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2020-12-22 騰訊網

文/張嘉升

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而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設立特區的主要決策者,更是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深圳經濟特區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回顧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的發展史,鄧小平至少在三個關鍵時間節點上,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創立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79年鄧小平倡議試辦特區

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鄧小平得以正式復出,繼續投身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此時,在中國大陸的南端——廣東省正上演著愈演愈烈的邊民偷渡逃港大潮。偷渡逃港事件的根本原因則是境內外巨大的經濟差距。廣東境內的寶安縣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4元人民幣,而在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的農民同期收入高達13000元港幣。面對巨大的經濟誘惑,越來越多的國人選擇鋌而走險,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瘋狂偷渡香港。這年的11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將逃港事件向正在廣州的鄧小平作了匯報。鄧小平聽後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不是部隊能夠管得了的」。鄧小平和廣東省的領導人深知只有不斷縮小與對岸的經濟差距,讓國人富起來,才能遏制住這股逃港大潮。此時的中央也正考慮利用廣東、福建兩地毗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來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經濟。1978年3月,國家計委、外貿部工作組開始對廣東的寶安和珠海兩地能否建立出口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5月6日,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率領的考察組經與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人習仲勳、劉田夫等人商討,回京後向中央提出把寶安和珠海劃為出口基地的意見,終獲同意。而此時的出發點主要是擴大出口、增加外匯,還沒有建特區的思想。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的激勵下,廣東省決心邁出更大的步伐。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海縣改為珠海市。4月1日和2日,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明確,發展廣東的根本出路是希望中央給廣東放權,讓廣東先行一步;提出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地根據國際慣例劃出一塊地方單獨進行管理,名稱初步定為「貿易合作區」。之所以叫「貿易合作區」,是因為如果叫「出口加工區」則與臺灣的名稱重複,如果叫「自由貿易區」又怕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3日,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帶著本省領導幹部的共識,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並準備匯報中央。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正式下發。

會議期間,鄧小平對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和省委第二書記楊尚昆提出的在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以及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的意見,給予了有力支持。他還說:「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央工作會議正式討論了廣東省的提議。中央工作會議後不久,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受中央委託帶領國務院相關負責幹部幫助廣東、福建兩省委分別於6月6日、6月9日寫出了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呈送中央。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兩省的報告,決定對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方面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儘快搞上去。這就是著名的「中央50號文件」。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8月26日,全國人大召開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並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並向全社會公布:「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正式通過了國家立法,在一片熱鬧的爆竹聲中,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第一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了。

1984年鄧小平首次踏足深圳經濟特區

1984年1月22日晚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與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等一同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和上海視察。24日上午,鄧小平抵達廣州火車站,稍作停留。他對中顧委委員、原廣東省領導人劉田夫和廣東省長梁靈光等人談到了此行的目的:「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五年過去了,作為設立經濟特區主要決策者的鄧小平,一直惦念著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情況。

24日中午,鄧小平一行來到此次視察的第一站——深圳經濟特區。在下榻的賓館,他仔細聽取了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梁湘的匯報。他對深圳經濟特區五年來的發展成績十分滿意。在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向來重視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鄧小平說:深圳要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可以吸引華僑投資來辦。華僑在這裡辦大學,由他們聘請國外水平高的教授,從國外購買教學設備,這樣可以給我們培養一批人才。聽完匯報,他最後說道:「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複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下午,鄧小平來到羅湖商業區國際商業大廈。正忙於採購年貨的人們發現了身穿深灰色便服的鄧小平,紛紛喜出望外,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鄧小平來到高20層的大廈天台樓頂,俯瞰建設中的整個羅湖新城區。得知馬路對面的國貿大廈正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施工建造著,他很欣慰地說:「看見了,我都看清楚了。」

