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 凡人鄧小平

2021-02-23 我報導


作者:繆曉娟 王健 王聰

鄧小平喜歡咖啡、麵包和奶酪,也愛吃大肥肉、烤紅薯;


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領過一天5法郎的救濟金;


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時,俄文名字叫做多佐羅夫;

鄧小平和卓琳的婚宴當晚,他有敬就飲卻免於一醉,因為好友把酒換成了白水;

鄧小平不愛照相,自從當了爺爺,也願意讓家裡人擺弄著照相了;


鄧小平是個足球迷,1990年的「世界盃」52場比賽,他一共看了50場;

.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是一個偉人。作為一個家庭裡的兒子、丈夫、父親、爺爺,他是一個普通人。

當我們在有關鄧小平的傳記裡讀到上述這些細節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噢對了,他是屬龍的,獅子座。

鄧小平說過,他不寫自傳,也不喜歡別人寫他的傳記。然而,關於他的傳記一本接著一本面世,他女兒鄧榕和鄧林也寫了《我的父親鄧小平》上中下三卷。鄧榕說,作為他的女兒,如果不把她所知道的記述下來,她將愧對歷史。

下文黑色字體部分源自《我的父親鄧小平》,藍色字體部分源自西方鄧小平研究專家、英國前駐華大使理察·伊文思的《鄧小平傳》。

這是一個凡人小平的故事。

幼年

1904年農曆7月12日,也就是公曆8月22日,他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的牌坊村出生,取名鄧先聖。5歲進私塾後,他的名字被改成鄧希賢。後來他又改名鄧小平。

1915年,他考入廣安縣的高小;1918年,他高小畢業,考入廣安縣中學,但不久後就離開了;1919年,他進入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

鄧小平從小到青年時期一直使用農曆的出生日期。他赴法勤工儉學時,所登記的出生日期就是7月12日。

留學

1920年,鄧小平抵達法國,被分到諾曼第的巴耶男子中學。從1920年10月底到1921年3月,他在法國的學習生涯僅有5個月。

1926年,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了不到一年時間。此後再沒進過任何正規學校讀書,鄧小平曾開玩笑說,他只有中學文化水平。

中山大學一份「黨員批評計劃檔案」記載了當時的中共黨組織對他的評價。檔案顯示,鄧希賢的俄文名字是多佐羅夫,學生證號碼233,他與同志們的關係密切,對功課很有興趣,並且能做宣傳及組織工作。

鄧小平在中山大學學習時,班裡既有共產黨黨員,也有國民黨黨員,其中少數還是國民黨領袖的子弟。鄧小平就有兩個這樣的同學:一個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1925年時只有17歲;另一個是馮玉祥的女兒馮弗能。


打工


1921年4月2日,鄧小平來到法國克魯梭的施耐德鋼鐵聯合工廠做工,被分配到軋鋼車間做軋鋼工。從此他便開始了一個外籍工人的長達四年多的「勤工」生活。

1921年4月23日,他離開工廠,抵達巴黎。根據法國國家檔案記載,從5月到10月,鄧小平一直領取每天5個法郎的救濟金,領救濟金時所用的登記號是236號。

1922年2月14日,他進入專門生產各類橡膠產品的哈金森工廠,被分配到製鞋車間工作,製作防雨用的套鞋,工號是5370。

1925年,他進入雷諾汽車廠做工,被分配在鉗工車間。這項手工技術,到「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江西的一個工廠勞動時,發揮了大作用。

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的留影。中國照片檔案館徵集

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鄧小平也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在餐館打過工;還在巴黎幹過扎花的工作,用薄紗和綢子做花,做成的花要貼上「戰爭遺孀和孤兒所做」的標籤。

婚姻

1928年春天,鄧小平和張錫瑗結婚,張是鄧在中山大學的同學。後來因難產並得了產褥熱而去世,所生女孩也在幾天後去世了。鄧小平曾說過:「張錫瑗是少有的漂亮。」

1931年,鄧小平和金維映在上海認識,同被派往江西的中央蘇區工作,一路同行,後來結為夫妻。1933年,金在鄧遭受評判後離開了他。29歲的鄧小平受到了雙重打擊,他從一個開朗、活潑、談笑風生的青年,變成一個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卻又是剛毅果斷、堅韌不拔的人。

