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遠舉:深圳經濟特區40年,從波鞋到華為的...

2020-12-26 SZNEWS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後來被稱為深圳經濟特區的「生日」。

我第一次聽到深圳這個地名時還小,只知道我媽媽有同事去了深圳闖蕩。我媽媽委託他們,幫我買一雙白色的、皮革做的軟底運動鞋——「波鞋」。當時的我只知道,這種精緻、漂亮的白色軟底運動鞋,我媽媽所在的鞋廠做不出來,只有深圳才能做得出來,買得到。

1993年的深圳東門老街 來源:深圳市博物館


在隨後的幾年中,「波鞋」這個極富粵港方言色彩的名稱,風靡全國,也影響到了我媽媽的鞋廠。我媽媽所在的鞋廠最初是我外婆與其他人自帶縫紉機,組合成的一個街道小廠,屬於大集體所有制。後來規模大了之後,鞋廠歸重慶輕工業局管理。廠裡最初是做兒童的布鞋,後來也試圖轉產皮鞋或波鞋,但都沒有成功。

因為在波鞋興起的過程中,深圳乃至南方的那些民營小鞋廠的產品,無論從款式、質量還是價格上,都更富優勢。市場競爭之下,我媽媽所在的這個廠慢慢地衰落了,隨後一直陷於癱瘓的狀態,直到前幾年才徹底清理了負債、土地、工資。

為什麼這個屬於大集體的鞋廠會衰敗?這個當年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問題。如今,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答案:改革。

企業家需要知曉為誰生產,生產什麼,什麼時候生產,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才能發揮企業家的才能,才能將資本、勞動、技術這些要素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去發掘市場,做出各種決策,承擔風險,參與競爭。這樣生產才能高效進行,產品才能更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這一切動力,在當時中國內陸城市吃大鍋飯的集體企業中,很難有,也不敢有。

但在當時的深圳,這一切都可以有。那時,那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1978年,鄧小平力排眾議,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為中國人打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機會,也釋放了中國人創造財富的動力和欲望,深圳經濟特區就此應運而生。

從一開始,深圳就是一座因探索、破冰、創新而生的城市。這裡發行了新中國第一支股票,敲響了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深圳衝破舊觀念,傳播新思想,以一個又一個「第一」為中國改革發展創新探路。

深圳老十股之一深寶安。南方日報記者朱丹陽攝


建立經濟特區以後,深圳在工資制度、基建體制、勞動用工制度、價格體制、企業體制、勞動保險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土地管理體制、住房制度、國有企業股份制以及政府機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正是這個機制,使得企業發揮出力量,城市蓬勃成長。

就這樣,彈指一瞬,一個邊陲農業縣在短短四十年,脫穎而出,超越了最初比它實力更雄厚的內陸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的縮影。

某種程度上,這是邊緣改革的勝利。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科斯,通過對中國三十多年改革的觀察,總結出: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底層個人、企業自發地進行改革,然後這種自下而上的,有利於改善勞動者和微觀生產積極性的體制探索,得到中央認可,並自上而下地在全國範圍內推動。在科斯與王寧所著的《變革中國》一書中,科斯稱這種模式為「邊緣改革」。深圳經濟特區,正是這樣的邊緣改革的試驗場。

826架無人機花式「表白」深圳經濟特區 來源:深圳新聞網


如今,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深圳經濟特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成了國際化都市。當年風靡全國的「波鞋」,如今變成了華為、騰訊、大疆。深圳的產業,也從傳統的鐘表、服裝、珠寶、皮革等八大傳統優勢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這四大支柱產業轉型,逐步實現了從「加工代工」向「智造創造」的跨越。從網際網路產業、科技文化產業再到高新技術產業等多個行業,深圳正在各個領域不斷發揮著創新潛力。

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當下,中國需要堅定推進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推進內外雙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改革橋頭堡的深圳經濟特區,仍有著無可置疑的引領效應。所以,深圳的持續改革,深圳的探索努力,對中國仍然至關重要。深圳,仍有無限可能。(作者:劉遠舉)

作者簡介:劉遠舉 ,FT中文網、大家、南方周末、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澎湃等媒體專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關注時政、財經、網際網路,作品見於中外媒體。以深度的分析、冷靜的理性、客觀的態度去發掘現象背後的事實。代表作品:《「私營經濟應離場論」,實為不懂國情之怪論》。


欄目說明:

深圳,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變成了如今的創新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座城市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

「評說深圳四十」欄目,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外知名媒體評論員,闡述他們對深圳建設歷程的觀察理解,以此來全方位解讀這座奇蹟之城的崛起密碼,並展望改革開放的偉大新徵程。

