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2021-02-19 名校互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先生去世24周年,我們摘編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在學習時報的文章「鄧小平的破局智慧」,以志緬懷他。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不可避免會遇到成長的煩惱,甚至會遇到較大的困難、挑戰或考驗。應對變局、突破困局、化解危局,需要破局智慧。鄧小平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積累了豐富政治經驗,具有高超的破局智慧,值得後人學習。

面對變動不居的形勢、深刻複雜的局面,最迫切的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切不可四處出擊,更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舉、百業待興,遺留難題堆積成山,同時「兩個凡是」的出現又表明歷史的慣性十分強大,擺脫起來很有難度,一時中國出現了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如何儘快擺脫這種局面?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麼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幹。因而,他堅持實事求是,緊盯住「兩個凡是」不放,從1977年4月給中央寫信到1978年5月給前來看望他的中央同志明確說「兩個凡是」不對;從1978年6月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公開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到7月份找中央黨校負責人、中宣部負責人談話;再到9月去東北考察一路走、一路講,「四處點火」,鼓勵各地幹部解放思想,要以發展生產力為重。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坐在房子裡面壁,不會得出破局的辦法。走到屋外,走進民間,實地考察,問計於民,有助於得出解決難題的思路,有時還能出現豁然開朗的效果。鄧小平經常下去調查研究,用他的話說就是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在鄧小平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概念後,對於中國能否如期實現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定的到2000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基礎上「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目標,在國內還是有些看法的。在這種情況下,1983年2月,鄧小平到經濟發展較快較好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進行調研。在了解這幾個地方實際發展情況後,他的心裡有了底。3月2日,鄧小平約請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說:這次,我經江蘇到浙江,再從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的情況很好。看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希望很大。正是這次浙滬之行驗證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當時,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發展也遇到了困難,有的人寫材料把經濟特區與舊上海的租界相提並論,一時特區發展很有些秋風蕭瑟的味道。在此關頭,鄧小平說,「經濟特區是我的提議,中央的決定。5年了,到底怎麼樣,我要來看看」。1984年1月下旬鄧小平對深圳、珠海等地進行了考察。在考察中,他透過各地熱火朝天幹事業的場景、震撼人心的口號,看到了發展的大勢、看清了主流,欣然為珠海、深圳題了詞。2月24日,鄧小平召集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了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從此,對外開放事業成功破局,邁開大步,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為之一新,也極大帶動了內地的發展。

事實最有說服力。有時工作遇到困難,推動不下去,就要用事實來推著人們向前走。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時候改革決策遭遇執行難的問題,也多次遭遇新生事物出現了怎麼辦的難題。鄧小平的辦法是「允許看」,用事實說話,用事實教育人。由各地農民自發包產到戶引發的農村大變革就曾遇到問題。有的省份、有的地區,對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觀望態度甚至出現牴觸心理。怎麼辦?中央並沒有強推,一方面開會研討,一方面採取了用事實教育幹部群眾的做法。鄧小平1992年初發表重要談話時就說過,經濟特區問題,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始搞並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還談道「允許看,但要堅決的試」。「允許看」的方法論就是讓事實說話,讓實際來改變人、教育人。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其間,出現了很多新事物,比如個體經濟的興起、市場行為的規模出現等。有的地方對此拿捏不準,政策實施左右為難,可謂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鄧小平採取「允許看」、讓事實說話的方法,推動了改革開放前行。

有時變局的出現、困局的形成,並非由於自己的原因,而是和我們有聯繫的個體出了問題。置身於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是世界大格局中的重要部分,不可避免會受到國際大變局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不僅使社會主義發展遭遇重大曲折,還讓中國前行經受巨大外部壓力。加上國內改革也有10多年,累積的問題、新生的矛盾,層累疊加,中國確實在方向感上存在較大難題。東歐局勢剛出現動蕩,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就指出:「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抓住解決國際國內互動性問題的要害。按照鄧小平的思路,我們從容應對了國際變局、化解了國內憂慮,維護了國家利益,也發展了雙邊多邊關係。置身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疊加互動的新時代,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困局或危局的出現,往往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在困局中實現突圍,在危局中發現機遇,有時需要瞻前顧後、更需要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歷史經驗,是處理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也是我們一貫堅持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鄧小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常常帶有統籌兼顧的強烈意識。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兩個大局」再到處理美蘇關係等等,都是如此。在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必須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統籌兼顧提出思路。針對社會治安形勢出現的問題,鄧小平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醜惡現象,手軟不得。」他還談道,「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後,東南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了,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鄧小平1988年提出了「兩個大局」的設想,著力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考慮並有節奏推進和蘇聯關係「正常化」問題期間,非常注意同美國的溝通,關注關照美國的關切。此事自始至終鄧小平都親自參與、親自決策。正因處理好了中美蘇大三角關係,把握好了彼此關切,才為中國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本號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

粉絲可添加下面微信

(添加時請備註簡要個人信息,暱稱+學生或某公司職位)