1939年,鄧小平和卓琳結婚,並在延安舉行婚宴。當晚鄧小平有敬就飲,竟然未醉,原來是他的好友李富春和鄧發弄了一瓶白水來充當酒,才使他免於一醉。

1949年6月,鄧小平夫婦與長女鄧林(左一)、長子鄧樸方(前中)、次女鄧楠在上海住地留影。(中國照片檔案館徵集)

卓琳原名浦瓊英,是雲南著名實業家、火腿大王浦在廷的女兒。她專心待在家裡,照顧她的丈夫,養育她在1940年到1952年為鄧小平所生的5個子女。

性格

鄧小平是個性格內向的人,很少用語言表達感情。

他在家裡說話不多,說出來就切中要害,而且幽默、風趣。他不愛串門,不拉關係;除了幾個極個別的老戰友、老鄰居,他誰家都不去。他不愛管閒事,小事不關心,不在乎,不發牢騷。孩子們吵架,他說:「到外邊吵去。」他不當裁判,不斷是非。

他不喜歡毛手毛腳,丟三落四。他辦事果斷,當天的文件當天處理完畢,從不拖泥帶水。

他守時刻,守信用,約定了時間,從來不遲到,也從來不等人。他宴請外賓,宴會一個鐘頭準時結束。

飲食

鄧小平在西方一共生活六年多的時間(包括在蘇聯一年),養成了一些外國的生活習慣,包括愛吃土豆,愛喝法國葡萄酒,愛吃奶酪、愛吃麵包、愛喝咖啡等等。

他在巴黎時,有段時間僅靠喝牛奶和吃羊角麵包果腹。久而久之,他習慣並喜歡上了這種羊角麵包的味道。1974年,當他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途經巴黎時,特意購買了一整箱這種麵包。

鄧小平每天早晨起來先要喝一杯濃茶。他喜歡四川或者安徽的清茶,也喜歡西湖的龍井。

鄧小平吃飯特別快,不挑食,做什麼,吃什麼。但他最愛吃四川家鄉風味的菜餚:回鍋肉、粉蒸肉、扣肉。。。。。。特別愛吃大肥肉。黴豆腐、醃胡蘿蔔絲是鄧家的看家小菜,常年不斷。鄧小平也愛吃烤紅薯,而且連皮一起吃,喜歡新鮮的老玉米,煮的、烤的都愛吃。

鄧小平從來不吃零食。但是每餐飯前都要喝兩小杯茅臺酒,後來改成紹興加飯黃酒,再就上一點花生米、南瓜子、豬耳朵等下酒菜。

鄧小平守時,所以鄧家到點就開飯,中午12點整,晚上6點半,幾十年不變。

穿著

鄧小平愛整齊、愛乾淨,穿衣簡單、樸素、老一套。除了早年在法國、蘇聯等地他穿過西裝以外,他從不穿西裝。冬天出門散步,不愛戴帽子,不愛戴圍巾,下身只穿兩條單褲:一條布襯褲,一條滌卡褲;上身一件襯衣、一件毛衣、一件中山裝,有時候再套件大衣,大雪天也是一樣。誰要勸他多穿件衣服,他會說:「沒那個福氣。」或者反問:「你冷不冷?你不冷幹嘛讓我多穿?」

運動

鄧小平最喜歡的運動是在大海裡遊泳。他不喜歡在遊泳池裡遊。遊泳池太小,水是死的。每年去北戴河,到達的當天,他就要下海;離去的那天,他還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捨不得放棄。

鄧小平遊泳和散步一樣,從不偷工減料,總是沿著泳區的最大周邊環遊。1992年,88歲的鄧小平一共下海8次,每次大約45分鐘。這是他一生最後在大海中的遊泳。

1979年7月,75歲的鄧小平登臨黃山。(陳謀荃攝,中國照片檔案館徵集)

每天大約十點鐘,鄧小平到院子裡去散步。散步之前,他都要作操。那是退休以後,他為自己編的一套體操,抬腿,彎腰,伸胳膊,都是些最簡單的動作,但是他做起來十分認真。

愛好

打橋牌是鄧小平的終身愛好。1952年,他在西南局工作時,有一次路過內江,遇到一位朋友教他學會了打橋牌,從此打橋牌成了他工作之餘的主要娛樂活動。鄧小平說,只有打橋牌他的大腦才能真正得到休息,不再去想別的事情。

1984年,鄧小平在北京中南海打橋牌。(楊紹明攝,中國照片檔案館徵集)