◆1984年1月24日中午,鄧小平在深圳參觀興建中的國貿大廈,俯瞰建設中的深圳全貌。

25日上午,鄧小平與王震、楊尚昆等來到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深圳工貿中心參觀。他們走進車間,「振興中華,勤奮工作,向四化進軍」的字幕正在電子計算機屏幕上閃爍著。他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人和電子計算機下象棋的表演,還聽取了關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生產電腦設備和軟體的匯報。鄧小平十分關注我國的科技發展情況,他說:「軟體佔百分之八十,硬體佔百分之二十,這就要靠腦子。楊振寧說美國都是十六七歲的娃娃搞軟體,好多尖端技術都是娃娃搞出來的。」他還強調,「要積極培訓青少年。搞軟體,我們有條件,中國有一大批好的娃娃。現在不少下象棋、圍棋的都是娃娃。」

鄧小平牽掛著農民的生活狀況,他們一行來到深圳河畔的漁民村,進到村黨支部書記吳伯森的家中了解情況。吳伯森帶著他們參觀了別墅式的房子,裡面的陳設一應俱全。鄧小平問他,你現在什麼都有了吧?吳柏森激動地說,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群眾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隨即糾正說:「感謝黨中央嘛!」他了解到去年全村純收入達到47萬元,平均每人年收入2800元,每個勞動力年收入5970元,平均每月439元。在看到這個村先富起來的情況後,鄧小平感慨地說:「經過長期奮鬥,全國廣大農村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參觀漁民村漁民新居。

深圳經濟特區先行先試,各項改革舉措成效明顯。深圳市委為了更全面地匯報這方面的工作,便邀請三位中央領導參觀蛇口工業區。蛇口原是一片荒山,人煙稀少,許多逃港青年曾在這裡葬身魚腹。如今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現代化的工業廠房拔地而起。26日上午,鄧小平聽取了工業區董事長、總指揮袁庚的匯報。鄧小平聽得很仔細,在聽到工業區的黨委副書記才三十多歲時,他說:現代化沒有年輕人不行,要鼓勵年輕人挑起重擔,多幹工作。袁庚還邀請中央領導們到「海上世界」做客。原定在春節期間開業的「海上世界」是由一艘豪華客輪「明華號」改裝成的酒樓、賓館,是我國首座海上旅遊中心。鄧小平等人登上九層高的客輪,在船上稍事休息、就餐,還觀看了船上的旅遊服務設施。離船前,鄧小平應主人的邀請,在船上餐廳揮毫題詞,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大字。

26日下午2時45分,鄧小平乘坐海軍炮艇離開蛇口,向此行的下一個目的地——珠海經濟特區進發。2月1日,在結束對深圳和珠海經濟特區的視察後,鄧小平在廣州為深圳經濟特區親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落款的日期則是他離開深圳的1月26日。

1984年的經濟特區之行,使鄧小平親自感受到了深圳、珠海等地五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堅信當初搞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後來,他曾對人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看來路子走對了。」鄧小平在關鍵的時刻通過實際行動對經濟特區給予了重大支持,回擊了一些人對它的懷疑。此後深圳等經濟特區基本上不再受到各種議論的紛擾,走上了更加快速的發展道路,對全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到深圳

1992年1月17日下午,88歲高齡的鄧小平乘專列離京,前往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鄧小平此時決定南下是有著複雜國際國內背景的。國際上,蘇東劇變後,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實踐陷入低潮。冷戰結束,世界開始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這對我國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國內,有人對社會主義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姓「社」還是姓「資」的疑問。這些問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使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為了衝破種種阻力,鄧小平決定再次視察南方。

19日上午,鄧小平抵達深圳,一到住地就提出要出去看看。在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和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陪同下,鄧小平參觀了充滿活力的深圳市容。他說:「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當時要搞幾個特區,你們深圳靠近香港,珠海靠近澳門,廈門靠近臺灣,汕頭是僑鄉,也是靠近臺灣,所以先在你們這些地方搞特區。不搞改革開放,現代化不知要等到哪一年才實現。」他隨後到皇崗口岸視察,站在深圳河大橋橋頭,深情地眺望著對面的香港。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在國貿大廈。