相關焦點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這個最偉大的俗人,將一手爛牌打得無比精彩!
    鄧小平是個俗人,但正是這個俗人力挽狂瀾,改變中國,他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俗人。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的忌日,讓我們來共同緬懷他。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這個最偉大的俗人,將一手爛牌打得無比精彩!
  • 廣安舉行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17周年詩歌朗誦會
    2月19日下午,由廣安市委宣傳部主辦,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市文聯和市廣播電視臺承辦的「思念如潮」——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17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市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一首首原創詩歌,一曲曲深情讚歌,歌頌了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展現了廣安日新月異的喜人變化,表達了家鄉人民對小平同志的無盡思念。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唐雄興,市政協副主席賀宗飛和數百名幹部群眾共同觀看了演出。
  • 24年了,人民沒有忘記鄧小平
    顧萬明2021年2月19日,是鄧小平逝世24周年紀念日,本公眾號特重新發表本人曾經在「大社老記有話說」公眾號發表過的兩篇寫鄧小平的文章,以示對這位偉人的紀念。 鄧小平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他以現代新意識代替陳腐的舊觀念,為中國社會注入活力,使中華民族不致於落後於世界。「自由、民主、平等、富強……」24字是國家確立的核心價值觀,既然已經是主流意識形態,就不能僅僅貼在牆上,說在口上,而應該是國家政治經濟建設的追求目標。鄧小平以這樣的現代觀念指導全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77年7月恢復黨政軍領導職務的小平在慶祝建軍50周年大會上。1977年8月復出的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決定恢復高考。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鄧小平參加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出席證。
  • 小康不忘鄧小平 | 何蘭生
    今天是鄧小平同志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弟弟鄧墾逝世時間 鄧墾簡歷照片享年106歲
    30日獲悉,鄧小平弟弟、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鄧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10月15日17時01分在深圳逝世,享年106歲。遵照鄧墾同志遺囑和親屬意願,鄧墾同志逝世後,家中不設靈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遺體送別,在深圳火化、海葬。
  • 鄧小平弟弟鄧墾去世,身後事與哥哥契合
    據報導,鄧墾逝世後,遵照其遺囑,家中不設靈堂,不接受花圈,不安排遺體送別,在深圳(女兒家)火化、海葬。身後事,與哥哥鄧小平契合。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探訪鄧小平故裡景區 遊客留言:緬懷小平感恩小平
    這是四川廣安鄧小平故裡中的小平銅像的形象。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鄧小平逝世20周年前夕,鄧小平銅像廣場前,當地官方和各地上萬遊人向鄧小平銅像獻花、深情鞠躬,以表緬懷、哀思之情。遊客留言:「鄧小平帶領我們改革開放,祖國繁榮富強,我們永遠懷緬他」鄧小平故裡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
  • 我們懷念鄧小平的理由:他讓我們可以不懷念他
    想起今天是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日,是社交媒體提醒的。微博、微信裡的刷屏都很多。
  • 紀念 凡人鄧小平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是一個偉人。作為一個家庭裡的兒子、丈夫、父親、爺爺,他是一個普通人。當我們在有關鄧小平的傳記裡讀到上述這些細節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噢對了,他是屬龍的,獅子座。鄧小平說過,他不寫自傳,也不喜歡別人寫他的傳記。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
  • 毛澤東詩詞和鄧小平「南巡講話」
    孫行之  在被推選為總書記之後的歷次公開講話中,毛澤東、鄧小平的論著被習近平引用次數最多。他對鄧小平話語的引用多達40次,為所有引用文字出現頻率之最,引用集中出現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達34次。毛澤東的理論闡述和詩句也頻繁出現在習近平的講話中,多達25次,其中包括《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的13次引用。
  • 鄧小平告訴我們這個時代
    鄧小平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可以進入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行列。與宏大敘事相對應的是,在這一進程中,每一個具體的人重新擁有了選擇和改變的可能,無論其出身和背景——當知識青年在高考報名表上填下自己的名字,當農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土地上播種什麼,工廠有權利討論產品的價格,命運不可逆轉地改變了。鄧小平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也打開了此後30多年的經濟增長之路。
  • 【思客】張頤武:鄧小平的追念與中國的道路
    :一是擔當的勇氣;二是實踐的智慧。  最近,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切。而他所面對的轉型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其間充滿了各種不同選擇的博弈,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但鄧小平的工作讓一切得以清晰。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都是由鄧小平所開闢的。時勢造英雄,中國在那個歷史時刻選擇了鄧小平;英雄造時勢,鄧小平無愧於中國和時代的選擇。
  • 【緬懷小平】鄧小平在河南的珍貴老照片
    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將近1萬字的講話中回顧了鄧小平同志一生的豐功偉績,總結了鄧小平同志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卓越貢獻。更為精彩的是,習近平用了5000多字的篇幅,講了6點「我們要紀念鄧小平什麼」的問題。
  • 再回首:鄧公的遺產 | 鄧小平逝世22周年
    然而好景不長,以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的上書事件為導火索,政治局勢發生了180度大轉彎,矛頭開始指向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一浪接一浪。當時我們真的很絕望,在黑雲壓城中好不容易看到一點亮光,一下子又陰雲四合,整個中國又要走上極左的不歸路。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感到心情非常沉重。中國向何處去?我們向何處去?
  • 鄧小平浦東吟詩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小平開始把目光投向上海。這是他實行開放大戰略的第二步。 1988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一份關於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別貽誤時機。」鄧小平認為,現在就是加速上海發展的時機,不能錯失了。他要到上海去!1988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過春節。
  • 【周末讀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突破體現政治進步
    到120周年的時候,會不會再拍一部戲,至少我現在還不知道。我個人覺得應該寫,因為1984年之後,事情其實是更多了,涉及方方面面,特別考驗鄧小平的領導魄力與政治智慧,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歷史貢獻,應載入史冊,應在螢屏上有所反映。記者:在抵制當時黨內否定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你看來,他這麼做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