鄧小平是個球迷,對體育節目百看不厭。他最喜歡的是足球。據說,他在法國的時候,為了看足球,還典當了一件衣服。199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時,他正好已經退休,這下有時間了,連實況帶錄像,一共轉播了52場,他看了總共50場球,可算是過了癮了。

鄧小平每天都要看電視,每天晚上七點鐘必看《新聞聯播》。有時候他也看電視劇,但是需要有人講解,因為他耳朵聽不清。

鄧小平喜歡京劇,特別喜歡言派。他也喜歡川劇。

到了晚年,鄧小平喜歡看武俠小說。他說武俠小說不用動腦子,輕鬆,消遣,得到休息。

兒孫

為了防止兒子鄧樸方長褥瘡和蹭破皮膚,鄧小平和卓琳每天一次或數次為他擦身洗澡,還搽上粉,以保持乾淨保持乾燥。

鄧小平最喜歡的是孩子。建國初期,他工作特別忙,他的辦公室一般很少有人進去,怕打攪他。可毛毛(鄧榕)和飛飛(鄧質方)例外,從小就在他的辦公桌底下鑽來鑽去,在地毯上翻跟頭、打滾、過家家,他從來不嫌煩。

鄧小平從來不愛照相,自打當了爺爺,心情非常好,也讓家裡人擺弄著照相了。家裡最寶貝的還是小孫女眠眠。鄧小平曾指著自己的兒女說:「現在有了孫女,你們都不算什麼了!

1985年夏,鄧小平同外孫女棉棉在一起。棉棉扎了許多小辮子,鄧小平一把抓住,說:「抓住小辮子!」楊紹明攝影

鄧小平他所喜歡的,就是兒孫滿堂的家庭氣氛。他總是說:「有了小孩,家中才有生氣。」在他70大壽的那天,抱著孫兒孫女,他笑得可真開心。

1988年2月,鄧小平夫婦和女兒、孫子等在一起(武基國攝)

1992年在上海,安排他去看看商場,他突然提出要自己買東西。他買了四把鉛筆,四塊橡皮,分別送給了四個孫子。

健康

在長徵快結束時,鄧小平生了一場病,而且病得很厲害。據說他患了嚴重的傷寒,當他到達陝西時,已病得不能騎馬或走路了。

1958年,鄧小平在玩撞球的時候摔斷了右腿。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至少在1961年4月之前,他一直都是撐著一根拐杖走路。他的腿傷復原得很慢。

「四人幫」被粉碎後,鄧小平患了前列腺炎,嚴重尿瀦留。後來在301醫院施行前列腺部分摘除手術。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手術後鄧小平康復得也很快。

鄧小平對病痛有極大的承受力。身體不舒服,自己從來不說,不愛看醫生,不願意麻煩別人。他抽了一輩子的煙,1989年,到了85歲,醫生建議他戒菸,他立刻戒掉了,從此再沒有抽過一支。

1996年12月,多年身患帕金森綜合症的鄧小平,因病情加重,住進了醫院。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其他

在一起留法的人裡,鄧小平自認為和周恩來的關係最為密切,一直把他看成兄長,在一起工作的時間也最長。

1924年,鄧小平負責過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赤光》的刻蠟板和油印工作,並被稱為「油印博士」。從1933年8月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之前的70多期《紅星》報,是由鄧小平主持編印的。

鄧小平說,他自己一生最痛苦的時候當然是文化大革命。

鄧小平最喜歡的花是芍藥,又能欣賞,又可以當藥材治病。

鄧小平的個子不高,大約在他前往法國留學時,就已經不再長高了。鄧小平後來說這是因為他在法國吃不飽的緣故。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在得州的賽馬盛會上,他戴上一頂大牛仔帽,在美國的報紙上很出風頭。年底他又出訪了日本,再次顯示出一位微笑大使的風度,掀起一股「鄧旋風」。

1979年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觀看馬術競技表演時揮動牛仔帽,向觀眾致意。(新華社照片)

鄧小平與外賓談話時,有時候會很強硬甚至不客氣,但有時也很幽默。1986年10月他歡迎來訪的英國女王時說,「感謝你大老遠來看我這位中國老頭子。」

記者手記

月初以來,大家就感受到了紀念鄧小平的熱潮。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我曾拜訪過法拉奇的故居。許多西方人正是通過這名義大利女記者於1980年對鄧小平的採訪,才開始關注中國這個重新煥發青春的古老國度。

