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嘉升
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而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設立特區的主要決策者,更是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深圳經濟特區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回顧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的發展史,鄧小平至少在三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創立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79年鄧小平倡議試辦特區
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鄧小平得以正式復出,繼續投身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此時,在中國大陸的南端——廣東省正上演著愈演愈烈的邊民偷渡逃港大潮。偷渡逃港事件的根本原因則是境內外巨大的經濟差距。廣東境內的寶安縣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4元人民幣,而在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的農民同期收入高達13000元港幣。面對巨大的經濟誘惑,越來越多的國人選擇鋌而走險,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瘋狂偷渡香港。這年的11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將逃港事件向正在廣州的鄧小平作了匯報。鄧小平聽後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鄧小平和廣東省的領導人深知只有不斷縮小與對岸的經濟差距,讓國人富起來,才能遏制住這股逃港大潮。此時的中央也正考慮利用廣東、福建兩地毗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來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經濟。1978年3月,國家計委、外貿部工作組開始對廣東的寶安和珠海兩地能否建立出口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5月6日,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率領的考察組經與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人習仲勳、劉田夫等人商討,回京後向中央提出把寶安和珠海劃為出口基地的意見,終獲同意。而此時的出發點主要是擴大出口、增加外匯,還沒有建特區的思想。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的激勵下,廣東省決心邁出更大的步伐。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海縣改為珠海市。4月1日和2日,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明確,發展廣東的根本出路是希望中央給廣東放權,讓廣東先行一步;提出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地根據國際慣例劃出一塊地方單獨進行管理,名稱初步定為「貿易合作區」。之所以叫「貿易合作區」,是因為如果叫「出口加工區」則與臺灣的名稱重複,如果叫「自由貿易區」又怕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3日,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帶著本省領導幹部的共識,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並準備匯報中央。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正式下發。
會議期間,鄧小平對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和省委第二書記楊尚昆提出的在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以及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的意見,給予了有力支持。他還說:「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央工作會議正式討論了廣東省的提議。中央工作會議後不久,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受中央委託帶領國務院相關負責幹部幫助廣東、福建兩省委分別於6月6日、6月9日寫出了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呈送中央。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兩省的報告,決定對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方面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儘快搞上去。這就是著名的「中央50號文件」。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8月26日,全國人大召開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並向全社會公布:「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正式通過了國家立法,在一片熱鬧的爆竹聲中,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第一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了。
1984年鄧小平首次踏足深圳經濟特區
1984年1月22日晚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與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等一同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和上海視察。24日上午,鄧小平抵達廣州火車站,稍作停留。他對中顧委委員、原廣東省領導人劉田夫和廣東省長梁靈光等人談到了此行的目的:「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五年過去了,作為設立經濟特區主要決策者的鄧小平,一直惦念著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情況。
24日中午,鄧小平一行來到此次視察的第一站——深圳經濟特區。在下榻的賓館,他仔細聽取了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梁湘的匯報。他對深圳經濟特區五年來的發展成績十分滿意。在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向來重視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鄧小平說:深圳要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可以吸引華僑投資來辦。華僑在這裡辦大學,由他們聘請國外水平高的教授,從國外購買教學設備,這樣可以給我們培養一批人才。聽完匯報,他最後說道:「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複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下午,鄧小平來到羅湖商業區國際商業大廈。正忙於採購年貨的人們發現了身穿深灰色便服的鄧小平,紛紛喜出望外,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鄧小平來到高20層的大廈天台樓頂,俯瞰建設中的整個羅湖新城區。得知馬路對面的國貿大廈正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施工建造著,他很欣慰地說:「看見了,我都看清楚了。」
◆1984年1月24日中午,鄧小平在深圳參觀興建中的國貿大廈,俯瞰建設中的深圳全貌。
25日上午,鄧小平與王震、楊尚昆等來到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深圳工貿中心參觀。他們走進車間,「振興中華,勤奮工作,向四化進軍」的字幕正在電子計算機屏幕上閃爍著。他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人和電子計算機下象棋的表演,還聽取了關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生產電腦設備和軟體的匯報。鄧小平十分關注我國的科技發展情況,他說:「軟體佔百分之八十,硬體佔百分之二十,這就要靠腦子。楊振寧說美國都是十六七歲的娃娃搞軟體,好多尖端技術都是娃娃搞出來的。」他還強調,「要積極培訓青少年。搞軟體,我們有條件,中國有一大批好的娃娃。現在不少下象棋、圍棋的都是娃娃。」
