爭劇《浴血堅持》中演過陳毅;馬少驊還在今年央視另外一部熱播電視劇《原鄉》中,飾演一名臺灣老兵。很多的人覺得馬少驊形不似卻神似,尤其是其吸菸時的側面,與小平很像。媒體報導,為了飾演這個角色,馬少驊增肥20多斤,戒菸多年的他,對著影像資料學習小平吸菸和走路的姿態,並特地到四川廣安住了一段時間,專門學習四川話。
  • 首爾國際電視節群星閃耀,《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赴韓國領獎
    本次正值首爾國際電視節舉辦十周年之際,不僅聚集了李敏鎬、李英愛、李準基等眾多韓國當紅明星,同時也邀請到了鍾漢良、陳柏霖、林依晨、張翰、炎亞綸、小田切讓、神木隆之介等海外明星,讓本屆頒獎典禮及紅毯可謂是星光熠熠。而來自48個國家的212部作品的入圍,也讓電視劇獎項的評選異彩紛呈。
  • 《鄧小平》好看在哪?大媽追劇停跳廣場舞
    央視一套持續熱播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備受關注,特別在四川可以說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 鄧小平「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提出歷程及其重大意義
    歷史表明,「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醞釀提出及其發展歷程,不僅十分準確地回答了當代中國所處歷史方位和在國際政治中所居戰略地位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還對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因此,它是理解新時期以來中共外交思想發展脈絡的一把關鍵鑰匙。
  • 個人作品篇 | 緬懷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觀後感: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會讓人有這樣的感受。怎麼把革命歷史、把人物活動歷史變成人們喜歡的影視作品?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史跟我們這麼近,如何把它進行電視化處理,使之成為百姓喜歡愛看的主旋律作品?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主旋律作品一次成功的嘗試。看這部電視片,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片,而是超越了故事,成為一個歷史紀實片。
  • 歷史在進步,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先生去世24周年,我們摘編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在學習時報的文章「鄧小平的破局智慧」,以志緬懷他。
  • 鄧小平告訴我們這個時代
    鄧小平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可以進入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行列。主創者稱,他們希望平視而非仰視地再現一個偉人和他的生活。對大部分這部劇集的觀眾而言,他們當然會注目尚未走遠的那個時代,更重要的或許是,他們在鏡頭後面發現了自己。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幫助這個國家改變了命運。
  • 電視劇《鄧小平》央視熱播 平視偉人重溫一個時代
    原標題:平視偉人重溫一個時代   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領導、中央電視臺與華影文軒影視公司等攝製出品的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一套熱播。   另外,劇中有不少歷史人物是首次出現,張頤武認為這「更具有歷史感的眼光,感覺不再是當局者,能超越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   重溫與發現,形象的斷代史   正在熱播的48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發收視熱潮。以往不同歷史時段的史實一一被披露;幾十年的歲月以一種紀實加虛構的方式在人們眼前一一展開。
  • 24年了,人民沒有忘記鄧小平
    十年浩劫中,中國的航船行駛在極左的航道上,政治萬能,政治壓倒一切,政治衝擊一切……這些極端思想禁錮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空頭政治造成經濟凋敝,城市市場商品匱乏,人民衣衫不整,食不果腹,住處逼仄,坐車擁擠……農村甚至人心渙散,田地荒蕪,路有餓殍,饑饉少食……鄧公力掌大舵,力挽狂瀾,硬是把大船的方向調了個兒,在當時極左思想一統天下,談何容易?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在採訪中,張維為說中國的GDP就是一個困境,和天氣預報以及房價的困境是一模一樣的。這個說法很特別,他恰當的比喻能把你從生澀的政治經濟名詞中拉到百姓生活裡。他一直在強調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在他眼中,那是中國震撼。  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
  • 《旋風九日》導演:政治題材紀錄電影更有話題性
    而在中國,紀錄片大多在電視上放,這幾年,也在嘗試走上大屏幕,去年就有好幾部得到廣泛熱議,像揭秘選秀內幕的《我就是我》等,今年5月15日,與商業大片《復仇者聯盟2》角逐同一檔期的政治紀錄電影《旋風九日》,也上線,講的是「鄧小平訪美的9天」,宣傳裡特別提到是「獨立紀錄片」。揚子晚報記者專訪了導演傅紅星,他定義自己是政治商業紀錄電影導演第一人。
  • 逐鹿中原顯風格——鄧小平挺進中原時期二三事
    作者: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金鳴娟  1978年7月,一群美國客人向鄧小平詢問他的性格特徵,他含笑沉思後認真地回答說:我不過是一個老兵而已。我真正的本行是打仗。作為老兵,打仗最能體現鄧小平的風格特徵。  鄧小平一生打過許多仗。
  • 鄧小平「一國兩制」理論與《香港基本法》的制定
    鄧小平強調「愛國者治港」,與「一國兩制」和香港現實政治力量對比密切相關。前者要求管治香港的人必須承認中國對香港擁有無可置疑的主權,但未必是信仰社會主義的人。香港存在左、中、右三種政治力量,左和中間力量在承認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上是一致的,兩者相加在香港總人數中居於多數,實行「愛國者治港」才能體現香港最大多數人的要求。
  • 【央視網評】鄧小平的1977,一個國家的拐點
    近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熱播,劇集的播出引發觀影潮。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中新網8月21日電 8月15日,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舉辦了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80年代中期,張維為教授曾擔任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英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