歡迎投稿,期待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點評和分享。

聯繫方式:519377378@qq.com

相關焦點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劉海明:深圳的啟示——在「惑」與「不惑」間...
    深圳,就是點亮並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偉業的一大奇蹟。四十年前,深圳還算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業縣;四十年後,深圳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上,深圳的發展如此令人痴迷,以至於人們對這座嶄新的城市讚譽有加。在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之際,套用一位詩人寫的話,現在到了「讓我們和著美酒談論昨天,讓我們蘸著咖啡描繪明天」的時候。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熊志:抓住每一輪全球經濟周期,深圳做到了!
    這座城市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評說深圳四十」欄目,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邀請國內外知名媒體評論員,闡述他們對深圳建設歷程的觀察理解,以此來全方位解讀這座奇蹟之城的崛起密碼,並展望改革開放的偉大新徵程。歡迎投稿,期待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點評和分享。
  • 評說深圳四十丨評論員長安劍: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何以「不惑」?
    1980年8月,曾經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獲批成為經濟特區;2019年8月,它又成為窺見中國未來的窗口——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文件,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如今,在示範區迎來一周年之際,深圳經濟特區也為它的40歲生日慶生。真正標識成長的不是年歲,而是成績。深圳,不惑矣。
  • 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原標題:深圳四十年丨目睹直播攜手CUTV、壹深圳打造40小時全媒體大直播!)
  • 時間給出了答案——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程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熱度持續發酵8月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持續聚焦深圳,全方位透視深圳發展40年,從不同視角觀察深圳,記錄這座城市40年來在各領域的改革發展創新成就。
  • 深圳40年·財經40人丨四十不惑的深圳,如何重整行裝再出發...
    相信答案顯而易見——深圳。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短短40年,它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坑窪不平街道的小漁村,變身為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堪稱是一個奇蹟。當然,不僅因為深圳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更因為它發展至今,依然保持著極高的開放度和人才吸引力。
  • 慶祝深圳經濟特區40年,一起幹了這杯晨光牛奶!
    (原標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40年,一起幹了這杯晨光牛奶!)特區40年,相伴有晨光今年是註定被歷史銘記的一年,於深圳而言,也是特殊的一年。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白駒過隙,四十載一晃而過。
  • 深圳市各民主黨派熱烈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敢為天下先、勇於「吃螃蟹」,深圳經濟特區40年間,創造了無數的「全國第一」。圖為人才公園。 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偉文 攝八月鵬城,萬裡晴空。我們迎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前,她肩負起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探路的使命;40年後,她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勇擔「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的崇高使命。深圳又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徵程。四十年滄桑巨變,四十年初心不改。
  • ...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暨「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科學部、深圳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承辦的關於「改革開放再出發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暨「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大學舉行。
  • 中國5大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成功了?
    40年過去,深圳「殺」出了一條血路,中國也「殺」出了一條血路。01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時,中國在世界舞臺還不凸顯。這一次,中國戰疫的雷厲風行,讓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儘可能降到最低,中國可能是2020年為數不多能實現全年GDP正增長的大國之一。而北鬥三號系統的全面開通,標誌著中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與40年GPS的橫空出世可謂遙相呼應。深圳更是這40年中國崛起的代表。
  •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民航發展扶搖直上
    大鵬飛兮振八裔 扶搖直上九萬裡——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民航發展側記深圳,北緯22°,東經114°。40年前,一個邊陲小鎮。40年後,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新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在這張白紙上,無數的「拓荒牛」、奮進者、搏擊者,用40年繪製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絕美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 深圳經濟特區40年:清晨七點深圳城,天空湛藍,環境真的太好了
    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周年。來深圳二十多年了,沒能趕上深圳初期建設,沒有看到深圳最初二十年的發展變化,但最近這二十年,卻有幸見證了深圳福田中心區的變化。香蜜公園,是深圳福田中心區的一個市政公園,大約三四年前,這裡還叫農科中心,裡面有不少酒樓飯館。現在,這裡已經成為深圳中心區最有活力,景觀最美的城市公園之一。從香蜜公園農園路入口進入,香蜜湖和花蜜湖旁的深圳高樓映入眼帘。清晨七點鐘,深圳的陽光已經很猛烈,深圳的天空已經很湛藍。
  • 致敬40年!「逐夢·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
    四十年,東方風來滿眼春,新時代,逐夢先行再揚帆。在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之際,14日晚,「逐夢•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在深圳大劇院拉開了帷幕。
  • 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電視專題片《先行》重磅開播
    原標題: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電視專題片《先行》重磅開播   四十年風雨兼程,四十年波瀾壯闊。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於今晚隆重推出6集電視專題片《先行》,以詳實的文獻史料、生動的故事講述和精美的畫面呈現,深情回顧深圳特區四十年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發展歷程,全景展現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蹟」,反映「中國之治」的智慧力量,講述深圳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國家戰略中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故事。
  • 習近平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這就是經濟特區40年的10條...
    源丨央視新聞、新華網今天(14日)上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40年來,深圳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創1000多項改革舉措,奏響了實幹興邦的時代強音,實現了由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跨越。?
  • 環球資訊廣播本周選讀《深圳報告》精彩章節,專題聚焦40年深圳文學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8月24-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環球閱讀》欄目推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特別節目,聚焦深圳文學文化。《環球閱讀》本次特別節目通過選讀《深圳報告》系列叢書(第1-3輯)的精彩章節,專題講述深圳故事。
  • 瞭望丨深圳為什麼能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在《向深圳學習》的序言中如此寫道。  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從GDP不到2億元到成為超過新加坡、香港的經濟中心城市,從「三來一補」重鎮到「創新之都」……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深圳為什麼能?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創新研究特輯
    40多年來,深圳一直站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新模式探索的最前沿,從生產實踐,到制度建立,再到觀念更新,取得了系統的、多層次的成果,為改革開放全面成功推廣,提供了一整套系統的觀念與經驗。當然,深圳的改革歷程,是一個步步為營的過程。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深圳特區精神蘊含創造發展奇蹟的中國...
    1979年,深圳市最早「破天荒」被定為省地共管的副地級市,同年11月「破天荒」被升格為省轄地級市,1981年再「破天荒」被升格為副省級城市。短短幾年,深圳「連升三級」,「破天荒」成為深圳精神的主基調。從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水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跨越看「深圳奇蹟」,這座邊陲小鎮僅僅用四十年的時間崛起,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
  • 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同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先行一步」,並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黨和國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經濟特區,明確要求發揮經濟特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帶動作用。