鄧小平牽掛著農民的生活狀況,他們一行來到深圳河畔的漁民村,進到村黨支部書記吳伯森的家中了解情況。吳伯森帶著他們參觀了別墅式的房子,裡面的陳設一應俱全。鄧小平問他,你現在什麼都有了吧?吳柏森激動地說,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群眾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隨即糾正說:「感謝黨中央嘛!」他了解到去年全村純收入達到47萬元,平均每人年收入2800元,每個勞動力年收入5970元,平均每月439元。在看到這個村先富起來的情況後,鄧小平感慨地說:「經過長期奮鬥,全國廣大農村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參觀漁民村漁民新居。
深圳經濟特區先行先試,各項改革舉措成效明顯。深圳市委為了更全面地匯報這方面的工作,便邀請三位中央領導參觀蛇口工業區。蛇口原是一片荒山,人煙稀少,許多逃港青年曾在這裡葬身魚腹。如今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現代化的工業廠房拔地而起。26日上午,鄧小平聽取了工業區董事長、總指揮袁庚的匯報。鄧小平聽得很仔細,在聽到工業區的黨委副書記才三十多歲時,他說:現代化沒有年輕人不行,要鼓勵年輕人挑起重擔,多幹工作。袁庚還邀請中央領導們到「海上世界」做客。原定在春節期間開業的「海上世界」是由一艘豪華客輪「明華號」改裝成的酒樓、賓館,是我國首座海上旅遊中心。鄧小平等人登上九層高的客輪,在船上稍事休息、就餐,還觀看了船上的旅遊服務設施。離船前,鄧小平應主人的邀請,在船上餐廳揮毫題詞,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大字。
26日下午2時45分,鄧小平乘坐海軍炮艇離開蛇口,向此行的下一個目的地——珠海經濟特區進發。2月1日,在結束對深圳和珠海經濟特區的視察後,鄧小平在廣州為深圳經濟特區親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落款的日期則是他離開深圳的1月26日。
1984年的經濟特區之行,使鄧小平親自感受到了深圳、珠海等地五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堅信當初搞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後來,他曾對人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看來路子走對了。」鄧小平在關鍵的時刻通過實際行動對經濟特區給予了重大支持,回擊了一些人對它的懷疑。此後深圳等經濟特區基本上不再受到各種議論的紛擾,走上了更加快速的發展道路,對全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到深圳
1992年1月17日下午,88歲高齡的鄧小平乘專列離京,前往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鄧小平此時決定南下是有著複雜國際國內背景的。國際上,蘇東劇變後,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實踐陷入低潮。冷戰結束,世界開始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這對我國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國內,有人對社會主義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姓「社」還是姓「資」的疑問。這些問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使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為了衝破種種阻力,鄧小平決定再次視察南方。
19日上午,鄧小平抵達深圳,一到住地就提出要出去看看。在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和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陪同下,鄧小平參觀了充滿活力的深圳市容。他說:「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當時要搞幾個特區,你們深圳靠近香港,珠海靠近澳門,廈門靠近臺灣,汕頭是僑鄉,也是靠近臺灣,所以先在你們這些地方搞特區。不搞改革開放,現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實現。」他隨後到皇崗口岸視察,站在深圳河大橋橋頭,深情地眺望著對面的香港。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在國貿大廈。
20日上午,鄧小平一行登上深圳國貿大廈53層俯瞰深圳的發展變化。在觀看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圖、聽取關於深圳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情況匯報後,他發表了較長時間的談話,指出:蘇聯東歐的變化,說明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不能亂。中國如果一亂,便是一片災難。他還說:「我們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有了這一步,再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才有希望。我們時間不多呀!世界市場也很緊,不容易競爭。要夾著尾巴做人。」他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醜惡現象,手軟不得。鄧小平思路清晰,侃侃而談,有時說出一兩句幽默的話語,引得全場陣陣笑聲。離開大廈時,鄧小平還高興地向熱情的群眾頻頻招手示意。
21日上午,鄧小平來到深圳華僑城中國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遊覽。他觀看歌舞表演,在「布達拉宮」微縮景點前分別同家人和陪同的負責人合影留念。在回賓館途中,鄧小平講,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還強調,有條件的地方要儘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
◆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園親手栽下一棵高山榕。
22日,鄧小平和國家主席楊尚昆兩家三代人來到仙湖植物園種樹和遊覽。鄧小平興致盎然,認真聽著各類植物的講解,還不時提問。當他們來到一棵天鵝絨竹芋面前時,鄧小平問道:「它長不長芋頭?」植物園負責人答:「不長,只供觀賞。」在介紹到一棵名叫「發財樹」的植物時,鄧小平歡快地說:「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在仙湖植物園,鄧小平一家還和楊尚昆一起種下了一棵高山榕。高山榕是廣東的代表樹種之一,四季常青。最後,鄧小平和他的小孫子一起拿起紅色小水桶給剛種上的高山榕澆上了水。
下午,鄧小平同省市負責人發表了許多重要談話。他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他還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這些話,給了在場同志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深圳市委書記李灝說,深圳特區是在您的倡導、關心、支持下才建設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是按您的指示去闖、去探索的。鄧小平說,工作主要是你們做的。我是幫助你們、支持你們的,在確定方向上出了一點力。23日上午,鄧小平結束了他的第二次深圳之行,從蛇口港乘快艇去往珠海。離開深圳前他再次叮囑市委負責人:「你們要搞得快一點。」
◆1992年,鄧小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2月28日,中共中央將鄧小平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期間的談話要點作為中央1992年第二號文件下發,要求儘快逐級傳達到全體黨員幹部。不久後,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風吹到了全國各地,消除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疑慮和禁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為了紀念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深圳經濟特區的支持,1992年6月28日,一幅鄧小平的巨幅畫像聳立在了深圳市深南大道路北荔枝公園東南口廣場處。畫像高十米,寬三十米,畫像中鄧小平身著淺啡色夾克衫,右手指向前方,盡顯偉人風採。畫像中的標語為鄧小平不久前視察深圳時的原話:「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此後,鄧小平畫像的版本雖幾經變化,但人們對他的尊崇與敬意有增無減。每年約有百萬以上的遊人來到鄧小平的巨幅畫像前與這位世紀偉人「合影留念」,緬懷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深圳經濟特區的締造者。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