法拉奇一生採訪了數十位叱吒風雲的政壇要人。她的妹妹帕奧拉卻告訴我,法拉奇認為她與鄧小平的對話是她最成功的一次採訪。「法拉奇每次採訪總要和對方鬥爭,唯獨對鄧小平產生了持久的仰慕之情。」

當年法拉奇在採訪現場索要了鄧小平喝水的景德鎮陶瓷杯,並帶回了義大利,如今還留在帕奧拉手裡。

法拉奇在採訪現場索要了鄧小平喝水的景德鎮陶瓷杯。(繆曉娟攝)

後來,我在米蘭遇見了義大利媒體集團Class Editori的執行長帕內拉伊。他說他才是首個採訪鄧小平的義大利記者,並成功為法拉奇後來的採訪「牽線搭橋」。

帕內拉伊向記者展示他在30多年前與鄧小平的合影。(繆曉娟攝)

帕內拉伊於1978年跟隨當時的義大利外貿部長來到中國,並作為義大利經濟周刊《世界》的主編簡單採訪過鄧小平。至今他還小心保存著當年與鄧小平的合影。

帕內拉伊當時回憶說,「我對鄧小平的印象極深,他法語很好,有禮貌、觀念開放,有國際視野,熟悉西方世界。」

如今翻閱鄧小平的傳記,其實偉人也可以很平凡。(文/繆曉娟,新華社記者,2010-2013年常駐布魯塞爾,著有《曉歐洲》。)