20日上午,鄧小平一行登上深圳國貿大廈53層俯瞰深圳的發展變化。在觀看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圖、聽取關於深圳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情況匯報後,他發表了較長時間的談話,指出:蘇聯東歐的變化,說明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不能亂。中國如果一亂,便是一片災難。他還說:「我們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有了這一步,再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才有希望。我們時間不多呀!世界市場也很緊,不容易競爭。要夾著尾巴做人。」他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醜惡現象,手軟不得。鄧小平思路清晰,侃侃而談,有時說出一兩句幽默的話語,引得全場陣陣笑聲。離開大廈時,鄧小平還高興地向熱情的群眾頻頻招手示意。

21日上午,鄧小平來到深圳華僑城中國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遊覽。他觀看歌舞表演,在「布達拉宮」微縮景點前分別同家人和陪同的負責人合影留念。在回賓館途中,鄧小平講,走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他還強調,有條件的地方要儘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

◆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園親手栽下一棵高山榕。

22日,鄧小平和國家主席楊尚昆兩家三代人來到仙湖植物園種樹和遊覽。鄧小平興致盎然,認真聽著各類植物的講解,還不時提問。當他們來到一棵天鵝絨竹芋面前時,鄧小平問道:「它長不長芋頭?」植物園負責人答:「不長,只供觀賞。」在介紹到一棵名叫「發財樹」的植物時,鄧小平歡快地說:「讓全國人民都種,讓全國人民都發財。」在仙湖植物園,鄧小平一家還和楊尚昆一起種下了一棵高山榕。高山榕是廣東的代表樹種之一,四季常青。最後,鄧小平和他的小孫子一起拿起紅色小水桶給剛種上的高山榕澆上了水。

下午,鄧小平同省市負責人發表了許多重要談話。他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不冒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他還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這些話,給了在場同志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深圳市委書記李灝說,深圳特區是在您的倡導、關心、支持下才建設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是按您的指示去闖、去探索的。鄧小平說,工作主要是你們做的。我是幫助你們、支持你們的,在確定方向上出了一點力。23日上午,鄧小平結束了他的第二次深圳之行,從蛇口港乘快艇去往珠海。離開深圳前他再次叮囑市委負責人:「你們要搞得快一點。」

◆1992年,鄧小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2月28日,中共中央將鄧小平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期間的談話要點作為中央1992年第二號文件下發,要求儘快逐級傳達到全體黨員幹部。不久後,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風吹到了全國各地,消除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疑慮和禁忌,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為了紀念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深圳經濟特區的支持,1992年6月28日,一幅鄧小平的巨幅畫像聳立在了深圳市深南大道路北荔枝公園東南口廣場處。畫像高十米,寬三十米,畫像中鄧小平身著淺啡色夾克衫,右手指向前方,盡顯偉人風採。畫像中的標語為鄧小平不久前視察深圳時的原話:「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此後,鄧小平畫像的版本雖幾經變化,但人們對他的尊崇與敬意有增無減。每年約有百萬以上的遊人來到鄧小平的巨幅畫像前與這位世紀偉人「合影留念」,緬懷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深圳經濟特區的締造者。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相關焦點

  • 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
    這是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宏觀思路和戰略考慮。1985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客人時說:「深圳經濟特區是個試驗,路子走得是否對,還要看一看。它是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們的願望,不成功是一個經驗嘛。」可以說,經濟特區的創辦,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試驗區而展開的。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深圳特區精神蘊含創造發展奇蹟的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激勵幹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特區精神誕生率先形成於深圳,可以追溯至「三個破天荒」之事。
  • 鄧小平逝世24周年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黨中央經過深入研究,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深圳經濟特區要扛起責任,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努力在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第三,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要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10月14日上午,《春天的故事》那熟悉而深情的旋律在深圳前海國際會議中心奏響。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40年春風化雨,40年春華秋實。當年的蛇口開山炮聲猶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機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張鴻義:1980年,我國僅有負責人民幣業務的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以及負責進出口保險業務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三家金融機構,很難滿足當時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同時,1980年前的深圳一窮二白,國家首選創辦經濟特區,一方面寄希望於早日改變深圳的舊貌;另一方面也期望深圳經濟特區能為國家探索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徑。
  • 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中央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同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先行一步」,並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黨和國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明確要求發揮經濟特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帶動作用。
  • 中國5大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成功了?
    1979年4月,在聽取廣東省委負責人關於試辦出口加工區的匯報後,鄧小平表示,「就叫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誕生。40年過去,深圳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變身為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之一。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回顧他眼中的經濟特區和深圳
    02 傅高義眼中的經濟特區和深圳傅高義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啟東亞研究時期,對中國廣東社會經濟情況進行考察和研究,其中《領先一步:改革開放的廣東》一書是傅高義應廣東省政府邀請,進行7個月實地考察後的成果。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遠舉:深圳經濟特區40年,從波鞋到華為的...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後來被稱為深圳經濟特區的「生日」。但在當時的深圳,這一切都可以有。那時,那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地方。1978年,鄧小平力排眾議,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為中國人打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機會,也釋放了中國人創造財富的動力和欲望,深圳經濟特區就此應運而生。從一開始,深圳就是一座因探索、破冰、創新而生的城市。這裡發行了新中國第一支股票,敲響了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
  • 習近平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這就是經濟特區40年的10條...
    習近平: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黨中央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以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契機,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一攬子推出27條改革舉措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
  •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民航發展扶搖直上
    大鵬飛兮振八裔 扶搖直上九萬裡——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民航發展側記深圳,北緯22°,東經114°。40年前,一個邊陲小鎮。轉場前的深圳機場從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到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鄧小平參加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出席證。1981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閱兵臺上。1984年1月24日—2月10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3個經濟特區。1984年10月1日視頻:鄧小平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
  • 鍾堅:經濟特區要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經濟特區40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經濟特區要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並就經濟特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提出具體明確要求。
  • 改革東風鼓千帆 初心不改譜新篇——寫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
    深圳經濟特區!  生日快樂!我們的城市!  (一)  偉大的旗幟為深圳指明方向,深厚的關懷令深圳足音鏗鏘!  1979年,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關頭,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同志向中央提出了創辦出口加工區的建議。鄧小平同志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就叫做特區」。由此,深圳擔負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開路探路的歷史使命。
  •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新華社深圳10月13日電題: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新華社記者王建華、周強、王豐40年前,中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它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蹟的嬗變。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發展方案。
  • 深圳市各民主黨派熱烈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敢為天下先、勇於「吃螃蟹」,深圳經濟特區40年間,創造了無數的「全國第一」。圖為人才公園。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偉文 攝八月鵬城,萬裡晴空。我們迎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又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四十年滄桑巨變,四十年初心不改。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深刻改變了中國,深刻影響了世界。1980年8月26日,在中共中央的擘畫下,作為首批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經濟特區正式獲批設立。自此,一段波瀾壯闊的徵程,就像一曲豪情天縱的壯歌,在渾厚磅礴中開啟!
  • 1978年,深圳人均收入134元人民幣,香港13000港元,許多人不惜冒死逃港,鄧小平決定這樣做
    這次會議採納了廣東提出的建議,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搞特區必須有法可依。1979年底,谷牧著手組織起草特區條例,先委託廣東省起草,後責成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組織論證。1980年4月,《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由省人大通過後,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准,並於次日公布。
  • 經濟特區40周年,深圳珠海廈門等特區發展得如何?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經濟特區」的作用非常關鍵。所謂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實指的就應該是經濟特區的人先富起來。今年是經濟特區推出的40周年。40年前,深圳和珠海作為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應運而生。其後先後有福建廈門、廣東汕頭、海南省、新疆喀什、新疆霍爾果斯成為經濟特區。
  • 全力護航經濟特區40周年慶典,深圳氣象凝聚磅礴之力!
    10月14日上午10時30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準時開始,激揚奮進的國歌聲在深圳前海響起。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親臨市氣象局指導,並作出專門部署。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局大力支持下,深圳市氣象局黨組強化政治擔當,一手抓大會氣象保障,一手抓颱風防禦,舉全局之力,周密部署,圓滿完成此次慶祝大會氣象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