相關焦點

  • 廣安舉行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17周年詩歌朗誦會
    2月19日下午,由廣安市委宣傳部主辦,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市文聯和市廣播電視臺承辦的「思念如潮」——紀念鄧小平同志逝世17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市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舉行。一首首原創詩歌,一曲曲深情讚歌,歌頌了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展現了廣安日新月異的喜人變化,表達了家鄉人民對小平同志的無盡思念。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唐雄興,市政協副主席賀宗飛和數百名幹部群眾共同觀看了演出。
  • 毛澤東詩詞和鄧小平「南巡講話」
    孫行之  在被推選為總書記之後的歷次公開講話中,毛澤東、鄧小平的論著被習近平引用次數最多。他對鄧小平話語的引用多達40次,為所有引用文字出現頻率之最,引用集中出現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達34次。毛澤東的理論闡述和詩句也頻繁出現在習近平的講話中,多達25次,其中包括《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的13次引用。
  • 小康不忘鄧小平 | 何蘭生
    為紀念這位偉人,特為大家分享一篇我於2004年8月21日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而作的舊文,以示緬懷之情——小康不忘鄧小平100 年前,他誕生在四川廣安的一個農家,100 年後,他活在12 億中國人民的心中。
  • 【緬懷小平】鄧小平在河南的珍貴老照片
    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將近1萬字的講話中回顧了鄧小平同志一生的豐功偉績,總結了鄧小平同志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卓越貢獻。更為精彩的是,習近平用了5000多字的篇幅,講了6點「我們要紀念鄧小平什麼」的問題。
  • 李鵬:鄧小平永遠是我最尊敬的前輩和師長
    事實上,早在2004年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時,《求是》雜誌就曾刊載李鵬的《紀念鄧小平同志》一文,文中提到,「鄧小平同志永遠是我最尊敬的前輩和師長。」在兩人橫跨約50年的交往中,鄧小平既是李鵬父親的熟人,也和李鵬長期共事。在他的眼中,鄧小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鄧小平鮮為人知的前妻金維映與他的兒子李鐵映
    鄧小平和金維映情斷蘇區的內幕,國人或許不會全然知曉。 鄧小平與第二任妻子金維映       其實,鄧小平的第一個妻子叫張錫瑗。1907年生,比鄧小平小3歲。青年時期她參加過學生運動,後被黨組織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間,與鄧小平相識,1928年初結婚。
  • 探訪鄧小平故裡景區 遊客留言:緬懷小平感恩小平
    這是四川廣安鄧小平故裡中的小平銅像的形象。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鄧小平逝世20周年前夕,鄧小平銅像廣場前,當地官方和各地上萬遊人向鄧小平銅像獻花、深情鞠躬,以表緬懷、哀思之情。遊客留言:「鄧小平帶領我們改革開放,祖國繁榮富強,我們永遠懷緬他」鄧小平故裡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
  • 在鄧小平家打橋牌是有「紀律」的
    ▲1990年秋,本文作者在北京同鄧小平一起打橋牌,左起:蔡公期、鄧小平、鄧楠、喬廷相。我和鄧小平打橋牌15年作者簡介:蔡公期,1922年11月28日生於北京一書香門第,祖父蔡金臺為光緒恩科二甲第四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外祖父吳錡,清朝政府駐俄羅斯大使。
  • 我們懷念鄧小平的理由:他讓我們可以不懷念他
    想起今天是鄧小平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日,是社交媒體提醒的。微博、微信裡的刷屏都很多。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一生為之付出的國家,在他開拓的方向上不斷向前發展,已然發生巨大進步。今天是鄧小平先生去世24周年,我們摘編中央黨校沈傳亮教授在學習時報的文章「鄧小平的破局智慧」,以志緬懷他。
  • 卓琳與鄧小平一起走過的日子
    鄧小平的一生是光輝、偉大的一生,他的一切與他身後有卓琳這樣一位偉大女性是分不開的。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鄧小平生活了幾十年的院子裡,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條互相擁抱著,並肩而立,好像兩個人相依相伴。孩子們稱這兩棵樹為「雙龍樹」。它們恰似卓琳與鄧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過58個春秋的生動寫照……
  • 鄧小平女兒、陳毅子女、周恩來侄女等紅色後代出鏡的紀錄片
    為紀念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法語頻道與法國歷史題材導演大衛·迪耶茲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留法百年》在央視播出。
  • 24年了,人民沒有忘記鄧小平
    顧萬明2021年2月19日,是鄧小平逝世24周年紀念日,本公眾號特重新發表本人曾經在「大社老記有話說」公眾號發表過的兩篇寫鄧小平的文章,以示對這位偉人的紀念。經濟形勢風雲變幻,雲遮霧障,撲朔迷離,混沌不開,更需要重新思考、學習鄧小平思想、路線、謀略的基本精神,回看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的業績與高明之處。
  • 真相揭秘 金維映和鄧小平原來是這樣分開的
    不拒絕民間小道,不排斥時事熱點,更歡迎有態度的你,有話要說請聯繫xdzswb@126.com文 俞浙前( 微信公眾號:東思曉評)在紀念金維映誕辰110周年之際,她的兒子李鐵映也趕到岱山緬懷母親。在一批檔案中,我們了解到金維映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是從去年9月開始,金維映史料(家譜)徵集小組人員重走金維映革命之路中所獲得的。
  • 鄧小平婉謝「病號面」
    位於鄧小平故居裡的鄧小平銅像  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人物鄧小平同志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每天堅持按定量供應吃飯,堅決不答應警衛戰士為他增加營養的請求。平時,鄧小平與司令部、區黨委的幹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頭,又黑又硬,大家詼諧地稱為「磚頭」。
  • 鄧小平浦東吟詩
    20世紀80年代後期,鄧小平開始把目光投向上海。這是他實行開放大戰略的第二步。 1988年1月23日,鄧小平在一份關於加快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報告上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地幹,加速步伐,千萬別貽誤時機。」鄧小平認為,現在就是加速上海發展的時機,不能錯失了。他要到上海去!1988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在上海過春節。
  • 鄧小平與香港:1997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鴻章
    關於鄧小平,人們有說不盡的話題,今天我們來回顧下鄧小平與香港,他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指導我們實現香港平穩過渡和順利回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提出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解決臺灣和香港問題的構想。
  •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
    鄧小平一句名言的由來、「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句樸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表達了鄧小平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是鄧小平一生人格情懷的真實寫照。  70年代末,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總經理、《鏡報》集團董事長羅伯特·馬克斯韋爾開始策劃出版一套世界領袖叢書,他把鄧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計劃之內。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繫後,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覆。更令他驚喜萬分的是,鄧小平還允諾要親自為文集寫個序言。鄧小平一向淡於著書立說和寫回憶錄,也不熱衷於搞什麼文集。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這年的11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將逃港事件向正在廣州的鄧小平作了匯報。鄧小平聽後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鄧小平和廣東省的領導人深知只有不斷縮小與對岸的經濟差距,讓國人富起來,才能遏制住這股逃港大潮。此時的中央也正考慮利用廣東、福建兩地毗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來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經濟。
  • 【周末讀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突破體現政治進步
    ……這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一集中的場景。龍平平:鄧小平在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時,對方上來就問: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斬釘截鐵地回答:永遠保留下去!他還說,我們絕不會像赫魯雪夫對待史達林那樣對待毛主席。在當時黨內興起一股全盤否定毛澤東的思潮時,鄧小平以卓越的政治眼光與智慧,堅決抵制了這股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